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梅林谭城桥:双桥交锁谭城东
从城区沿丰(城)高(安)线向西约20公里,便是丰城北大门梅林镇。而谭城村则位于梅林集镇之北、温泉大道西侧,与中国爱情花卉小镇遥相呼应。
顾名思义,谭城者,谭姓之村也。谭姓据说来源于周武王时期,周武王打败商纣后建立周朝,封其四十个弟弟为诸侯国,其中有一位叫谭子的,分封于谭国(今山东厉城县东南),这也是谭姓受姓之始。经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很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其中也包括谭国在内。谭国灭亡后,其后裔便以谭为姓。这样说起来,谭姓也是中国较早的姓氏之一。
谭城桥谭姓始祖,乃是唐代早期的江州刺史谭洁。谭洁(676-721),字方平,号秋堂,本是楚南(湖南)永州祁阳县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进士,授为国子博士。数年后,因为才华出众,政绩卓越,深受唐玄宗赏识,被提拔为江州刺史。江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当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就是指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江州(九江)司马一职。在江州任刺史任内,谭洁勤政爱民,政简刑清,赢得了极好的官声,受到当时的京兆留守宋璟(后官至宰相)、洪州都督吴兢、中书舍人张九龄(后官至宰相)的器重和极力推荐。只可惜天不假年,不久谭洁逝于任所,因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尸骨无法返乡,他的家人只得恳求谭洁部下一位夏姓下级官吏帮忙,把他安葬在德化县夏家庄的山背。
谭洁共有三位儿子:谭绪、谭维、谭续,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谭洁去世后,三兄弟各自安家于南昌周边的地方。关于三兄弟定居南昌的事,也有一个缘由。据说,有一回谭洁到洪州(南昌)去述职,顺便游览了一遍南昌城,并特地到滕王阁去参观了一下,大为震憾,感叹道:“天下的美景人文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到,真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啊!”回到江州后,对三个儿子说:“洪州如此繁华,我们家乡远远比不上!既然如此,你们回老家还有什么意思呢?”兄弟三人遵照父亲遗愿,从开元辛酉年(721)年谭洁去世,三兄弟结庐守墓三年,到开元甲子年(724),三兄弟分别落籍于南昌市区周边三个不同的地方:老大谭绪迁于厚田,老二谭维迁于瓘坵湖,老三谭续迁于昌邑山,统称为豫章谭氏,奉谭洁为一世祖。其后瓜瓞绵延,分迁于江西各地,成为江西望族。
话说谭洁第三子谭续,落籍于南昌之昌邑山(今属新建区昌邑乡),一共生了三个儿子:绍诗、绍书、绍礼。绍诗、绍礼世居昌邑,绍书于唐代天宝乙酉年(745)因“时变”(安史之乱),便南迁至丰城河西之谭城,成为梅林谭城桥谭姓之开基祖。谭绍书生子南增、南培。南增生懋钜、懋铣,南培生懋镐、懋铨。除懋铨次子修汉徙居都昌外,谭钜、谭铣、谭镐堂兄弟三人一直居住在谭城,随着人口繁衍,逐渐分为谭城上屋、中屋、下屋三大房。之后,陆续有分迁于剑南艻棚(城东)、尚庄安砂、南岸山、盆召、张巷大夫桥等地者。
谭城桥谭姓中,不乏科甲仕宦。如谭懋钜于唐代长庆年间(821-824)任中城兵马司(城市防卫),因讨伐河朔叛乱有功,追封为义国公;谭显初,于唐末天复四年(904)中举人,后官至泉州州牧;谭宗衍,元代大德丁酉年(1297)举人,辛丑年(1301)进士,官至南丰教谕……其间英贤辈出,代有其人,在此不一一赘述。
关于谭城,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村名的来历,一个村庄以“城”命名,其实是不多见的。不知是因为建村较早人气较旺,还是因为地处交通要塞过客较多,谭城历来都非常繁华,房屋林立,店铺茶馆酒肆齐全。路经此地的客人,不仅可以歇脚打尖,还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和集市的功能差不多,这才有了“谭城”的称谓。《谭城十二景》中排列第一的“城头春晓”中,便将村庄的繁华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耀天凝彩瑞云横,六合阴藏曙色明。
蝴蝶梦回风日暖,凤凰声和管弦清。
露沾芳草珠联翠,霞映奇花锦帐城。
输与寻胜豪侠客,香车宝马任游行。
从古人留下的“谭城谭氏阳宅阴基全图”中,也可以看出当年谭城的繁华景象:村前是清流潺潺的小溪,名叫“漕溪”;溪上有大小石桥两座:大桥为石拱桥,有“偃虹桥”之称,小桥为平板桥,有三根桥梁;村后是四季汪汪的泉塘,名叫“泉汪”(现在为泉汪村);村内的祠堂一侧,则有供族中子弟读书的“东林书屋”,供过往客人歇脚饮茶的“茶亭”。广而大之,村西是雷公岭,村南有灵冈二山,村东有茶岭,东北有白鹅、布金等山(岭),将谭城村环绕其中。对此,一位叫凌伋的南昌人在《谭城记》中有生动翔实的描述,并发自肺腑感叹道:
每逢许真君生日(正月二十七、得道升天(八月初一)纪念日,是河西地区最为热闹的季节。各村各户男女老幼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场面蔚为壮观。而谭城村便是尚庄、曲江乃至河东地区信士香客前往朝仙的必经之路。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从四面八方汇集于谭城,又从谭城出发,经雷公岭,过洛溪,在松湖作短暂休整后,再过锦江前往西山。朝仙之后,又原路返回,在谭城歇脚打尖,畅谈朝仙奇闻,感慨人生悲喜,把小小谭城村渲染得热闹非凡,这也是谭城一道值得炫耀的历史人文景观。
据说,在丰城解放前夕的最后一仗“仙姑岭战役”时,便有解放军一部从生米经松湖过巷口后,经过谭城村奔赴仙姑岭参加战斗。时过境迁,平板小桥依然保持着原样的样貌,“偃虹桥”却已变成混凝土桥。承载了一千多年历史记忆的谭城,也因为村中的大小两桥,让人们记住了村庄的另外一个名字:“谭城桥”。古人对谭城桥情有独钟,把它列为《谭城十二景》中,多处提到这座地标性建筑,如“双桥交锁谭城东,管与清斋压岸雄。”“透得重关人稳步,云山四面满春风。”并把石桥列为十二景之一。有《偃虹长桥》诗为证:
舆梁高架接东西,坦坦平平荡荡兮,
过客不需舟辑济,游翁一任杖藜随。
但令鳌背其间稳,未许鹃声此处啼。
莫道相如归去久,清名还有后人题。
资料来源:谭城桥《谭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