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梅林谭城桥:双桥交锁谭城东

从城区沿丰(城)高(安)线向西约20公里,便是丰城北大门梅林镇。而谭城村则位于梅林集镇之北、温泉大道西侧,与中国爱情花卉小镇遥相呼应。

顾名思义,谭城者,谭姓之村也。谭姓据说来源于周武王时期,周武王打败商纣后建立周朝,封其四十个弟弟为诸侯国,其中有一位叫谭子的,分封于谭国(今山东厉城县东南),这也是谭姓受姓之始。经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很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其中也包括谭国在内。谭国灭亡后,其后裔便以谭为姓。这样说起来,谭姓也是中国较早的姓氏之一。

谭城桥谭姓始祖,乃是唐代早期的江州刺史谭洁。谭洁(676-721),字方平,号秋堂,本是楚南(湖南)永州祁阳县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进士,授为国子博士。数年后,因为才华出众,政绩卓越,深受唐玄宗赏识,被提拔为江州刺史。江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当年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就是指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江州(九江)司马一职。在江州任刺史任内,谭洁勤政爱民,政简刑清,赢得了极好的官声,受到当时的京兆留守宋璟(后官至宰相)、洪州都督吴兢、中书舍人张九龄(后官至宰相)的器重和极力推荐。只可惜天不假年,不久谭洁逝于任所,因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尸骨无法返乡,他的家人只得恳求谭洁部下一位夏姓下级官吏帮忙,把他安葬在德化县夏家庄的山背。

谭洁共有三位儿子:谭绪、谭维、谭续,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谭洁去世后,三兄弟各自安家于南昌周边的地方。关于三兄弟定居南昌的事,也有一个缘由。据说,有一回谭洁到洪州(南昌)去述职,顺便游览了一遍南昌城,并特地到滕王阁去参观了一下,大为震憾,感叹道:“天下的美景人文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到,真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啊!”回到江州后,对三个儿子说:“洪州如此繁华,我们家乡远远比不上!既然如此,你们回老家还有什么意思呢?”兄弟三人遵照父亲遗愿,从开元辛酉年(721)年谭洁去世,三兄弟结庐守墓三年,到开元甲子年(724),三兄弟分别落籍于南昌市区周边三个不同的地方:老大谭绪迁于厚田,老二谭维迁于瓘坵湖,老三谭续迁于昌邑山,统称为豫章谭氏,奉谭洁为一世祖。其后瓜瓞绵延,分迁于江西各地,成为江西望族。

话说谭洁第三子谭续,落籍于南昌之昌邑山(今属新建区昌邑乡),一共生了三个儿子:绍诗、绍书、绍礼。绍诗、绍礼世居昌邑,绍书于唐代天宝乙酉年(745)因“时变”(安史之乱),便南迁至丰城河西之谭城,成为梅林谭城桥谭姓之开基祖。谭绍书生子南增、南培。南增生懋钜、懋铣,南培生懋镐、懋铨。除懋铨次子修汉徙居都昌外,谭钜、谭铣、谭镐堂兄弟三人一直居住在谭城,随着人口繁衍,逐渐分为谭城上屋、中屋、下屋三大房。之后,陆续有分迁于剑南艻棚(城东)、尚庄安砂、南岸山、盆召、张巷大夫桥等地者。

谭城桥谭姓中,不乏科甲仕宦。如谭懋钜于唐代长庆年间(821-824)任中城兵马司(城市防卫),因讨伐河朔叛乱有功,追封为义国公;谭显初,于唐末天复四年(904)中举人,后官至泉州州牧;谭宗衍,元代大德丁酉年(1297)举人,辛丑年(1301)进士,官至南丰教谕……其间英贤辈出,代有其人,在此不一一赘述。

