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中的“幽灵”

leidianzi 楼主
2021-02-20 14:25  12772  5
举报 收藏本帖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鬼,不要相信世界上有鬼。我们都是听话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当我们学习到高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世界越来越令人费解。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这世界没有因果律,一切都是“上帝在掷骰子”。根据量子力学的波包坍缩理论,当你在跳舞的时候,你的面前有可能突然出现一个绝世美女陪你跳舞,只是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极小极小,几乎为0。这样看来,量子力学理论比封建迷信更不靠谱,根据封建迷信理论,你的前面永远不可能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多出现一个你看不见的也可能确实并不存在的“鬼”。

量子力学的诸多实验告诉我们,意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分不开,而且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东西,客观物质世界正是在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人们似乎不能把意识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

1. 万物皆有意识?

意识到底是什么?中了大奖,你感到很高兴;丢了钱,你很难过——这就是意识。你贷款买了房子,房价上涨,你很高兴;房价下跌,你很难受——这也是你的意识。你的手被小刀划伤,你感到很疼,这也是一种意识。

你的身体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比如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正电荷与正电荷之间相互排斥。据人们的判断,电荷与电荷之间应该没有意识,正电荷不知道他旁边的正电荷是正电荷,它没有眼睛、没有大脑、没有仪器,他无法判断,但是他们之间就是要相互排斥。电荷之间没有意识,他们之间为什么有“排斥”这种反应特征?谁告诉他们应该排斥?

同理,男人与女人之间要相互吸引,男人看见美女就像向她靠近;男人与男人之间要相互排斥——同性恋除外。人的大脑具有意识,他看见异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反应。为什么具有意识的大脑的反应,和没有意识的电荷之间的反应如此类似?有意识的帅哥与美女之间要相互吸引;没有意识的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也要相互吸引。难道电荷之间具有意识,只是人们察觉不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电荷,安知电荷没有自己的意识?

桌子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电脑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你的身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组成的。为什么桌子没有意识?没什么电脑没有意识?为什么你的大脑有意识?你身体里面的基本粒子(原子、电子等)和电脑的基本粒子(原子、电子等)本质上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基本粒子的排列顺序组合不同而已,难道意识仅仅是基本粒子的不同排列组合所引起?原子、分子只要在某种特定排列组合之下就会产生意识?

大自然具有四种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万有引力。大自然中,一切物质之间会相互反应。能否理解成: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只是这种意识很弱而已。在意识的作用下,这些物质之间发生了这些反应——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正因为一切物质具有意识(正所谓万物皆灵),那么在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方式之下(比如大脑当中原子、电子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意识发生“共振”而加强,于是出现人的意识——也就是你饿了就像吃饭,你热了就想吹空调。

原子、电子在你的大脑中排列组合起来会产生意识,你有什么理由阻止电脑中的原子、电子不会产生意识?电脑的运算能力比人脑强,但是电脑只能按指令行事,受人控制。如果电脑的原子、分子在某种排列组合方式之下也有了意识,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还能主宰这个世界吗?

鄙人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原子、电子等一切微粒应该都具有意识,只是这种意识很弱而已。原子、电子的意识在某种排列组合方式之下会发生“共振”而得以加强,从而产生很强的意识,这种意识让你看见上面这段文字,从而引发你大脑的思考——于是你大脑中的原子、分子又活动起来,又产生新的意识……

鄙人在此提出这样一条公理:一切物质都有意识,即“万物皆灵”!假设人的意识强度是“1”,那么互相排斥的正电荷之间的“意识强度”也许是“10^-35”,即10的35次方分之一。这是鄙人假设的一个数据,只是为了说明万物皆有“意识”而已,只是这种意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强度很弱”,科学家难以对他量化而已……

2. 意识能否凭空产生?

