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平时小考成绩都很好,期末考试为啥考不好?
虹野:平时小考成绩都很好,期末考试为啥考不好?
文/虹野
我们见过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平时学习非常用功,每次课堂小测试都非常好,周考、月考成绩也不错,但是期末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反而不少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用功的、小测试成绩平平的学生,往往在期末爆冷门成为“黑马”。这种现象给那些平时努力的学生带来沉重的打击,往往会归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考场心理差,以至于真的自信心下降出现畏惧考试的心理。
这种平时学习很努力、小测验成绩很好而期末考试不好的现象主要出现数学、物理和化学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数理化的知识结构,一个是这些学生学习观念。
先说这些学生学习观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少家长、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认字了,自然而然就会造句了;造句熟练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作文了;作文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出好文章了……
从哲学上来说,这种方法论是典型的“个体等于整体”的观点,我们认为只要把一本书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都理解,就意味着理解了这本书。但是“整体大于部分”的观念告诉我们,一个知识系统,除了一些具体的知识(个体)之外,还有知识(个体)与知识(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老师、家长和学生在学习过程只关注平时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知识的梳理,就很容易出现平时测试成绩很好但期末考试成绩上不去的现象。
当然对于语文、英语以及早期的化学来说,由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少,也就是说“知识总体”(个体之和)与“整体”相差无几,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这时候平时成绩好的学生期末一般也就比较好。但是对于数理化来说,尤其是数学,更是被称为“逻辑结构”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数学“整体”要远远大于“知识”(个体)的“和”,仅仅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简单“积累”所获得的仅仅是数学(整体)的一部分,甚至仅仅是一小部分。如是,仅仅依赖平时所学知识(个体)而不去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期末成绩上不去是很正常的现象。
当前教育中,我们过分依赖于刷题,把本来已经很“碎”的知识变成更细小的题型让学生记忆,反而加剧了学生认识数学“整体”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迷信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认为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孰不知,如果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努力越多偏离就越远。
关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隐性课程”中说的非常清楚,但是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很少关注那些看不到的知识,以至于在“显性知识”中下大力气反而不如平时那些不怎么努力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关注的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考的好。
最后,告诫我们那些平时很用功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不要认为平时学好了期末就一定好。但是如果平时用功学习显性的知识之外,又注意思考关注“隐性知识”,期末不怎么复习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