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依恋心理:哪怕我什么都不说,你也必须懂我!

GIF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说,你能懂他在想什么吗?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我不可能明白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句话放在普通关系中,人们很容易理解它。可是一旦涉及到依恋关系,那么就很难有人理解这句话了。两个普通朋友之间相处,有什么就说什么,情感、心思都没有那么细腻。可是对于依恋关系而言,似乎因为在情感上的互相渗透,人们偏执地认为理所当然地懂得彼此。就像是原生关系和亲密关系那样,父母同子女之间、恋人之间,哪怕什么都不说,似乎也应该理所当然地理解彼此。

依恋关系中,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表达?

人们喜欢用一种最“懒惰”的方式生活,包括科技的发展也都是让人们变得更加“懒惰”。这种心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因为婴儿不懂得语言表达,只会用简单地哭泣、高兴、皱眉等方式来表达需求。而此时,大部分母亲在婴儿早期阶段都可以通过猜测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求。等到婴儿长大成人,哪怕已经掌握了成年人的交流方式——语言,但是在依恋关系中,仍然沿用了婴儿时期的行为模式——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就期待对方能够理解自己。

父母本应该是无条件理解自己的人,可是个体在原生家庭经历中没有得到满足,等到个体长大之后就会渴望在恋人身上得到心理补偿。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有着良好的原生成长环境,那么他的内心也会更加成熟,在依恋关系中也更懂得表达自我,更明白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依恋关系中不愿意表达自我的人,由于无法分清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导致意识不到自己同他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在情感上就会纠缠不清,误把自己的事情当做是别人的事情,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缺乏一种界限感。

表达需求是自己的事情,理解支持是别人的事情

无论身处什么关系之中,表达需求永远是你自己的事情;被理解、支持与否都是别人的事情。你可能会遇到某个人,哪怕你什么都不说对方也懂你,这只能说是你足够幸运,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你在依恋关系中抱怨对方不理解你的时候,先反思一下你是否表达足够清楚自己的需要。如果你连自己的需要都没有表达清楚,那么又如何来期待对方能够主动地理解、支持你呢?你不说,我不问,依恋关系从此产生了隔阂,久而久之也就渐疏渐厌了。

在病态的依恋关系中,个体缺乏同他人的一种界限感。在他们的认知中,只要建立了亲密关系,那么彼此之间就好像有一根“脐带”相连接一样。可是事实上,无论多么亲密无间的恋人,都不可能猜透别人的心思。只要你不主动表达需求,别人也不可能理解、支持你。之所以有些人会产生这种病态的依恋心理,正如上文所讲,他们童年时期本应该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注,但是由于原生问题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必须在恋人身上得到补偿。

学会表达自我需求,是对自我负责的开始

人的成长离不开需求的满足,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社交,社交同样离不开表达。当你需要一杯水的时候,你可以说“请帮我倒一杯水”。你不需要考虑是否真的有人愿意为你倒水,你只要表达出来,就是对自己负责了。有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由于担心自己的需求会被拒绝,所以羞于表达。这样的人性格内敛、情绪敏感,心底里装了太多的事情。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敢表达,害怕被对方拒绝,最后只能留下遗憾,甚至产生心理上的阴影。

给自己留下遗憾、让自己产生心理阴影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对自己负责的人能够勇敢表达心声,充分释放内心的情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心理阴影,或者叫做“执念”,都是因为潜意识里的情感未充分释放造成的。想说的话没说,想做的事情没做,想哭没哭、想爱没爱,因为想做而没做的事情,都会对个体造成情感压力。对自己负责,其实就是不留遗憾。有些恋人稀里糊涂的在一起,然后又稀里糊涂的分手,对于彼此都是一种伤害。

如果你正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并且对方可以在你什么都不说的情况下懂你、理解你、满足你,那么要恭喜你,你是足够幸运的人。可是如果你发现对方又笨又蠢,不懂自己也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那么你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对于需求的表达是否足够清楚。如果不够清楚,那么你要心平息和的,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对方可以拒绝也可以满足你,这是对方的事情;可是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还幻想着被理解那么就是你的不对了。

总而言之,成年人应该更多地通过沟通的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像婴儿一样寄希望有一个“神通广大的母亲”,能够猜透自己的心思。

作者:九霄云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