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谈皇帝内径与十二经脉

道醫者需 医(文、武、佛、道、易)相通!还需精通于玄门五术:山、醫、命、相、卜。

而道玄子养生善用用:

①医②卜③风④道

~凡身体异样者不外乎:

内因(情志等)+外因(事情困扰➕生活方式等)+本因(基因、魂魄、祖上福音等)~情到浓时便是空,不空的就是病,此病非彼病亦非药石可医,所谓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治(致)病,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救。

其实本人早已深深厌倦某些圈子的鄙陋与狭促,早已不是圈子里的人,仅浸润道醫文化,玩家而已,自己内心始终另有高境。

———道玄子(道醫导师)

道玄子曰:人身之脉息乃先天之原气也,始起于肾中动气。人之成胎,两肾先生,故曰先天,两 肾中间白膜相连,即肾系也。又谓命门结束于脊十四椎下即命门穴(肾俞穴),上循脊骨 生髓一条,即督脉也,督脉上头生脑,在脑前有窍又通于鼻,以为呼吸。肾中动气为水中 之阳,外通天气,为生命之根。两肾薄膜包裹,此膜发于肾系,乃三焦之源。肾系下连网 膜又有气管由肺而下,附脊下至命门穴,再透网膜达于丹田。两肾属水,肾系属火,又为 三焦发源之所,故命门相火布于三焦,三焦即上中下油膜也,所以三焦资生于肾间动气, 乃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下之气。下焦秉原气上达于中焦,在中焦受后天脏腑水谷精悍 之气,二气相合,成为宗气。宗气再达于上焦,始经历乎五脏六腑,又分为三:精气即归 于心,化成营血,随心宣化,灌溉五脏,洒陈六腑,又随各脏腑之经道贯穿于脉管之中; 悍气即归于肺,化成卫气,散布于肺,又随各脏腑之经道循行于脉管之外;原气即归肺, 循喉咙出于鼻口,呼则由腹上膈归肺出于鼻,吸则由鼻入脑归脊至丹田,随气管上下以为 呼吸,摧动着脉内营血、脉外卫气运行周身,是为脉息。

——在肺用呼吸的力量摧动着营血卫气,精悍之气生于胃中谷气,谷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五脏六腑,其气之清者称精气,为阳中之阳,心主之。午后一阴生 而化为荣血,既化为荣,则随心宣化,即贯心以达脏腑膜管之中,灌溉五脏,洒陈六腑, 然后又贯各脏腑之经道,乃能入于脉中,循脉上下,濡润筋骨,滋养百骸。其气之浊者称 悍气,为阳中之阴,肺主之。子后一阳生而化为卫气,既化为卫,则随肺散布,即循肺达 脏腑膜管之外,熏蒸五脏,滋润六腑,然后又循各脏腑之经道,其气骠疾滑利,不能入于 脉中,只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膜。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脉行六寸。一 日共一万三千五百息,脉即行五十度周于身。一日分主十二时,营卫经道接连起来共十六 丈二尺,是为一周。每日寅时初由肺始至丑时末至肝止,行五十周也。由肺脉起出乳上三 寸云门穴,行遍周身经脉,终归肝脉乳下旁各寸半期门穴,由肝又归于肺,是为一周,须 用二十八分四十八秒,二百七十息。若一日二十四小时,须用一万三千五百息转五十周也。 盖人有气而后有脉,故先言气之呼吸有阴阳,脉亦有阴阳也,呼出心与肺,心肺在上属阳, 呼随阳出也;吸入肾与肝,肾肝在下属阴,吸随阴入也。呼吸之间,阴阳之中脾也,故一 吸五至,肺心脾肝肾也。可见脉即资始于肾间动气,即未生之前以先天生后天,及既生以 后,以后天养先天。脉既是先天动气,在肺用呼吸力量催着后天之气血贯穿于经隧之中, 而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独取手太阴肺经之掌后内侧动脉之寸口,何也?盖胃为五脏六腑之 海,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脏腑之气皆出于胃其清气皆上熏于肺,又是出气之门 户及营卫总绘之处,故取其动脉以候他经之气耳。肺之脉络起于中焦,即附小肠连胃之油 膜,始散如丝,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入肺上,成肺系一条。由肺系出乳上三寸云门穴, 横循腋下前廉至肘曲内侧尺泽穴,又至腕后内侧太渊穴,即寸口。又至大指根部鱼际穴, 又散如丝至大指内侧甲角少商穴止。各经脉络皆有分合聚散深浅隐现之别,聚现之处,才 成动脉。肺之动脉分寸关尺三部:从腕后内侧对高骨处为关,从关后至肘曲内侧尺泽穴一尺,从关前至大指根鱼际穴九分。取关后一寸,关前九分除去关前一分,左为人迎,紧盛 主外感风寒;右为气口,紧盛主内伤生冷。下余寸八,三部各得六分:寸为上部,主胸至 头;关为中部,主膈至脐;尺为下部,主脐至足。右寸前肺后胸中,右关前脾后胃,右尺 前命门后三焦后外大肠,左寸前心与膻中,左关前肝与胆,左尺前肾与膀胱后外小肠。浮 则举之有余,主表邪,沉则按之有余,主里伤,迟则一息三至,主脏寒,数则一息六至, 主腑热,滑则往来流利,主气壅,涩则涩滞不前,主血伤,虚则按之不振,主气伤,实则 长大而坚,主热结,长则过于本位,主火盛,短则不及本位,主气虚,洪则来盛去衰,主 火壅,微则似有似无,主气血大衰,细则往来如发,主阳气衰竭,濡则浮软按空,主阴虚, 弱则按有举无,主阳陷,紧则往来劲急,主寒邪束热,缓则和缓有神,主脾气充足,弦则 挺而不移,主肝风里阴,动则摇动如豆,主阴阳相搏,促则数时一止,主阳邪内陷,结则 缓时一止,主阴邪固结,代则止有常数,主元气不续,革则浮而弦数,主表寒中虚,牢则 沉而弦实,主坚实内著,散则举散按无,主元气离散,芤则中候而空,主失血,伏则着骨 乃得,主气血涩滞,疾则至七八至,主阳极阴竭。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舌顶上颚),吐气(舌平放)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道家行气率不欲嘘咽。嘘咽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此法出于《修行道翳学》。”

