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市场启新章 益链科技:区块链助推我国“双碳”目标达成
在2014年4月,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各地环境“颜值”普遍提升。谈及未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应对之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保障国家有效需求前提下,从严从紧控制“两高”行业新上项目,大力优化能源结构,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进而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之后,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并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从全力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到携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从推动各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到助力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我国是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行动派,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碳市场被视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风向标。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任务要求,2011年10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拉开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帷幕。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在全国范围组织建立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酝酿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开始运营,同时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以及碳金融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有望在“十四五”期间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该政策后,从电力行业先行,建立全国性市场,到明确配额分配机制,完善强制减排制度,再到覆盖区域扩大到全国,增加罚则条款,统一的排放权市场建设正式启动。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介绍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准备工作时透露,生态环境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刘友宾表示,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排放权市场(或碳交易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总称。
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碳排放权市场既包括排放权的交易,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从强制减排的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到以自愿减排为典型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由于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担负的减排责任和其对碳排放权市场建设的态度不同,统一标准和规定缺失,各地很难就碳市场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益链科技董事长朱浩冰先生就曾提出在减少碳排放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两大挑战——
1.缺乏可信的碳排放数据库。具体表现为碳排放缺乏统一的数据收集的标准和方法;中心化的数据库导致缺乏统一可信的碳排放交易基础数据。
2.公民的关注参与度远远不够。当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关联度甚低,对个人来讲,缺乏持续的动力。
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适用于支撑环境权益(碳权等)交易的可行性,朱浩冰先生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两项或可执行的方案:可信数据和激励机制——
1.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排放数据收集模式。从数据的生成而言,数据可以包含电力数据、天然气数据、其他数据等,而传输的方式可以采用5G、NB-IoT、Mesh等各种新技术。在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形成统一的计算、转发、存储等能力并持续沉淀数据后,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政府、协会和环保组织等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决策,并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执行大家约定好的执行策略。使用这样的架构,就可以很好地承载实现完整性、透明性、精确性、完备性、可比和一致性、避免双重核算等基础能力,进而促进碳权的转移以及资金的合理配置。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能够汇聚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能源监管等多口径数据,为碳交所、用能权交易所、核查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等环境权益交易生态圈参与方提供核查服务等碳相关数据的支撑。
2.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碳排放激励机制。碳普惠是针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从本质上讲,碳普惠是对公民绿色低碳行为进行激励。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碳普惠制度。具体方式为:政府部门规定公众可以参与的绿色低碳活动,场景运营方向公众方提供场景平台。公众在场景运营方的平台上参与减排活动,获得场景运营方发放的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在生态中的商家进行消费和使用,而商家在收到积分后,可以定期向场景运营方进行兑换。公众的减排行为在场景运营方的平台上完成,场景运营方可以收集和整合这些行为数据并提交给核证部门,经核证后,核证部门会发放相对应的减排量给场景运营方,这些减排量可以在普惠碳市场内进行交易,出售给减排量需求方。
实施碳普惠却并非易事。一方面,碳普惠减碳行为量化核证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并非每个领域及行业都方便公众及时参与。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基于碳普惠制度的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同时在收集公众行为数据时,如何保障其隐私安全等问题也是碳普惠制度推广中遇到的“拦路虎”。
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高透明等特性与碳普惠生态天然契合。将碳普惠流程中的全部数据上链,碳普惠生态中绿色减排行为、积分和减排量等的发行、兑换、监管及审计全数据流程均在区块链上进行,保障数据的公开透明及不可篡改,实现全流程可管理,同时保证公众参与减排活动的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实现数据增信;另外,区块链加密算法可以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安全,使数据在生态内有序流动,实现数据共享,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也可以帮助生态中参与者创造更加丰富的使用场景。通过这样的激励行为,能够有效提高个人日常生活与减排行为的关联度,让每个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碳中和的热情。
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旨在推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进工作停滞不前。直到今天,我国碳市场体系的建设路径渐渐明晰,自下而上、先试点再推广,“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建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势在必行。区块链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过去一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涉及其相关内容的政策文件覆盖高校科研、技术应用标准、知识产权、数字农业、航运交通、疫情防控、数字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未来,“区块链+”也将充分参与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助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