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先路往事:见证老镇江繁华的金山饭店,传奇的屠家骅公馆!异常精彩的镇江故事!
这是伯先路往事的第三篇,在镇江伯先路民国建筑群中,有一片靠近伯先公园的建筑,三座老房子,有的矩形平面四开间的外观;有的红砖为主的砖木石混合结构;有的还带有欧式的古典建筑风格。
这三座老房子,分别是“屠家骅公馆”、“金山饭店”和“蒋怀仁医生诊所”(前文已有,点击阅读),它们见证了伯先路从安静荒芜的模样,变得商贾云集的繁华,再成为泛着旧时光印记的古典肃穆。每一次的见证都为这座城市增添故事,都为它增添了光影下的斑驳。但神奇的是,岁月竟没有带走它们的一砖一瓦。
这两座老建筑,极有故事,分享给大家,值得一读。
01
我们先来谈伯先路31号的“屠家骅公馆”的来历(之前是29号,改过门牌号了)。
先来两张十几年前的老照片,加强年代带入的回忆感。
这座民国建筑过去的主人,是显赫一时的国民党政府苏、浙、皖邮政受理处处长屠家骅。这个人物在中国邮政史上,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邮政渐渐形成规模,经办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印刷物、贸易契、书籍、传单、货样、挂号信、保险信(后改称保价信)、代货主收价(后改称代收货价)等业务,与商办民信局相互竞争。
到了末代皇帝溥仪坐上龙椅的这一年,1909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快信业务。
而就在这年,一位出身贫苦的家庭的镇江青年屠家骅,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外语,考进众所瞩目的“大清邮政”。
刚入邮政局的屠家骅,初任一般供事(职员)。
晚晴时,地方上的邮务长都是外国人担任,政府对洋人极其优待。一个洋邮务长的工资可高达2000银元一月。除工资极高外,还有公寓、厨师等特殊照顾。洋员的待遇也不错,洋员每服务若干年,给全薪假一年回国休养,旅费都给报销,医疗、退休都享有优厚待遇。
而中国人的待遇就差远了:一个中国人担任的邮务员,最高工资130元;一个中国人担任的邮差,最高工资40多元,邮局不供给邮政员工宿舍。中国人的待遇与洋人相比天渊之别。
屠家骅在邮政工作中能脱颖而出,靠得是他对英文的研习勤奋刻苦。
知识改变命运。凭借对英文的擅长,屠家骅屡受提拔。民国初年一直升至邮务官职务,在很多地区工作过。
外蒙古当时还是中国的领土,屠家骅在库伦邮局(即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工作,任邮政局长,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中亚地区一时兵荒马乱。
目前所见中华邮政库伦邮局寄出时间最晚的信件为1921年1月18日,源自水源明窗《蒙古》邮集。
屠家骅冷静面对局势,将邮局公款转移到外国使馆里,然后历尽艰苦,辗转逃到张家口,将邮局人员保全。
因为这件事情,交通部在民国八年和十年,先后向屠家骅颁发中华民国八等、七等嘉禾奖章。
屠家骅先后在上海、湖南、陕西等邮区工作过,历任副邮务长、协理邮务长等职务。
在湖南任邮务长时,发生了一件对中国邮政史很有影响的事情。
1927年3月,湖南邮政管理局开放女禁,允许女性报考拣信生。在近500名男女考生中,长沙妹子贺勃以第二名入选,她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个女职员,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一位朋友为此写了对联:“一举便惊人,玉尺量才真国士;群雄皆失色,金榜题名女状元”。
长沙妹子贺勃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个女职员
贺勃的工资是21块银元,算是当时高薪。她自己说“当抄写的表叔每月只赚十七八元”。不过女邮政员的工作很艰苦,那时大街上都难找到女厕所,邮局里更不必说了。她进邮局上班时,只好不喝水,不上厕所。
