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排镇——景通公祠(40)
2021年2月24日下午,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我的第四站参观游览的是——景通公祠。因为了解塘尾,就要了解李姓的来源,以及李姓落籍东莞开荒创业,历经元、明、清的沧桑历程。
走进景通公祠,一派热闹景象,一群四川人在宗祠两边廊房摆了四桌麻将,烟鬼们搞得宗祠烟雾缭绕,我一边看,一边拍照。看着看着眼睛一亮,宗祠里留下有很多文革产物,比如中间本来是摆放李氏先祖的牌位,可是写着“伟大的舵手毛泽东” ,大大的“忠”字,左边墙上写的是“一切想着毛主席、一切服从毛主席”,右边墙上写的是“一切紧跟毛主席、一切为着毛主席”。我想宗祠没有装修,摆放李氏先祖牌位的原因,是为了留下“文革”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景通公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672),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景通公讳智,字景通,为塘尾李氏十世祖景通家祠。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合院式建筑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景通公祠的建筑布局,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时期,公祠成为生产队办公地,后进祠堂墙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忠”字像和宣传标语,是重要的文革历史文物。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塘尾村现存古民居约268座,祠堂21座,书室19座,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
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南城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