【市博科普】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福州有三山,以乌石山风景最优美,被称为三山之首,自唐以来就是闽地的文化名山。
乌石山,简称乌山、又称道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曾在此地登高射乌鸦,故名乌山。唐玄宗天宝八年( 公元749 )曾改名为闽山,宋熙宁初福州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现在福州乌石山景区就是夹在乌山路和道山路之间,南面为乌山路,北侧是道山路。
摩崖造像二处:一是唐刻,位于东峰南坡,依岩凿造,大小三尊佛像,端“海阔天空”题刻,身披袈裟,敞胸,背光护罩全身,双手叠结,掌心向上,衣褶流畅;左右各一,高0.71米,双掌合十当胸,形状恭谨,背光仅罩过肩。二是一尊高0.52米造像,束发盘足端坐,背光如花瓣闪烁,疑是宋、元年间明教遗存。
东南侧的石壁上有“西方三圣”坐姿造像,如果没有地主“驿动的心”指引,偏僻之处,多被忽略。中间阿弥陀佛略高,两边分别为观音、大势至菩萨,造像端凝祥和,背景为光环火焰。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树木参天,曲径通幽,风景绝佳,怪石嶙峋,古代的文人墨客就把山上众多巨大的奇石当作签到簿,刻石题记。题刻中游记、传记、诗词、歌赋等种类齐全。因此自唐到清古人留下了两百多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
乌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始凿于唐代,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主要分布于道山亭、般若台、冲天台、天香台、黎公崖、天章台、霹雳岩等处,现存有摩崖石刻270多段及佛造像多处,有篆、隶、楷、草、行书各体,遗有程师孟、李纲、陈襄、朱熹、梁克家等名人题刻,是福建省内一处历史、艺术价值高及时间跨度长的摩崖石刻。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