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无”的东西能否在某种“排列组合”或者某种“运算”或“叠加”法则下变成“有”的东西?我认为不能。同样,没有意识的夸克、胶子、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能否在某种“叠加”或“组合”法则下变成有意识的东西?我认为也不能,除非这些基本粒子本身就具有意识。

假设有三个数0、0、0,不管在任何运算法则下,都不可能变成大于0的数,比如:

(1)加法:0+0+0=0

(2)减法:0-0-0=0

(3)乘法:0*0*0=0

(4)其它任何算法:0*(A.cosα+B.sinα)=0,

0*exp(α.t)=0,0*x^3+0*x^2+0*x=0……

这个算例的意思是:如果全部的数都是0,那么在任何运算方式下都不可能变为非0的数。同理,原子、电子如果没有意识,那么原子、电子在大脑中的排列组合方式下就不会产生意识,除非原子、电子本身就有意识。

稻田里的肥料本身没有意识,但是肥料的原子、分子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意识。比如:肥料被稻谷吸收,人们吃掉稻谷,大脑中的老细胞死亡,新的脑细胞产生,而产生新的脑细胞的营养来自于吸收了肥料的稻谷。这样看来,肥料的原子、电子通过稻田及人的消化系统的工艺流程处理,变成了具有意识的大脑细胞。在这个流程当中:无意识的肥料原子和电子是怎样变成有意识的大脑细胞的原子、电子的?

我们使用反证法:如果肥料的原子、分子没有意识,那么它们转化为大脑细胞的原子、分子以后,也不会有意识。然而,我们都知道大脑细胞具有意识,因而假设不成立。所以得出结论:肥料的原子、分子也一定具有意识,只是通常情况下,这种意识强度很弱而已,人们察觉不到。

3. 电子双缝实验

经典的物理实验——电子双缝实验就已经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意识”(如果该实验没有造假的话)。

在电子双缝实验中,一束电子射向一个挡板,这个挡板具有两条狭缝。在挡板的后面有一块黑板,用来纪录通过狭缝的电子。如果电子是像“子弹”一样的“粒子”,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就是两道痕迹。如果电子不是“粒子”而是“波”,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就是一道道痕迹(想一想两颗石子激起的水波发生的干涉,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实验表明:在没有对经过双缝的电子进行探测的情况下,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黑板上会留下一道道痕迹。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在电子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电子是从双缝中的哪一个缝通过?结果却匪夷所思——只要对电子进行探测,电子就不会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哥本哈根学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电子双缝实验中: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你观测到什么物理量,比方说动量大小、位置如何、路径怎样……这些都是由观测手段决定的。观测之前,没有什么客观现实,只有无数可能的叠加。只有观测了,具有波动性的电子的波函数才能被坍缩成客观现实。那么,谁来观测才算数呢?实验表明,仪器不行,而我们行。——于是,冯诺依曼、维格纳、惠勒等人给出一个惊人的判断:意识,可以让波函数坍缩成真。【如在薛定谔猫实验中,即使没有什么光子观测扰动,只要信息泄露给了人,让人“意识到”了,波函数就会坍缩!】

意识究竟是什么东西?意识究竟是不是东西?我们也只能先设定“意识”是东西,是物质行为。因为,能与物质产生作用与反作用的,只能是物质。除非你能用严谨的、可重复的科学实验证实某些玄玄乎乎的“神迹”。

4. 电子的意识

了解量子力学的人就会惊诧“电子双缝实验”的神奇,对于不了解的人,我再啰嗦一下:

在电子双缝实验中,只要不去探测电子,电子就像波一样穿过双缝,会留下干涉条纹【不知道什么叫波的干涉?想一想两颗石子激起的水波,发生的干涉后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如果对电子实施探测,想知道电子到底从哪条缝穿过去,那么电子立马就体现出粒子的行为特征,不会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不会留下干涉条纹。

粒子是一个实体;“波”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包”,称之为“波包”【想一想池塘里面的水波,不是一种实物粒子】。波函数坍缩,指的就是非实体的“波包”变成了粒子一样的点状的实体。电子到底是以“粒子”的形式还是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为什么没有探测它,它就是“波”?一旦探测它,它就变成了“粒子”?