【谈肺脏】——人体最娇嫩之脏

~~~肺在膈上喉下,前连胸膛,后附脊骨,上连肺管,下连心包。左三叶,右两叶,枝离 下垂。属金,内藏魄,外主皮毛,摄一身元气。燥能生寒而反恶寒,若伤于寒为涕则哭, 洒淅寒热。喜温不宜寒,寒则形寒于外,饮冷于内则气不利,则肺受伤矣。五脏六腑,受 其覆冒,而气皆上于肺,故诊肺脉以察虚实。又主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 而光明,故皆润利而气不亢。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若肺津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咳嗽。 水源不清则小便涩,金不制木则肝火旺,火盛刑金,则蒸热喘咳,吐血痨瘵并作。与大肠 相表里,遗热大肠则大便难,风寒外袭则皮毛洒淅;寒客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 以其为娇脏,故畏火又畏寒。肺开窍于鼻,主呼吸,为气之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先天水 中之阳,上出于鼻,肺司其出纳。肾为水,肺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之源, 肺为制气之主也。肺主行气,全体尽是气孔,总统周身气管,外则散为毛窍,内则总归于 肺。鼻者直出之管,毛窍横出之管,鼻一出俱出,一入俱入,凡气逆喘咳皆主于肺。肺位 胸中,胸中痛痛属肺,肝主血,本阴也,而藏阳魂;肺主气,本阳也,而藏阴魄。阴生于 阳也,实指其物,即肺中清萃润泽之气。肺中有漠沫,有此沫则散为膏液,降为精血,阴 质由是而成。血肉人身既成,即有宰,是质者赖秉阴精之至灵,此之谓魄以宰之,魂主动 而魄主静,如百合病恍惚不宁,魄受扰也;魔魇中恶,魄气所掩也。肺覆如盖,前两个叶 包心,在后有峡及肺根,此根即气管也。肺之脉,脉之连网亦裹肺,即成肺衣,每肺叶外 有通明薄衣包,每肺叶四面肺有缩力,每肺叶藏气管,气管之末为气泡。肺脉至气泡而散, 即包气泡功用,主呼吸。肺中有管通于膈膜而下达气海。肺上连喉管即肺系也。其支系连 脊骨三椎是肺之俞,乳上五分动脉中府穴,是肺之募。若伤于寒传入肾经则泻如下重,洒 淅寒热;若伤于寒传入肝经则病胁痛,洒淅寒热;若伤于寒传入心经则谵语心烦,洒淅寒 热,甚则喘咳;若伤于寒传入脾经则体重,洒淅寒热。其充在皮,其荣在毛,以行气温于 皮毛也。若气不荣则皮毛焦,焦则津液去,去则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此毛先死也。

——肺位置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同宰相。但怎么样呢?又要强又焦虑,君王不好惹,百姓不好管,鞠躬尽身先死吧,一了百了。所以现在肺癌死亡人数排世界第一。

宰相(肺)并不是什么事都管,而是要懂管理智慧。

故事:某春,一宰相出游,见众人当街打群架,没管。继续前行,见河边卧一牛,汗水淋漓,停轿前去问讯。下人不满亦不解,认为其不关心百姓。相曰:人性贪嗔,打架常事,村长管管即可。春天牛汗,预示年旱,有可能颗粒无收。

肺为娇脏。五脏之中,肺最为娇嫩、脆弱。因为胎儿在母腹中以脐带与母亲同呼吸、共命运。脐带一断,小儿必须开始自行呼吸,并与天地之气交换,肺音为哭,一声啼哭则意味着小儿自主生命的开始…如若顺产,阴道的挤压对肺部黏液还是个清洗和强壮的过程;如若剖腹产,则小儿的肺部就缺乏最初的锻炼。

再兼自然之寒暑交错,人之肺从小就被百般荼毒。这还没完,小儿一旦肺部感染发热,医药便又开始新一轮的围攻……随着长大,旧药之副作用未除,新仇旧恨、忧伤悲愤又开始作用于肺。如此这般,反复戕害,肺之神明早已昏聩厌倦,自然百病丛生。在皮毛为银屑、湿疹等,在脏器为结核、肿瘤等。

呜呼哀哉,西医把诸多肺病归咎于烟草、空气污染,人们避之而其祸不断;于是又归咎于基因…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凡人之大病必源于自身。比如自身之焦虑忧伤,情志不遂(忧伤肺);比如自身之沉郁败坏的性格与性情;比如自身之困顿而无前途的生活…

要想治愈疾病,必先求其得病之因。“因”找错了,“果”必不了,所以常常“按下葫芦起了瓢”,此病未去,又添新病;“因”找对了,“果”必了了。如果得了病,还没从中觉悟点什么,那这病算是白得了。

中西文化之不同点在于,西人凡事皆外求,中人凡事喜内求。外求则言杀、言抗,世界之大,杀之不尽;内求则重修,重养,世界之大,收于一心。心清净,身体清净;一心清净,宝宙清净。

肺病缘由:(1)忧伤肺,焦虑最伤肺;(2)肺司一身之气肺气不足浑身没劲;(3)肺主皮毛,皮肤症状多与之相关;(4)肺主治节,皮肤症状多发于关节处和虎口(5)冷饮伤肺;(6)空调伤肺;(7)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足大便拉不净;(8)乱服药伤肺。

如何养肺:儿时哭喊锻炼肺;大了游泳锻炼肺;心胸大,宽容、心情愉悦最养肺。

咳嗽属于肺病,但哮喘就是肺肾病了,属于“肾不纳气”呼吸窘迫。现在小孩子得这病的特别多,原因有几个:(1)肺寒兼误治,寒上加寒。重用了寒凉药或激素,把病邪引到下面了,伤了肾气。肺为金,肾为水,肺金生肾水,肺金已伤,母病子弱,激素急于调子救母,母没救成还伤了子。(2)冷饮过度及空调。先是肺寒,久之肾寒。(3)现在的小孩普遍缺乏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4)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婚会给孩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为无助而呼吸窘迫。最后一条尤为重要,为父母者不可不慎。

【谈心脏】——精神之光的支持

~~~心在膈上包络下,形如桃属火,内藏神,外主血脉,生一身血液,火能生热而反恶热, 若伤于热为汗则笑,身热而烦,心痛,喜静不宜忧,若忧愁思虑过度则神疲,而心受伤矣。 火能烛照万物,故司神明,有名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此气非虚悬无着,乃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故其气时有精光发现,即为神明。人之知觉,神主之也,神乃生于 肾之精气而上归于心,惟其阴精内含,阳精外护,心脏之火所以光明朗润而能烛物。盖神 即心火,得肾阴济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则神烦;心气不足则 神怯;风痰入心则神昏。又主生血,而心窍中数点血液乃血中之最精微,乃生血之源泉, 亦出神之渊海。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扰其血则懊侬;神不清明则虚烦 不眠、动悸惊惕;水饮克火心亦动悸;血攻心则昏迷、痛欲死;痰入心则癫;火乱心则狂。 与小肠相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火不交于肾则神浮梦遗。心之脉上挟咽络舌本, 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部于胸前,火结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 不宣发则为胸痹。胃与小肠化的精汁上膈入包络归心,得心火之化则色赤为血。运行之血 赖心收缩的力量。即压入心左下部左心室,正当两乳中间陷中膻中穴,即归总运血管即任 脉上下运行,再分为众运血管,再分为微运血管,再汇合为众迴血管,即暴露的青筋,再 汇合归总回血管至心右中部右心室。迴回之血色紫,再输入肺里去,呼出了碳气,吸收了 氧气,仍归心左中部左心耳为新生之血,又出左心室,周流不息也。又能将血灌于经络之 中为营中之血。心系有二:上者上透包络连肺;下者下络小肠。由此总系分出通各脏腑支 系,由此支系即贯各脏腑,由各脏腑即能灌各脏腑之经道也。又有手少阴心专属之脉,心 之支系连脊骨五椎,是心之腧,脐上六寸巨阕穴,是心之募。若中热,邪传入脾经则体重 烦心、心痛;若中热邪传入肺经则洒淅恶寒而烦心;若中热邪传入肾经则 如下重身热; 若中热邪传入肝经则胁下痛身热。其充在血脉,其荣在面,若心气绝则脉不通,不通则血 不流,不流则色泽去,则面黑如黧,此则血先死也。

