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王朝——夏都之谜(考古为何找不到夏朝都城遗址?)

每个国人都知道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然而在外国史学界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只认为商朝是确信的历史,夏朝还是和三皇五帝一样属于神话,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任何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无法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二是商朝人似乎并不知道夏朝的存在,从出土的10万片甲骨文中,没有任何关于夏朝的记载。三是中国最早纪录夏朝存在的文献是《尚书》,但经考证《尚书》关于夏朝的文章其实是东周时期伪造的,而当时夏朝已经灭亡近一千年了,而与夏朝最接近的文物是西周时期遂公盨,上面记录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并未提及夏朝。四是夏朝的存在很可能是周朝人为证明政权的合法性杜撰出来的。商朝时期“君命天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周朝推翻商朝缺乏合法性,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周朝将自己认定为夏朝的后裔,夺取商朝政权只是拿回祖先的遗产,所以是合法的。

针对外国人的这些质疑中国考古界集中力量搞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河南二里头进行重点考古发掘,力求通过二里头遗址证明夏朝的存在,然而文字性的证据依然没有发掘到。

我认为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关于夏朝的考古发掘没有进展,是因为考古界走错了方向,夏朝应该是一个游牧王朝或半农耕王朝,所以夏朝的王城规模小流动性大,就如同匈奴的王帐一般,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小,发现的难度更大。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三皇五帝时期华夏诸部的农耕状况。我们知道解放前有一些少数民族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而在三皇五帝时期,刀耕火种应该是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所谓刀耕火种又叫迁移农业,有些地方称之为“打游击农业”,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放火烧荒,把土地上的树木全部烧死,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石刀、棍或石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另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上古时期这种刀耕火种的迁徙农业决定了部落的迁徙性质。由于当时地球植被茂盛、猛兽众多、水旱灾害频繁,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有限,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趋吉避凶不断的迁徙,上古时期有纯粹的游牧部落却没有纯粹的农耕部落,因为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又极易受到天灾人祸影响,单纯靠种植业无法维持部族的正常生活,必须两条腿走路,养殖、鱼猎、农耕多种经营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

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炎帝部落联盟从山西向中原地区半农半牧迁徙过来,而蚩尤带领九黎部落联盟从山东向水草丰美的中原地区迁徙,两大部落联盟在中原相遇便发生了战争。上古时期没有专职的军队,部落之间爆发战争之时后勤保障能力有限,战场离部落不可能太远,强壮的男女都要参加战斗,是名副其实的全民战争。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联盟打败了炎帝部落联盟,炎帝带着部族向西败退,求助于盟友——黄帝部落联盟。再然后,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倾族出动,在当时的条件下,部落联盟没有军队,更没有后勤能力保障部族勇士长途作战,要报仇那就只能整个部落联盟拖儿带女大规模向中原迁徙。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样的部落可以这样长途迁徙?只有游牧部落或半游牧部落才能做到,炎黄部落联盟赶着牲口一边放牧一边渔猎一边采集野果,经过一年也许几年,炎黄部落联盟拖家带口终于来到了中原,在逐鹿这个地方与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相遇,上古时期最大的战争随之爆发。在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武器多是石制,箭镞多为骨制石制,杀伤力很有限,而且人们大规模的战争经验很少,三大部落联盟几万人马乱哄哄地拥在一起,拿着石斧、石矛、棍棒你打我我打你,连训练的狗狼虎豹一类的都驱赶上阵了,打了好久也没有结果。忽然天降大雾,对面不见人,当时战争是很受天气影响的,蚩尤见下了大雾觉得黄帝炎帝这些敌人根本就不可能在大雾中找过来,就让部民在家休息,可是黄帝却掌握了指南针这种高科技,带着勇士在大雾中偷袭了蚩尤的老巢,还把他抓起来杀了,于是九黎部落联盟大败。

