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的势能观念与规律医学的本质(上)

曾骞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一句话,揭示了人体五脏的运作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人体循环的奥秘所在。这段话就是: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看似简单的一段话,其实把整个人体的势能作为讲透了。我们该如何从人体作为与势能观念来解读这段话呢。这段经文中谈的是五脏应之五味,所谓的五味,其实就是五种大的能量偏性,不管是苦,还是辛,还是酸,还是甘,或是咸,都体现了某一能量的突出性,从而揭示出了五脏之势能的各有所在。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的一段经文补充进来:“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段经文进一步地揭示了各种势能的偏向性。

启动一定的形象思维。既然谈到势能,就需要用形象思维。

心脏,位于人体内部的高处,主控全身温度的所在关键,也主血脉推行。肺部也是处于人体内部的高处。我们将心肺的位置划分出来,位于人体的中以。再进一步看,心与肺,都具有喷张功能。再来看脾,脾位于部偏左,主了运化。而肝脏呢,位于部偏右,主所谓的升发和疏泄。总的来说,脾与肝是处于中部。而肾脏呢,处于人体内部的下面,生理功能上主了水液代谢,以及蒸腾汽化。也就是说,肾脏纳气,同时又引能量上行。

进一步地用形象思维来看待这一生理机制,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人体高处是负责喷张出去,而中部是负责运化产生能量,下部是负责还纳回收,以及再次精推。

它就像一个太极图。循环往复。

如果我们换算为势能观念,来看这样一个运行机制,就可以轻易地发现,五脏的势能规律,越处于高点的,越具有喷张性,越处于低处的,越具有还纳性。高点负责喷张出去,形成一个表路循环,所谓的肺朝百脉,其实内涵在于,位于高点的能量,喷张而形成了一个外部体表循环推行系统;而处于中部的,则是能量化生处,形成了一个里部运化循环系统;而下部的能量点,即所谓的肾脏,是纳入外部循环能量的回收受点,所以为什么肾脏是两个,因为要左右环形回收。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始终都强调守中,要守住能量的化生之处,不然人体的喷张与还纳,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于是,我们进一步地去联系自然,看待这样的一种人体运行模式。高点处是能量张点,低点处是汇流点。做一个类比的话,像不像大自然的工作模式。举个例子。雅鲁藏布江是位于高处,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处,类极了肺朝百脉,而雅鲁藏布江又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冰雪山岭,来自很高的点,靠的是太阳之温化,联系到人体,就是心脏所主控的温度对于血脉的控制。

河流一直往海汇流。海处于低处。然后又经过太阳之温化蒸腾汽化,上升之汽又会转化为降雨,补充源头,又经河流往复汇流于海。一个大的循环在不断重复着,生生不休,构成了生命的环境。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又活在这样一种运转机制的能量环境下,自身的运作体系设定自然也会与之相合。否则就谈不上内外协调,更谈不上可以道感相应。所以,当推演到这一步时,自然发现,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有道理可证。而且这样的印证,用的是自然朴素的观念而得到的。称其为援物比类好,法于天地好,都可以,总之是一种道思维。将所有眼见现象,翻译为势能走向的一种思维观念,眼光落在大处,而不被枝节所羁绊。有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进入古医领域,就很容易了。因为古中医是势能医学观,是用自然规律来看待人体以及把握人体。

我们先把眼光直接落到海水,落到这个占量最大的世间比重,水循环从高到低发生了一系列的质变。这样的质变恰好可以体现了天地循环中物质能量的变化。淡水到海水,从轻到重,海水是咸的,一是因为地球水循环的运动,二,更是因为其处于低处。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其中部分水分通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冲刷土壤,破坏岩石,把陆上的可溶性物质,其中就有大部分的各种盐性物带入江河之中,江河百川又归于大海。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盐类的收容所。既然我们知道了人体的肾脏也处于低处,所以“肾欲咸”以及“咸先入肾”,就不足有惑了。

而脾脏就像土地,肝脏就如植被,肺脏就如气环,心脏就如太阳。

所以脾与肝就位于中,就像陆地那样。处于整个生命环境结构的中部。土地蕴藏也分解一切,所谓土归土,尘归尘。而植被则进行光合作用,分解二氧化碳以及产生氧气,肝脏就是如同植被这样,起到升发与疏泄的作用。而各种云各种气体以及气化力量,则在陆地之上,位于空中,还是在高点,肺脏即如此。心脏,不用多言,自然知道是什么:太阳。

人身造化真是演之于天地庙算。一切都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经言,“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用势能观念来翻译这段经文,其内涵就是,肾可制约于心,实如大海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而心可制约于肺,犹太阳于风云的影响。肺可以制约肝,那是因为本身各种气与植被之间的交换关系。肝可制约脾,土地与植被的关系不用多言。而脾可以制约于肾,是因为之前已经说过,土地中的大量盐性物质被冲刷后,会最终通过河流进入海中。