——心是君火,是离火,离火之中有“真阴”。在修炼者那里是纯的女———如火焰般美丽的少女。是人体能量的推动力,她惜地燃烧自己,但当她永恒的新郎(肾)一真阳不再护她时,她便坚决而果断地结束自己的使命。

心是离火,其“真阴”是精神的光的坚持;肾是坎水,其“真阳”是爱欲的黑的深渊。

心是姹女,肾是婴儿,二者都有纯粹的一面。从本性上看一个神足,一个精足,一般不容易得病,一旦得病,就是大病因为都是从“欲”上得。《楞严经》:“纯想即飞,纯情即堕。纯想,是心之所能;纯情,是肾之所能。心之欲念是人类精神向上之渴求,肾之欲念是人类肉身之大满足,当欲念太大,肉身神明无法担当时,就是人之大崩溃的根源。

心:一种火的形象,因欲望而烧灼。欲望小则火小,易长寿;欲望大则火盛,易短寿。

好多人都明白“相由心生”,为什么就没人说“病也由心生”呢?!

心,《说文·心部》:人心,土脏,在身之中。象形。段注:土脏者,古文尚书说;火脏者,今文家说。关于心属土还是属火的问题,在汉代是有争议的。因为“心为君主之官”,所以它的五行属性问题可以上升为国家政治问题。

《释名》:心,纤也,以其纤细而无所不包也。

【思】

上为门,下为心。因门在脑,出人者为灵魂;心,指人的感知能力。所思,就是心的感知到头脑的思辨过程。所以思维的根底在于心”的感知。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感故我在”。

【思想】

中国人认为思想从心来,所以这些字都从心字旁,而不是从大脑来。我思故我心在。

发出来的都是情,所以都是竖“↑”,比如“悦。偷。快”凡从“心”部的,都想得深,比如“愁、虑、思”。而“慕”和“恭”则多了一个心,意味在“心”之外还要用“心”。

人生在世,不要有傲慢心、冷酷心、怨恨心,但在生命的深处,要时时刻刻有出离心、畏惧心、慈悲心。出离心就是不贪恋、不纠缠、不伪善,和这个世界保持心境上的距离。畏惧心就

是知道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做,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还有上天呢,还有天意哪。所以,出离心是保持距离,畏惧心是保持底线,慈悲心是保持高度。

由此,心不再仅仅是一个泵,中医讲“心为君,为火”,它的尊严与热情同样是支持生命体存活下去的必要性。它还是爱和勇气的象征,当强大的破坏性因素出现时,心可以通过自身激发出一种活力去抵消或修复这种障碍。

如果“心”放弃或厌倦了这王者之威,那么生命内部自我调整装置就会松懈瓦解,甚至导致身体的毁灭。

古代君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些词都是百姓所害怕的。因为君王要“尊”,尊乃独尊;百姓要“朴”、要“福”,不敢要“尊”。有尊严的,哪怕是流浪者,也自有非凡气势。

疾病也由心的无明所导致。反之,“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一一外物都由心感知,所以伤心岂止伤“心”,五脏六腑都会乱啊。

《内经·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夏李养心在于(1)心静,不烦不怒不躁;(2)中午小憩,哪怕片刻;(3)多食面食,面,大补心气;(4)养肺,因为火熔金。

《内经》说:忧思伤心。过喜伤心。心血不足,人思维的东西就不着边际,就是空想,而且缺乏行动的能力。心窍不开,则善忘,则断想,则恍惚。

养心有两途:(1)从肉身言,先天保养元气,后天护佑牌胃。胃为生气生血之所,生气郁闷先伤脾胃,后耗元精元气,戒之戒之;暴饮暴食或胡乱减肥也是先伤脾胃再伤元精。(2)从心灵上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荀子则强调“定心”。寡欲在于“知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定心在于正心,大千世界念念相随,善护念,荆棘中。

欲心炽而不遂,久而为劳。凡大病都与情志不遂有关,都是“欲而不得,久而为劳”。呜呼!

西方人认为人类欲望可以推进社会进步,所以鼓励欲望。但中国人认为欲望弊大于利,强调约束欲望,因而把克制欲望放在人生修为的首位。他认为欲望人人都有,但人不能被欲望奴役。而且,克制欲望比纵欲需要人更大的能量。如此这般,中国人就这样骄傲地生存在痛苦中。

人之一生,有诸多欲一一—有物欲,有认知欲,有被肯定欲,有长生欲,有爱欲、性欲、占有欲……凡欲念,都苦,要么身痛,要么心痛。挣扎的人,要么醉酒,要么放歌;解脱的人,从索要变给予,从忧苦变悲悯,从人变神。

曰: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曰:痛苦源于欲望的永无止歇。痛苦有多深,那幸福的窒息就有多要命。

【醫谈脾脏】———呼风唤雨环顾四方

~~~脾在胃下,如牛舌,属土,内藏意,外主肌肉,润能生湿而反恶湿。若伤劳倦为泣则 歌,体重节痛恶食。喜润不宜偏,偏则饮食不节伤其气,起居无常劳其形,则脾受伤矣。 脾居中央,中央是阴阳水火相争则生湿,生湿则生土,生土则生甘,生甘则生脾。脾居胃 下,其中有膜一条,其中有管与胃相连,其质凝血而成。有血管回血聚于脾中极多,血是 心火所生,火生土,故脾统血极多。食入胃则脾拥动热气以化之。脾上生甜肉一条,即胰 子也,能化油。胰子外裹膏油能化水。脾内膏油透出于外则生肌肉。胃是脾之腑也。脾主 化谷,胃主纳谷,胃为阳,脾为阴,若纳谷少者是胃阳虚,宜燥之;若纳谷多而不化者是 脾阴虚,如膈食,粪如羊屎即是脾阴虚,无濡润之气,故燥结不化,宜滋之。脾生连网之 上,脾气足则内生膏油,透出于外则生肥肉;脾血足则又从连网中凝结而生瘦肉。脾阳虚 则肉浮;脾阴虚则肉消。心火生脾土,故意藏于脾又主运用能思虑也。阳虚则思虑多少; 阴虚则记忆多忘。盖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 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膈食、大便难、 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 痛作焉。湿气挟热则发黄发痢、腹痛壮热、手足不仁、小水赤涩。居于中洲,主灌四旁, 外合肌肉,邪在肌肉则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其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 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羸。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也。 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 则则肺不得润养,为土不生金,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脊骨土椎是脾之俞,脐上二寸 旁开六寸章门穴是脾之募。若伤劳倦传入肺经则洒淅寒热体重;若伤劳倦传入肾经则足胫 寒而体重;若伤劳倦传入肝经则胁下痛痛体重;若伤劳倦传入心经则身热体重、嗜卧、四 肢不收。其充在肌,其荣在唇。其窍在口,若脾气绝则脉不荣于唇,不荣则肌肉不滑泽, 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此则肉先死也。

——脾像更年期后的老婆子,能呼风唤雨,环顾四方;又像小丫鬟,忙上忙下,一旦病了,身体这个宅门就会蛛网乱生,水湿泛滥了。脾

        脾神为“意”,所谓“心猿意马”之“意马”就是指脾神之“意”,犹如马之健运,传递,枢转,而完成生命的从无到有。牌为后天之本,其德为土,有脾有土才能感应而生万物,心、肝、肺、肾都要通过脾来完成,犹如先天之数一、二、三、四、五加五,五为土,指脾的功能,有脾的运化,才能有后天之数,才成为后天之数六、七、八、九、十。因此,脾在生命,又为先天。故,中医讲生命的书叫作《黄帝内经》,黄帝为中央之神,也是土德;道教经典叫《黄庭经》,黄庭是生命之中央,生命就在这高贵的明堂处运化而生。
         丹道医学称脾为“黄婆”,她主持的地盘为“黄庭”,若这庭上的女君王忧思难忘,苦寻真意不得,故百病丛生。中医把她唤作“谏议之官”,犹如现在的监察机构,周围的事没她不知道的。
        营养物质吃多了,有阳气运化就成“精”;精多了,阴气不足则不能“藏”;阳气不足,不能及时运化就成“湿”,如沼泽,无太阳照射升腾,则久而凝聚而成“痰”。
        中国人为什么说人易怒为“脾气大”?
        一般都说“肝主怒”,故易怒当为肝火旺。但肝脾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德不好,自然长不出良木,脾土不好,运化能力差,精就无法正常疏布,这是一。再者,土克水,脾土对肾精也有影响,肾精不足则不能涵养肝木。故肝火旺。中国文化就是弯弯绕,什么都有前两步后两步,什么都有个因果。所以,脾气不好才是肝火旺的根底。
         人在痛苦时为什么喊“天哪”!
         曰:疼叫妈,苦叫天。因为脾主肌肉,人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肉体之痛叫妈;心灵之痛源于对命运的怨怼和天意的不公,所以心苦喊天。世间万般苦,何时是尽头?

【醫谈肝脏】———支撑生命的理性的主干

