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学术为何变成权力的奴仆?
虹野:学术为何变成权力的奴仆?
文/虹野
近日,有作者在蒲公英评论平台撰文称,不少中小学的教育课题主持人,不是校长就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很少有普通教师做课题主持人的。有的学校领导一人挂名七八个课题主持人,表面看来,有助于课题研究,而究其实质,害处多多。
学校领导挂名课题主持人咋一看是因为学校领导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其做课题主持人有助于给予课题研究时间、空间和经费的保障,但是仔细分析却是很典型的“权学交易”,校长和学校领导挂名课题主持人获得学术声誉,一边则给一些老师大开方便之门提供时间、空间和经费保障。
在我们抱怨学校领导占用过多的学术资源、批评“权学交易“的时候,却忽略了另外一个现实,很多课题实际研究者主动“奉献”课题给学校领导,期望通过学术研究获得一定权力和利益。这种“学权交易”和“权学交易”是“权力”和“学术”交易的一体两面。用权力谋取学术,我们往往乐于抨击,但是用“学术”交换一定“利益”和“权力”的时候却让人为知识分子弥漫的奴性而悲哀。学术什么时候变成了权力的奴才了呢?
在学校中,尽管通过行政权力获取学术资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乐观认为:对于这种“权学交易”只要制度设计合理绝大部分都可以避免。可是这种自甘为奴的“学权交易”则要复杂的多,更多的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们“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术为奴方可获得发展机会,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主动把学术研究奉献给学校领导的教师往往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机会。要想解决学术自甘堕落为权力奴仆的现象则要比解决通过权力获得学术资源要难的多。后者是制度设计问题,而前者是大众心理和教育生态问题。制度设计容易,教育生态改善则难的多。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