如果电子没有意识,

不管你是否去探测它,它的运动方式都应该不会受到影响,都会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而发生干涉;然而事实却是,在探测电子踪迹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粒子,不会发生干涉,这与我们前面的推论不符。因此,我们用反证法证明了电子应该具有“意识”。正因为电子具有“意识”,人们在探测电子轨迹的时候,人的意识和电子的意识发生作用,波函数发生了坍缩,电子体现出“粒子”的特征;在没有观测的时候,人的意识和电子的意识没有发生作用,电子就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而发生干涉。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电子双缝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具有意识。正因为“电子”具有意识,你大脑中的电子此刻正在剧烈运动,让你意识到你读到了上面这段文字。

5. “延迟实验”或“爱因斯坦分光实验”

还有更为神奇的“延迟实验”或“爱因斯坦分光实验”,具体过程我不说,这个实验的结果:光子在某条路径上前进,经过A点快要达到B点的时候,如果不去探测光子,那么光子经过的路径就只有一条,不会发生干涉!如果利用一块半透镜去探测光子经过了哪条路径,结果发现光子同时经过了“两条”路径而发生干涉!该实验的神奇之处在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为什么会改变?也就是说:利用半透镜探测光子之前,光子只经过了一条路径,为什么去探测它之后,光子就会经过两条路径?“只经过了一条路径”的既成事实为什么会变成“经过了两条路径”的事实?

“延迟实验”或“爱因斯坦分光实验”的细节可以去百度搜索,这里不进行描述…………

怎么解释这种实验现象呢?

哥本哈根学派告诉我们:在我们观测之前,不存在什么物理量,也就是说,光子不在任何一条路线上,它没有位置,也没有动量之类的其他任何物理量,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历史”,因为它还没有发生,它只是无数可能的叠加。只有我们观测了,光子才成为光子,历史也就随之有了配套的剧本。有了半透镜,就观测到干涉的结果,配套的历史是走两条路;没有半透镜,就得到没有干涉的结果,配套的历史是走一条路。很雷,但是很合理,是吧?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你观测到什么物理量,比方说动量大小、位置如何、路径怎样……这些都是由观测手段决定的。你选择的观测手段,决定了观测对象“现在”的物理量,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观测,可以创造历史!无需穿越,只需选择观测手段

,我们就可以左右历史!

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它很可能是最靠谱的。请注意,“最靠谱”前面必须搭上“很可能”。因为,以后还有别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观测之前,没有什么客观现实,只有无数可能的叠加。只有观测了,波函数才能被坍缩成客观现实。好吧,这个说过了。那么,谁来观测才算数呢?实验表明,仪器不行,而我们行。嗯,这个也说过了。——于是,冯诺依曼、维格纳、惠勒等人给出一个惊人的判断:意识,可以让波函数坍缩成真。

意识究竟是什么东西?意识究竟是不是东西?我们也只能先设定“意识”是东西,是物质行为。因为,能与物质产生作用与反作用的,只能是物质。除非你能用严谨的、可重复的科学实验证实某些玄玄乎乎的“神迹”(前面的实验解释也啰嗦了这些,再重复一次!)。

所以,在没有意识出现之前,没有什么宇宙,只有波函数。当意识第一次出现时,它才坍缩成现实世界。既然有了眼前这个世界,那么,就需要有这个世界的来历,是的,你猜对了,坍缩的不仅是眼前、现在,还有历史——你的观测决定了历史!是有意识的观测创造了宇宙!(量子力学的解释就是这么荒谬!教材上就有这样的解释!)