~~~肝在心下胃后四叶,前两叶大,属木,胆寄其间为相火,木生火也。内藏魂,外主筋, 木能生风而反恶风,若中于风为泪则呼,胁痛,喜平不宜怒,怒则气逆而上,则血不顺行 壅积心胃而不归养肝,甚则呕血,则肝受伤矣。又主藏血,血生于心中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主藏血所藏之 故,则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 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症作焉。怒太甚则狂,火太甚则颊肿面青,目赤头痛。 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若木挟水邪上攻脾经,则痰饮、泄泻、呕吐、头痛。 盖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疏泄,水谷乃化。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 则渗泄中满。肝之清阳即魂气也,究魂之根则生于坎水之一阳;推魂之用则发为乾金之元 气,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阳潜于阴也。不藏于肾而藏于肝者,阴出之也。昼则魂游于目 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魂不安者梦多;魂不强者虚怯。肝为厥阴,胆火居之,是 阴尽阳生,阴中含阳,阳气发动,谋虑出焉。肝气横为狂乱;肝气虚为惧怯。肝之阳藏于 阴,故主谋,胆之阳出于阴,故主断。肝与胆相表里,肝病及胆亦能吐酸、呕苦、耳聋、 目眩。肝上与心连管是其支系也,循腔子一片遮尽,是为膈膜,上行者连心包络,下行者 前连腹中通膜,后连肾系,为肝之根,通身之膜内连外裹包肉生筋,皆从肝系而发。而其 总系则由肝上至脊骨九椎旁五寸为肝之俞,乳旁下各寸五期门穴是肝之募。若中风邪传入 心经,则身热、胁下满痛;若中风邪传入脾经,则体重、胁下满痛;若中风邪传入肺经, 则洒淅寒热、胁下满痛;若中风邪传入肾经,则泻如下重、胁下满痛。其冲在筋,其荣在 爪。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若肝气绝则脉不荣,筋无所养,即筋缩急,缩急即引卵 与舌,即舌卷囊缩,此则筋先死也。

——肝字从“干”,犹如树干,是支撑生命的理性的主干。其枝权是手爪,肝气足,则手爪坚韧灵活。肝,犹如盆景里的树,必须盘旋而上。因为生气,就有树瘤;因为代谢不掉人类那么多的贪婪和愤怒,就只好生癌。

        肝藏血,是人体养分的储藏室,也是愤怒和毒素的过滤器。看看我们有多少情绪毒素吧:怨恨、憎恶、挫败感、嫉妒、贪婪、患得患失……我们把它们积累在血脉里,让肝脏不堪重负。而更多的时候,我们靠吃垃圾食物、毒品、药品、酒精等等来遮蔽和释放自我,让另一种“瘾”来遮盖我们脆弱的内心,使得“肝”这个落难的将军死在自己厚厚的盔甲里……
        两种情绪会伤肝一生气、郁闷。郁闷比生气更糟,因为压抑生机。

肝病原因:①怒伤肝(长期的憋闷最压抑生机)。②喝酒(酒是用来怡性的、品味的,微醺最好。而现在的人用来应酬和逃避现实,滥饮无度)。③熬夜(人卧则血归于肝,长期晚睡则使得肝得不到修复)。④惊吓(肝主惊)。⑤纵欲(肝主筋)。⑥滥用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增加了肝代谢的负担)。

劝人不生气没用。①活明白,知道生气没用,生气要能解决问题你就生。②喜怒不留于意,夫妻闹别扭通常没道理可讲,气了白气。③止怒莫若诗,尽量诗意幽默地活着。④去忧莫若乐,生活就像音乐,高低起伏,时间会改变一切。⑤别逞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先爱好自己,有余力再去爱别人。

        丹道医学认为肝为“木母”,肺为“金公”。二者如同夫妻居家,则木母为主妇,要主持家务,且厚德载物;金公为夫,在外为大丈夫,在家是沉着的定盘星。从身体上论,肝肺是生命稳定及延续之主持,用阴阳之气的升降养育姹女和婴儿,阴阳失掉和谐,则生命会生出疾病,心肾就不得安宁。
        所以传统医学治病用肝肺之升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心肾为体,如如不动、保持天真为妙;肝肺为用,升降开合最妙。而能轮转肝肺的,就是中土之黄婆——脾。
        这种譬喻多么有趣,身体如家,有黄婆(脾),有夫妇(肝肺),有儿女(心肾),黄婆主协调夫妇之和谐、儿女之快乐,所以为生命的大主持。所以中国的生命之书要么是《黄帝内经》要么是《黄庭经》。

