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 平遥慈相寺
这个国保也是机缘巧合下偶得。到了平遥,看双林寺时碰到晋行记组织的另一个游学团,他们是两天的活动,前一天从太原出发去五台县看佛光寺和南禅寺,第二天在平遥看双林寺、镇国寺和慈相寺。我和福州来的陶陶正好看完双林寺就准备脱团,留在平遥,征得两个团领队和老师的同意,我们俩去蹭了听讲镇国寺和慈相寺。
因为有时间差,我们到双林寺时,他们已经讲完正准备离开,不过要去吃午饭。陶陶和我看完双林寺后,放弃吃午饭,拿了两个小饼子充饥,提前告别了同行五天的领队、老师和小伙伴们(他们午饭后返回太原解散)。包了个车去追那个团队,因为两个领队彼此联系的,我俩事先没想着再打个电话确认一下,直接冲向了镇国寺,没看到有大车或中巴,感觉不对,再打电话才知道他们先去的慈相寺,这个折腾啊。陶陶问我,去还是在这里等,我很想看慈相寺那个塔,前两天在晋行记客服的朋友圈中看到晒图,我说去吧。两寺之间本来很近,只有几公里,十来分钟就能赶到,司机是附近火电站的职工,对当地比较熟悉,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那条近路在修路,如果走好路就绕得远了,慈相寺本来也没对外开放,因为晋行记的关系才开门的,如果等不到我们就马上要关门了。我们那个着急啊,小车底盘都刮了一下,师傅还是坚持把我们送到了。还好,领队在门口等我们,请守门人再次打开前院的大殿让我们看了看。我们马上冲向后院,听老师讲石塔。
慈相寺位于平遥城东8公里的冀郭村,初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圣俱寺”,后因该寺一直由佛教慈恩宗僧人住持,故于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朝廷赐额,改名慈相寺。宋仁宗庆历年间始建麓台塔,宋末寺焚塔毁,金天会年间在旧塔址起塔,又修殿宇、楼亭十多座。现存除正殿与砖塔为金代遗物外,余者是清代重建之物。
寺院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南枕丘亘,北临樱涧河,占地22427平方米,山水映抱,蔚为壮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和麓台塔,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廊窑。此外,寺内现存碑碣8通,古柏5株。
正殿
正殿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阔5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3间,通进深15.80米,通高14.40米。悬山顶,用材硕大古朴,七架椽构造,前乳栿后剳牵用四柱,前槽金柱采用移柱法。梁架彻上露明造。前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出真昂,下垫华头子。补间一朵。后檐斗拱把头交项作。屋顶施灰色筒板瓦。门窗安置在下平榑垂线的乳栿之下,施用锛光手法加工,隔扇门直棂窗装修。综合以上结构特征分析,此殿应为金代遗构,而且地方手法十分显著。殿内现存彩塑3尊(三身佛),虽经后人装饰,但躯体衣褶仍约略可见宋、金风格。两山墙满施壁画100余平方米,人物形象生动,线条简练,应为金代遗作。
关帝庙前地势开阔,南距乐楼33.8米,其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前插廊,悬山顶,庙前有月台。钟、鼓二楼紧连庙之东西山墙,平面近方形,楼台下筑拱门,楼顶十字歇山造。关帝庙和正殿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宋代以后,塔的位置通常在正殿之后,麓台塔同样如此。
无名大师灵塔,即金天会年间(1123-1135)重修的砖塔,名麓台塔。塔距正殿15.6米,高48.2米,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之基座为八角形,边长13.5米,高1.3米,周围夯筑土墙。塔身第一层外围有明清时增建的十六孔券洞式围廊,在围廊的正南方,出硬山顶抱厦3间,是为塔之入口。
塔身外形古朴,气象宏伟,二至七层筑斗拱,八、九层为素面。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出檐与平座均为叠涩和反叠涩的制作方法。第一层塔檐与平座已毁坏。第二层塔身四面做成假窗,檐部设普拍枋,上置转角斗拱一朵,补间斗拱三朵,单抄双下昂,昂做批竹式。瓜子拱为鸳鸯交首拱。第三层以上,斗拱逐层从简,第八、九层,再无斗拱。各层塔身愈高愈短,从第三层开始,每层之东西南北四方各开一砖券直窗洞或假窗洞。
塔内空心,各层间有楼板、木梯,各层南北向开明窗。塔室呈八角形,内径3.3米,墙上都为仿木构斗拱,斗拱以上,渐次叠涩内收,顶端留八角叠涩天井通二层。在塔室西墙壁有券门,采用穿壁式结构,通往踏道,在厚壁内折上,环绕半周登二层。二层以上,各层内部结构改为厚壁空筒式结构,安装木过梁、木楼板、木楼梯,以供攀登。
塔顶施八角形基座,上置仰莲,莲瓣中托覆钵,覆钵上置宝珠,塔刹已毁,内为砖砌叠涩藻井。
第二层塔之内壁,残存早期的千佛壁画,考其造型特点,应为金代作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