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礼赞

杞柳礼赞

文/骈国华

暮春,到曾经工作过的农场的田野走走看看,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条田埂边、排灌渠旁那一蓬蓬,一簇簇紫褐色的杞柳,成方成阵,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杞柳正开花。它的花蕾像一条条灰绿色的毛毛虫挂在枝条上。花开正旺的,似喝醉了酒,毛茸茸的脸上布满了酒红色的小点,眯缝着睁不开的眼睛,在暖阳的怀抱里,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让人觉得好笑,给人平添了几分愉悦。

杞柳,杨柳科,落叶灌木,先开花后长叶,叶对生。它的叶与柳叶相似,不过颜色比柳叶深,不是嫩绿、浅绿,是墨绿,绿得发黑,像新娘刚画过的眉毛。它没有主干,全是枝条,同根生的一簇,少的有七八根枝条,多的有十几根枝条,像多胞胎兄弟,相拥抱团,竟相生长。

听建场元老说,农场的土地上本来是没有杞柳的。1952年代,农场初创时期,资金十分紧缺,扛粮食用的笆斗,抬土方用的柳筐,盖房用的笆材等许多生产生活用具都无钱购买。职工中有人建议大量栽植能编织生产用具的杞柳,以后就可以就地取材了。场领导采纳了这个合理化建议,从外地购进大批新鲜杞柳条,在全场的条田埂边、排灌渠边,河塘堤坝边广为扦插,从此,杞柳在农场的土地上扎根抽条,茁壮成长。

杞柳的生命力特别强,插到哪活在哪。,凡是有土壤,有水分的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它耐得住贫瘠,耐得住盐碱,不怕干旱,不怕雨涝,不畏酷暑严寒,更无须人工浇水、施肥、照看,像个铁打的的硬汉。

杞柳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它不像杨柳那样婀娜多姿,也不似云杉那样挺拔俊秀,但它纤了长,长了又被纤,年复一年,不言索取,只记奉献。它的枝条柔韧绕指而不折,是编织土筐、笆斗、菜篮、房笆、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具最实惠的好材料,是农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好帮手,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杞柳是河湖渠塘堤坝的安全卫士。它被广泛栽植在河岸、湖堤、塘渠边,它的主根扎的很深,侧根多而发达,能牢牢抓住脚下的泥土,抵御水流的冲击,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它不惧狂风,不惧暴雨,不惧烈日,不惧严寒,像士兵一样勇于担当,守土尽责。

在一簇杞柳前我停下了脚步,伸手握住它的一根枝条,凝视它那紫色粗砺的皮,墨绿油亮的叶,顿觉有股力在震撼我的手臂,有一道光在我眼前闪耀。我不由想到江苏农垦第一代奠基创业人——农建四师的全体官兵。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农业建设,生产待命”的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万名官兵放下手中的枪枝,拿起铁锹锄头,在黄海之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筑渠,创建国营农场。他们像杞柳一样,扎根盐碱荒滩,战天斗地,排除万难,把昔日的盐碱荒滩建成了地肥水美,粮丰林茂的国营农场。他们“献了青春献儿孙”,为江苏农垦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我礼赞杞柳,礼赞江苏农垦奠基开创人。

作者简介:骈国华,一个退休十多年的省农垦系统老同志。退休后,书香文字伴流年。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老年周报》《大江晚报》《江苏农垦人报》《智慧》《思维与智慧》《银潮》等报刊以及网络公众号《洪泽湖文学》《目耕缘读书网》《里运河》上发表千字左右的短散文500多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