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会定都开封?答案出人意料,赵匡义一锤定音!

翻开宋朝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即:汉唐建都长安,明清建都北京,为何宋朝建都不霸气的汴京(开封)?

作为一国首都,不说龙盘虎踞,不说帝王之气,但说至少要满足三点,(1)易守难攻,(2)经济良好,(3)水陆便利。其中,第一点最重要,事关都城的军事安全。

然而,开封地处平原,却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非常没有安全感。辽国或金国一旦骑兵突进,几乎10天左右,就能打到大宋首都,沿途没什么战略险地。当然,唯一的战略屏障是幽云十六州,却被石敬瑭送给了辽国。

其实,如果和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些城市相比,开封给人没有一点霸气的印象,相反是商业性的繁荣,小市民的快乐,即便是宋朝皇宫,也比长安北京的宫殿小了很多倍。

既然如此,为何赵匡胤会定都开封呢?事实上,和上文提到的另外两点有关,即:经济基础好,水陆交通很便利!

唐朝后期,长安附近已经被打烂了,经济凋弊不堪。但开封却先后是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的首都,加之开封是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所以城市规模、商业氛围、经济水平等,都明显要高出其他城市一筹。

在交通上,开封位于黄河之畔,水陆交通都四通八达。水路发达尤其重要,因为这代表漕运便利,可以输送粮食,维持首都消费。交通便利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有朋友说,既然开封容易遭到军事威胁(北宋灭亡,也证明了这一点),以赵匡胤的军事才能,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呀,为何还执意要建都开封呢?

其实,宝宝心里苦,但是说不出!原因很简单,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然后再迁都长安,甚至还赖在洛阳,住了两个月造成建都洛阳的既定事实,但大臣和弟弟赵匡义劝谏,不得已之下,赵匡胤只好暂时放弃迁都。随着赵匡胤身死,赵匡义上台,迁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时,群臣身家都在开封,一旦迁都,损失太大,加上洛阳长安的确经济凋敝,所以极力反对。赵匡义一锤定音:“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啊!”听之,赵匡胤默然!

听赵匡义这么说,大家有没有一种熟悉感?如果听过康熙吹牛就能秒懂,因为康熙说过:“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古代皇帝,一个比一个能吹,比我们普通人好不了哪里。

正因如此,最后宋朝就定都不霸气的开封了。让人遗憾的是,虽然不好说宋朝迁都到长安或洛阳,就一定会更好,但定都开封,的确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保卫开封,所以开封附近聚集了大量兵力,所谓“强干弱枝”,也和开封“不设防”的地理有关,所以赵匡胤感慨“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因为聚集的军人多,自然需要从各地抽取财物,后来果然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开封真不够安全,轻易的就被金国兵临城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靖康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