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妨碍。
本文共计6404字,“破局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3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每当目标达不成的时候,
总以为是环境不好等因素造成的,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妨碍心理。
“自我妨碍”的原因
根据市场报告调查结论中得出,多数人都有“自我妨碍”,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算新鲜的知识,在西方学术中已经研究了20多年,或许有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自我妨碍”现象的出现。
答案很简单:源于人本能的“自我保护”。
大脑在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站在自身角度权衡利弊,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身形象,甚至防止有任何损失出现。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工作当中什么最重要?
答案肯定是:能力。
即使人缘再好,天天和老板走的再近,没有能力,一切空谈。
那么就可以确定,自我价值的核心是“能力”,如果能力高,对应的工资,拿到的奖赏,个人在工作中的势能也就大。
如果能力弱,则与上面刚好相反,若一个人有较高能力,那么做的事情所带来的成果也是被大众所表扬的,反之如果高能力失败了,就会面临低能力现象的困扰。
因此每个人本能的行为会尽一切可能性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意义,自我妨碍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保护个人价值,转移别人对自己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工作中,为什么会有些厉害的人说:我不行,我不行,机会留给别人,你们上,其一方面表现为低调,另一方面实则是“自我保护”,防止在众人面前出现尴尬情况。
自我妨碍的第二层潜在心理作用是“印象装饰”,也可以称之为印象管理,一般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大多数人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身,以确保别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因为个人在人群中会担心表现不佳造成损害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自我妨碍”刚好起到了作用。
对“自我妨碍”的人来说,不是失败本身引起他的羞耻感,而是他人对失败的反应引起他的羞耻感。
换句话来说,自我妨碍的人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关心超过了对自己实际表现的关心。
我们通常说的大庭广众之下,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这种状态,因为有些人喜欢在人群中把自身看的太重,或“主角光环”。
如果个人使用自我妨碍的策略处于“印象装饰”,那么表现的情景有没有关注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据研究表明发现,多数人在公众场合的“自我妨碍”倾向要比在私下环境中的高很多,所以综合来看,多数人之所以有“自我妨碍”,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和“在别人心目中”的个人形象罢了。
为什么自我妨碍者总要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呢?
其本质真正恐惧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因困境”,也就是因为缺乏长期基础,或者在早期教育中没有建设好心理条件。
比如:
小时候经常被赶鸭子上架似的参加比赛
经常被老师猝不及防的叫起来回答问题
由于害怕失败,唯恐发现自己尽了全力仍被击败或嘲笑,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自己完了,所以宁愿不肯全力以赴的去做,来保护自我形象,维持对自己的信任。
若没有预见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在众人面前出了洋相,久而久之就有了退缩的心理。
大多数人不愿意将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于是便会制造出各种外部障碍,这样当失败不可避免时,便可顺利成章地将其归因到外部因素上,这也是所谓的“理由一大堆”。
人是怎么给自己“设定障碍”的
我不是懒,我只是不想让你知道我“无能”,自我妨碍久了,大脑的系统就会出现自我封闭状态,内心排斥他人行为追求特异,从不真心待人,自以为是。
这一切就从妨碍到走向了“制造障碍”的过程,经过总结发现,其表现大概有四个方面:
1.言语层面:
“这件事情感觉挺难的,理由一大堆”。
声称的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个人用难辨真伪的借口公开表示自己处在不利的情景中,但不一定是减少实际的努力,只是为失败时也容易博取他人的谅解。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我提出某个问题做出假设的时候,那些消极的伙伴就会说:“这件事情挺难的,原因是.......”。
那么不经过论证,甚至以“我以前的经验总结认为,这么做一定是错的”,其本质就是不想挑战困难,从自我妨碍到设定“自我障碍”。
我一般会紧逼相问,为什么不能实现?原因是什么?参考依据是什么?我现在需要大家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克服困难”,而不是告诉我“完不成”,这样也就引导团队走向正向循环。
如果不做引导,当事情结束,有些同事便会马后炮的站出来说,“你看,我都说嘛,这样做肯定不行”。
2.行为层面:
“我就是故意这么做的”。
行为的自我设障策略是指个人通过“做点什么破坏性的事情”或“什么都不做”来阻碍成功结果的出现。
拖延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本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却出现故意的耽误或推迟的行为。
