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零食得这么吃才能活得长!美国2万人数据显示,早餐后吃水果、晚餐后吃奶制品与全因死亡风险显著...

“既不想戒掉零食,又想要减肥要健康,是不是想Peach?”估计不少人都跟奇点糕一样,曾经这么扪心自问过……想要在这两件事上“我全都要”,还真是不容易啊。

不过最近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团队的一项分析,给奇点糕提供了一套不错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在三餐以外吃零食,那就早餐后吃水果、晚餐后吃奶制品,并且少吃薯片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可能会对健康益处最大。

大家夏天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呢~奇点糕喜欢樱桃

这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的分析,是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1万余名参与者的数据,数据显示早餐后的零食中,吃水果与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2%、因癌死亡风险下降45%有关,对健康相对最好

晚餐后要选零食,最好的则是各种奶制品,食用与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8%、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33%有关。但如果吃的是淀粉类零食,那就与全因/因癌/心血管死亡风险上升44-57%有关了,负面影响真是够大[1]。

回头就跟薯片割袍断义

过去几年奇点糕们介绍的饮食和健康相关研究,大多是只关注一种食物,但大家每天总不会只吃一种东西过活吧?所以营养学界也在反思,建议搞研究要采用“饮食模式”的方式,把范围从一种食物扩大到一类。

本次分析里关于吃零食的部分,就把零食分成了水果类、奶制品类、谷物类(含精制谷物/全谷类、添加糖分、鸡蛋等成分)和淀粉类(土豆类制品为主),大家平时吃的零食一般还是谷物类和淀粉类居多,而且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吃多。

下面这张图就反映了早餐、午餐和晚餐后,参与者们食用的零食种类和具体占比。而且NHANES调查的数据比较细致,参与者报告的一日三顿正餐,也可以分成水果类、蔬菜类、淀粉类以及西式餐食(加工肉类、精制谷物、奶酪为主)。

不同饮食模式的参与者,每天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比例

三顿正餐的摄入食物种类和占比,也可以做这么一张分布图出来,这样可以让研究者细化分析参与者在不同时段,吃不同种类食物对健康和疾病风险的影响。

不同饮食模式的参与者,三餐后吃零食的情况

毕竟营养代谢与生物钟的调控密不可分,而代谢、生物钟和各种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这几年可是热门课题。就算不深究背后的机制,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想知道,早上吃水果是不是比晚上好。

在分析纳入的2.1万余名参与者中,共有1111人在随访期内死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研究者就此得出了开头提到的早餐后吃水果、晚餐后吃奶制品好,而任何时候吃高淀粉类零食都不好的结论。

具体摄入每一类食品的量,也是和相关风险的下降或上升幅度有关的,像早餐后吃水果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2%、因癌死亡风险下降45%有关,就仅限于水果摄入量相对最高(Q4)的参与者,具体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当然倒也不一定是吃得越多,风险越低或越高,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按照同样的分析模式,在特定时间的正餐中摄入不同类型的食物,也对全因死亡风险有着明显影响,研究团队专门点出的模式包括水果式午餐,这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8%、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34%有关,不过这种吃法估计不太好实现。

另一种推荐模式则是蔬菜式晚餐,这与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31%、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23%、因癌死亡风险下降37%有关。稍有些可惜的是,研究并不能直接指示大家每一顿饭要吃多少量,才能达到最健康的标准。

不过奇点糕倒觉得这样也好,给大小伙子和老奶奶推荐差不多量的水果或蔬菜,那老奶奶可不一定有足够的胃容量吃完。按照自己的日常状况适当调整,这样的方案或许才是最个体化、最实用的嘛。

参考资料:

1.Wei W, Jiang W, Huang J, et al. Association of Meal and Snack Patterns With Mortality of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The 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 to 2014[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 10: e020254.

本文作者 | 谭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