推演这一切,有什么最终的意义呢。这一切代表了循环往复机制,不管是人身还是自然。明白了用大眼光看待问题,就可得之人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方法。我们就有了把握各种力量的可能性。所以,为什么五行那么重要,为什么五行即可作为推演世间变化的基础,因为这一切都是从于自然规律运作的。所以,中医讲五行没有错。所以,讲天下贼术皆出五行,也没有错。但是,我们需要面临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所有的循环机制链它会形成一种整体能量势态,就像地球,它的各种交换出入,会形成一个整体环境。

也就是说,有一个总体能量存在。当我们分析局部循环时,用的是五行,而对于总体能量我们用的是阴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关系,那就是,五行从阴阳而分出。所谓的阴阳,就是关于整体能量的偏性而言。它的显性有强时,也有弱时,但其本体不会消亡,因为世间五行始终运转循环。它的本体,即太极。太极的本体,即是无极。太极分两仪,这个两仪即是阴阳。《心经》就说了,不增不减,指的是能量世界的本体,它就像虚空。

而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各有其能量偏性。在其偏性所主之下的五行小循环,就依其能量所从所属而演变出各种现象与彼此之间的能量关系。其实,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这么来的。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其能量之变化,就是因为阴阳大象的走向轨迹而变化的。其实简单归纳,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能量的偏性体现而已,所谓的四时之候,也是守其相应之势合而用之。但决定这个偏性的是阴阳大象能量的偏性。所以,首先要把握的是什么呢,是阴阳。

我们探究事物运转的规律所在,肯定是要抓住主导能量的。就像一个国家,因其不同体制,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社会面貌。

我们理清了这一系列的内在关系后,回到势能医学的规律所在。阴阳很重要,然后是五行。没有阴阳概念,五行就是空中楼阁。阴阳是整体能量层面,五行是具体能量层面。这是次第问题,正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注意啊,“治病必求于本”。告诉人们,要抓住阴阳啊。因为抓住阴阳,就首先抓住了能量总势。甚至理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光讲五行生克,以及列入众多名相的后世中医,会自落鬼打墙的迷局。后世中医中的各种你克我克,你生我生,其实只在一个狭隘的视角之中。无视了总体能量的存在,或者完全不知此奥秘。中医的道统,在今天,快丢光了。

今天,有人居然会以麻黄有毒,半夏有毒,附子有毒等,谈而色变,进而造成了管控程度史前仅有。以及石膏不能超过多少剂量,生姜不能超过多少剂量,柴胡不能超过多少剂量,超过就是违法。这种严重缺乏道本与医学常识的观念已大行其道,真的令人怀疑中医的末日即在眼前。甚至,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解读方式已经立法,照这样的道统本源的丢失速度,真正的中医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卖白粉的。而且,也会出现一种荒诞的现实:每一次救人与违法之间就是在上演一出戏剧。

针刺上也如此。对于古针,要么鄙视略之,要么将其单独的某根针拿出来说事,认为其针体粗大而伤害人体。这些都是狗屁不通的视角。

问题出在了哪里,就出在,太多的人根本不懂得方剂的根本所在,是在于整体组方的所成总体势能,用的是这个总体势能进行治病。针也是,各种针具的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能量,以合人体需要。单独拿其中一类来说事,就如同单独拿一个细胞而非整体看待人体结构一样是不客观的。

流氓。

说正事。我们从“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段《内经》经文中,已逐步推演出了一系列的人体势能内涵所在,以及指向了阴阳这个根本。下一步,是要继续推演出我们可用于行证实践的方法与道路。这段文字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吃什么对心好,对肺好,对肝好等等,如果只是止于此,那是轻视了祖宗的本事。这段文字,完全暗蕴人体与自然运作规律。所以,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还有一处重要经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是什么,是说,核心在五脏的大象为纪,而五脏的大象其实就是多系统协同而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体能量,这个能量就是阴阳中求。探知五脏情况,自然是先知其总势状况,脏,藏者,相当于我们要先知存量。以此量数之阴阳,而知病之根本。再对应其偏,在阴或阳者,各以其相应而合。把阴或阳的所需能量要先建立起来。

而在这个《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还明确地指出了:“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是说什么,是在说脉证合参啊。