次年的11月,屠家骅新任湖南邮务长,由于他深受英国人管理邮政的保守传统影响,反对开放女禁,于是在邮局施加了很多压力。贺勃被迫辞职,中国邮政史上留下了令人尴尬的一段记录。
到了1931年,安徽邮政管理局和江苏邮政管理局合并为苏皖邮务管理局。在1935年,屠家骅升任苏皖邮务管理局邮务长,回到家乡工作。
在苏皖一带的社会是复杂的,亲情友情盘根错节,结成一张无形的关系网。在邮务管理局招考邮务佐时,屠家骅的亲属涉嫌出售试卷,将屠家骅卷入案中。
交通局查证后,劝令屠家骅,要么继续接受审查,或者按照中华邮政规定,满30年工龄就可以正式退休。
因为屠家骅职务比较高,提前退职后,可以领到数万元的养老金。屠家骅选择了退休。
回到镇江原籍后,屠家骅用养老金,在伯先路建起连成片的西式楼房。
02
我曾通过西津渡的牛荟,联系了屠家骅的小儿子屠逸平(当时70多岁),对于这两座建筑的往事,这位古稀老人有着深刻的记忆:
“公馆建筑的用地,是伯父屠国富经办购买的,”老人接下来的话,却有些令人意想不到,“当时这块地背倚着云台山,后面一大片都是乱葬岗。”
翻阅资料,发现当时这个地块确实如老人所说。
原来,在上世纪20年代,云台山还是一片荒山,山上到处是无主荒坟。后来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总指挥赵伯先,要建一座赵声纪念公园。
邑人姚佛岩先生建议将公园建在云台山,原因就是云台山在市区,交通便利,加之义冢荒山,征用土地手续简易。
公馆建成之后,当时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的于右任先生,还特地为屠家骅题写了“楚径”二字,现在在这座建筑的过道巷口石门额上还能看到。
曾有一次走进这栋楼房内(偷溜进去的
),发现内部装饰考究,一瞧就知道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楼内窗明几净,房间厚重、宽大。楼梯是木板的,还是多年前的那种,人踏上去“咯叽”直响。
公馆的外墙采用特殊工艺,摸上去非常平整。墙壁厚度达到四十多厘米。一楼的窗户不多,而二楼的每个房间却安装了很多窗户。说明当时主人不愿意让人窥探家事,一般起居会客都放在二楼。
进入公馆后,发现内部依旧保持着原有面貌,采光很好,连墙角处的雕刻纹路也一清二楚。
屠家骅当年退休后蛰居镇江,跻身于绅商行列,在“屠家骅公馆”过起了体面的寓公的生活。
03
现在我们来看伯先路27—29号的“金山饭店”,因为做过饭店,走进这两进或三进的院落,房屋是四面回环的二三层小楼,灰色清水砖,黛瓦,辅以民国时期受东印度风影响的红砖拱券,别具韵味。
金山饭店和屠家骅公馆只隔着一条于右任先生题写匾额的“楚径”,因为“屠宅”一直被屠家后人经营,而金山饭店旧址一直住着普通市民,原来人们一度以为这两座老建筑并没有什么联系。
直到有一天,一位修缮施工的人员在清理金山饭店旧址里一幢老房墙面水泥时候,发现一块嵌在墙内的石牌,上面有“屠家骅公馆”的字样,人们才知道,原来伯先公园北侧、伯先路西侧的附近一大片建筑,原先都属于屠家公馆。
27号的金山饭店是怎么从屠家骅公馆分离出去的?这里面有个缘故:
抗战爆发后,镇江沦陷,屠家骅留在了镇江。1940年汪伪政权在南京粉墨登场,有人向汪精卫建议:让屠家骅主持筹备成立邮政总局。
一时间,屠家骅身边的亲属都鼓动他去赴任。伪政府里一些熟人也纷纷来打招呼,屠家骅情面难却,于是带领亲属作为班底,动身到南京筹备。
就在准备就绪,要宣布成立之时,他突然想到自己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一生,晚年要是当汉奸就晚节不保了,以后要被世人唾骂的。
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找理由辞去筹备之职,又率原班人马回到镇江。
由于“屠宅”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屠家骅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经过几番折腾,不多久一家子早已是捉襟见肘。
