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个性寓于细节之中
李继武为学生示范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组曲之库特朗舞曲》
文 | 徐丽梅
6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学会副会长李继武在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李继武教授现场为同学们精细地示范、讲解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组曲之“库朗特舞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经典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的风格把握与演奏要点。
研究作品背景 精准把握风格
在讲座现场,大二学生方霄演奏了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宽广连绵,创作灵感源自中世纪传奇故事,充分体现了大提琴的抒情与歌唱性,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
李继武教授分析,钻研创作背景会帮助大家更精准地把握作品风格,例如,从小受到西班牙民间音乐影响、在法国成长的作曲家拉罗将两国的艺术特色融为一体, 成为其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大歌剧以及具有娱乐性和欢快节奏感的西班牙曲风,都是他音乐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拉罗自幼学习大提琴,对大提琴的声音、乐器性能非常了解,他善用力度对比、音乐素材及大提琴音域上的变换等手法,如: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附点节奏之音乐素材互相呼应,不同音域音色上色彩的转换、力度变化剧烈,展现大提琴各种不同面貌与丰富的多样性,使得此曲受到大提琴家的热爱,流传至今。
演奏者应当通过运弓来调整音乐的色彩和节奏,以表现作曲家在作品中灌注的情感。例如,第一乐章,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忧郁、伤感;第二主题则非常甜美,这部分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前奏,再由乐队转接给大提琴。开始的一个乐段仿佛是作曲家的思索,又好像是沉寂与渴望交织的心情;第二部分转为具有西班牙式清新风格的快板,明快的旋律出现不久后再次回归沉思,经过变化与再现将作品带入高潮。
哈巴涅拉式的节奏是《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一个特色——第三乐章为行板,活泼的大提琴奏出哈巴涅拉舞曲风格。哈巴涅拉舞曲最初源自非洲的黑人舞曲,后经古巴传入西班牙,并在西班牙生根发芽,成为西班牙风格的代表。舞曲常为中速的二拍子,旋律中富有鲜明的附点与三连音,其节奏多富于弹性。
用好揉弦展示不同音色
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运用大提琴多种层次的力度变化去展示如歌的旋律。如第一乐章、第三乐章的引子,在实际演奏中,要求演奏者饱满运弓、力度要深、气息要长;左手的手指处理好音符的快速演奏、高低音的换把位问题;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第三乐章的主部等要求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时注意手指间的移动幅度减小,注意换把的准确性以及音乐的颗粒性等问题。
揉弦既可以改变乐器的声音色彩,又能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在《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引子部分乐队与独奏大提琴形成呼应,持续三次的六度上行旋律,此时的揉弦应注意,手指揉动幅度应尽可能大并加快揉弦速度,主要依靠手臂带动手腕揉弦,目的是为了给听众音乐的延绵持续感;此时右手运弓也要配合揉弦加大弓子压力,展示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后面旋律进入主部,旋律为中速且充满阳光朝气,这里的揉指以手腕揉弦为主要发力点,揉弦的力度持续不能中断,右手的弓速也要配合揉弦以保持稳定统一。
由于发展部的拍子较快且音符之间跨度也大,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左手的手指要保证每个音清晰有力,这段揉弦显然要以手指揉弦为主。演奏时要注意表现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特点,根据节拍的律动特点加入揉弦。
琴弓与琴弦接触点影响音色
李继武指出,琴弓与琴弦接触点位置选择的不同,对于弦乐音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在保持一定的运弓压力下,如果弓速加快,则琴弓与弦的接触点应该朝琴码方向移动,反之,则应向指板方位移动。弓与弦接触点趋向指板演奏时,音色听起来温和柔软,杂音成分较小;弓与弦接触点趋向琴码演奏时,音色听起来浑厚扎实。总的来讲,快弓、重音、高音、弓弦接触点都需靠近琴码演奏;缓弓、弱音、低音的接触点则需偏向指板。
例如,第一乐章的46小节是一个“re”音后接六连音,且是“ff”的力度,在演奏时,运弓接触点需要靠近琴码,接着后面向上的六连音,把位越来越高,接触点要更加向琴码处不断变化移动,这样才能给听者一种明显的上升动机感。
在第二乐章110小节处,慷慨激昂的情绪在三个八分音符上逐渐增强,同时,左手把位演奏到A弦高把位“sol”音,力度为“ff”,这时,接触点要立刻靠向琴码,一直演奏到112小节长音升“re”,随着旋律渐弱下来,这时,弓与弦的接触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作曲家经常运用12/8、9/8的拍子,给人一种始积极向上的强大推力,气势如虹,表现出西班牙民族独特爽朗的个性。
细分节奏型展现作品个性
在讲座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大一学生马妤文演奏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组曲之“库朗特舞曲”。李继武分析,巴赫的这部组曲中,只有第五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是法国式的复杂优雅,其他五首库朗特舞曲都是热烈、直接的意大利科伦蒂风格。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每一首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其实都不太一样。例如,第一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欢快、爽朗,是三拍子的舞蹈节奏。它有两部分,每一部分以一个半拍的弱拍起句。演奏者演奏短而快速的音符应当像拍皮球,弓子在右手的掌控下应当显得十分有弹力,将音符的颗粒感和弹性表现出来,做出音头而不是重音。
第二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是典型的简单三拍节奏模式,大部分活动是强和弱交替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部分层面是强和弱交替的八分音符节奏,节拍层面是强弱弱四分音符节奏模式。第三组曲中的库朗特舞曲乍看与第二组的相似,但是它采取的节奏速度远远超过第二组,把八分音符的音型加快一倍以16分音符的进行速度来演奏,听觉效果完全不同。
冷欣、朱昊镪、杨清然和方霄四位同学在讲座期间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李继武讲解,这首作品的情绪是忧郁的,三种弦乐器使用的音域都偏低, 使用了小提琴和中提琴音域中的最低音。四个声部在表现音乐的感染力方面要更加突出、更加夸张,以凸显出个性,例如,第一小提琴在演奏主题旋律时如泣如诉,第二小提琴纯净柔和,中提琴多愁善感,大提琴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