【醫谈肾脏】———生命的根基

~~~肾在脊骨十四椎两枚,左右各寸五,如经寸半蚕豆。属水,内藏志,外主骨。水能生 湿而反恶湿。若中于湿为唾则呻,泻如下重,足胫寒而逆,喜固不宜湿,湿则能胜肾。若 季夏肾衰,久坐湿地,则湿易入,再强力入房则汗出,汗出则玄府不固,水从玄府而入, 则肾受伤矣。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 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采, 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元,喘促虚痨,诸症并作。咽痛声哑, 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泛为痰,凌心冲肺,发 为水肿。腹痛奔豚,下利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 癸化经,男子主天癸化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又主骨生髓,髓生骨,骨痿皆 属肾虚。受风风入烧髓骨所致。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主腰痛。 开窍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虚阳上泛为咽痛颊赤。 阴虚阳虚俱有不能化水,则小便全为不利。心主所之谓之志,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 肾交济之义。按志专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于肾中者,阳藏于阴中也。肾生精为 五脏之本,精生髓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则伎巧出焉,志之用也。按志即古识字,记也, 万物所以不忘记在何处?则在肾经。肾外有黄膜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 骨,上脊髓至脑中,肾在十四椎两边,中有膜连即命门也,命门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 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命门两边旁开寸五是肾之腧,在季胁根挟 脊处是肾之募。若中于湿传入肝经,则胁痛足胫寒而逆;若中于湿传入心经,则汗不止,身热,小腹痛,足胫寒而逆;若中于湿传入脾经,则体重足胫寒而逆;若中于湿传入肺经, 则寒热足胫寒而逆。其充在骨,其荣在须。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若肾气绝 则骨枯,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不润 泽,此骨先死也。

——最下最重要,是生命的根基。与生命深处的惶恐及忧虑相关每时每刻它都在面临抉择:是坦然面对还是落荒而逃?是爱意浓法还是万事皆空?是努力向上还是任凭堕落?…人,就这样在最深处折磨着自己,但要想成就一个新我,也是从这里开始。

       肾的本性是收藏,收藏的东西叫“肾精”,“肾精”是无为的,需要时它就给你,不需要时它就藏着。其性寒、贪,但其中又有真阳。真阳鼓动则可以“炼精化气”,熏养生命光华。
       所谓“藏”,是指“肾”有点傻乎乎的,只要有东西,它就先“啪”的一声地收下,尤喜欢阴寒的药物,比如地黄。收这类东西多了,阳气不足又化不开,久而久之就形成寒邪,一旦风吹草动,比如行房啦,生气啦,一下子就虚脱了,汗出如油,中医称之为“久服地黄暴脱症”。

现代人如何养肾,解除压力和焦虑一压力最影响脑垂体,下面的事归上面管,把上面解决了,下面就舒服。少吃滋补药———现代人不缺营养,缺的是消化吸收能力,滋补药大多寒凉,没有消化吸收能力,就更消耗元气。寡欲不是无欲,而是尽量降低欲望。女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自己的;钱,只有花掉的才是自己的。

       人身之真阳,要常有余,有余就是精气足,好比人有储蓄;人身之真阴,要常不足,经气常不足,譬如工资,常不足,才有不断摄取的欲望。
        凡使你舒服的,必调肾精,比如纵欲、毒品等等,这些属于重调肾精法。但来此一世,人又必然追求享乐,追求舒服,所以,好办法是微调肾精,就是别过度,小美着、慢生活。会用还得会养。所谓“养”,就是自在,就是简单。五色令人目盲那就单色;五味令人口爽,那就少味,一切都纯纯粹粹的好。

道德就是考虑长远。养生也是考虑长远。总之,把人做好了就是养生。德依道,生依养。

【谈心包脏】———喜欢的发源地

~~~心包络在膻中央,故称膻中,即胸下膈膜一层,后着脊骨九椎,左右连肋骨尽处,前 连胸之鸠尾,膻之下层通腹中,膻之上层为胸内之薄膜。究膻之根与肝总系通脊九椎者, 相连而下,乃连及肾系,是三焦所发出而布于膈也。究膻之用只是以浊气,不使上熏心肺 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气之根在丹田,即网油,夹室由网油走脐旁,上升膈膜是为膻。 由胸膈循腔子上连肺系,气之出路即由此通于肺管,故凡咳嗽即胸前痹滞,皆膻膈间气不 得利也。包络起于胸中,即胸内油膜,而归并于心包,即心之上半面周围夹裹之膜。下膈 络三焦,三焦根于肾系即命门也。命门为相火之源,命门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藏精生 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命门司相火包络,与三焦与膜相连,故三焦出于 命门,属相火包络连于三焦,亦相火也。包络又连心系,又能代心之君火宣化,其血以血 济火,则和而不烈。火不宣则心过忧,火太盛则心过喜,故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 焉。

《释名》解释心包为“包者,为心之外围”。心包,是我们欢喜的发源地。如果说“心”是君主,那么“心包”就是“心”的表情。如果说“心”是尊严,那么“心包”就是“心”孩子气的那一面。如果“心”是整饬的房屋,“心包”就是芬芳的庭院,它必须舒畅、欢喜、宽敞,一旦被憋,它就会颤抖、慌乱、畏缩。如果心阳不振,它也会变得湿漉漉的,耷拉着脸,高兴不起来了。

【生老病死】
       生是无明苦,老是无奈苦,病是锥心苦,死是游离苦,由此,快乐成了一种奢侈,欢喜成了一种难得。但人活着,就要顽固地、坚强地“离苦得乐”。
        如何得到快乐?先要明白快乐也是分层次的一饿时得到食物是快乐;冷时得到衣服是快乐;小朋友得到糖是快乐;过节时有朋友在身边是快乐;下雨时在昏暗中读诗是快乐;雪天有朋友来访是快乐;花开时是树的快乐但最大的快乐是浪子回头,是幡然悔悟,是勘破无明和黑暗,是对生命根本的觉悟……那一瞬间,肉身血脉如蜜膏,如醍醐,融入大美,融入宇宙。
       快乐可以通经脉,快乐可以把你的生物场扩大,快乐可以治愈忧伤,快乐可以延长寿命,快乐可以让你的脸上有喜乐纹,快乐可以祛除你的蝴蝶斑,快乐还可以使你变傻,变得大度、包容,也可以使你在喜乐的修行中加快步伐……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三焦水道通利,则心包没病。所以《伤寒论》中有“苓桂术甘汤”一方。

