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巧用十二经络和人体部位的引经药
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健康科普排位赛# #哆咖医生超能团#
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就给大家一起分享十二经络和人体各部位的引经药。
十二经络和人体各部位的引经药。
一、十二经络引经药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手阳明大肠:葛根、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葛根、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酒芍。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羌活、黄柏。
足太阳膀胱:麻黄、黄柏行下,羌活行上。
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上柴胡、中连翘,下青皮、地骨皮。
足少阳胆:上川芎、柴胡,下青皮,
足厥阴肝:上柴胡、川芎,下青皮。
太阳:倍羌活、防风,
阳明:倍白芷、升麻,
少阳:倍柴胡,
太阴:加芍药、升麻,
少阴:只宜独活,
厥阴:加青皮、柴胡
皆佐以肉桂,庶药力直达患处。
二、人体各部引经:
巅顶:加藁本,
项部:加白芷,
胸博:加桔梗,
腰部:加杜仲,
胁部:加白芥子,
手部:加桂枝,
手指:加桂枝尖,
下部:加桂心,
足部:加牛膝,
俱各一钱为引经药。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引药达颈部:葛根。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引药走督脉:狗脊。
引药达皮肤:蝉蜕。
引药入胃:半夏。
引药入肺:桑白皮。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祛一切风:清风藤。
调合诸药:甘草
三、引经药歌诀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