关于谭城,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村名的来历,一个村庄以“城”命名,其实是不多见的。不知是因为建村较早人气较旺,还是因为地处交通要塞过客较多,谭城历来都非常繁华,房屋林立,店铺茶馆酒肆齐全。路经此地的客人,不仅可以歇脚打尖,还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和集市的功能差不多,这才有了“谭城”的称谓。《谭城十二景》中排列第一的“城头春晓”中,便将村庄的繁华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耀天凝彩瑞云横,六合阴藏曙色明。

蝴蝶梦回风日暖,凤凰声和管弦清。

露沾芳草珠联翠,霞映奇花锦帐城。

输与寻胜豪侠客,香车宝马任游行。

从古人留下的“谭城谭氏阳宅阴基全图”中,也可以看出当年谭城的繁华景象:村前是清流潺潺的小溪,名叫“漕溪”;溪上有大小石桥两座:大桥为石拱桥,有“偃虹桥”之称,小桥为平板桥,有三根桥梁;村后是四季汪汪的泉塘,名叫“泉汪”(现在为泉汪村);村内的祠堂一侧,则有供族中子弟读书的“东林书屋”,供过往客人歇脚饮茶的“茶亭”。广而大之,村西是雷公岭,村南有灵冈二山,村东有茶岭,东北有白鹅、布金等山(岭),将谭城村环绕其中。对此,一位叫凌伋的南昌人在《谭城记》中有生动翔实的描述,并发自肺腑感叹道:

“若天晦明其变化,而川原山水之情状各异;四时殊其风韵,而烟云竹石、花草虫鱼之幻态多端明。其目可以送,心可以写,而口莫能状者矣。

每逢许真君生日(正月二十七、得道升天(八月初一)纪念日,是河西地区最为热闹的季节。各村各户男女老幼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场面蔚为壮观。而谭城村便是尚庄、曲江乃至河东地区信士香客前往朝仙的必经之路。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从四面八方汇集于谭城,又从谭城出发,经雷公岭,过洛溪,在松湖作短暂休整后,再过锦江前往西山。朝仙之后,又原路返回,在谭城歇脚打尖,畅谈朝仙奇闻,感慨人生悲喜,把小小谭城村渲染得热闹非凡,这也是谭城一道值得炫耀的历史人文景观。

据说,在丰城解放前夕的最后一仗“仙姑岭战役”时,便有解放军一部从生米经松湖过巷口后,经过谭城村奔赴仙姑岭参加战斗。时过境迁,平板小桥依然保持着原样的样貌,“偃虹桥”却已变成混凝土桥。承载了一千多年历史记忆的谭城,也因为村中的大小两桥,让人们记住了村庄的另外一个名字:“谭城桥”。古人对谭城桥情有独钟,把它列为《谭城十二景》中,多处提到这座地标性建筑,如“双桥交锁谭城东,管与清斋压岸雄。”“透得重关人稳步,云山四面满春风。”并把石桥列为十二景之一。有《偃虹长桥》诗为证:

舆梁高架接东西,坦坦平平荡荡兮,

过客不需舟辑济,游翁一任杖藜随。

但令鳌背其间稳,未许鹃声此处啼。

莫道相如归去久,清名还有后人题。

资料来源:谭城桥《谭氏族谱》

(0)

相关推荐

  • 激荡四百年:鲁山郢城相继投降萧衍,势如破竹兵临建康城下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76篇 中兴元年(公元501年)六月,吴子阳等人进军武口,萧衍命军主梁天惠等人驻兵渔湖城,又命唐期等人驻兵白阳垒,在两岸严阵以待. 吴子阳开进加湖后, ...

  • 今日关城村即景

    秋天的关城村外,处处充满着丰收的气息.各类庄稼进入最后的成熟阶段,今年风调雨顺,留守家里的庄稼主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早晨准备下地干活的妇女们在早市集合,她们去一道桥帮人砍旮瘩头,人到中年后,干点农活贴 ...