【醫谈三焦腑】———五脏六腑连缀之网膜

~~~三焦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饮水入胃,即渗出走连网而下,以渗入膀胱也。 网油中有水铃铛正是水过其处,而未入膀胱也。两肾中一条油膜乃命门,即三焦之源,上 连肝气胆气及胸膈,而上入心为包络,下连小肠大肠,前连膀胱,下为夹室即气海,循腔 子为肉皮,透肉出外为包裹周身之白膜,即腠理。皆是三焦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络, 居之。心与包络后著脊处,油膜中通肝肾肺,有薄衣连及胸内前面之膜,为肺,通中下二 焦之路。肺系下连包络,后著脊,前连胸膈,此即上焦也。中停者肝,半在膈上,半在膈 下胃管附肺管,后边下膈,横曲如袋,胃后边为肝胆,胃下边为大肠小肠,皆在连网油膜 之上,此即中焦也。下停者为脐下,前胞室,中膀胱,后直肠,皆在连网油膜之下,此即 下焦也。通身之膜,皆是三焦腹内通膜,一丽腹内,一包脏腑,一成筋膜以束脏腑。被全 包者即肝胃脾小肠全体大肠,横回直肠上截,子宫蛋核,不全包者即大肠头小肠头,上下 回直肠下阴道膀胱,如左右肾,此被遮过,专包一脏曰包膜;兼包两脏曰连膜;折叠成筋 以束脏腑曰筋膜。三焦秉肾间动气以资始,籍胃中谷气以资生。上焦如雾主纳;中焦如沤 主化;下焦如渎主出。雾不利为喘满;沤不利为留饮;渎不利为肿胀。三焦为决渎之官, 上焦连心肺,中焦连脾胃。上中二焦多兼心肺脾胃之症。尚非三焦专主责任,惟下焦当膀 胱上口为水入膀胱之路,此处不利则水溢于上,达于外而发水肿矣。下焦属肝肾,又肺居 高能御下,主通调水道,非开利肺气不能治下焦也。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以其油膜从膻 膈而上入为包络也,三焦根于肾系,故三焦与命门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连也。三焦经脉 贯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渊穴,种牛痘以其能发出肾中之毒也。三焦气行腠理,故有寒热之 症。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火化而上行为气。火衰则元气虚;火逆则元气损;火化而下行为 溺;水溢则肿;结则淋。连肝胆之气,故多挟木火。与肾心包相通,故原委多在两处。与 膀胱一阴一阳皆属肾之腑,上焦气虚,水溢高原;中焦气虚,水停中脘;下焦气虚,水蓄膀胱。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矣。下焦少阳经气 当相火之化,相火有其经无其腑,脏游行于五者之间,故曰少阳为游部,其经脉上布膻中 络心包,下出委阳络膀胱。岂非上佐天施,下佐地生,与包络相表里,以行乎诸经,故肾 经受邪则下焦之火气郁矣。郁则水精不得下布,而水聚矣。火郁之久必发,则与冲脉属火 者全逆而上。冲为十二经之海,其上者出 ,渗诸阳,灌诸经,其下者并足少阳,渗三 阴,灌诸络,由是水从火溢,上积于肺而为喘呼不得。外散于阴络而为腑肿,。随五脏之 虚者入而聚之则为五脏之胀。皆相火泛溢其水而生病者也。非相火则水不溢而止为精水, 故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浮肿,皆属于火。传而为水,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均司相 火,十三椎旁寸五是三焦腧,脐下二寸石门穴是三焦募。

———三焦主水道,如地下密密的小沟渠,肝为风木,地下水畅通丰厚,肝木就得其养,否则就虚火上腾。

       焦,上为“隹”,下为“火”,乃小火烤炙小鸟之象。故三焦为少阳,身体温曛才可以长寿。三焦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指的是五脏六腑连缀之网膜,以其运化速度及状态而一分为三:上焦如雾,雾乃精之气化,精粹,且云化快速;中焦如沤,如沼泽,水土各半,运化中速;下焦如读,如委曲之沟渠,运化最慢,易堵。其三者的联系是:中焦是上焦的根,下焦是中焦的根,上焦的快速运化的精华又返还给下焦。如此,便是人体之气机。其中“中焦”便是要害,是人体气血的来源所在。
        以上为传化之府。另外,关于人体之“府”,《黄帝内经》还有以下两种说法:一个是“奇恒之府”,另一个是《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的【五脏之府】中医之“五脏”非西医之实体、血肉的五脏。比如中医谈到“肝”时,一定会涉及“胆”,涉及眼睛、“筋、“减血”、指甲手的灵活性等许多概念,还会涉及“春”“木”“魂”“怒”“酸”“臊”等在西医看来毫无关联的东西。你说这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好说是中医的意象思维也好,总之,它就是这么特立独行,而又妙不可言。这就像西方人界定一棵树时爱说它是什么科,而我们描述一棵树时会说它婀娜如少女,沧桑如老翁…

有网友说:西医是医,中医岂止是医,那道醫(上醫)呢?

           所谓“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又非西医所言心肝脾肺肾也。其特性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一收藏人体精华而不随意泄泻、耗散,虽充盈、圆满而不能僵硬、被憋。
【五脏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五脏,是身体强大的内在基础。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头,是精最足而又神明昌明之地,如果头仰眼翻,是精神将被夺走的象。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人体后背,是五脏的府邸,如果背偻肩膀下坠不灵活,是五脏大亏的表象。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一腰部,是肾强大运行的府邸,如果腰部不能摇转,是肾脏即将完蛋的象。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膝盖这些大关节处,是“筋”的能力表现的府邸,如果腰膝酸软,不能屈伸,行动不能昂首挺胸,是周身“筋”的功能出了大问题。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周身骨节是人体精髓表现的地方,如果不能站立,行走时身体虚弱战栗,是骨髓将绝之象。
       总之,五脏“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得“精”多且运化能力强,则生机勃勃;如果精亏血少,运化无力,则死气沉沉。
【奇恒之府】
         关于“府”,中医还有“奇恒之府”的说法。《素问·五脏别论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一一奇,奇特也;恒,恒久也。“府”的特性是“实而不能满”,即,此处“精”要足,而又不能僵化、不运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是人体生命持续强大的根本,能藏精而最好保持不过度耗散。

【醫谈胃腑】———水谷之海,六腑之源

~~~胃之大房在膈下脾上,前连胸膈筋,后连肝膈筋小肠油膜,上连胃下即中焦也。在前 头上边有管通中焦,若劳力则蒸发水气,由胃出,从中焦长气力达皮毛为汗。若不劳力, 则水从中焦达下焦,入于膀胱,此窍主行水之馀沥也,胃在前头上边即上膻膈之上,脐上 七寸鸠尾穴是膻前界,胃自此上膈即向后弯至肺下边,后头即直上附肺管,后至咽。此窍 主纳水谷也。在胃大房后头下边即连肝在膈下的前两大叶中间筋膜。胃连此处有管走肝内 界膜至膈,循肝支系后通脊骨九椎肝腧,上连心系管是其总系。由九椎上至三椎肺腧,向 前循肺支系至肺上总系。根处入肺内界,下透包络归心。此窍以布精汁入心化血也。胃下 即脾,以膜相连,脾外裹膏油,在胃正下,上膏油膜中有管相通,此窍以消磨腐熟水谷也。 在肝后右小叶后头表面生苦胆一枚,内贮苦汁,末端小口向前亦连胃后下边,连肝膜处, 在脾后半段膏油之上生甜肉一条,内贮甜汁,,末端小头向后亦至胃,连肝膜处。苦汁、 甜汁皆由此处膜丝微管入胃,以化谷食。又赖肾阴之水至胞中,循任脉亦至连肝膜处,从 膜丝微管入胃,濡润谷食。胃从后头下边连肝膜处即直下至肝前边下头即脐上二寸下脘穴, 即小肠上口胃下口也。在胃化的精汁不净,再归小肠化之。此窍主化谷之糟粕也。胆之苦 汁、脾之甜汁即循小肠油膜丝管渗入小肠再化之。小肠全体皆是鸡冠油膜化的精汁,即从 小肠外油膜丝管即贯于心络小肠膜管之中,上行归总管,入心化血。脐上一寸水分穴即小 肠下口,大肠上口。精汁即化净了。渣滓归于大肠。胃者,脾之腑也,胃属阳主纳谷,纳 谷少者是胃阳虚;脾属阴主化谷,纳谷多而不化者是脾阴虚。如膈食、粪如羊矢即脾阴虚 无濡润之气,故燥结不化也。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水停胸膈、寒 客胃中亦皆呕吐不止。胃火炎上则不能食,若拒隔不纳,食入即吐,津液枯竭则成膈食也。 火甚则结硬,胃家实则谵语。十二椎旁是胃之腧,脐上四寸中脘穴是胃之募。

