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拜都莲家乡的杏

家乡的杏

文/拜都莲

家乡是一个什么概念,半辈子迷糊。感觉它的含义范围就像是成长中的人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然而待人过中年,便又开始渐渐收缩。当我人过中年,便意识到,我的家乡,不再是一个省,一个县,一个镇,而仅只是那一个村——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不好意思,这就是我的世界,我的视界。

当母亲过世后,家乡在我变成一个遥远的所在,然而在心里,它却如梦随形,时时萦绕我心。每每念起家乡,便想到我的母亲,念起母亲,便想到家乡,母亲和家乡,俨然已经合二为一,成为承载我心灵净土的所在。

在我的家乡,有两句俗语,一句是,阳村李子拜家杏,说的是相邻两个村落不同的特产。一句是,桃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说的是各种水果与脾胃的相容程度。不得不说,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对于外来信息的选择,与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我因着那句“桃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俗语,而绝不吃李子。然而对于杏子的热情,却丝毫未曾削减。

我虽然生在一个出产杏的地方,关于杏子,却似乎从未酣畅淋漓的吃饱过。更没有吃到永远不想再吃的地步,至于俗语所谓的“杏伤人”更是觉得荒谬。

说我的家乡遍栽杏树,也是夸张。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有杏树园,那大概是包产到户之前的集体果园吧。包产到户之后,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果园还是果园,但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总会有那么几棵杏树,于是,春来杏花开,绿色的田野里便撒珍珠般地点缀着一树一树的粉白。田野就像铺开的绿翡翠,包裹着恬静的小村庄,村庄的中央,有一片快乐的天地,那就是我们的校园。

乡下的孩子的课间生活是单纯而快乐的。冬天,在向阳的墙角一字排开,所有人背靠着墙,朝同一个方向——墙角发力,挤压的结果是,那些靠墙不紧的人总会被挤出这一字型的队伍,他们会迅速跑向队末,排队继续挤向墙角,我们美其名曰“挤油儿”,那是一种可以产生热的有趣的运动方式。它激发了的不仅仅是热情,还有热度,带来的副作用是可能会因为蹭烂了衣服而被家长揍一顿。家长会边揍边问,下次还挤不挤油儿了?!其实除了挤油儿,还有跳绳,跳杠(所谓跳房子),踢沙包,踢脚等,但所有的运动都没有挤油儿发热快,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简单易操作,更热闹!

春天,有多少种玩法,我已经忘了,我独独忘不了老师插在墨水瓶中的那枝杏花,套用刘谦的一句流行语来说,老师让我们见证了花开与变色的奇迹。那实在是一个美妙的过程。那时候,我正上小学,学校附近就有一片杏树园,这时候的男孩子是安分的,因为他们在意的是果子,才不稀罕什么花呀草呀的。然而老师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老师往往会采了一两枝杏花,插在南窗第一个窗台上的墨水瓶子里,待花儿渐渐地变了颜色,老师便将它放在讲桌上,看我们满眼的好奇,听我们啧啧的赞叹声,他会开心地笑起来。年年如此,我的老师们用如此淳朴的方式导引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科学的探索。

好容易杏花坐果了,白色的花瓣中间坐了一个绿色的小果子,我们便日日地盼着它长大些,再长大些,待它有玻璃球儿那么大时,我们那些小孩子便开启了关于杏子的美食之旅。

那杏子还青涩,但已经有了一些酸味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用它泡酸水喝。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塑料饮料瓶,有的只是一些白酒玻璃瓶,我们将它涮洗过后,往里面灌上凉白开,再将青青的杏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从狭小的瓶口塞进去,泡在水里。上学去的时候,手里能提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会引来不少艳羡的目光的。因为,玻璃瓶子不是人人家都有的,杏也不是你每天都可以弄到的。杏片泡在水里,不消半个钟头,便将整瓶的水变成酸的,喝一口,绝对是满口生津。

随着太阳的日渐毒辣,午休开始了,青绿的杏果开始膨大并泛黄。于是,部分学生的口袋里就多了一样零食,尽管它还酸的让人满脸褶皱,表情怪异。家乡有语“人吃辣子图辣哩,牛吃扎扎图扎哩”。小孩子图的就是这个酸味,刺激。当杏子再大一些时,男孩子便再也坐不住了,我清楚地记得,每个夏天的午休后,总会有一些小男生被罚站,缘由是趁午休,他们溜出去偷杏了。

