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点:课程多样化的基本内容(3)
5.课程评价的多样化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对课程的规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评价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1]进行课程评价。
(1)评价主体多样化。多元参与是普通高中课程评价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把学校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地方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整合起来,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多样化的学校课程的健康发展。
(2)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这一课程评价的要求,把学业成绩、发展潜能、需求、情感价值观等都纳入到了评价的内容之中,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也就成为自然的选择了。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内容是对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标准的评价、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涉及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兴趣、行为等方面的评价。
(4)评价方法多样化。新课程非常强调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还主张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突出了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综合性。
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目前已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