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秀逸 、气韵洒脱——民国魏碑大家张伯英的书法艺术

作者:陈辉

正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三位张伯英。一位是汉朝时期的草圣张芝, 字伯英;一位是民国时期千唐志斋的创始人张钫, 字伯英;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民国时期的魏碑大家——张伯英。

张伯英, 字勺圃, 一字少溥, 号云龙山民, 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清同治十年 (1871) 生于江苏铜山县三堡镇榆庄, 1 9 4 9年病逝。在当时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 张伯英的书法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 家学渊博。他的祖父和父亲皆喜作书, 手不释管, 他妻子的书法也是刚劲有力。他的叔父藏书甚丰, 为张伯英研读、学书和鉴赏打下了基础。张伯英18岁就中了举人, 1910年 (宣统二年) 考七品京官来北京住地安门慈慧殿三号。先生在京师与志士名流共事交往, 像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齐白石等, 和于右任、张学良也有深交。

1914年起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秘书、将军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厅帮办。1 9 2 4年任临时政府秘书长。张先生个性耿直, 书生意气较浓, 他看到军阀割据、政客虞诈、民不聊生、国事之不可为, 七七事变爆发, 平津陷落, 敌伪要人王克敏屡次邀请张伯英就任伪职, 先生坚决拒之, 矢志名节, 穷且意坚, 闭门谢客, 读书耕墨, 可见高风亮节。

张伯英师从冯煦, 冯煦为云龙书院院长。张伯英早年的正书学颜真卿, 草书学王铎。18岁时看到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后, 而改习北碑, 终身不辍。先生虽然以北碑为主, 但他并没有扬碑抑帖的偏颇。他的传世作品以魏碑和行楷为主, 根植汉魏, 化以苏黄, 气脉贯通, 方圆并用, 不落窠臼, 他的楷书功力非常深, 北碑唐楷熔为一炉, 可谓登峰造极。从他的作品来看, 他的笔力浑厚凝重且气韵洒脱, 字体朴实秀逸, 古拙自然。从笔墨中可以感觉到其刚劲风骨, 点画所到之处, 笔笔中实, 字字气足, 传统功力极其深厚。

张伯英不仅是书法家, 还是鉴赏家和收藏家。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宋拓敕字本王羲之十七帖》, 就曾是他收藏的珍品。此外, 他还珍藏有张黑女墓志原拓本和一些唐宋名迹。流入日本的《孤独长老藏定武兰亭序》, 也有他在1928年的题识。

张伯英仙逝后, 齐白石撰诗赞曰:“写作妙如神, 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 来者复何人。”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冯亦吾先生等都亲聆先生指教。先生善文辞、喜诗赋, 诗之遗著颇多, 有《桥西草堂诗稿》、《小来禽馆诗稿》、《法帖提要》、《阅帖杂咏》、《陈后山集》、《右军书范》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