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你可能只是“标签”的受害者
初中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说是心理学家作了一试验,在桌子上放半杯水,让A、B两个人来描述,如果A说只有半杯水,B说还有半杯水,那么心理学家判断前者是悲观者,后者是乐观者。
当时一对照,我就判断自己是个悲观者,给自己贴上了“悲观”标签。还自行找到其他例证,比如,到亲戚家做客吃饭,对亲戚给我夹的菜,我总喜欢从不喜欢吃的吃起,把爱吃的留在后面吃,结果亲戚以为我先吃的就是喜欢的,不断给我夹不喜欢吃的菜。搞得一顿饭下来,自己吃了一肚子不爱吃的菜。吃水果也是如此,一串葡萄我也是先从小的、青的吃起,而把饱满的、红的留在后面,结果每一口吃的就是一串葡萄中最差的。
生活中我也会更多关注一些“悲观”信息,工作上也常常考虑一些坏结果,比如,领导让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我总会担心第二天话筒会不会出问题,人员是否按时到会。为此常常第一天晚上反复检查,忧心重重。结果第二天会议圆满完成,这才发现困难并没有自己担心的那么多,我只是被想像中困难困扰了。
最近,再次读了关于“延迟性满足”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通过观察小孩对糖果克制力,发现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更能够坚持不懈取得成功。看了这段理论,我有些如释重负,以前证明自己悲观的吃菜、吃葡萄体验,完全可以用延迟满足来解释,这样看来我这个特征反而是“成功”标签,看来我只是被贴上错误标签受害者。
其实,人文科学更多是事后解释性学科,无论心理学测试出的性格,还是经济学家对经济预测,更多是“事后诸葛亮”,对这些结果,我们可参考但不要盲从。如果你身上也被自己或他人贴上“自卑”、“拖延症”、“小气”、“学渣”之类负面标签,从现在起,赶紧勇敢撕掉或者用正面标签替换掉,再也不要成为这些所谓“标签”的受害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