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并非不作为:五层含义揭开《道德经》“无为”的真相

“无为”,可以说是老子《道德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了。但是现代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在内,往往把无为理解成了不作为,所以在无为前面加上消极二字,变成了“消极无为”。那么老子的“无为”,真的是消极的吗?

“无为”,其实有五层含义:

一、无为(为字念去声)

为,是“为什么”的为。无为,就是不为什么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而为。

有人把幸福比作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就流失得越多。其实钱财、名声和地位,又何尝不是如此?越是强求,就越是难以得到。

而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做自己,顺其自然的生活,追随自己的爱好工作,就会发现,这些一直求之不得的东西,自己会来找你。

因为它们都只是人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已,把它们当作终极追求,其实是南辕北辙了。

所以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为而成”的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热爱的全身心投入;却并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一意强求;为学雷锋才去做好事的刻意而为。

二、为“无”

扁鹊有一个大哥,擅长“治未病”,别人病还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没人知道他会治病。他是不作为吗?当然不是。不过他的作为,都是作为在事物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时候,甚至连征兆都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这就是“为无”,为之于其兆未生的意思。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处理困难的问题,要在它还很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治理大的问题,要在局面还没有发展至混乱的时候就开始治理;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做起。

因为天下的难事都起源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起源于小事。所以圣人从来不会等小事变成大事之后才开始有所作为,故而最终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反而没有赫赫之功,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让战争打起来,而是在谋略和外交的层面就已经把战争结束了。未战已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不争而善胜”。无为所以无功,无功所以无名。

三、顺势而为

人只是宇宙中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我们存身的宇宙,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自身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可阻挡的“势”。

个人的力量有限,言传身教的范围有限,所以唯有借助万物自身本有的力量,借助民众自身本有的智慧和本能的向往,借助事物自身本来就有的成长趋势,才能最终获得大的成就。

所以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察民情,体会民心,知道他们想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了解民心之所趋,因势而利导,则功成事遂,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想这么干的啊。”

他们甚至不会想到这件事是有人推动的,是有人主导的。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本来就该是这样,却没想到是有人加了一把力。这就是“无为”。

四、以“无为”为为

“无为”,既是处世方法,也是治世目标。《庄子》中描述的治世是什么样的呢:“黎民百姓日常处居没有明确的目的,交往走动也没有确定的方向,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

百姓悠闲自在而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目标,吃饱了饭也没有什么可以忙碌的事情。这就是“无为”之治世,因为天下太平无事。

所以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治理国家,以不纵欲生事,让自己无所作为,为为;以让国家自行运转,让自己无事可做,为事;以让国家平安无事,生活淡然无味,为味。

如此才能“以无事取天下”,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不亲手施为

任何人的能力都有局限,不可能做到无所不为。但只要不轻易动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亲力亲为,就不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无为而无不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事事自己亲力亲为,第一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第二压制了其他人的发展空间。什么都让你自己做了,那别人做什么?下属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前景就堪忧了。就好像诸葛亮一样,事事亲为,自己累死了不说,死后蜀国竟然没有一个能用的人才,导致早早地灭亡。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是圣人,也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能。但只要懂得用人之力,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合理地搭配人员,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又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