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很多朋友喜爱《说唐》、《隋唐演义》的小说、评书或连环画。书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义薄云天的秦叔宝,在民间文学中,其义气可与关羽齐名。

还记得里面有一段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那便是贾柳楼四十六友结义。

隋朝动乱之际,以秦叔宝、单雄信为核心的46名英雄好汉齐聚一堂,烧香结拜,喝酒盟誓。后来,其中大部分英雄成为瓦岗元老,加入反隋大军。

▲贾柳楼四十六友聚义【剧照】。

然而,历史上的瓦岗军,不仅没有贾柳楼结义,而且结局更加残酷。这里没有情义,只有利益

1

瓦岗军的创建者,是东郡人翟让

翟让出身底层,是个愤青,当过法曹,曾公然抨击隋炀帝的暴政。那时大隋正在开凿大运河,北征高句丽,带着民众奔小康,他翟让却整天传播负能量。

枪打出头鸟,翟让被判了死刑。幸亏狱吏看出翟让是个英雄,打开枷锁,放他一条生路。

翟让感激涕零,哭着道:“放了我,你自己可咋办啊?”

那狱卒反倒觉得烦,说我看你是个大丈夫,有能力拯救生民性命,才冒死助你逃脱,你怎么这么娘炮,哭哭啼啼呢?你走吧,不用管我了。

翟让越狱,跑到了瓦岗。瓦岗是黄河东南岸的一处山岗,与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河段相邻,地处交通要道。此地沙丘起伏、灌木丛生,在此建城,易守难攻。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在瓦岗屯兵起事,将黄河两岸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瓦岗军》连环画封面。

翟让振臂一呼,他的同乡单雄信徐世勣(jì)先后率人来投,随后山西的王伯当也慕名而来。

这几支小规模的农民武装,很快在瓦岗汇聚成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并攻打荥阳、梁郡二郡。瓦岗军在当地劫富济贫,抢掠大运河上的公私船只,那是相当的布尔什维主义。

瓦岗英雄虽不如文学作品中那样极富传奇色彩,但也个个堪称豪杰。

徐世勣,字懋功,是小说中瓦岗军师徐茂公的原型,也是唐初名将。他投奔瓦岗军时只有17岁,年纪虽小,人家可好比是铜锣湾扛把子、石家庄刘华强。

据徐世勣本人回忆:“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

这是个狠人。

单雄信擅使马槊,勇冠三军,号称“飞将”。这位好汉也是从小混社会的,年轻时不好好读书,反而把学堂前的一棵枣树砍下来,作了一杆长枪,名曰“寒骨白”,仅枪刃就重达七十斤。

这也是个猛将。

▲单雄信【剧照】。

那名狱吏没看走眼,翟让果然凭借个人魅力凑齐了一个全明星阵容,但还缺个教练。

2

直到李密到来,瓦岗军才由一个打家劫舍的武装山寨转变为纵横天下的军事集团。

与翟让出身基层公务员不同,李密是贵族出身。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正宗关陇集团后代,和隋、唐两朝统治者同出一脉。

李密年轻时在宫中担任宿卫,一张黑脸让隋炀帝看了太膈应,就把他赶回家了。

李密被逐出宫,倒是满心欢喜,当不成公务员就考博士去,于是隐居乡间,专心读书。辞官后,李密时常骑着一头黄牛,并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牵着绳子,一边翻看书卷。

▲李密(582-619)。

一个文艺青年怎么沦落到参加农民起义的地步呢?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征辽东,李密的好友杨玄感在后方举兵叛乱。李密赋闲在家,得知老朋友创业,正好可施展自己满腹才华,便前去投靠。

杨玄感一高兴,就让李密出任CEO,请他拟定计划。李密的战略眼光着实超群,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攻占涿郡,扼临榆关(今山海关),将隋军阻挡在关外;中策是占据关中,与隋军相抗衡;下策是攻打洛阳,在此处交战,隋军“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结果杨玄感想都没想,带兵打洛阳去,遭到隋军阻击,久攻不克,李密这CEO也就白当了。杨玄感的军队溃败后,李密不仅再度失业,还成了通缉犯,辗转来到了瓦岗。

3

翟让为人豪爽,一身江湖气,知道李密是贵族后代,又是个人才,很快将其提拔为二把手。李密又成了瓦岗的CEO,什么正的副的,一起商量着来。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密初到瓦岗,就有机会施展才华。

当时,隋朝将领张须陀在平定各地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屡战屡胜,手下一帮精兵强将,包括我们熟悉的秦琼罗士信

秦琼字叔宝,小说中的他还在隋朝当公务员时,就已“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人称“小孟尝”。史书中的他并不像文学作品那般传奇,但也曾在隋军中服役,还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每次对方阵中有人嘚瑟,秦琼骑着一匹名为忽雷驳的名马,快马杀入敌阵,在万众之中刺敌于马下。晚年他跟人说 “我自年少从军,经历战阵二百多次,在战场上流的血加起来有几斛。”

