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判断再应对,先诊断再治疗”:区分前提是理性,区分就是智慧
家里老人身体不好,这一天都处于拉肚子状态,晚上兄长赶过去,要带着去诊所挂吊瓶输液。老人家说自己好了没事了就是不去,没办法兄长就去附近诊所让医生开药拿回家。
医生当然不会随意开药,问明“情况”“症状”“表现”,知道了在服用“便通片”,這是帮助疏通便秘的药物,本身就有泻药作用,最后给出诊断“腹泻属于正常”,然后开了生理盐水类药物让回家加水喝下去,还有一点止泻药,当然没有消炎药物。
这就是“先诊断再治疗”,先诊断腹泻是正常还是异常,是常态还是病态,这个判断至关重要,这就是区分的能力。
区分正确,也就诊断正确,才有后面的治疗恰当,即正常情况输液补充盐分可以,异常情况就要消炎治疗,路径完全不同。
这个处理模式就医生而言属于正常操作,对于我们寻求帮助者也是这个逻辑思路,非常符合常识。
但是,遇到生活或者心理问题时候,尤其紧张时候,可就不再如此简单明了,本能的会直接宣泄或者防御处理。
比如就这个输液事情,最早是家里保姆建议的,这位保姆接受过一年医学培训,据兄长介绍保姆建议给老人家输输液比较好,毕竟拉肚子太严重了。后来看,保姆建议非常重要且及时到位,我们也第一时间认可接受,并积极行动。
但是对于医生而言,可不是听我们说说就可以的,人家首先进行专业判断,再给出治疗建议。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分。
再看几个区分情况。带着老人去诊所输液是一个方式,可是老人家中风导致身体一侧行动不便,那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找医生上门服务。可以外出打针输液,也可以拿药回家服用,这又是区分,也是理性。
还有,看到听到老人身体情况,根据常识先判断是正常还是异常,这也是区分,而不是无区分的坚持让去输液。在我接通老人家电话时候,听到的也是 “没事,我好了”,我当时直觉判断声音很正常,但没有继续“诊断”询问,比如拉肚子多久、现在感觉、是否其他头疼头晕等,也是无脑的催促去看医生吧。
为何做不到区分?对应上面事实与体验看,一个极其重要原因是惊慌失措,或者说非理性情绪,可见区分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家人容易感性应对,作为医生一定理性应对,而区分能力一定建立在心理健康、正常理性前提下。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建设多么重要,牢记老百姓这句话振聋发聩,“慌了不打粮”!
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区分”情绪和事情,“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比如常见的情绪管理失控例子。
一个人遇事控制不住情绪,一言不合出言不逊,实际上就是没有了理性,也就无从谈起区分能力。
心理学有句名言,“知道和谁说话要比说什么话更重要”,类似说法是,知道什么人得了病要比知道这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为何?就是先理性冷静下来,先判断再应对,先诊断再治疗,先定性再定量。
情绪管理就是先判断某人心理状态,再合理应对。这人处于心不在焉,那就是心理死亡,别说;这人处于愤怒,那就是心理不正常,顺着说或者不说;这人处于唠叨,那就是心理不健康,提问方式说;这人目光有神思维正常,那就是心理健康,尽管讲道理。
这里的某人既可以是别人,更可以是自己。
难吗?会的不难!容易吗?难的不会!
这里考验的是区分能力,也是理性能力,看似微不足道的这一点,可能就是智慧。作为普通人,只能老老实实践行“人需在事上磨”,寄希望十年磨一剑兴许有一点点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