—— 胃,谷府也。为脾之府第。如仓,如军需后备之粮草。但粮草只有被吃下并转化成“精血”时,才能对生命有意义。故为太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人于胃,五脏六腑皆气于胃。这一进一出,可谓天翻地覆,天地之果实、种子进去了,化成了气血能量又再造了你。所以要好好养胃啊———①忌生气(生气则气凝,胃寒)。②忌食杂(食杂气乱)。③食不语(语则气结)。④进食慢(快则气噎)。

          “胃”字上“田”下“肉”,田,撒下种子就发芽,所以是人体气血之来源。胃,是人的第二张脸吧,比如当别人指责你时,你可能脸面上保持着谦和的笑容,但胃部早已抽搐、挛缩。所以,胃,不仅仅收纳着食物,也收纳着情爱与愤怒。

《素问·五脏别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胃病跟以下几种情形有关:①吃饭太快,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慢慢咀嚼不仅对胃好,还美容。②生气郁闷,情绪低落。夫妻间的冷战最伤胃。③冷饮。暑湿天阳气在体表,内里虚寒,冷饮最是大忌。④暴饮暴食。⑤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⑥欲望与现实不符时,会反酸上逆。现在脾胃不舒服的人比较多。思伤脾,生气郁闷伤胃(肝木克脾土),理想与现实不符时,胃酸上逆,所以,养护脾胃在于少思、少郁闷,不争强。如果多思、多郁、多争强能解决问题,你就争你就思;如果不能,就歇着,让伟大的时间化解一切!
        胃为肾之关。一关,主出人。胃,多气多血,为阳明以温熏为主,寒则气滞血凝,冷饮会致胃寒,生气郁闷会致胃寒,胃寒则肾寒,故养肾不在于吃补药,而在于先养胃。胃和则肾水滋润,真阳疏布。今人不懂守关卡之妙,而一味求滋补,而不知滋补大多寒凉,先伤胃,破关后,长驱而扰肾,悲夫!
         现代人如何养胃:少生气(心胸最养胃,快乐最养胃)。少吃药(消炎药等最易造成肺寒、胃寒、肾寒)。别冷饮(现在白水都不安全了,况乎牟利之饮料?)。多喝粥(滑、淡最养胃)。
         如胃寒,但身体尚可,能逼出胃火去破寒,则“消谷善饥”,仓廪易空,人则喜吃零食。如胃中寒,而又无火,人则胀满,因寒而不能消化食物,故肚子胀满。现在前者多年轻人,且在脸部胃经循行处(脸颊、额头)多痤疮;后者多中年人,脸色沉暗。
【论食欲】
        华夏族群用词很有趣,食欲———肯定了食物与欲念的关联,食欲不单是饥饱的问题,它有时源于我们深层欲念或无意识的空虚,有的人吃的是寂寞,有的人吃的是孤独……这时的“饱”也不是满足的“饱”,而是深深的自怜自艾和占有了某物的安全感。而有的人没有食欲,并不仅仅是胃寒导致的脾胃水谷不化,而是源于对现实的厌恶和恶心。
         华夏儿女吃饭三境界:①吃饱了。只为果腹,只求饱,无暇于味。长期如此,人会木讷。②吃好了。吃到身体该吃的东西,有滋有味,比如辛辣宣了胃,甜蜜润了肠。③吃美了。吃出了精神享受,吃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对心爱的人的回忆,吃出感动。虽偶尔为之,也会沉淀出身体记忆,只要一想,就心中小美。

【醫谈膀胱腑】———畅快淋漓纾解自我

~~~膀胱为肾之腑。肾为水脏,膀胱为水之腑。水入于胃,散走膜膈。水入膜膈,走肝膈 入肾系,肾主沥溺,溺由肾系下走连网油膜中入膀胱,溺出膀胱则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 则在生津液。肾中之阳蒸动膀胱之水,水中之气上升则为津液。气着于物,仍化为水,气 出皮毛为汗,气出口为唾,气出鼻为涕,游溢脏腑内外则统名津液。实由肾阳蒸于下,膀 胱之水化气上行,故膀胱为肾生津液之腑也。膀胱与连网相接处即是入水道,丹田在膀胱 后,肾阳入丹田蒸水则化气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 以接阴茎,溺能射出者则又赖肺气注射之力也。夫膀胱者,藏水也,三焦者,出水也。故 治小便不利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穴。按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如不因肺 燥,但膀胱有热则胁膀胱,黄柏、黄芩泻膀胱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则清金可也,车前、 茯苓清肺也。如因脾湿不运而清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则当燥脾健胃苍术、白术燥脾健胃 也。又有气虚、血虚、实热、痰闭,皆宜吐之以升其气,气升则水自降。气虚用参、术、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就参芪药中调理。血虚用四物汤,先服后吐或就芎归汤探吐之。痰 多二陈汤,先服后吐或加香附、木通。实热当利或八正散,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矣。以吐 法取其气化而已。盖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 焉;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 化则能出焉。三焦之气,一有不化则不得如决渎而出,岂独下焦膀胱气塞也。譬如滴水之 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有通,必上窍开而下窍始出也。十九椎下是膀胱俞,脐下四寸中极 穴是膀胱募。

膀胱--- 如果仅仅是居于人体的下方,并受纳水液,那么它的意义就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其中之“液”,要阳气的气化才能喷薄欲出所以,能畅快淋漓地纾解自我,不仅会带来你对自我的强烈认同,还会高扬你生命的旗帜。

         瀕临死亡的人为什么会大小便失禁?一是阳气太虚,收摄不住;二是失控的除了身体,还有心灵。其实,生命对这个肉身已经自暴自弃。

【醫谈胆腑】———威猛刚烈之官

~~~胆在肝右小叶后头表面上,大头向后,小头向前,内贮苦汁。肝属木,胆属火,胆汁 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胆汁由小头向前输出至胃,后连肝膜处,由微丝膜管渗入胃中化 食,又时时由微丝膜管渗入小肠化糟粕。胆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肝寒则胆汁不能化物; 肝热则胆汁化物太过而发中消。又称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汁多则火旺,其人不惧;太 过者横暴;不及者每存惧怯。胆气不刚不柔则得乎中正,临事自有决断,为肝之腑。肝之 阳藏于阴,故主谋;胆之阳出于阴,故主断。胆前小头有口,胆汁循油膜入胃则饮食之物 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气全赖于胆,故称中精之腑。十椎是胆之俞,腋下三寸又前一寸辄 筋穴是胆之募。

——连肝之府也。肝与胆,一脏一腑,行夫妻之道。肝主仁,仁者有不忍之心,光有不忍之心不行,犹如项羽的妇人之仁,最终难免败事。肝之仁一定要借胆以决断,胆,称为中正之官。守中正、威猛、刚烈,则难免无情;做人,不忍之心加中正无情之火方为盖世英雄。

