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诚意班线上学习第13天
致良知诚意班线上学习第13天
时间:2019年6月8日
姓名:侯保成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今日功课
1、读原文✔:2分
2、准时交功课✔:2分
3、日行一善✔: 2分
4、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读书践行心得✔:2分
早上,听博仁老师导读,然后细细品读原文。
什么是“考诸古训”呢?博仁老师说,“考”是考察和考证,“古训”是古代先贤的垂训。
“训”,这个字有意思。左边是言,意思是劝说教导。右边是川,意思是河流。这让人想起远古时代水患治理。鲧负责治水时候,他因循守旧,采用堵的办法。鲧,不能说不负责,不尽职,但是由于方法不对,虽然辛辛苦苦,劳民伤财,但是水患愈演愈烈。最后,被问责追究砍了脑袋。禹是鲧的儿子,人很聪明,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的时候,就改变了方法,变堵为疏。这一下,因势利导,引水归川,路子对了,就成功了。
我想,古人造“训”字的时候,是否受了这件事启发。“训”的目的是什么?引水归川。途径呢?敦敦教诲,循循善诱。“古训”,必然是古人的经验积累,智慧结晶。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他经过观察体悟,发现了水之德,水之道,水之大智慧。后来的“大国者下流”,“水滴石穿”等,都是古训,都是圣贤们的智慧。
老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古训。老人言传之于家就是祖训家风 ,传之于乡党就是村规民约,传之于社稷国家就是箴言国法。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孽。”这些好东西、好经验被继承传承、发扬光大,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是不是古训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能照听照做,亦步亦趋。
这不见得。“考诸古训”,这个“考”就有考察考证考究甄别的意思。很明显,是不能生搬硬套。
现在的学经活动很有一些误区。听风就是雨。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小孩子不在学校接受现代教育,专门送到私塾去学经,天天也不干别的,只有子曰诗云,只有圣人训弟子规。这就出问题了。离开那个私塾,孩子们如何和现代社会接轨?如何在现实社会生活?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他们泥古不化,而是他们的活学活用和与时俱进。
孔子曾求教于老子,但是儒、道学说却有着本质区别。孔子的学生子夏、曾参师出同门,但是对老师的继承却并不相同 。
由此可见,考诸古训,虽然都在说继承发展,但是时代不同,地点不同,受众不同,这个继承也不相同。
阳明先生说,去私欲存天理,这一古训是修行大道。但是如果把去私欲理解为不讲人性,不近人情,就大错特错。
我有个大名鼎鼎的老乡,成语“叶公好龙”就说的他。有一次,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按道理说,偷东西肯定是不对的,人人都应该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把坏人绳之以法。叶公觉得,儿子检举父亲偷羊,大义灭亲,这是自己依法治国的成果。但是,孔子却不同意。他认为道德大于法,让儿子检举父亲,让父亲检举儿子,这都是不仁道的。
“去私欲,存天理”的道理,总体上我是赞同的。但是用贞节牌坊,阻止女人守活寡,我是不能苟同的。天道首先是人道。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应当就是天理,这个心,应当就是私欲。私欲和天理的和谐,应该就是开悟吧。
我个人而言,首先是尊重自己的欲望,不压抑真性情,因为压抑的淤积是自我伤害。但是,我更尊重天理,不让自己的善根被践踏。用知错就改的忏悔,来实现内省不疚的天理。这就是我的“去私欲,存天理”。
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就是我和自己,我和他人,我和世界,几种关系的和谐共处。
阳明先生说,这其中的法门是志。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我志在此,我心在此,我喜欢的,我习惯的,我坚持的,和我的身份角色,和社会对我的要求,高度契合。去私欲,存天理,不是法治,不是德育,而是美育,是忍受而后的接受,接受而后的享受。
修行的结果,不是付出和奉献,而是助人为乐,是自我和世界的和解与和谐。
今日总得分10分✔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让做到成为事实!
有志愿笃践行做印证 用生命感召生命!
读圣贤书 听圣人言,每日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