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航拒载,是半生不熟的英语害了人?

一对中国夫妇因为对空服人员说“Shut up”最终被美联航“请”下了飞机,拒载。我不想从社会道义上多说,可是需要提醒各位国人同胞的是,我们身上背着的都是半生不熟的英语,如果出国在外,千万要有这个清醒的认识,不要一不留神被它害了。

“Shutup”是不应该说的,可是这是个语感问题,没有真正使用过英语的中国人还真不会有这个语感。可以肯定,国内在某个年代某个时段的英语教科书上一定出现过这个表达,不然国人也不会对它这么熟悉(我的初中课本里就有)。而在国内的教学里,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个不能使用的表达。

今年八月我搭乘美联航的航班从上海到洛杉矶,在到达后等行李的时候,还就亲耳听到一对上海口音的老夫妇冲着别人说这个词。夫妇俩年过花甲,举止打扮都很得体,会说点英语说明多少也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当时是个年轻人的行李车几次推挤了老先生的车,双方可能低声交换了几句不太友好的话语,老夫人大概见老伴占了下风,从数米外赶过来大喊“Shutup”,这下老先生变得也只会这一句了。几秒钟内,小伙子拼命的逃离而保安蜂拥而至,这么大喊“Shutup”事情反正是要找麻烦的。

我想他们也不想惹麻烦,因为还没过关,周围全是穿制服的人,何必呢?他们一定是没有这个词的语感,加上中国人交际文化上的另外一个死穴,就是高声,这样出了问题。

更严重的例子,Nigger(译成“黑鬼”)这个词在美国是高压线,绝对不能用的,在我的中学里学的却是要这么称呼黑人才对—— 纯粹的找死!可是现在我还是时不时地听到有人问我,不是书上说要这么说的吗?幸亏中国人到美国,很少跟黑人接触,不然还不知要这么样呢。

我们所学的英语就是这样,是半生不熟的。从专业的角度说,一个人学到的第二语言永远处于一种过渡语的状态,总是达不到母语水平的。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个人颇为得意地认为已经到了(母语是汉语的)成年人学习英语的最顶端,前不久还“栽”一个最最简单的字上:“Need”。我拿了一条GAP的裤子去店里退,因为我是在百英里以外的一家店里买的,虽说知道任何一家连锁店都可以退,可是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忐忑,怕万一退不了要一百英里再开来回。这么一忐忑,嘴里出来一句“I need to returnthis item”。店员是个小姑娘,还戴着牙箍,眼睛马上就睁得圆圆的了,然后长长地说了一声“Need?”,定格在那里让我清楚地看到了她的牙箍,然后说“That’s a verystrong word!”(“那是一个很重的字眼”)。也这就是说她在楞了一下神之后委婉地告诉我,我说的话不礼貌!

我现在说英语是不需要过脑子去想的,冒出这一句的同时,那个得体的表达“I’d like to…”就已经出来了,可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拼命想收回来,来不及啦,已经看到小姑娘的牙箍了。其实这里是母语干扰了一下,“Need”等于“需要”,似乎能让自己显得诚恳一点,以确保能够退货。这一个干扰就把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建立的关于“would、need”这些表达的语感挤走了。

被赶下飞机的夫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不在现场,没法知道。看来双方起了争执而且这对夫妻情绪失控,否则也不会重复来说这个词了。既然在重复地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时的语境里他们能够调动的英语武器不多,就象我见到的那对老夫妇一样,想通过这样的重复(可能还有高声)来压住对方,占个上风。拜托呀,不是你们的语言主场!如果你们的英语能力够用,在空服过来整理行李的时候,你们或许就能以极其礼貌得体而又非常坚定的语言制止她,进而到达自己的目的了。何必用这样拙劣的语言给自己找这么一个大麻烦呢?

所以我的忠告就是要记住半生不熟的英语可能会害到自己的。那怎么办呢,等到“全熟”了再开口吗?那永远也等不到。天底下现在这么多中国人在跑,英语或是其他当地语言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可是大家不都活得好好的吗?就是一个合理的使用,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就足够了。

技术上,“熟”不了有时还可以往“生”里靠。我出国之前看过本台湾出的出国指南,上边提到有时把自己的英语水平装得低一点,反而会得到更多的照顾。这是一个很实用的技巧。象我前面错用了“need”的情况,怎么办?我的做法,反正我是亚洲面孔,干脆就很吃惊很拙劣地问“那我该怎么说?”于是店员就一点一点地教我英语,同时把钱退进我的卡里,交际目的圆满达到。我见过一个国内的老总,在美国住顶级酒店,发现吸烟楼层一般都是最低的一、二层,于是就订不吸烟的高楼层,入住以后打电话给总台,要烟灰缸。别人解释,就一概“听不懂”就是要烟灰缸,每次都能达到目的。我还是不去评论他这种行为的对错,不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十分成功的。

设想一下这对被拒载的夫妇,如果完全放弃用英语争执,只说二个字:“please”、“no”,反复说,空服能拿你们怎么办呢?如果不是非动不可的行李,恐怕只好放弃。要是非动不可,就要设法找人翻译了,这下你们语言的主场就回来了。如果你们的行李真是有什么理由不能动,你们也就可以有效地说清楚、解决问题了。以退为进,比硬往上撑要容易得多。

很多在中国的老外也在熟练地应用这一技巧,要是碰到对他们不利的情况或是不想理什么人,他们的汉语水平就“消失”了。注意观察一下,这个情况很普遍的。闯荡江湖,要知道自己外语水平的“天花板”在哪里,超过天花板的事情,还不如回到地板上来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