当小麦开始泛黄时,就有杏子开始成熟了。我家乡的杏子品种非常多,以我这个如此热爱杏子的人,尚且不能尽数其品类,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熟悉的几个品类。

在麦子泛黄时成熟的杏子,我们管它叫“麦黄杏”,它给了人们尝鲜的可能。因此备受青睐,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杏子,价位也是比较高的。此所谓物以稀为贵嘛。

此外,还有“红脸杏”。“红脸杏”如它的名称一般,个头不大,长的浑圆可爱,如小孩子胖嘟嘟的脸蛋,红扑扑,亮堂堂,非常好看,非常惹眼。“红脸杏”外表红润,似乎熟透了,但吃起来酸甜鲜脆。是所有杏果中最具杏的性格的一个品类。

以个头大而著称的杏有“白茬杏”“大炮跌杏”我并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叫那样的名字,甚至它们的名称用哪个具体的文字来表示,我也不很确定,只能音译。但它们的味道却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闭上眼,满树都是拳头大小的青绿泛白的杏果。砸在你的脑袋上,足以让你抱头揉磨半天。判断白茬杏是否成熟不仅仅在于时间,还可以看它的色彩,只要它绿里泛白,白里透亮,那就意味着,你尽可以放心的吃了。双手握果,左右用力,只听“喀嚓”一声,杏果沿凹下的线分成两半,茬口泛着白色,满满咬上一口,甜味醇厚,酸味适宜,酸甜可口。

那个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的自留地里都有杏树,偶尔有地里没杏树的人家,也不必难过,因为农人最淳朴之处在于分享,那是骨子里带来的美德。更河矿,自留地是每隔几年就要变动并重新分配的,所以,每户人家都是不缺杏的。

起初,我们家地头有一棵杏树,而我熟练的爬树技能,似乎也是从它那里练得的。我甚至还记得自己在某一年摘杏的时候从高大的杏树上掉下来。那也是我唯一一次体会到自由降落的感觉其实并不美好,然而从那以后,我确实是更热衷于爬树了,母亲说,我的胆子被摔大了。后来,我们家的自留地多次变换,每次的田地里也总有一棵杏树,但我还是牢牢地记住了那片地头长着一棵杏树的自留地,因为我在它上边度过还多美好时光,它让我体会过飞翔的感觉。

再后来,我便长大了,离开家乡去求学。在我求学的那些日子里,机械耕作日益普及,为了便于耕作,人们将田里的树木砍伐殆尽,除了那些特别恋旧和热衷于杏果的人家田里还保留有一两棵杏树,杏树在我的家乡已不多见了。 每年杏子上市的季节,我还是会想起那句俗语“阳村李子,拜家杏”。时代早已让二位名不副实了,但俗语记载的,是一段历史,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的家乡,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曾盛产杏,特别的好吃的杏。

  作者简介:拜都莲,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人,1974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剪纸、摄影,文字。在文字中回味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命,将生命累积成文字,以文字承载生命,愿不负生活不负卿。

(0)

相关推荐

  •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 作者 杨进荣

    家乡的那棵老杏树 作者    |    杨进荣 春风已逝,清明又过,想起家乡的山,想念家乡的河,想起老堡子山下北面的山窝窝,想念山窝窝里那一院土窑洞,更想念父亲栽下的那棵老杏树. 那个山窝窝在刘家寨子 ...

  • 杏树下,梦里几多风雨

    点击上方蓝字"时光如棉"关注我们 杏树下,梦里几多风雨 这是小区楼前的几棵杏树. 昨夜有雨,今天风急.杏花在风雨中依然开放了.五六棵正当年的杏树,一小片粉白色海洋. 杏树走过四季, ...

  • 颇受争议的二月花神

    春二月,万物复苏.在四季分明的北方,杏花领衔开放,可谓一枝独秀,占尽春风.更有大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杏花名扬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二月花神. 杏花 ...

  • ​少年之页/包容:书包里的秘密(辅导老师/喻荣春)

    文/包 容 辅导老师/喻荣春 奶奶家门前,有一棵从老家移植过来的杏树. 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不要摘春天的杏花,摘多了,秋天就尝不到杏子了.当时不懂为什么,但想起以前尝过那橙黄杏子的甜腻,就也舍不得摘了 ...

