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今晚参加了一个线上辩论会,7 点到 9 点半,总体效果还是不错,各自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很可惜使用的是会议软件,没法直接回看。下面是我的发言内容,虽然有些观点你可能很熟悉了,但也建议一看。如果喜欢,也欢迎分享给朋友,感谢大家。
第一阶段:立论
大家好,我是张是之,感谢主持人,感谢大家的到来,我先阐述一下我的三个观点:这个词非常刺眼,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在灾难伤害的基础上,带来了第二次伤害。但事实明显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灾难之下的赚钱行为,就等同于是伤害他人。更何况,涨价仅仅是一个喊出的叫卖价,是想赚钱还不是真赚钱,买不买消费者还有自己的选择权。有种观点认为,现在口罩短缺,天下皆知,你不用涨价都知道缺口罩。这种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一种非常粗糙的视角,没有考察真实世界的具体细节。那就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具体的人需要几个口罩,什么样的口罩,以及是否急需。我们无法简单用「短缺」两个字来概括的。这种非常具体的细节需求信息,既是立体的也是动态的,价格上的反应是实时的,也是最高效的。面对卖口罩的人的要价,首先面对的问题则是,这个价格我要不要买?也就是值不值的问题。值不值就是他愿意接受什么样的价格,反映出他的急需程度。那么,更进一步,如果不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在供给端,有的朋友看到许多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口罩了,就说你看没涨价这不是也有很强大的动员生产能力吗?我们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思维问题。那些原本会因为正常涨价快速转向到口罩生产领域中来的潜在生产者,因为不允许涨价果断放弃转向。另外一些潜在的散户供给者,比如可以找到国外货源的微商,在喊打喊杀的大环境下,也不得不在小范围内偷偷交易。实际上如果价格机制正常上涨,他们做的不过是满足了需求者的需求,会有动力找到更多的货源来满足需求。在销售端,一方面打击涨价,使得很多药店都不敢进货不愿进货。另外一方面,口罩怎么分配呢?可以是抽签也可以是排队,但很显然,这两种方法都不像价格那样,携带着更具体、更丰富的需求信息。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接受调控分配,上报审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我们就不用展开了吧。
第二阶段:集中反驳
1.关于市场失灵的问题。反方认为,疫情来了市场就失灵了,所以需要管制。
前几天有人在网上说卡车司机给武汉运送物资不应该收运费,卡车司机专门录了个视频,解释说他也要还房贷,也需要养家糊口。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吗?市场失灵,为什么山东捐给武汉的那么多蔬菜还是通过超市卖出去的,而不是直接免费发放的?当地商务局官员也表示说,卖出去比免费发放更快捷更高效。我想请问,当地官方都没说市场失灵,为什么我们就会就轻易认定市场失灵了呢?
2.关于口罩是必须品的问题。反方认为,是口罩等商品的性质在疫情时期和平常时候不一样,疫情时期是必需品。就和水电价格一样,需要由政府提供。反过来如果政府不提供,必需品因为必须而涨价,人们就会因此难以生存。
首先,水电目前来看的确是由政府来提供,但这是最好的选择吗?现实就等同于合理吗?其次,对方老师说水电是必需品,需要由政府提供。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出门旅行的时候,喝水也是必须品吧,那农夫山泉有点甜,是政府提供的吗?你不能说,只有自来水是必需品吧?旅行中、上班途中,很多时候是没有自来水的,这个时候的水是不是必需品?那是由市场还是政府提供的?第三,我想对方忽视了一点,必需品不是因为必需而涨价,而是因为供需关系而涨价,因为供需紧张而涨价。第四,价格的形成,从来都是卖方和卖方竞争,买方和买方竞争。相互竞争之下,形成的价格。这个时候贵,那是因为你需要,别人也需要,你愿意出高价,那是你在和别人同样要买口罩的竞争。作为一个自愿的交易,卖口罩的人只管喊价,接不接受那是你的事情。你不接受其他人接受,并不是卖口罩的人不卖给你,而是你自愿把口罩让给了愿意出高价的人。
3.经济学要有人文关怀。反方认为,在一味追求学术理性的时候,也应当用人文关怀的视角。所谓“经济”,有经世济民之意。这次缺的是口罩,如果是蝗灾,就是粮食。如果有天连饭都吃不起,还有什么底气鼓吹“涨价合理”?如果认为“吃不起的人”要被“淘汰”,那下一批淘汰的也会有你我。
这显然,是一种基于想象的伤害。如果记忆还没有模糊的话,我们吃不起饭的年代,不正是四十多年前,还没哟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更吃不起饭,不是吗?那个时候不是什么不准涨价,而是压根就不让你卖对不对。那个年代,养鸭子不能超过三只,雇佣工人不能超过 7 个,自己家的鸡蛋不能售卖还钱。这些都忘了吗?前几天上了热搜的新闻,某地从重从快处理了一个药店,没收违法所得并且罚款。为什么呢?因为口罩进价 6 毛,售价 1 块钱。利润率 40%,超过了利润率不能超过 15% 的文件规定。为什么当年养鸭子不能超过三只?因为当时的规定就是,养三只是社会主义,养四只就是资本主义。购销价差 15% 以下不是哄抬物价,超过 15%就是了。我想请对方各位老师扪心自问,这个处罚合理吗?15%的规定合理吗?这个 15%怎么来的?合理在哪里?今天我们回头看七十年代的养鸭子规定,是不是很可笑?我们再回头看八十年代的投机倒把罪是不是很可笑?投机倒把罪 1997 年才从刑法中去除,而进入了 21 世纪才彻底从相关法律条文中摘走。我们未来看今天这个购销差价不能超过 15% 的规定,会不会有类似的感觉?请各位老师自行思考。另外,如果真的发生粮食灾难,一定是平时大环境有足够的产权保护意识,允许在未来急需的时候涨价出售,给了企业家稳定的预期,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屯粮,才能够避免天灾之后的人祸。