▲秦叔宝【剧照】。

秦琼和罗士信曾助张须陀平定卢明月起义军,可谓农民军克星,让人闻风丧胆。当张须陀大军进攻瓦岗,翟让不禁有些慌。

这时李密站出来说,Take it easy,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骄兵必败,咱们只需摆好阵势,且听我调遣。

张须陀大军行至大海寺,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而翟让则带兵从正面佯攻。

张须陀一看是翟让和一群泥腿子,一脸不屑,带领手下精锐打得这支瓦岗军落荒而逃。眼见翟让不堪一击,张须陀顿时轻敌,在后面紧追不舍,不小心进入了李密的包围圈。

李密见隋军中计,从密林中杀出,一战将张须陀击溃。张须陀奋力突围,本来已经逃出来,可这个好领导实在体恤下属,为了救部下又杀回去,结果力战而死。

李密一战成名,瓦岗军也因击败名将张须陀而威名远扬。

不久后,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称“魏公”。翟让自称自己出身陇亩之间,名望不足以平定天下,只有让李密担任一把手,瓦岗才有未来。包括王伯当、徐世勣在内的瓦岗军元老也一致认为李密是个英雄,服从他的安排,这本是一次和平的权力交接。

李密掌权后,自己兼任HR,招揽了不少人才。

张须陀的部将秦琼、罗士信在投靠隋将裴仁基后,又与裴仁基父子一同投降了李密。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也是一员猛将,骁勇善战,人称“万人敌”。在小说中,他叫裴元庆,使两柄三百斤银锤,是隋唐第三条好汉。

还有武阳郡丞的“秘书” 魏徵,原本专门为领导写公文。李密看他文采斐然,就将其召到麾下。但是,魏徵为他献上计策,李密一概不用。他也绝想不到,这个人日后会成为辅佐唐太宗的宰相。

除此之外,一些自立山头的豪强也前来投靠瓦岗,如山东的程咬金

程咬金,后来改名程知节,本是地方豪族出身,不是小说中所说的私盐贩子。他的名字虽然俗气,却是正儿八经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当过济州的大中正,相当于当地公务员的面试官。

文学作品中,只会“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被推举为瓦岗寨首领,竖起反隋大旗,和众兄弟干革命。事实上,程咬金并非瓦岗军的原始股东,人家创业时也没带他玩。

▲程咬金【剧照】。

4

起初,李密革命立场坚定,攻下兴洛仓黎阳仓几个国家粮库后。自隋文帝起,隋朝就开始修建粮库,储存了大量粮食。据史书记载,有些粮仓一直到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

瓦岗军攻下这些国家粮库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百姓对瓦岗军感恩戴德,自愿跟随李密干革命,甚至连老人、妇女也背着孩童前来投奔。瓦岗军又扩充了二十多万新兵,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起义军。

▲瓦岗军开仓放粮。

可是,李密膨胀了。李密得到风声,有人鼓动翟让夺回大权,翟让的哥哥甚至对他说:“兄弟,皇帝应该由自己当,怎能送给别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该我来做!”

翟让基层小吏出身,确实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可从他将权力交给李密的那天起,下场就注定是悲剧。瓦岗军的权力游戏,从来就没有兄弟情义。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与隋将王世充在洛阳附近对峙。李密还未攻入洛阳,就先对自己人举起了屠刀。

李密摆下一场鸿门宴,请翟让和瓦岗军一众元老出席。在宴会上,李密命人砍死翟让,埋伏好的刀斧手又将翟让的亲人、心腹一一刺杀,全场顿时大乱。

就连徐世勣也受牵连,被刀斧手一刀砍在脖子上,身负重伤。幸亏王伯当及时阻止,大喊:“这是徐懋功!”徐世勣这才挽回一命,留下镇守黎阳仓,表面上是个美差,其实是被李密疏远,远离瓦岗中枢。

一场血腥屠杀后,翟让一党在一夜之间被肃清,其部下被分给徐世勣、单雄信和王伯当统领,李密取得瓦岗军的绝对统治权。

一场鸿门宴,兄弟情义不再,经他这么一折腾,瓦岗军的人心也就散了,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5

当初,李密为第一任老板杨玄感提出战略方针,攻取洛阳为下策。

杨玄感就是因为采取下策才一败涂地,可李密这个战略家如今就像失忆了一样,也学杨玄感在洛阳和隋军打得头破血流。

当关东群雄还在明争暗斗时,后来居上的李渊已经在晋阳起兵,长途奔袭,直取长安。

当李渊军进军关中时,有人担心李密会来阻拦。

李世民大胆断言“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这是说李密守着那千万石粮食,以及那些为了一口饭而源源不断涌来的乌合之众,早就被冲昏头脑,根本不会先攻取关中,舍小利以谋远。

李密当局者迷,李世民旁观者清。不愿先取关中已是昏着,与宇文化及鏖战,更是让瓦岗军满盘皆输。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杨广,带着十万禁卫军北上,隋朝至此名存实亡。

