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点滴录:一种善意、24小时图书馆和不拥堵的惊喜

梁东方

一种善意

开着车,带着电脑来天镜湖边24小时无值守人图书馆。公路上的车不多,右转车道既可以直行也可以右转,我注意到在太仓,一般来说直行的车辆走到这里遇到红灯的话,都不会去占那条最靠右侧的右转兼直行的线。因为右转的车是可以直接右转而不必等红灯的,如果直行车停在那里,虽然并不违规,但是等于是耽误了后面右转车的时间。

这是没有交规强制规定的,交规恰恰是允许两个方向的车都走那条线的;但是大家自觉按照方便他人的原则,以不成文的默契普遍这样做着。这个细节其实是行车文明也是整个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现。它需要本地整体生活工作氛围上的较高的满意度、较高的非普遍戾气状态的支撑。

想起第一次来太仓的时候,在街头按照指示安装APP,以便扫码骑太仓本地的公用自行车。因为不熟悉,也因为手机内存的问题,所以操作了很长时间。这时候就走过来一位牵着小狗的女士,主动问需要帮忙吗?

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陌生人的一问,便是太仓最初给人留下的让人惊喜的印象。而这样的善意,实际上很具有感染力,经常是可以向下传播的。

我在24小时图书馆边的停车场,赫然发现车位边的绿地上有一盒图钉。图钉盒盖已经打开,已经有不少图钉亮晶晶地洒到了周围的草地上。

于是一颗一颗地将图钉全部都拾起来放回到盒子里,连带着还抓上来一些细小的叶子。然后将这一盒几乎是满盒的崭新图钉收了起来。

图钉也许扎不了汽车轮胎,但是扎自行车还是易如反掌的,关键是如果有谁一脚踩上去,特别是那些喜欢光脚跑的小孩子,后果就惨了。

这是我在太仓的自觉的善行,其间肯定是有受到太仓整体环境气氛影响的因素。

24小时图书馆

图书馆一向有开馆闭关时间限制,在等待开门的时候,众多读者聚集在外面翘首以待的情景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屡见不鲜。还有很多地方,在开门的一瞬间需要尽全力向里冲,否则就很难占到座位。太仓的图书馆自然是没有这样的压力,但是开闭馆的时间限制还是有的。而应运而生的24小时图书馆则采用现代技术,用无人值守的方式永远开着馆。

刷卡进屋,刷卡借书,刷卡还书,全程没有管理人员的直接参与……

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也将图书馆资源利用到了最大化的程度。何况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还是建在天镜湖的风景区里,窗户外面就是棕榈树下儿童嬉戏的沙滩,是广袤的湖水……

在湖畔自助图书馆里写累了的时候,或者去厕所的时候顺便看看一架一架的图书,顺手抽出一本来就可能看上好长时间。直到意识到还要写东西,才放回去。

在这里写作和看书都比在家里更能集中注意力,因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不能太随意。

这样一直到中午才离开。

即使中午从有空调的图书馆出来,习惯性地皱起眉头准备抵御外面骄阳下的高温,但是外面的气温似乎比设定为27度的空调屋里还要凉爽。这样的意外,就是气温的适宜,是本地宜居特征的重要表现。

不拥堵的惊喜

不管几点,开车回到小区里总是还有停车位;不管几点,开车到了免费的天镜湖广场停车场也都还有车位;都不会因为找不到车位而长时间盘桓乃至焦虑。在这样一个很多地方停车免费而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在道路上畅通无阻的城市里,对比出来的是大城市的拥堵的无奈,以及由那些无奈自然生成的生活压力。

太仓没有那些。太仓的每个早晨都空气清新,每个上午都安详宁静;除了上学放学时间学校门口会形成一时的阻塞之外,整个小城的各个地方各个时间的交通都是流畅自如的。

它还没有,相信未来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交通阻塞、“血管”狭窄的问题。这也许就是有人对正在快马加鞭地修建的沪通铁路要在太仓设两个站的规划和建设,有所忧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怕失去这样的道路交通环境,怕太仓也像嘉定一样,交通状态上海化。

而正常的不拥堵的用车环境就应该是太仓这个样子吧,好生活也就应该是太仓这个样子吧。

我们一向为生活奔波,所为何来?现在突然意识到: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现在,就近乎已经实现了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的好生活。它一直很模糊,如今突然就在自己眼前明晰了起来,就在太仓明晰了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