4.富人都把口罩买走了。反方认为,在收入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口罩更容易流向有钱人的手中,而不是最需要的人手中,因此在明确有一些病患信息分布的情况下,建议政府进行分配。
我的反驳:这里错误地将有钱人定义成为了有迫切需求的人。富人真的会去买很多口罩吗?马云他现在退休了,可能整天待在国内的豪宅里玩微信,也有可能去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度假,他怎么会去和穷人抢口罩呢?他很可能一个口罩都不需要。另外一方面,存在一个误区,穷人就是急需口罩的人吗?未必,穷人也有可能在家隔离,甚至不涨价他都不会买口罩。所以大而化之的因为涨价就把穷人和富人截然的对立,犯的错误就和前面说的不涨价也知道短缺一样,太过粗糙。而需求是立体的,是多维度的,是动态变化的,具体情况只能当事人自己来确定。
5.什么是更大的道德问题?反方认为,涨价不道德,不符合伦理要求。甚至正方也有老师认为,这个时候涨价违背伦理,或者至少存疑。
科学难道不是追求普遍的一致性吗?我们谦虚的说,自由定价不是真理,但最基本的逻辑一致性原则应该坚持一下吧?主张可以无限涨价,谁会真的去无限涨价?喊出一个价格,仅仅是一个价格邀约,不买你也没有损失?你不能说不买的损失是卖口罩的人造成的。另外我想提醒对方各位老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哪种方法更符合伦理上的道德要求?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抵抗疫情战胜病毒,口罩是其中的一种工具,越多的人在需要的时候有口罩可用越有利于达成这个共同的目标。那么好了,价格上涨,有人愿意出高价能买的到,好一些。还是,彻底杜绝价格上涨,大家有钱也买不到,更好一些?管制必然造成的短缺,都看到了,咱们也分析过了,生产端打击了潜在的生产可能性,销售端打击了进货的积极性。这是帮助了更多的人还是更少的人?更何况,涨价仅仅是一个价格的邀约行为,也就是喊喊这个价格,你买是双方获益的行为。不买也没有任何损失,我们有关部门惩罚的其实是一种叫价行为。那种故意买高价口罩然后举报的行为,是钓鱼执法,显然并不应该鼓励。原因很简单,你购买的时候他是在帮助你获得口罩,而你却反咬一口,这是打击了人们相互帮助的积极性。这显然既不道德,也不正义。
第三阶段:回答提问
主持人:似乎会有人把正方观点等同于奥地利学派,并且,他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推陈出新的学问,奥地利学派已经过时,以此想证明正方,以上全错!张老师,您可否出马,为正方观点正名?
首先,我在前面陈述观点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任何奥派经济学这个字眼,我印象中其他几位正方老师也没有使用。我们讲具体的道理,并不应该因为使用了哪个学派的观点或者方法就因此断然否认观点本身的正确性。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另外,我想说个事实,那就是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现在的思想已经转向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只不过这个转向大概是从十年前开始的,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看到他自己写的介绍他思想的文章。张老师放下自己几十年的新古典经济学拥抱奥地利学派,我想说的是奥派最起码没有过时?第三,肯定会有人说,张维迎又如何?奥地利学派在学界还是人少啊,人少就是非主流啊。我觉得这样说也没问题。但如果大家都看过前些年丁仲礼院士和柴静的对话,我这里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话:科学家没有主流,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你说人多就是主流,我不反对。但你说主流就等于正确,人多就等于正确,这恐怕没几个人会同意吧?第四,我们大家都知道,市场需要竞争,竞争越激烈那么消费者越受益。好,今天看上去主流的那些经济学,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吗?我们的思想市场有这个竞争吗?主流经济学靠什么生存?我想大部分还是要有研究课题吧?要有经费吧?这个情况下你让他自己说放开竞争可能吗?奥派经济学的理论无法拿到任何的课题经费支持,无法成为座上宾,当然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恰恰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依然有很多人不断在学习她,传播她,靠的全是她自己顽强的逻辑生命力。她的这种逻辑生命力,决定了她就是那个打不死的「小强」。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不太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个「过时」的说法。最后,我想说的,经济学其实不分流派,只有讲道理的和不讲道理的。奥派经济学只是习惯于彻底地坚持逻辑一致,也只是一种方法论的代名词。
主流不主流,未来如果思想市场可以更自由地竞争的话,我对奥派经济学有信心。
我们从来没有说市场是完美的,我们不断论证的是市场更高效。如果这个论证没有问题,那么完美市场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做到的是市场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完美的市场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挂在天上的那颗北极星。我们也许永远到不了北极星上去,但它可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位反方老师说,自己囤了几箱口罩。同时他自己建议人应该发挥社会人的职能作用,让口罩到更急需的地方去。假如这位老师想发挥人的社会职能,分了这些口罩给急需的人,免费但很多人来排队。怎么给最急需的人呢,他说他急需我们怎么判断他是急需的?是带着红色印章的证明吗?还是排队最早的那个人?或者是微博上喊声最大转发最多的人?我的判断是,愿意出高价的人,愿意出钱的人最诚实。当然前提是,他花的是自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