6. 量子纠缠

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具有“意识”的另外一个证据——量子纠缠现象。

假设一个粒子衰变成两个粒子,朝相反的两个方向飞去,同时会发生向左或向右的自旋。如果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左旋”,则另一个必定发生“右旋”,这样才能确保两者的角动量守恒。也就是说,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只要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不需要等到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感知了,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这两个粒子能够实现瞬间的沟通,这种相互作用是超光速的。

问题就来了:量子纠缠中的两个粒子之间存在“超距作用”,他们之间的反应是远远超光速的。然而,相对论告诉我们,光速是不可以被超越的。这样一来,量子纠缠中的超光速就与相对论发生了矛盾。爱因斯坦始终相信光速是极限速度,不可超越,他终其一生也想不通为什么量子纠缠作用会超光速。

我们都相信,对于“物质”、“能量”或“信息”,这些客观存在的“实物”,光速的确是极限速度,不可超越。那么,有没有可以超越光速的东西存在呢?毫无疑问是有的,这就是“意识”。意识的运动速度是无限大的,远远甩掉光速几条街。假设你去过月球,见到了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现在你回到了地球上,你在想嫦娥,你的意识“飞”到了月亮上,可以说这个“飞”的过程几乎可以不要时间——假设是0.0001秒。而月光从月亮射向地球,需要38/30=1.26667秒。可以看出,你的意识运动的速度远远超过光速,也只有意识的运动速度才能超越光速。用你的意识去想任何地方的事情,哪怕是3000万光年远的地方,你也不需要时间。

量子纠缠实验已经证实了“超距作用”和“超光速”的存在。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研究,电磁波、光波及任何“物质”或“信息”的运动速度不可超越光速,只有“意识”的速度会超越光速,因此证明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是存在“意识”的。这种意识让粒子甲的任何观测和扰动会瞬间影响到粒子乙,这种扰动不需要光速来慢吞吞的传播,只需要“意识”的“超距作用”瞬间就传播过来了。

电子双缝实验、量子纠缠实验已经证实了基本粒子存在“意识”。如果不承认基本粒子存在“意识”,那么很多科学现象都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也无法解释。

7. 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动量不确定性的乘积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于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在宏观世界,比如你用光子去测试奔跑中的小狗,光子撞在它身上,基本没什么影响,它的位置和速度(或动量)都能测准,测量误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微观世界中,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它有频率,光子的波长(频率)直接决定测量的精确度。光子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测得的位置就越精确。但同时,由于光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频率,光子的频率越高,能量也就越大,撞上电子对电子速度的改变也就越大,测得的速度就越不精确。如果想最大限度地保持电子本来的速度,只能降低光子频率,但是频率降低导致波长增加,测量电子位置的精确度就会降低!所以对电子的位置进行测量,必有干扰。测一个值,必定干扰另一个值。电子的动量测得越准,位置就越测不准;位置测得越准,动量就越测不准,二者难以兼顾!

怎么理解不确定性原理呢?为什么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能精确地测定?我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粒子的“意识”对你的测量造成的“扰动”。从理论上讲,粒子的位置与动量应该有确定的值,只是实验者测不准而已。为什么测不准?因为很可能是因为粒子的“意识”在波动,在思考,对其本身的位置和动量造成了扰动,所以科学家们永远测不准;或者说,微观世界的粒子太小,太脆弱,以致于人类的意识就能对它们的存在方式产生影响。

8. 意识能否解释黑洞蒸发?

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引力非常大的一个天体,引力强大到光线也不能逃逸出去。所以,在视界以外,由于没有光线,黑洞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洞”,在不断地吸积着周围的物质,质量增加,还是空中的“强盗”,光子的“牢笼”。它贪得无厌,永不停息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引力与两物体之间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运动质量也非常小,而黑洞中的粒子质量比光子的质量更大,因此黑洞粒子受到的引力要大于光子受到的引力。既然光子会被黑洞的引力束缚,那么受到更大引力的黑洞粒子为什么被黑洞的引力束缚不住呢?也就是说:黑洞为什么会发生蒸发呢?