比如工作中经常遇到领导布置的任务,一直到“最后要上交”的时候才开始做。
我原来带团队中有个新媒体的伙伴每周要发3次文章推送,她总是在还有3个小时马上要发的时候才开始写。
写出来的文章我每次看了后因为质量原因而驳回,她给我的理由总是一样的“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没有来得及检查”。
潜台词就是“我只是时间不够草率的完成的,如果我早一点开始的话,结果一定很好”,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我就是故意不干正事”。
也不是不能做好,就是不上心,自控力差,懒的特征,本质是内心有一道“自我妨碍”,时间久了没人督促,形成了“障碍心理”,侥幸状态。
这类特征的其他行为还包括:
干脆放弃或者减少努力的程度,比如有些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只是没有努力而已,但凡我稍微努力一样,这都是小case”。
故意选择困难的任务或者为自己设定超高的目标,然后结果不好时说“不是我不行,这么困难的目标,换谁也不一定做好。
还有“重大事件前故意摸鱼”的行为,比如:“哎呀,我也不是故意搞砸的,都怪我昨天睡的太晚,看电视看到凌晨两点”。
3.抬高,帮助他人层面:
“对手这么强,换谁都不行”。
个人在面临竞争或者比较困窘的状态下,可能会出现帮助竞争者,使他有更好的表现状态。
比如在上学期间,复习时把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全班所有的人,工作期间把自己做的会议纪要,表格文档分享给所有人,如果最后落实事情的时候,结果不好,就归因为都是我帮他们,他们才考的比我好,做的比较好等。
同时自己还获得不自私,有爱心的美名。
另一方面,抬高对手同样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做出铺垫,防止形象崩塌。
高手比武之前经常吹嘘下“幸会久仰”“岂敢岂敢”,为的是万一失败,好安慰自己说:不亏是绝世高手,输给不丢人。
以上行为我们不仅没有努力,反而还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做些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妨碍自己的成功,对照自己,有无此情况发生在身上呢?
人为什么喜欢给自己设定“障碍”
心理学家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琼斯(Sdward E.jones)的经典实验认为,不管是学业考试,体育比赛,还是商业商业领域,只要涉及到“评价性任务”,人都有自我妨碍特征,并且会给自己设定障碍。
在这些情景中,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结果,但总是看到一些人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干扰自己,比如“刻意不尽力”“拖延”等等。
总结认为,我们习惯于给自己设定妨碍的核心有三个层面特征:
1.在别人眼中,我必须完美
比如准备考试,开始创业或者换新的工作等,有了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意味着我们都有失败的风险,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我失败了,别人会知道。
而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人的本能需求,我们需要保存颜面,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相反如果我失败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无能,又或者我一开始就成功了,却没有保持下来,那还不如不成功呢?
我身边有位朋友,因为工作做的不顺而辞职换新的工作,结果因为环境的影响,半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前几个月我们还保持联系,后来就没了声音。
经过打听知道,他是担心自己因为半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被人嘲笑,我告诉他,其实你没那么多观众,别人并不关心你如何,最多关心你是否过的比自己好,所以大可不必。
再比如,我身边做销售的同事很多,团队经常有公布业绩的情况,公开销售业绩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个月我拿了第一,下个月不小心没有业绩而倒数,岂不是很难堪,同事们都瞅着呢。
自我设障虽维护了形象,但在别人眼里我们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原因,而是我们被“障碍”绊倒了,尽管这些障碍都是自己设下的。
2.维护自己的自尊
人的自尊都是脆弱的,别人的看法仅仅代表部分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我拼尽全力了,结果不尽人意,就意味着我们揭开了自己的伪装。
面对“能力不足”,“做的不好”,这个残酷的现实,在众人面前简直太可怕了。在现代社会中,一次失败相较于成功来说,会更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损害我们的自尊水平。
而自我设障碍的过程,恰恰是一个防御性,顾忌面子的理由,是一种对自尊的保护。
所以我们把失败最终归因在一个外部,不确定的因素中,(比如这两天没睡好,精神状态不佳),而不是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我笨,我能力不足)。
我们常常宁愿因为懒惰而失败而不愿意因为“愚笨”而失败,相对我成绩差不是“我没有努力”,比“我成绩差是因为笨”听起来舒服。
所以,当低自尊的自我设障碍者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的时候,就会故意在前进的道路中寻找,声称,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力的障碍,使得这个障碍可以完整的解释我们自己的失败。
从而避免去直面失败的真正原因——能力不足,没有努力,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找个合适的理由”。
3.万一带来的成功
自我设障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失败,也可以理解成保守的发出攻击,如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取得成功,那不是显得更加厉害吗?