  • 赵红俊 | 杏树​

    杏  树 文|赵红俊 杏树长在楼门内的西边,距院墙一尺多一点,树身很直,小水桶般粗,树冠虽大,枝却不密,叶子也不稠. 杏树的树皮不似枣树皮那样粗糙,只是黑黢黢的没有一丁点青色露出,枝条却是光溜溜的. ...

  • 赵 梅丨童年的那一棵杏树

    上下班的路上,每次经过这里,都会不自觉的多看几眼这棵树,感觉它像极了小时候记忆里的那颗杏树,总觉得那郁郁葱葱的树叶后面藏着一颗颗诱人的青杏. 小时候,公社中心医院和我家只隔着一条土路,医院院里种着两颗 ...

  • 故乡的杏花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故乡的杏花 作者:姜佃广 故乡的杏花最有名气的当属<水浒传>里描述的十里杏花村的杏 ...

  • 第99篇:花落杏存

    有一周时间没来湿地公园散步了.今天得空,遛达一圈,略有感慨. 前几日,杏花满枝头,人们纷纷对着粉嫩的.雪白的杏花拍照,赞不绝口,还不时地感叹春来之时,万物复苏后带来的惊喜,真可谓是"素衣闲坐 ...

  • 大荔文苑|拜都莲:鸵鸟园记忆(一)

    鸵鸟园记忆(一) 文/拜都莲 早在十多年前,大华公路这条线上,入驻了一个鸵鸟园.它的位置在很特别,如果说洛河与渭河是大华路上的两个点,那么这两个点之间这段线的中点,便是鸵鸟园的所在.它距离我原来的单位 ...

  • 【大荔文苑】王成:家乡又见“红枣树”

    家乡又见"红枣树" 文/王成 近一段时间,歌曲<家乡的红枣树>已经在歌迷当中妇孺皆知.今天听到了大荔县苏村镇红太阳志愿者队长王明波的一个介绍,突然发现到家乡真有一棵&q ...

  • 【大荔文苑】拜都莲:倔强的螃蟹

    倔强的螃蟹 文/拜都莲 周末,老公带回来两只螃蟹一只虾,说那两只螃蟹是一公一母,我没有在意,在我眼里,何须性别之分,只要能区分清螃蟹与虾就足够了.因为老公警告过,螃蟹那两只钳子之痛足以让一壮汉眼泪汪汪 ...

  • 【大荔文苑】拜都莲:记忆中的乡野大电影

    记忆中的乡野大电影  文/拜都莲 老公这两天身体不适,开不得车,不能平坐,假期旅游也就没了指望,这样也好,没指望的事总比空想来的实际和干脆利索,不折磨人,没有希望就没有躁动. 老公说,等稍稍能坐得下来 ...

  • 【大荔文苑】拜都莲:三爸

    三爸 文/拜都莲 (一) 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已经过世的三爸,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们夫妻商量在家开了一个洗澡堂.梦中,我给三爸家澡堂子帮忙.因条件限制,三爸家开的澡堂子并不大,虽然可着后院盖房子,然 ...

  • 【大荔文苑】拜都莲:生活小记二则

    生活小记 文/拜都莲 (一)随遇而安 早晨六点半去上班,路上行人不少,多半是学生族和上班族,晨炼的也有,那都是些意志力坚强的人们,若换作我,为健康故断然起不了这么早,偶尔早起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我总 ...

  • 【大荔文苑】拜都莲:鸵鸟园记忆(二)

     鸵鸟园记忆(二) 文/拜都莲 某天,我又去了鸵鸟园. 当我越来越思考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便渐渐地变得爱游逛.当我努力地工作时,我充实并惶然着,甚至苦痛而失落着,却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么.当我放下一 ...

  • 【大荔文苑】拜都莲:蝉趣

    蝉   趣 文/拜都莲 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喜欢在夏夜里游走于村落间,或者借着微弱的月光或者拿着手电筒,检阅人家门前的每一棵树.有时候觉得我们更像是巡夜人,把每一棵树当成嫌疑,用目光上上下下搜寻一 ...

  • 【大荔文苑】拜都莲:老西儿

    老西儿 文/拜都莲 老西儿一词,在我,最早来源于戏曲<寇准>,剧中主角儿寇准,人称寇老西儿.因为是儿时的经历,模模糊糊中记得寇准生活在山西,山西人因为地域和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不同,给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