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打箭炉的锅庄(四十五)
3
“锅庄”一词是汉语,藏语有则“古草”“古曹”“姑萨”“独吉”等多种叫法。将其译成汉语,“古草”即“代表”,“古曹”为“贵族”,“姑萨”是“院坝”,“夺吉”指铺石板的“大院坝”。
“古草”“古曹”“古萨”三词,语音与“锅庄”相近,于是就这样喊了下来,此说不无一点道理。
就这几种藏语叫法推测,这“锅庄”原本是指明正土司下属土百户的“代表”(古草)或“贵族”(古曹) 驻打箭炉“听差伺贡”的办事机构。
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便成了各路“充本”(为寺庙或土司做生意的“商官”)的最佳栈扎之所。
贺先生在“本事注”中说:“藏语呼作'独吉’者凡十三家,计户以锅,每一'独吉’有大锅一口,锅作桶形,取暖煮茶用也。”
照先生的描述,打箭炉的“锅庄”,其实就是在茶市上以桶形大锅取暖熬茶为标志的庄户。
以锅计户,一口大锅就算一户。
先生所说的十三家称作“多吉”的“锅庄”,便是大院坝里用石板铺地、历史最久、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可称“古曹”的贵族庄户。
接着他又说,“其后贸易日繁,于是锅庄日增,此四十八家之由来也。”
在炉城,不管是早期的十三家老锅庄,还是“西炉之役”后出现的那些锅庄,其建筑规模,都远非一般住户可比。想当年,四十八家“姑萨”、四十八口大桶锅同时生火熬茶,昼夜炉火熊熊,炊烟不断,茶香四溢,打箭炉的茶市是何其壮观,何等兴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