史蒂芬.霍金告诉我们:黑洞附近的真空并不“空”,真空中的能量涨落就可以导致生成一对粒子和反粒子。二者质量相同,其他性质呈“镜像”对称。两者相遇,就会相互湮灭,将质量转化为能量;或者一定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一对正反粒子。在不存在任何力的量子真空里,粒子对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其中反粒子被黑洞捕获,黑洞自发地损失了能量,也就是损失了质量;正粒子逃出,在外部世界显形,在外部观测者看来,黑洞在蒸发,即发出粒子流。

霍金这样的解释有什么问题?是不是不可思议?他的解释是不是很像江湖骗子?本来你身上没有钱,突然之间,你从身上拿出了100元钱,而别人突然又欠你100元钱?监狱里面关着10个犯人,监狱的门边突然产生了一个“正人”和一个“虚人”,“虚人”被监狱捕获或者说被衙役抓进了监狱,“实人”逃出了监狱,于是在外部观测者看来,监狱里的“人”获得了神仙的帮助,一不小心就从监狱里面逃了出来。同样,银行里面的钱也无缘无故突然自己钻进你的口袋里面……霍金这样的解释似乎很荒谬,纯粹是放P,哄“鬼”的。

因为很多科学家拒不承认“意识”的作用,所以提出了一些古怪的理论,把本来就很“玄”的事情解释得“更玄”。鄙人认为:黑洞发生蒸发的肯本原因可能还在于黑洞粒子的“意识”。黑洞粒子被强大的引力束缚在黑洞里面,粒子失去了自由,它就感到很烦、很痛苦,所以它就要抓住一切机会从黑洞里面逃逸出来。我不知道“意识”有没有质量,就算有质量,也绝对比光子的质量小得多,因此,黑洞的引力束缚不住“意识”,“意识”可以从黑洞中逃逸出来。“意识”从黑洞的“逃逸”必然导致黑洞的局部地方形成“溃堤”,因此,黑洞里面的少许质量或能量就从“意识”逃逸造成的“溃堤”通道中逃逸了出来,这就是黑洞的蒸发。这种解释说不定比霍金的解释更靠谱一些?

9. 意识存在于哪里?

通过以上的胡诌,姑且得出以下几条认识:

(1)万物(从基本粒子到人的大脑)皆存在意识,只是意识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2)意识的运动速度为无穷大,远远超越光速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物质

【比如电子双缝实验;比如心灵感应、心有灵犀等现象;第六感觉等】

(4)意识具有激活与非激活两种状态  【你睡着以后,大脑中的意识就处于非激活状态】

下面继续研究一个问题:意识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存在于什么空间之内?

现在,你坐在电脑面前看帖子,你处于三维真实空间之中。然而,就在你坐的这个位置上,可能有一只猫在跑来跑去,可是你看不见这只猫。这只猫——姑且称之为“薛定谔猫”,始终以一定的极小的概率存在着。无论我们怎样寻找,我们是找不到“薛定谔猫”的,因为“薛定谔猫”

或许处于第四维空间——姑且称之为灵异空间中(即神仙、鬼怪、妖魔所在的空间?注:这里是假设,胡诌!)。这个空间与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具有本质的不同,一般情况下需要极高的能量(如高能物理)打开一个“虫洞”才能进入,这正是目前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里,为什么看不见其它维度的空间?量子力学和宇宙学告诉我们,其它维度的空间卷曲了,卷曲到了普朗克尺寸这样的大小——即10的-33次方厘米(也就是一毫米的亿亿亿亿分之一),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个尺度的空间如果没有受到特殊力量的影响,它是不会打开的,一般人也进不去。

