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知识的价值被谁拿走了?

  虹野:知识的价值被谁拿走了?

  文/虹野

  在前些日子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提出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应该算是一个福音,知识有价,创造知识价更高。而现实中却不然,创造知识亏钱的比比皆是。

  以高校教师为例,如果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话,发表一篇文章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的版面费,出本书三五万的刊号费,如果不是学校强制性的科研考核,如果不是有不少教师有科研经费报销,如果不是有不少学校用科研奖励来对冲,恐怕没有几个高校教师去做研究,因为亏本,创造的知识越多亏的就越多。

  高校教师包括高校创造知识亏钱,但是却有不少平台可以利用知识赚钱,如中国知网。3月31日,北京大学官网上贴出中国知网即将停用的通知,原因是因为知网太贵了,强如北大者也不堪重负。知网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知网作为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因为很多资源都是独家的,还有很多高成本的外文资料,就导致了资源成本比较高。加上这几年人们的版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好的期刊资源价格也上涨了。可是版权费给谁了呢?知识的创造者有吗?没有!他们依然还得交版面费度日!

  尽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要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但是侧重点却是在知识的应用上,更多的是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的分成比例而已,说的难听些就是“空手套白狼”,成功了,掌声、鲜花、财富应有尽有!失败了呢?继续拿着低廉的工资生活。至于创造知识应该得到的知识产权,却一分都没有!

  期刊、数据库联合科研经费的不良使用一起掏空了本应该是创造知识的人所拥有的价值,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知识的价格在市场上失衡。创造知识负价值,倒卖知识发大财,这种价值导向怎可能会出现原创性的成果呢?

  即便是有不少平台,以保护原创为噱头,吸引力不少作者创作,可是其价值大都是通过“打赏”和“广告”收入间接实现的,知识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彰显。

  我们只看到了使用知识的价值,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引进一项技术总比自己研发更节省。代价就是举国“山寨”,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快速发表论文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以多出快出成果为获取利益的最大捷径。有版面费和刊号费保底,出版社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出版“水货”刊物而不用担心因质量问题而亏损。

  而目前我们对于知识的价值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体系,知识获取价值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使用知识产生经济效益获得。而对于创造知识的人来说,应用知识获利是另外一门学问。所以现在创造知识的人只有在科研经费、版面费、奖金之间来进行利益的争取,这里面显然处处都可能产生腐败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见到了通过使用知识获利的,也见到了倒卖知识获利的,却很少有通过创造知识获利的。或许有些许作家能够得到一些稿费,但是对于庞大的知识创造群体来说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再加上为了谋生,不少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开始水化自己的知识,以求以量取胜,获取更多的价值体现。这种违背知识本身产生规律的方式正在肆虐整个学术界。

  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世界,如果创造知识的人获取不到利益,那只有永远跟着发达国家后面“山寨”了。想起来这个未免觉得太可怕了,如果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让知识体现出应该有的价值。不过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知识的价值究竟被谁拿走了?显然,期刊、出版社、知识贩卖者、创造水货知识的研究者是这个知识负价值时代的最大收益者。知识创造者要想获得应有的价值,打破这个造成知识负价值的科研生态链势在必行。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