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淮海大楼与曾经的永隆食品商店(作者:张新)
坐落在淮海中路常熟路口的淮海大楼建于1931年,由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建造。这座原名恩派亚公寓的大楼,位于原法租界西区,这里虽属闹市,但却不像淮海路东段和中段那么繁华,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多了点绿树掩映中的静谧,因此成为众多高档住宅的首选之地。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这个地段就是上海房地产界建造公寓大楼的“热土”,周边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华盛顿公寓(今西湖公寓)、赛华公寓(今瑞华公寓)、克莱门公寓(今复兴中路1363号)等星罗棋布。
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图录》中的淮海中路(林森中路)常熟路口。可以看到转角处的淮海大楼北侧的网球场,以及底层密密麻麻的商铺。
恩派亚大楼内侧的网球场
淮海大楼的设计者是当时刚满30岁的中国设计师黄元吉。黄元吉就读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育才公学(今育才中学),后在南洋路矿学校土木科专修建筑,毕业后进入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任绘图员,1929年任凯泰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是少有的接受本土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国建筑师。除了淮海大楼,黄元吉设计的建筑还有安凯第商场(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平安大楼底楼)等。从建筑外观上看,淮海大楼或许不像诺曼底公寓、毕卡第公寓等有那么高的辨识度,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淮海大楼占地6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由一幢6层主楼和2幢4层副楼组成,高低错落有序,呈“八”字型沿常熟路、淮海路排开,故而有着淮海中路1300—1326号和常熟路211—249号两条道路的门牌号。淮海大楼是老上海著名的高档公寓住宅,整幢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设电梯两台,主楼、副楼北侧建有附屋,中部还有网球场,建筑考究,设备齐全。淮海大楼的正门开在淮海中路1326号常熟路口,除电梯上下外,还可以从常熟路229号边门及常熟路239弄后门小楼梯上下。因地处闹市中心,大楼的底层均辟为商铺。这些商铺中,最为上海人熟悉的,要算是永隆食品商店了。
解放初期,永隆有限公司加入洋酒罐头商业同业公会的档案
【2】
永隆食品商店初名永隆食品店,创设于20世纪20年代初,1934年改组为合伙经营的永隆仁记号,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永隆从霞飞路华龙路(今淮海中路雁荡路)附近迁到了新建不久的淮海大楼。永隆以经营进口罐头酒类食品为特色,顾客多为外国人和生活方式西洋化的华人,为了吸引这些顾客,永隆还给店铺起了个英文名字Yung Loong Groceries(意为永隆杂货铺)。
迁入淮海大楼后,因经营有方,逐步兼并了底层相邻的其他店铺,从小小一开间门面逐步扩张,成为这一带居民购买食品的首选之处。从1947年出版的《上海行号图录》上看,永隆坐落在淮海大楼正门淮海中路(当时叫林森中路)1326号的东侧,占据了1324—1318号4个门牌号,可谓是独占大楼商铺的最佳位置。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淮海大楼及大门边的永隆食品商店
永隆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叫杨溪腾的宁波人。杨溪腾原籍宁波鄞县,在老家读完小学后到南京立泰食品店当学徒,1918年又到上海新康德食品店当店员。1920年,刚刚16岁,却已有了4年从业经历的杨溪腾进入上海永隆食品店当跑街(推销员),他头脑灵活,善于推销和业务联络,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为商店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34年商店改为合伙制时,杨溪腾已经成为该店的经理了。1946年,永隆仁记号为扩展业务,从合伙企业增资改组为永隆洋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隆有限公司,资本为法币1亿元。公司“专以洋酒罐头食品为主要业务,兼营日用百货”,由杨溪腾继续担任经理。然而好景不长,1948年,成立后不久的永隆有限公司就因为“物价高涨,外汇紧缩,进货成本剧增,原有资本极感不敷运用”而被迫增资,资本从1亿法币急剧扩张至10亿法币。
晚年时的杨溪腾