由阴阳大象入手,再脉证合参以知病之根本出路。这就是一切接近于人体运作机制与人体真相的医道心法。

古往今来中,是什么法门,对阴阳体现得最好,最好用,最接近势能医学的本质,以及对能量概念推究得最完美呢,汤药学上,如今存世的,只有张仲景的《伤寒论》。我更想直言的是,所以我把《伤寒论》推举为一个至高的回归古医学势能观念的起点。注意,是起点,回归整个上古医学的完美进入通道。我们寻求的是,接近人体真相的,可以用于实践的,并为实践者找到依据存在的道路,绝对不要那种说不清楚的模糊玄乎。更不要那种只局限在推究《伤寒论》条文细节的东西,拿一辈子时间来考据《伤寒论》的某段文字,是学者去做的,作为医者,求工明以得回归本道。《伤寒论》的本质在于揭示了人体规律,并且简明了实践法则,知道了其立方设法的本意,去纠结那些条文中的细节干嘛呢。

很少有人会认为《伤寒论》与《内经》有着极紧密的内在传承关系,学术界中流行的观点普遍都认为它们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但是,真的有人深究了吗。真的有人从道统的角度来看待两者的血缘了吗。《伤寒论》是以《内经》中的皮肤,肌肉,血脉到髓这个最古老的病传体系,以及络,经,腑再到藏和五脏配五行的两个病传体系,总共三个体系基础上,着重了津血的观察机制,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对于病机归纳和推演的完美系统。所以伤寒理法合于道统,而且不败。这种伟大,一般人理解不了,这是一种脱离了所谓的高尚趣味的伟大,是至简朴素的伟大。一种动人的低调。

仲景黄素。元化绿帙。不是没有依据的历史鉴评。元化,就是华佗,准确地讲,他是另一个医学体系的。现有的华佗医书中,有《华佗方论辑佚》。哪怕后人认为这本是伪书,但起码也反映出了华佗的医学思想观念。重视外治,重视五脏。光从华佗夹脊的存世,就可以窥知其医学的观念,某种程度上已落到定势中。所谓的一切定法,皆不可靠,有“非法”嫌疑,关于他烧书,其实换个角度想,也是因为也许这个医学体系并不是真正的万应法门,不是根本规律的体现,而注定遭到了法劫。当然,这已经是一种蠡测。客观上讲,我们目前只看到了张氏的《伤寒论》。好在,世间至少还流淌着一条接近人体真相的法脉。

(图:《看了一天的蓝》 拍摄者,藏先生)

(0)

相关推荐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五脏补泄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玫瑰] 生数: 1 2 3 4 5 成数: 6 7 8 9 5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五脏: 肾 心 肝 肺 脾 解析:圣人起天地之数,一而九之,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 ...

  • 《揆度以为常也》

    揣度,就是估量的意思.<素问·玉版论要>中载此为:"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即"揆"言切求其脉理:"度"谓得其病处.故揆度整体的 ...

  • 中医观察(111)中西医疾病的起因、分类及治疗区别

    <黄帝内经-素问>第22篇  脏气法时论篇(七) 中西医疾病的起因.分类及治疗区别 人体生病,表面看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外物所致,但根源却在于人体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平衡(阴阳平衡)的能力早已受 ...

  • 藏而不泻

    藏而不泻: 心.肝. 脾.肺.肾 这五脏属阴 胆.胃.膀胱. 大肠.小肠.三焦 这六腑属阳 五脏功能: 存储营养 维持生命 五脏是"藏而不泻" 它们藏着,人体的精气 不能外泻,否则 ...

  • 周天意念可以辅助调理任何疾病

    ©  伏羲龙祖   小丸子周天医   周天秘药局   赤日扶阳  周天神卫 周天门 觉知之门 越过这道门 聆听 周天意念治病是真实的,但是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意念就去治病,成功率是非常低下的.是偶然现象 ...

  • 中国古医六大医学学派

    [原创] 中国古医六大医学学派小识 卞嵩京<汤液经解>说:"中国古医为六大学派,凡治神农学者曰汤液派,治黄帝学者曰针灸派,治彭祖学者曰导引派,治素女学者曰房中派,治苗父学者曰祝由 ...

  • 古代称它为“消渴病”,新安医学却有独树一帜的治疗,不愧是专医

    古代称它为“消渴病”,新安医学却有独树一帜的治疗,不愧是专医

  • 古医精品:《长沙正经证汇》诸病源治之法!

    呕吐门(附:唾诞沐.噫哕)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同方.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呕 ...

  • 揭秘: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条条实用)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 ...

  • 古医秘方2:民间医药单方手抄本!(183方)

    古医秘方2:民间医药单方手抄本!(183方)

  • 揭秘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古(手抄流传秘本)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可保安如故,不至全脱也. ...

  • 古医精品《长沙正经证汇》诸病源治之法

    呕吐门(附:唾诞沐.噫哕)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同方.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

  • 古医奇方效如神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可保安如故,不至全脱也 ...

  • 古医古法《古法正骨图法》上下2卷,跌打损伤方面(全书200多页)

    古医古法《古法正骨图法》上下2卷,跌打损伤方面(全书200多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