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段记载,研究发现令人不解:夏朝就已有“普通话”?

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隔十里说话就会变腔调,隔百里文化民俗就不相同,为了交流方便,于是近代诞生了普通话。如今我们使用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制定的标准,其标准音主要采集于承德滦平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距今至少2500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普通话”,《论语》中一段话揭开秘密!

众所周知,放眼世界,估计没有一个国家的方言有中国这么复杂,就以江苏一省为例:吴语区的苏锡常方言差异都非常大,南通被笑称为“两个哑巴打电话”,南京高淳方言更是举世闻名的难懂,苏北的泰州、盐城、徐州、淮安、扬州等方言都不尽相同。如果一个高淳人与一个南通人只懂方言,那么根本没法沟通交流,真真切切的是鸡同鸭讲。

因此,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中国必须要有一种共同认可的语言。那么,古人如何做的呢?其实,距今至少2700年前,古人就研究过这个问题,最终形成了古代版普通话——“雅言”。《辞海·雅言》中解释是:“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所谓“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根据史书记载,雅言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夏朝、甚至上古时期,其中最大的一个证据是:“雅”与“夏”文字互通。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春秋战国史书《左传》称“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而这里的“夏”显然蕴含夏朝之意,因此学者推测“雅言”可能就是“夏言”(夏朝官方语言),即夏朝时期就有普通话了,距今超过4000年。

夏商时期,中国到底有没有“普通话”,如今已经无据可考,但周朝有普通话却是有书为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洛阳建立东周,此后,洛阳方言就慢慢成了东周中国雅言的基础,即洛阳雅言。

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这就必然需要一种共同认可的语言讲学。但孔子是山东人,说的是山东济宁方言,孔子会用什么语言呢?《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因此,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期的汉语标准语,就是《诗经》的语言,所以如今想要了解周朝雅言,最佳参考是《诗经》。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雅言占据重要地位,且不说夏商普通话是否以“洛阳雅言”为主,单说东周之后1000多年中,洛阳雅言依然是中国普通话的主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国语为“洛语”,也被称为“正音”、“雅言”、“通语”。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东晋迁都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编写了一本《切韵》,最后融合长安口音形成“秦音”。唐承隋制,尽管唐朝普通话有所变化,《唐韵》与《切韵》读音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也就是说,洛阳雅言一直被沿用到宋朝,前后至少历时近2000年。

元朝建立之后,法定蒙古语为国语,清朝以“满语”为国语,这两个王朝完全隔绝洛阳雅言。明朝朱元璋废除胡语,刊行《洪武正韵》,规范了汉语标准语,其中洛阳雅言血脉已经很淡泊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普通话,其实夹杂了很多契丹、女真、蒙古等口音。宋朝时期,北方幽州地区(北京周边)先后被辽国、金国、蒙古占据,数百年演变之后,慢慢形成了地区方言——“幽州语”,后来这一方言又受到清朝满语影响,令人想不到的是,“幽州语”最终成了如今我们广为人知的普通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