这时,一个叫王盛如的人上门来谈,说要租下屠家的房子。
这个叫王盛如的人是当时公安局下面侦缉队的一个小头目,他提出来的租金让屠家认为很合算,于是屠家把两座楼房都出租给王盛如。
王盛如将公馆改造为舞厅和咖啡厅。
27-29号的房子,则被改为金山饭店,经营中餐和西餐,饭店还带有住宿业务。
让屠家意想不到的是,王盛如这个人,表面上是侦缉队小头目,实际上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地痞流氓角色。(没想到碰到水浒里的宋押司了。)
头三个月的房租,王盛如如期交付后,到了第四个月屠家来收取房租时,王盛如突然把腰间的枪掏出,恶狠狠拍在桌子上,然后对屠家人说“要钱没有,要么就把枪拿去”。
屠家受此惊吓,而且屠家骅在退休后,社会上人事关系也日益疏散,无法和这种恶势力作斗,只好忍气让王盛如占用了房产。
金山饭店是当时镇江相当高档的饭店,带有舞厅和咖啡厅的饭店,是当时青年男女最向往的地方。那时人们从苏北过来,坐轮船到7号码头,下了船如果想转道去上海、杭州等地,就必须经过天主街到大西路头上,然后经过伯先路到京畿路。
当时的伯先路,可谓是黄金地段寸土寸金,金山饭店则是黄金地段上最大最豪华的饭店了。
那时候的伯先路上,还经常能看到中央政要出入。很多人到了节假日,都会来这里休闲娱乐。金山饭店还住过京剧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表演的戏场,就在老宴春酒楼对面的解放剧场。
潘汉年等中共地下组织人员,也曾在金山饭店住过两个晚上。
上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上海地下党组织撤退到新四军地区时,经过镇江,潘汉年、王尧山等地下党高层到达镇江后,有穿西装和长衫的两个人到车站将一行接到金山饭店。住下的第二天,潘汉年告诉大家:有个伪方的军官要请大家吃饭。地点就在离金山饭店不远的酒菜馆。
大家都不理解,潘汉年解释说:这个军官是在严刑下被迫叛变的,他知道跟着汪精卫走没有前途,又不愿意投靠国民党,想为共产党效力,取得共产党的宽大。
潘汉年跟同行的同志说,对于特殊的敌人,要用特殊的手段去工作。
这个经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镇江地方党史留下了一笔。
镇江解放后,屠家才费尽周折的拿回了公馆房子,后来,开了一家“江南旅社”。
屠家骅在政协工作,为我国近代邮政创建历史的史料做编写工作,直到1973年86岁高龄时在镇江寓所逝世。
而金山饭店这几间房屋产权后归房管所,里面住进7户人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里搬走的、新来的,断断续续、前前后后总住过十几户人家。
如今我们看到已被整修的金山饭店两座老房子,现在能看到的木质窗棂、家具、彩色玻璃,都是后人专门定做的。
修复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左侧高耸的山墙是壁炉的烟道,窗户也保留了原有的西式风格。为了让建筑更凸显空间感,还新添了弦边花式的围墙。
今天我们只能隔着岁月的栅栏,想像着昔日的政要曾在这里斡旋进退,想像着曾经的旗袍、爵士乐,还有从许多年前传来的歌舞旋律……
建筑是时代的雕塑,那个错综交织的时代,这三座建筑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中国邮政近代历史的缩影。沿着西津渡往京畿路走去,元明的石塔、晚清的阁楼,再到具有西式风格的民国时期洋房,这一片的建筑群就像一条历史长廊,供游人向古城镇江的繁华深处回溯。
或许这些老建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近代老镇江的回忆,我们应该用一种最怀旧的心情,去体验其中弥漫着的浓郁民国气息。
(比较可惜的是,后来和屠老爷子失去联系,一直想得到一张屠家骅先生的旧照,如果哪位读者有线索,告诉我,感谢感谢。)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