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当多元评价遇到“排名”

  虹野:当多元评价遇到“排名”

  文/虹野

  在当前国内各行各业无论是招聘还是末位淘汰,无论是评优还是还是升学,都会排序,只有排序之后才会名正言顺的或加官进爵、或淘汰出局。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无论是官场还是娱乐场,各种排名无处不在。中国历来都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也有“二桃杀三士”的计谋应用,可见排序是源远流长。

  有排名那就有争端,高考成绩排名有争议,入职考试有争议,大学排名有争议,企业排名有争议,随着时间的检验,发现排名第一者未必第一排名最后者未必最后。排名的标准也就遇到了质疑,历来对人排名有首重“德”,再重“才”,若还无法分成高低上下,可再加其他要素进一步细分。尤其近些年引入“量化”评价,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学生高考为了一分则命运不同,教师评职称一分之差则天地之隔。这种结果被人称为“最公平”的录取方式,最公平的评价方式。

  排名,没有那个国度能够有我们应用的这么广泛、深入人心,尽管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喜欢排队,但是却很喜欢给别人“排序”,只要有点权力,都会要求有秩序,这种秩序似乎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排名是为了管理者的认识仅仅是“有序”的。当我们的考试成绩仅仅是为了把学生区分开的时候,考试本身的价值已经丧失了。教师们都知道考试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考试并非为了排名,同样的80分的两个学生,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很难说明两个80分的差异,尽管我们知道这两个学生的掌握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我们队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或心理学、或能力论、或认知论,无论从哪个维度来对学生评价,学生的分数已经不能再用“有序”来衡量了。

  当我们从多元评价的维度来看学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但是却优势劣势能够统一互补。一个学科如此,多个学科呢?多元评价或因标准制定者的差异,看到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如是,我们才会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的不同创意。

  有不少专家和机构在多元评价方面做出了不菲的成就的时候,笔者自己却迷惑了,多元评价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类似“向量”,不具有“有序性”,当我们的多元评价的结果以数据的方式呈现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依然采用“有序”的方式对其进行排序呢?

  这个现象是很显然存在的,前段时间就有不少教育厅长、局长们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质疑,认为综合评价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学校和教师就没有动力参与。潜意识中,厅长们在用“有序”的数字去理解“向量”了。

  如果我们用数学中的两个模型来解释或许更好理解一点。我们传统中喜欢用的“排序”就好比是在“数轴”上比较大小,当我们遇到多元评价的数据结果时候,总是喜欢用“横坐标”和“纵坐标”来理解二维平面中的“向量”,或许不少朋友认为这样理解也确实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想一下同样的方法能理解“n维向量”吗?

  当明知排序无法解决多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排名”这种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

  排名给各行各业造成的内耗几乎形成了文化共识,这种智力损失远远要比“有利于管理”的收益要大的多。

  在排名制造了无数矛盾和麻烦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是需要多元评价,可是我们遇到这种独有的“排名”文化,或许让人担忧无论多么丰满的“多元评价体系”都会被压缩到一个数轴上了。(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