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需警惕“唯成绩论”对教育研究者观念的禁锢
虹野:需警惕“唯成绩论”对教育研究者观念的禁锢
文/虹野
近日看到两篇的文章,一篇是《运动为何能提高学习成绩》,另一篇是一个调研报告,《上海15万小学生学习情况调研结果惊人: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学习后劲更足》。
第一篇文章谈的是芝加哥附近一所中学实施的零时体育计划,在学生上课前跑步、做运动使得学生心跳达到最高值的70%。一个学期下来,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提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少了。
运动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大脑的发展的益处,已经有了太多的实验证明了,在这里也不再赘述。同等条件下,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学习效率高,这是很显然的事情。我们如果把身体健康一个变量,学习用时作为一个变量,成绩提高显然既需要身体健康保持长久的学习的效率,又需要学习时间对知识进行积累。显然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与学校学习是效率与时间的关系。但是二者却是负相关的,锻炼身体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才能改善体质,才能提高效率,而且明显会使得学生有疲劳感,关键是学习时间同步减少了。反之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效率肯定也会变的不高。所以说效率和时间的关系在学校的学习中是一对很难以判断的变量,但确实缺一不可、互相影响的。
鉴于当前许多学校从短期目标出发,把学生身体健康看做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以至于把学生所有的时间都挤出来学习,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道理学校并非不懂,可是“唯成绩论”的今天,在短期目标和利益的推动下,又有几个人能照顾到学生的长期发展呢?
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大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成绩上面,即便是上文谈到了运动对学生发展的好处,但是却也必须挂上“如何能提高成绩”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事实上文章中整篇都没有谈到运动提高成绩的事情。
至于另一篇报告,说的是上海市教委发布的第三期“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这个调研事实上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一个道理,家长管的少,孩子自立的就早,这和学习后劲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有关系,这也需要后期跟踪才会知道结果的啊。
可见,现在“唯成绩论”已经在教育研究者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了。其研究内容不管是否能和学习成绩挂上钩,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是要挂上对成绩和学习的影响。
即便是现在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其噱头也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应试教育、唯成绩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不少研究者并没有仔细考虑如何改变现状,反而在“唯成绩论”的观念的指导下愈走愈远。当我们研究者的思维被“唯成绩论”禁锢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被教学替代,当研究者的思维被禁锢在课堂之中的时候,就会忽视影响教育的其他的变量,如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社会地位、教师素养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权利、社会舆论、学生之间的关系、家庭背景……正是这些个变量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人格、健康、思维、观念、学习巨大的影响,当我们把这些变量都抛去的时候,仅仅只研究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利的变量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变成彻头彻尾的“伪教育”了。甚至在课程改革中也经常出现不好考的就不纳入课程之中。故撰文以期教育同仁们警惕“唯成绩论”对研究思维的禁锢。
作者简介:蒋永红,笔名虹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新华网思客专栏作者,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