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善”
厦门 尤德才
要研究人和事是否正确,首先要给“善”与“恶”一个明确的定义。古今中外先贤都在试图给“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佛教慈悲为怀,在《成唯识论》解释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伊斯兰教则认为与人为善乃大善,并将善分为七大板块;基督新教的善主要是“因信称义”,也主张博爱;英国近代思想家培根认为:“善就是利人或利于人类”。明确提出善恶与人的利益相关的思想……。 “善”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善”指认识并循“道”而行,形成心灵和谐、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和法则就是“善”。
《易经》作为中华哲学之根就在于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宇宙密码。同时,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宇宙密码作为开放演化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演化万物。万物之中皆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完美解决哲学中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可知论与未知论、唯心唯物之间关系……。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分为多的系统构造清晰表达,这样的元理系统更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道可道,非常(恒)道”。道(本体)是混沌的。太极生两仪。即道生阴阳(恶善),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等等。其现象之间不是因果等逻辑联系,无法用科学性、归纳法,演绎法等所谓先进性所能认识。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善恶,混沌的。落到后天因为生存需要,就有立场和对立面。比如男女,国别,种族,人与人等等之间利益矛盾的冲突。处于不同状态环境的人,形成自已“善”的观念,因而,这世上就有纷纷扰扰了,都自以为是善的。
或者说,事物本身和人性本无善恶。即先天的东西是混沌的,没有善恶之分。所谓“善恶”是后天与其它因素(如社会环境)发生关系所形成的。鲁宾逊漂泊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不存在人与人构成的社会,鲁宾逊的任何行为,既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了。而且,善或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善恶并存,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恶是随着事物的自身状况变化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变化的,甚至互相转化。
“和谐”是大道的特性,讲究是阴阳调和。“道法自然,和生万物,谐得自然,万物万象之根本也。宇宙要是不和谐,天地相互冲突碰撞,我们在大地上何以安宁生活?正因为阴阳“和谐”才能演化生出万物。正如《易传系辞》:“男女构精,万物乃生”。男女构精乃是阴阳和谐结合的事情,从而演生万物。“和谐”是判断行为和法则善恶标准。
譬如,为什么要遵循的“中道中庸”原则。 孔子的“中庸”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道”极其相似。不是数学上的“中值”,而是从人的理念、情感和行为等层面去强调要适中、适度,物极必反。既不要过度与放纵,也不要不及,过度和不及都被称之为恶。都同样会毁灭德性,影响幸福和和谐。
如人的欲望,西方人认为,欲望是满足的源泉,激发进取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欲望是善。但佛学、印度哲学则认为,欲望是挫折和烦恼的根源,欲望是恶。其实,欲望本身无所谓善和恶,说欲望是善或恶是有条件的。若从事物发展方面看,欲望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事物发展,是谓善。若欲望放纵,造成人们的对立抗争爆发,导致生命和自然的破坏,或欲望不能实现,造成挫折和烦恼,破坏心灵和谐、社会和谐及自然和谐,欲望由善变恶,是谓恶。遵循中道中庸原则有利于获得幸福,有利于心灵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过度和不及都被称之为恶。
需指出,“善”是指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和法则。但“和谐”是形而上的哲学理念,是一个很高的智慧、很高的思维模式。和谐是指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它提供了一个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道)的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哲人苏格拉底说:“无知即无德。”无知的善并非真善,很多人总是成群结队去放生,把陆龟放到水里,致其活活淹死。放生毒蛇,结果导致其他人被咬伤;放生很多异地的动物,结果造成对本地物种的侵害,影响生态环境。可见善与恶是相对和混沌的,没有智慧的“善”有时会沦为恶的帮凶。
曾有网友问我,“有人对楼主不和谐,楼主怎么办?” 我以为,应根据当时状况来处理。正如孔子所说“以直报怨”,既可以“以德报怨”,也可以“以怨报怨”。
《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南行参访五十三位菩萨,其中有一位面目狰狞叫作“无厌足王”。他每天都在惩治恶人,“或断其手、或截其鼻、或挑其目、或斩其首、或剥其皮、或解其体、或以汤煮、或以火焚、或驱上高山推令堕落”。连善财童子也都惊异于菩萨何以如此残忍,有违于世俗社人们对于佛门“慈悲”的印象。但从另一角度,让人们有敬畏心,能自律、有底线、不敢作恶,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是在行“善”。
与之相反,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遂花钱将其赎回,但没按鲁国规定,可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称赞子贡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在行恶。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买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是有害的。”“善”只是一个相对的理念,要超越它。
由此可见,“善”即“和谐”,越和谐越“善”。没有完美的“善”,只有和谐。今天和谐了,明天不一定和谐,善恶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如水能载舟是善,亦能覆舟是“恶”;对快渴死的人给一杯水是善的行为,但对水已经是多余的人,比如拼命灌水让一个人溺水是恶的行为。“行“善”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善”,也会沦为恶的帮凶,制造更多的恶。“和谐”才是真正的判断“善恶”标准,最具有的普世价值。
2021.7.14 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