继续胡扯,“意识”可能就存在于普朗克空间之内,其尺寸小于10的-33次方厘米(也就是一毫米的亿亿亿亿分之一)。当你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时候,你为了达到精确测量的目的,就必然会侵占“意识”所在的普朗克空间。我们学过政治和历史,我们知道:哪里有侵略,哪里就会反抗。因此,当你在精确测量的过程中,一旦侵占了“意识”的领地,“意识”就会反抗,就会干扰你,让你测不准。因为一旦你测准了,上帝的秘密就泄露了,所以它要像幽灵一样来干扰你,不让你知道得太多。

以此类推,神仙、鬼怪、妖魔也可能存在于第四维灵异空间之中,在唯物主义者面前,这真是荒谬至极……。

备注:我只是抛砖引玉,胡扯而已,这里没有砖家和领导,不要上纲上线……

发自凯迪网PC客户端

帖子看完了,快捷扫码分享一下吧

(0)

相关推荐

  • 虚拟世界有3个属性,证明宇宙是虚拟的,还差最后1小步

    前言:本文根据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粒子纠缠实验.以及准粒子电子内禀属性分离实验所写.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客观真实并不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演讲中说,物理研究越来越接近于佛教阿赖耶识. 我们通常讲的 ...

  • 电子是如何变成光子的?

    本题,是一个超现代物理的大课题,不要仰息西方答案,我们有尊严,他们不是神. 在今日头条之大众科普平台,有不少科学人士参与进来,积极探讨某些深层问题,笔者感到很欣慰. 1. 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 为什么说 ...

  • 现实中的“幽灵”,量子纠缠的数学解释和理论细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概述最典型的量子现象之一--纠缠的理论基础.我的目标是让那些对数学和(非常基础的)线性代数有基本了解的人都能完全理解.因此,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将从数学的角度全面理解量子纠缠所需要的背 ...

  • 不可计算数——数学中的幽灵,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数学哲学问题

    我们都知道,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59--).通过测量多边形的边长,我们可以把圆周率近似到想要的精度.当多边形的边数趋于无穷,边的长度趋于零时,近似值就会更接近. 用五边形.六 ...

  • 一年吃掉135人!暗夜中的幽灵,臭名昭著的察沃食人狮

    1897年,为了将殖民地的木材与棉花.咖啡.糖与矿产资源运回英国,大英帝国决定在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基林迪尼港之间修建了一条铁路.到了1898年3月份时,整条铁路沿线已经铺开建设,数万名工人已经进场施工, ...

  • 探究:量子力学中的悖论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五条已经被实验证实了的结论.其中有些已经应用于商业产品,其他的可能很快也会被引入生活之中.如今量子迅速进入商业市场,把这个问题理解为 '量子力学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展现哪些令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觉 ...

  • 豪华别墅中的幽灵(民间故事)

    一林飞是乌江边思州城里的一个蚁族,租着面积小但租金昂贵的房子,靠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经常被房东追得像只鸵鸟似的四处乱躲.房租是他日常生活最大的一项开销,他做梦都希望能住上免费的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 ...

  • 第二章 电磁波及其衍生 第七节 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在进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通过双缝时,光子发生了干涉现象.但奇怪的是当一次只发射一个粒子,结果依然如此,这种情况让人十分费解,仿佛一个粒子被一分为二,是自己发生了干涉吗 ...

  • 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中发现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

    圆周率π 圆周率π是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这是一个常数,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数是一个无理数,也就说是一个无尽不循环的小数,大约为3.14159--,后面有无数个小数位,永远也写不尽.经过数千年 ...

  • 把引力融合到量子力学中,这就是大一统理论,但必须先找到引力子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共同撑起了物理学的一片天,只可惜二者格格不入. 物理学中共有四大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其中引力归广义相对论管,而其它的三个基本力皆由量子力 ...

  • “量子力学”中诡异的现象,若真的被证实,人生真会毫无意义吗?

    16:16量子力学被推翻了?并没有!量子跃迁需要时间吗?妈咪说MommyTalk  5.4万次播放 00:58我们的意识是在被量子意识支配?为什么会被禁止?量子力学太可怕跟柚柚学技能  649次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