那些被俘虏的九黎部民成了炎黄部落的战利品——奴隶(黎民),那些逃跑了的部落,为了生存只能臣服于炎黄氏族联盟,每年向大首领上贡。这还不算完,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十四个儿子成了大部落首领,这些大部落多是战败臣服的部落。虽然你们战败臣服了,可是我(黄帝)还是放心不下,咱们联姻吧,让我的儿子娶了你们部落首领的女儿,等你们部落首领死掉后(或者干脆将首领位置禅让给黄帝的儿子)由我的儿子出任你们部落的大首领,这样我(黄帝)对你们部落就放心了,咱们是一家人了,以后上贡也可以少一些。这是上古时期的传统,黄帝这么干,炎帝也这么干,黄帝的继承者——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都这么干,所以在后世,许多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其根源就在于上古的这种传统。在逐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迅速壮大起来,一个空前强大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崛起,之后的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其实都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

那么五帝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影响力有多大呢?首先我们要摒弃一种观念,那就是华夏部落联盟都是农耕部落,定居在中原地区农耕生存,这是极端错误的。在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之下,纯粹的农耕部落根本不可能存在,华夏部落联盟之中有许多游牧部落、多数都是半游牧半农耕部落,那时的华夏诸部逐水草而居,哪里的自然条件好就迁徙到哪里,当时中原地区的生存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华夏部族所属的大部分部落喜欢在中原一带迁徙,但并不等于华夏诸部就在中原了,中原出现天灾之时肯定会迁徙到其他地域,那时在中国区域范围内根本没有可以匹敌华夏部落联盟的力量,华夏诸部想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我们都知道匈奴的疆域极其广大,疆域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现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匈奴为什么可以控制这么广大的区域,原因就在于他们是游牧民族,所属诸部可以四处迁徙。上古之时的华夏诸部就是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游牧部落,迁徙范围更是广大,可以说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影响力远超现在中国国土的面积,西南可达中南半岛,西北越过葱岭抵达中亚,东边可至西伯利亚,北边达到贝加尔湖,南边直到大海,在这区域范围内没有可以匹敌华夏部落联盟的力量。

五帝时期,华夏诸部外无强敌,生活稳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农耕文明极大发展,部落迁徙的节奏和速度逐渐慢了下来,许多部落定居了下来,形成市井村镇。帝尧的时候天降洪灾,洪水淹没农田摧毁集镇生灵涂炭,帝尧命鲧治水。在五帝时期并无军队,也没有州县官府,那时粮食生产能力有限储备能力更有限,尧派鲧治水,官方能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鲧怎么治?治水大军的主力只能是鲧自己的部族,再让沿河地区部族配合,至于粮食,那些受灾部落自己都快要饿死,哪有余粮给鲧?恐怕要自给自足。鲧治水失败被舜帝杀死,然后瞬让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又带着部族治水十三年,什么样的部族可以跟着鲧跟着禹十几年如一日沿河游走自给自足筑坝治水?相信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游牧部族或半游牧部族。

夏朝虽然是父传子家天下,被称为奴隶社会第一王朝,但本质上依然是华夏氏族联盟大首领,夏王朝的根本还是鲧和禹的部族,夏王朝依然还是部族王朝。

在后世史料对夏朝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夏王朝有许多游牧部族的生活习惯。夏朝的君主多爱好游猎,有的君主出去游猎甚至几个月不归,例如太康就因此失国,而且后世记载夏朝的国都多变,这正是游牧的特征。

史记中马迁引用匈奴人的说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司马迁之时匈奴尚强,没必要对汉朝趋炎附势乱认祖宗,而且当时两国来使频繁,汉朝的大臣对匈奴非常了解,如果司马迁杜撰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肯定会被群臣耻笑,所以司马迁引用的匈奴人的传承应该比较准确。商朝灭夏后,夏后氏所属的部族的一支逃离中原,辗转于草原之上,融合了诸多小部落,终于形成一个大的部族联盟——匈奴。

夏启建立夏王朝,其所属部族生活相对安定了下来,生活方式应该以半游牧为主,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夏朝的君主在主观上对于大兴土木建造城郭不会太感兴趣,如果把夏朝的断代考古定位于大城郭,我觉得那就走错了方向了。

关于商朝甲骨文没有对于夏朝记载的问题,第一,上古时期注重传承,商朝篡夏,名不正言不顺,商朝统治者为此废掉夏字,使用落后的异体字——甲骨文,禁止提及前朝之事,这是极有可能的。二是甲骨文多为卜辞,提及前朝不吉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