  • 我的家乡水布垭

    作者:谭德国 主播:李桂香(中秋木子) 一条清澈的清江从水布垭镇腹地穿过,东起世界第一垒石高坝,西至三河聚拢的十字江,江北有美丽乡村三里城村,高山淡水湖.这些像待嫁欲娶的处子闺秀,春梦常在. 三里城村 ...

  • 荷湖周氏支脉-新建区昌邑乡存绍存文二公支脉

    ​ 新建区昌邑乡存绍存文二公支脉 昌邑乡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西畔,距南昌市45公里,离昌北机场.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也只有30余公里,水泥公路直通村,水路紧连赣江,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交通十分便捷. ...

  • 瘦石 || 梅林杭桥朱家:杭川春晓吟风雅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春,赋闲在家的朱自省,因为下人惹上一场官司受到牵连,被判充军.在押往北方的途中,67岁的朱自省受不了路途劳顿,走到彭城(徐州)时,突患疾病死于途中,被押解的衙役就地掩埋,一代文 ...

  • 瘦石 || 隍城大屋村:人文仙迹多胜游

    松湖镇,自古便是锦江流域商贸集镇和航运码头,又是通往省城南昌的重要通道,在丰城河西地区鼎鼎有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松湖街还是一个热词,虽说松湖镇隶属于新建县,但在集市做买卖经商的却多数是丰城河西地 ...

  • 瘦石 || 隍城田南村:社火民俗第一村

    从隍城镇沿隍(城)松(湖)公路东行,两旁水杉高耸,一路稻浪翻飞,端的是山青水秀迢递远,村舍晨烟氤氲中.行约八华里,进入一个较大的村庄,这就是田南村. 田南村民均为金姓,其先祖为匈奴王族.汉武帝时,匈奴 ...

  • 瘦石 || 桥东扶桥盛家:犹忆先贤盛温如

    沙湖公园四面环水,中间一洲,环洲湖光潋滟,风光秀丽,人文鼎盛,被誉为"小瀛洲".历史上,此间有一盛姓村庄集族而居,故称为盛家洲.南宋期间,盛家洲出现过一位著名教育家温盛如,盛家洲也 ...

  • 瘦石 || 隍城壇跡钱家:追先敦本崇节义

    丰城钱姓不多,唯隍城壇跡钱家为大姓,有一千四百多人.壇跡钱家距隍城集镇约五公里,距新建松湖街(镇)不过三四里,因此村民往松湖当街的时候居多. (武穆王钱镠绘像) 壇跡钱家的祠堂位于村前居中位置,是一幢 ...

  • 瘦石 || 隍城垴上村:忠诚笃信义门风

    据史料记载,陈氏得姓于周朝时期的胡公满,因受封于陈,以国为姓.传至胡宝时,成为颖川望族,以节义闻名.胡宝传十九世至宜都王陈叔明(南北朝时陈国国主),陈叔明之孙陈兼进士及第,官于江州(九江).之后,陈叔 ...

  • 瘦石 || 桥东陈埠三酆:修身行善建功业

    酆本姬姓,文王十七子子于封于酆地,其后世以国为姓,称作酆氏.到西晋时,酆隆因武功受封新城侯,居于洛阳,被遵为酆氏始祖.酆隆十四世孙酆徽,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为吉州别驾,家于吉州龙泉县兴显 ...

  • 【通达信免费源码】瘦石分时五线谱升级版 天涯分时九线谱 再次分享

    九线说明:蓝色线:现价  黄色线:均价  粉色线:参考线  红色线:昨日最高价线   绿色线:昨日最低价线 红虚线:阻力 蓝虚线:支撑 白虚线:强弱 青虚线:前高 先导入引用公式!再导入分时九线谱!! ...

  • 泥城桥畔:许晓初重振黄楚九家业的大本营

    先po一张1918年地图(局部),红圈是今天要说的五岔路口,那时,法界里只是被画上几根大马路,福开森路还绵长地接壤到了肇家浜. 这里因在泥城桥西侧边界,已繁荣起来.那些至今未曾改过的路名如贵州路.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