▲隋炀帝曾言:“好头颈,谁当斫之”【剧照】。

洛阳城中,大臣拥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

眼看着宇文化及的大军直奔洛阳而来,隋朝众臣商量着该咋办。这时,有人提出,城外不是还有瓦岗军吗?不如我们招安李密吧,向他许以高官厚禄,让瓦岗军去打宇文化及,等到他们两败俱伤,再一起收拾了。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这招只对梁山管用。可是,李密真的很迷,居然真接受了。

也许李密当时是想,既然已经腹背受敌,相持日久,不如先联合洛阳的隋军,剿灭宇文化及的叛军,随后再继续攻打洛阳。这么一想心里还有点儿小激动,史书记载其“大喜,遂上表乞降”

随后,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展开激战。这场仗几乎耗尽了瓦岗军的全部实力,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战场上,李密自己被箭射中,从马上摔下,差点儿命都丢了。幸亏秦叔宝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掩护其撤退。

瓦岗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宇文化及打败,早已元气大伤。洛阳城中的王世充见时机已到,一边架空皇泰主,一边准备与瓦岗军交战。

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要求面见皇泰主。当时洛阳城内粮草短缺、人心浮动,还不断有人逃出城投降瓦岗军。王世充心生一计,要李密以粮食来换洛阳的布帛,既然要见皇帝,先表示诚意。

李密觉得,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也没毛病,就把洛口仓的粮食运往洛阳。王世充的将士吃饱,早就要和瓦岗军干一架,立马跟李密翻脸,向瓦岗军挑战。

李密知道自己中计,气不打一处来,不顾部下劝阻,一定要和王世充决一死战。打仗总得讲究战略,老将裴仁基主张坚壁清野,等敌人兵粮耗尽,再追击也不迟。而单雄信则主张正面迎战,反正王世充此前被我们打败多次,也是手下败将,不足为惧。

李密一步错,步步错,竟然立即与王世充展开决战。

历经洛阳城外的长期对峙和同宇文化及大军的殊死搏斗,瓦岗军早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被王世充击溃。瓦岗军就此走向覆灭,李密和众多瓦岗英雄四散奔逃,有的投靠李唐,有的归王世充。

6

正当世人以为,瓦岗军兄弟情义早已不在,徐世勣却让人刮目相看。

瓦岗军溃灭时,留守黎阳的徐世勣继续履行职责,守住瓦岗最后的财产。

一天,瓦岗军的老同志魏徵前来拜访。当时,魏徵已随李密投降李渊,他劝说徐世勣降唐。

徐世勣自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遂决定归降李唐。但他声称,自己所占的土地都属于魏公李密,我不能用旧主的土地邀功请赏。于是,他将当地的户口、州县名录全部转交身在长安的李密,借由李密之手转交李渊,自己不要任何封赏。

李渊听说此事,不由得称赞徐世勣是“纯臣”,封曹国公,赐姓李。后来唐太宗即位,为避讳,徐世勣又改称李勣

▲李勣【剧照】。

多行不义必自毙,徐世勣如此仗义,李密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投靠同属关陇集团的李渊后,李密以为可以得到重用,却只得到光禄勋这样一个虚职。

光禄勋总领宫内事务,秩位虽高,可就是个高级管家。恼恨的李密图谋东山再起,不料东窗事发。曾经的瓦岗军领袖,最终死于非命,被唐朝的地方官斩杀,传首长安。

李密死后,徐世勣又做了一件感人的事,他向李渊主动请求,为李密办丧事。李渊念他们君臣一场,也就同意了。之后徐世勣亲自穿上孝服,将李密风光大葬。

这个旧主,曾经将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可徐世勣似乎早已放下仇恨,反而是将君臣大义贯彻到底。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攻破洛阳,击败王世充,在王世充帐下效力的瓦岗旧将单雄信被俘。单雄信曾在战场上险些取下李世民首级,这段经历给李世民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他坚决要将单雄信处死。

想当年,徐世勣和单雄信一同起兵响应翟让,誓同生死,这段情义终生不忘。徐世勣当即跪下向李世民求情,请他免单雄信一死,收为己用。可是,军令如山,李世民始终不同意。

徐世勣声泪俱下,自知忠义难两全,只好到狱中看望故人,并承诺一定会好好照顾单雄信的家人。临别之时,徐世勣用刀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说自己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生死永诀,让我的血肉随兄长入土。

单雄信毫不迟疑,将这块肉吞下,慷慨赴死。

▲单雄信之死【剧照】。

有这么一句老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文学作品中,瓦岗英雄最终没能兑现同生共死的承诺,而是各奔东西,甚至自相残杀。

现实也是如此,徐世勣对李密的忠和对单雄信的义,是瓦岗军仅剩的最后一丝道义。

极盛时期的瓦岗军,坐拥数十万大军,占据河南粮仓,民心所向,战无不胜,是最有希望取代隋朝的势力之一。

可那场宴会上的屠杀,却暴露了起义军内部同床异梦的乱局,再加上李密在根本上犯下战略错误,这一支雄师,终究烟消云散。

革命尚未成功,先砍兄弟一刀,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重复瓦岗军的悲剧。

往事越千年,徒留小说家言,还是让瓦岗军作为后世的英雄,永远活在虚构的故事之中吧。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