就像经常听到考试完的学生对话说:“哎,你这考的可以啊”,对方则回答到,“其实我前几天根本就没有复习”,随意答的。
自我设定妨碍的成功,最后会变成自己吹嘘能力的依据,本质想表达的则是:“我才不缺乏实力,只是因为我有这种实力才不用去复习”。
虽然这种情况可以让人短期获得价值观的体现,但它实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策略,长期的自我妨碍,就无异于自己骗自己,还骗的很开心,如果总这样,早晚有一天会摔的很惨。
制造“妨碍”不如直面问题
我们要清晰的认知到,自我妨碍确实能带来短期好处,但并不适合长期,从自我保护层面,自我妨碍可以缓冲失败带来的消极,让人在经历失败后自我感觉好一些。
与其知道长期不利,不如积极主动的直面问题,并且转变心态,将每次一的困难,失败作为获得反馈信息,改变未来表现的契机,而不是沉浸在自我麻醉中。那么我们该如何觉察是否给自己设定障碍了呢?
1.反思有无自我欺骗行为
当有偷懒或者拖延的想法出现时,试着从大脑中有意识给自己拉响警报,要知道,如果你常常给故意拖后腿的自己放水,就看不到自身的真实水平。
觉察到设定障碍就是迈出障碍的第一步,先试着不要给“行为”找借口,在困难面前首先不要思考“完不成”,而是思考如何完成,时刻警惕不是退缩。
2.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给自己设定的障碍是因为“存在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就要成功,成功包括“KPI要超额完成,考试要满分”等等。
这些“必须”会让我们又累又烦,走向极端表现,哪怕一项没有达成,就跌入了“我笨”“愚蠢”的极端中。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错误的信念,比如我就是为了和他PK,而不是来给大家做贡献的,比如“我必须成功”转化为“我要尽力把自己的水平展现出来”。
就算自己失败了,起码不会有任何遗憾,这里的尽力不等同于拼命,而是“不能不尽力”,不留任何遗憾的意思。
我们希望事事都按照自己期望的状态发展,一切尽在掌握中,就连失败,也要掌握着,那么如此害怕失败,所以才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甚至故意用左脚来绊右脚,被绊倒了还口口声声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故意的”。
在两脚交替绊倒自己的时候,也无法好好的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困住了自身,那你为什么时候能真正提升呢?
3.勇敢做出尝试和选择
网上有个著名的段子,在一场聚会中,马云老师被大家调侃说站出来表现下“功夫”,马老师毫不犹豫的出现在众人当中,表演了起来,最后乐的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当面临调侃或者挑战的时候,我们不必太担心自己“拥有太多观众”而不敢尝试或作出选择,相反如果自己敢于站出来,就是一次直面的成长,表现的好大家为你掌声,表现的差,博得众人一乐,也是一种能力。
自我认同是自身不断探索与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有时我们会认为找工作,找对象等等的尝试,是“展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但其实,在我们还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尤其是对成年人初成期而言,去做出尝试或者选择,更是获得自我认同,解除妨碍的过程,不论喜不喜欢,每做一次尝试,我们都会离了解自己内心更近一步。
4.与他人,外界“分化”
设定障碍的本质是因为“我们看不清自己”,而这一切与我们身边的人过分亲密,生疏,或者是因为“外界信息太过嘈杂”,而产生的影响。
要想真正的解脱内心障碍,就要看清真正属于自己的情绪,认知,行为举止。
我们需要努力去辨别自己的情绪,认知,行为举止,去辨别在一些情境中,哪些是别人要求的,哪些是自己感受的,哪些是他人期许的,哪些是我真正的选择。
在这些时刻,不妨试着在内心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做一些思考,这也是卸掉自我妨碍的核心因素。
5.进行叙事练习
解除“自我妨碍”本是找自己的过程,首先面临的是褪去骄傲,虚伪,借口的外衣,从而进入混乱状态,即不了解自己,不确定未来的发展,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中。
甚至会接受一些与过去的决定截然相反的机会,再或者没有自身的主观判断,这类状态其实是没有自我使命,不知道未来想要什么的状态。
那么这个时候自己便会觉醒,思考二十年后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你的生活还充满规律吗?有哪些新鲜又有挑战的事情?你定居在哪里?你的经济条件是什么样子?
你有很多认识的朋友,还是只有和一小圈子人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谊等。
自己对生活的想象越深,越细节,就越能帮助你了解自己,了解你渴望的生活,你的生活各方面的价值取向和偏好是什么样?而只有这样,反过来就能帮你重新作出今天的选择。
事实上,当思考过以上问题,自己便会发现,自我设定的妨碍或多或少就像小把戏一样,没有太大意义。
写在最后:
人为什么会给自己使绊儿?那是因为“内心戏”太多。
如果囿于担心而错失机会,囿于面子而内心戏太多,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也会难以改善自己的状态,新的挑战或许会带来紧张与风险,但只有勇于应对,我们才能在磨练中强大自己的心性。
《智远·幸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