新中国成立后,永隆仍然保持营业。1956年,永隆也实行了公私合营。其时,它已经从一家以经营进口食品为主的高档食品商店变身为以烟糖食品为主,兼营其他的综合性食品商店了。虽然经营范围扩大了,企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老永隆的经营特色还在,它在长年的经营中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业内被称为“经营管理三十八条”。20世纪60年代,永隆曾评为市先进单位,还代表上海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财贸会议,全国先后有六个省市的同行来店学习。至于杨溪腾,1949年后依然担任商店经理职务,1952年还参与筹备常熟区(今徐汇区一部分)工商联。公私合营后,作为有影响又有业务专长的私方代表性人物,杨溪腾被安排到任徐汇区食品杂货公司担任副经理,他还是徐汇区政协委员和区民主建国会会员,并多次参加市工商联代表大会。
1954年国庆5周年时的淮海中路常熟路口。右侧露出一角的就是6层高的淮海大楼主楼。其时还可以看到3、4层没有封起来的大楼内阳台。
【3】
改革开放初期,永隆食品商店已经是徐汇区属的大中型综合性食品商店,营业面积300平方米,经营商品种类有1500多种。1978年,永隆的年销售额达到303万元,1979年又达310万元,仅蟹糊一项商品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销售16500斤。据1979年的一份档案记载,当时的永隆食品商店“是以烟糖食品为主的综合性商店,兼营南北货,水果,酱酒卤味,职工工110人”。商店分为三部分,大商场、早夜分店和油酱熟食分店。经营商品大类有水果、糖果、冷饮、饼干、糕点、南货、腌腊、香烟、蜜饯、瓶酒、油酱、熟食、罐头、小百货等,另外还有代售月票、邮票、代看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
这个阶段的永隆进行了多项改革,恢复了一度遭到破坏的传统经营特色。商店与工业系统的益民食品四厂、五厂、六厂等挂钩,以批发价购进市场紧俏的大白兔、花生牛轧、酥心糖等品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行厂店挂钩的同时,商店还加强了与同属商业系统店家的互相调剂,比如从鼎日有调进肉松,从上海食品厂、喜来临调进糖果,从全国土产调进各类土特产品,还到大连采购番茄酱、炼乳等罐头食品,到浙江采购金华火腿、柚子等产品,充实了货源,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强了商店的竞争力,职工收入也大大增加,1980年,全店职工每人平均奖金达148元,比区内同行平均水平高了31元。在那个时候,每月能增加2—3元的收入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商店还为上海客车厂、上运三场、大中华橡胶厂等企业送货上门,并为周边小学供应点心。熟食柜台听说有顾客斩鸡伤了手指,就提供代客斩鸡斩鸭的服务。
【4】
进入20世纪80年代,永隆所在的淮海大楼也已度过了50年的春秋。50年来,楼里的住客换了一批又一批,大楼也日显老态。然而,此时的上海正面临极其严重的住房紧缺。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落实政策人员返沪,“文革”期间被冲击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发还住房,使得原来就很紧张的居住矛盾更为突出,加之改革开放后外商企业不断增加,随着而来的外商人员也需要相对高档的住宅,在符合条件的老大楼上加盖楼层成为缓解住房困难一个选项。在这种背景下,淮海大楼加层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有关部门关于在淮海大楼加层的请示
1980年,有关部门鉴于淮海大楼建筑结构相对较好,符合加层条件,提出在淮海大楼上”加造二层,这样可以增加住房三十多套,配上家具和服务人员,出租给常住外商“的设想。约在1985年,淮海大楼加层工程安工,原来6层的主楼加了一层成为7层 ,原来4层的副楼加盖两层成为6层。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出租给外商的设想似乎最终并未实施,而是分给了居住困难的市民。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审核加层方案时,有关方面还提出“立面色彩要处理好,要新老一致”的要求,使得加层后的淮海大楼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转眼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淮海大楼的底层商铺大部分置换给了香港“船王”包玉刚家族的美美百货。恰在此时,为配合地铁一号线常熟路站建设,淮海路华亭路口的两栋花园洋房被拆除,在地铁常熟路站上盖新建了与淮海大楼相连的永隆大厦,在淮海大楼经营了60多年的永隆食品商店也顺势让出了黄金位置,向西迁移至永隆大厦。而此前的1993年7月,徐汇糖业烟酒公司与其下属永隆食品商店和同系统的上海市第二食品商店、万兴商厦、衡山食品商店共5家企业共同组合成立上海万兴(集团)公司。此后,随着企业改制发展需要,万兴(集团)公司部分资产投资成立上海烟草集团徐汇烟草糖酒有限公司,永隆也转隶为旗下企业。
进入新世纪,2007年,上海美美百货歇业,原址成为银行。2010年世博会前,淮海大楼依照原恩派亚大楼的原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如今,淮海大楼靠近常熟路一侧的底层商铺,由徐汇区另一家“老字号”乔家栅开设了跨界的“乔咖啡”,传统中式糕点与西式咖啡“共舞”,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而承载着几代人美好回忆的永隆食品商店却离开了此地,变身为区内的社区商店,商店名称也不复存在,只留下永隆商厦,依稀让人回忆起她曾经的辉煌。
来源:“朝花时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