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请不要对孩子说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1期
这些话,请不要对孩子说
@文/Lily Bailey
@译/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路yiyi
当你的孩子或者某个你认识的孩子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你:他们担心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是某一种确切的精神疾病时,你一定要记住,在你看不见的背后,他们很有可能克服了许多挣扎并鼓足了万分的勇气。
因此,他们心底是脆弱的,所以会对你即刻的反应极度敏感。
下面我分享一些不要触碰的“雷区”——你在与他们对话中避免说的话,以及一些好的回馈——可能可以帮助到他们的话。
不要说:“我们有时候也会那么做或有同样感觉。”
人会倾向于快速安抚孩子,告诉他们,他们正在经历的是十分正常的,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么回答的家长,都有一个好的初衷,然而,问题在于,那样的回答听上去十分“满不在乎”,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心理问题时,不要说每个人都会这样。
事实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对于心理问题,不能听之任之,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善这些问题。
当你认为“大家都会这样”时,就关闭了对话下去的可能性,因此也关闭了能真正探讨症结所在的关键对话。
不要说:“等你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在你看不见的背后,他们很有可能克服了许多挣扎并鼓足了万分的勇气。当然,这句话常常是想让对方安心,可对于心理疾病,却不管用。在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中,如果不加干预,症状会根植得越来越深。
即使在某些情境下,孩子确实会“长大了就不这样了”(通常是因为让他难过的事情,比如考试失败、友谊翻船等,都是一些具体事件,所以长大了就不这样了)可即使是这样的情境,用这句话安慰正面临巨大问题的孩子,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效安慰。
不要说:“其他人比你更糟。”意图让其“关注积极面”。
真理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疼痛,尽管很多时候,其他人也可以比你更疼。如果你头痛欲裂,哪怕有人告诉你,现在在医院里有一个人比你经历的痛更痛,你也不会觉得好受。
当听到“你没什么可难过的”时,孩子会产生负罪感,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也知道自己不缺什么,但就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可能他们已经试图用这种逻辑安慰自己,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不要说:“那不正常。”
虽然“我们有时都会那样”听上去有点漠不关心,但“那不正常”是另一个极端的打击——把孩子推往惊恐之中。
当听到你说他们不正常时,他们之后很有可能会掩藏自己的问题并停止询问有关的话题——然后用尽全力去“装作更正常”。这样做的后果会加剧痛苦的内化,代价相当惨痛。
不要说:“这件事不要告诉任何人。”
父母或者其他家长们也很容易给孩子建议,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告知别人。背后是羞耻心在作祟,家长们会担心别人“发现”他们的孩子有精神疾病后,产生闲言碎语。也出于一个被误导的担心——担心一旦被别人知道,孩子们会被排斥或者霸凌。
即使这些担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视精神疾病为一种禁忌或难以说出口的话题,会让孩子们更容易感到不被接受,甚至内心破碎。
如何给孩子一个感觉被支持的对话:
从来没有一本指南教导父母该如何解释这些问题,所以父母说这些话,是本能地想安慰他们爱的子女“没事的,都会好起来的”。
想要有一个产生意义、感觉被支持的对话,便要在和孩子对话前先做好准备。下面是一些可以对焦虑中的孩子们说的话:
听上去真的很难。
可以告诉我更多发生的事吗?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对我们刚刚谈论的内容,你是什么感觉?
你能对我说这些话,我觉得很高兴。
你觉得我们之后能做些什么?你有任何想法吗?(如果没想法也没问题)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让我们一起做个计划,看看接下来能做些什么。(这涉及你要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调查,和医生谈一下话或定一个下次聊天的时间)
总之,一定不能关闭对话,你需要仔细听!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会尽全力支持他、帮助他,现在正在进行的任何谈话,都是有益的!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王镭铮 宿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