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季子庙:镇江吴文化“寻根问祖”的源头!
▲ 季子圣像,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丹阳九里季子庙
季札,被后人尊称为“延陵季子”,是吴太伯的第十九世孙。
他是一个吴人,因做过几件比较特殊的事情,记录进了历史。
一是他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作为一个被视为“南方蛮夷”族人,却认真研究“周礼”,通过“观乐”等方式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同。
二是他有贤名,三次辞让吴国王位,让人们对他的道德情操大加褒扬。
三是他在担任出使徐国的外交工作时,有一则“季札挂剑”的故事传颂至今。
季札的这些行为,非常符合儒家宣扬的“克己复礼”思想,因此得到了孔子的尊敬。
孔子在怀念季札时,亲自写了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这十个篆字被后人刻为“十字碑”,放入镇江丹阳延陵(季札的封地)的季子庙中。
经历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 季札不断受到后人的膜拜。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一首《陈情赠友人》的诗中,就引用了“季札挂剑”的典故: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
▲ 十字碑。/ 丹阳九里季子庙
如今,丹阳九里的季子庙,是研究吴文化“寻根问祖”的源头之地,也是镇江吴文化之旅不可不去的地方。
作为镇江人,应对吴文化特别是季子文化进行挖掘,并融汇到现在的文化旅游之中,让它成为一张镇江特有的名片。
春秋吴国的崛起
季札刚好出生在吴国崛起,走向春秋大国之路的时候。
春秋中后期,吴国终于登上逐鹿中原舞台——这个一直被称为南方蛮夷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蓄,充分吸收了中原诸国发达的军事技术。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战力超群的威武之师。
吴国的崛起,不得不提到一位大王,“寿梦”。在寿梦称王之前,史书上很少有关于吴国的记载。而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和北方一个大国有了密切的外交。
这个北方大国就是“晋国”。
晋国派遣了一位传奇人物申公巫臣来到了吴国,给这个中原诸侯眼中的蛮夷之地带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从此之后,吴国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在春秋乱世博得了一席之地。
晋国是当时唯一可以和楚国抗衡的国家,两个大国争霸中原,不断拉外援,而吴国因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泰伯、仲雍后代,和晋国同出一脉,被晋国选中,培养成为东线可以持续与霸主楚国相对抗的国家。
申公巫臣从晋国带来三十辆战车,这是春秋时期军阵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基础单位。凭借这三十辆战车,吴国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组织结构。
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又改进了青铜冶炼技术,从此以发达的铸造兵器水平而闻名于世。
吴地处长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影响了战车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故此,吴国和周边交战短兵相接的机率大大增加,青铜剑作为近身武器,受到了特别关注,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著名的扁诸之剑,就是吴王为自己的战士们专门打造的武器。这种剑长40到50厘米,现在常被称为楚式剑,其实都是仿照吴越剑的造型制造的。从形制上看,这种短剑以击刺为主要攻击方式。
吴王寿梦有四个出色的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
诸樊、余祭、余眛长期都和吴国的军队建设密切相关,在开疆扩土上都留下一笔。季札很特殊,他的使命是从文化建设上,让吴国被中原的主流国家接受。
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要和这些诸侯国有共同语言,季札很刻苦的培训了周礼,并具备了非常深厚的造诣。
周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最高学问,当时掌握这门学问最权威的国家是鲁国。
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写过一篇记叙文,纪录了季札出使鲁国结盟,因为鲁国对周王室的乐舞保存得最好,季札请求演示、观赏周王室的音乐歌舞。鲁国同意了,季札在观乐中的表现,受到了鲁国的肯定。
在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周南》、《召南》、《邶》、《墉》、《卫》,还是《郑》、《齐》、《秦》、《魏》、《唐》等乐曲,季札一边听,一边点评其中精妙,在鲁国人面前显示了他对礼乐的精到理解。
通过鲁国的宣传,“季札观乐”也让中原各国刷新了对吴国的认识,不少国家也承认了吴国是周礼之后,季札完成了结盟的政治任务。
寿梦对这四个儿子非常满意,临终之前交待他们,一定要团结,王位的传承次序为兄终弟及。
▲ 丹阳九里季子庙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的故事,写在《史记 吴太伯世家》里。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路过徐国。
作为国家之间的礼仪,季札拜见了徐国国君。徐君看到季札佩戴的一口宝剑,吴国的剑是非常有名的,徐君非常羡慕,嘴里赞叹不已,又不好意思开口索取。
而季札这次出使,要经过不少国家,他佩戴的扁诸之剑,除了防身作用,还是礼仪象征,所以他没有接徐君的话茬,但心里还是有数的。
季札前往晋国等一系列去结盟,为什么要和中原诸国家结盟?目的就是对付楚国。
晋是和楚国长期对抗的中原霸主,又是吴国的扶持之国,结盟增加了军事上的保障。而徐国是楚国的附庸国,而且在吴国的北面,一旦吴楚战端一开,如果楚国从西面发起攻击,徐国从北方策应,吴国就会陷入危险。
季札从中原完成和各国的结盟任务后,发现了一件事情:从战略的角度看,吴国不仅要和晋国等国家结盟外,还应该稳住徐国,才能够让吴国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他又去拜见徐君。
没想到徐君已经去世了。
季札于是解下佩戴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非常伤感的离开了。
随从们问他:“徐君已死,这把剑您还为什么要留下呢?”
季札答道:“不是这样啊。我虽然口头上没有答应徐君,但心里已经承诺了,不应该因为徐君已死就违背自己曾经在心底里许下的诺言啊!”
这样的回答,听着就让徐人心中一阵暖流,这就是“吴铁”啊!
“季札挂剑”这件事,如何不让人心生敬仰呢?所以徐国人也一定是感动不已的。
后来,吴国和楚国爆发了战争。徐国感念季札的挚诚,没有成为楚国的策应,甚至对于吴国还多有襄助。
楚国非常恼火,最后的结果就是找了一个机会“执徐君”(把徐君当做罪犯一样抓了起来)。
▲ 吴戈。镇江博物馆。
“季札挂剑”的故事,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对海外的疫情国家支援力度这么大,其实“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你对朋友诚心了,朋友自然也会在你艰难的时候为你很铁,赴汤蹈火。
读史书里季札的记载,我们会发现,季札是一个很睿智的人,他劝晏子、子产、叔向时说的话,都让人体会到深刻的智慧。
寿梦的四个儿子兄弟誓约,王位不以父子相传。诸樊领兵伐楚,战死沙场。继任的馀祭一面把“季札封于延凌,号曰延凌季子”,一面效法长兄,于公元前527年“好勇轻身而亡”。
馀祭去世,继任的馀眜不久也身患重病去世,馀昧临终前,不忘父王遗命,授位给季札,但季札不接受王位,回到了延陵。
吴人于是立余眜之子僚为王,季札认可,重回朝中辅政。
季札很明白自己的历史定位——从国家发展角度,吴国更需要一位勇武善战的王。德,一定要配位。
季札的睿智,让后人更加崇拜。
到了南宋,宁宗皇帝感季札美德,认为季札应加封公候之位,因此下旨封爵,季札为昭德候,立庙祭祀。从此季子庙香火旺盛,世人多来禳灾、祈福、问卜、烧香、叩拜、怀念。文化像一种基因,会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它是不会轻易的退出人们的生活中。
季子庙前的沸井,千载沸腾不休,颇为壮观。
夜晚万籁俱寂,沸泉腾奏之声,犹如一曲古风,仿佛在诉说着春秋吴国的往事。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