        道醫之“胆”,不仅仅是“胆囊”,还包括胆经、人体两胁、决断力等等。常言所说“胆小”“胆怯”等等,无非是说“胆”的决断能力不能正常发挥。凡胆小谨慎者,必善思维,自保意识强。胆汁分泌不足,人体脂肪则无法被充分吸收,人则反胃、烦躁。情绪压抑过久,人由最初的恼怒而变为懦弱痛苦,就会患胆囊方面的疾病。
【肝胆相照】
       肝属木,胆属霹雳火(少阳),二者相连才成木火通明之象。胆为“中正之官”,犹如肝“魂”之副官,有中正,则神魂不散能守其仁者之心;肝“魂”强大、胆中正,二者相连,人则勇猛而仁爱。肝魂如飘忽在外,则是“魂不守舍”,胆受其牵连,而失其中正,这时人就懦弱犹疑。
【胆战心惊】
        胆为少阳,心为少阴。少阴少阳虽说少年气盛,但毕竟无法比老阴老阳沉稳老辣,难免不东张西望、闻声色变。好比人作恶,总是胆突突、心颤颤,久之必影响身体。所以,中国养生学的实质在于做人。把人做好了,心有威仪尊严,胆气守中正凛然正气,自然邪不可干。

【醫谈小肠腑】———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

~~~小肠心之腑也。小肠上口即接胃后,以下至肝前两大叶下头尽处,即小肠下口也。谓 之幽门,即脐上二寸下脘穴,小肠自此迴四匝至右跨即脐上一寸水分穴,即小肠下口大肠 上口谓之阑门,至此精汁化净,水液渗于油膜入膀胱,渣滓即下归大肠。小肠全体生连油 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为心包络。心与小肠交通处全从包络透出,下膈达于油膜与小 肠通。小肠受盛五谷,使化精汁,上奉于心化血。附小肠之油膜连于胃下即中焦也。属之 于脾。小肠又是心之腑,相通则从油膜之中丝管上膈,透包络入心。心遗热于小肠则化物 不出,为痢为淋;脾阴不足则不能受盛,为结食、便结;三焦相火不足则不能蒸化水谷, 则为溏泄。小肠主火,火虚为飧泄;火甚为血痢。心火不宣则小肠糟粕不化,是为飧泄; 心火太甚则热移小肠,油膜中为热所蒸,饮水从油膜中过则被蒸为黄赤色即为淋症;若痢 症糟粕不化,垢腻脓血全是心移热于小肠之病。小肠外油膜中皆有微丝膜管。胆之苦汁、 脾之甜汁皆从丝管注入小肠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从小肠外膜丝微管渗出,循心下络小 肠。总系上膈透包络入心化血,运行各脏,故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十八椎下 是小肠俞,脐下三寸关元穴是小肠募。

——小肠,心之府。就是说它是“君主之官”的府邸。“心”主礼,有两府:一为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礼”要传道教化;一为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礼”要总结精华,布施万物。二者都是由“心”之“炎上”的特性决定的,“炎”是指人性的光芒,“上”是指心能的运动方向。

        西医看来,担任体内最大的免疫系统就是肠道(小肠)。它主吸收,同时主布施营养。所以肠道健康,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而免疫力差的一个标志就是各种过敏症状。孩童如果总是服用抗生素,就会导致肠内菌群破坏,患过敏症的概率就高。
        所以说,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①劳苦焦虑,心情不好,上面伤心、伤肺,下面伤大肠小肠。②寒凉。③过度杂食。④空调。⑤药物。提升免疫力就是去掉这些不良习惯,好心情,少寒凉,饮食清淡,有节制;尽少用空调,多户外运动,少吃药,或不吃药。

【醫谈大肠腑】———运输快乐与忧伤

~~~大肠为肺之腑,主变化,为传导之官,分三迴,大肠上口在右跨脐上一寸水分穴,即 接小肠。下口谓之阑门,由右腹上行为上迴,横绕过胃下至左畔为横迴,由左腹下行为下 迴,至左跨乃转为直肠。直肠下通肛门。小肠上口与胃下口接为幽门。小肠全体皆与油膜 相连。脾之甜汁、胆之苦汁皆从油膜中入小肠。小肠精汁化净,即从油膜中渗出上膈归心 化血。所剩糟粕而出小肠。其所以能出之,故赖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 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肺气逆则调大肠。大肠全体 生网油,上连肺系,由膜油之中与肺通,下连膀胱,由油膜之中与膀胱通。大肠主燥,燥 虚则溏泄;燥甚则秘结。十六椎下是大肠俞,脐旁二寸天枢穴是大肠募。

——肠,畅也。承载并运输着人体的“垃圾”,也承载并运输着人的快乐与忧伤。当事物失控或生活出现混乱时,大肠及其连带系统会出现问题;当过度紧张和遭遇恐吓时,大小肠及其连带系统会出更大的问题。

【便秘】
         这个词很有意味。便,我们最常用的是“方便”,其实应该有愉悦的感受才是,可当它和“秘”绑一块后,问题就出现了一秘,是“严守”,于是,愉悦变成了屈辱。当人生中的垃圾、毒素、废弃物等等坚守着你而不肯离去时,你先是屈辱,然后是愤怒,但最后是绝望,因为就这么“屁大”的事,你完全不能解决!

醫把便秘分阳虚、阴虚两种,不可一切以火旺论,即便是“火”,也要看是“实火”还是“虚火”。阳明胃实火者,有狂妄谵语,口臭气粗之症,宜服用大小承气汤。现在市面上用的麻仁丸,只可稍解阴虚便秘,而阳虚便秘,宜用回阳救逆之药,或玄灸关元穴等,疗效非常。

         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就是有大量的人群在服用各种酵素或其他秘方,先是生活依赖,最后是严重的心理依赖。于是很多人不用这些东西居然无法完成人类最简单的生理任务了!排便这件能引发快乐和使人顿感轻松的事成了一件痛苦的事。这种人治疗起来比较麻烦,因为他要完成两次摆脱依赖的过程,所以,任何事在选择前,我们都要有某种冷静的态度,不可急功近利,只图眼前痛快,能靠自力完成的,决不可贸然选择外援。
【腹泻】
         犹如人生的失控感突然降临,就那么一瞬间,一切顺流而下,关键是不可控制,让你顿时变得虚弱不堪……腹泻,说白了,不过上实下虚,或胃寒、或肾寒、或大肠阳明无火,尤其是老人的五更泻。不太严重的话可用附子理中丸或理中汤。
【肝肠寸断】
        过去形容人受到打击伤心欲绝时会用到这个成语。肝,与理智和仁德有关,当你的理性受到冲击、你的仁德被黑暗的现实击倒时,你会怎样呢?小肠,与心相关,当现实失衡,你吸收的现实已不能滋养你的精华,而是要命的悲……一寸寸地崩盘吧,肉身已被悲伤压倒,如果“生不如死”,就直接选择死亡!

【醫谈脑】———聪明有为的脑

~~~脑髓为水之精,盖生精化为髓而藏于脑中,得心火照之而光见,故主知觉矣。古思字上从囟,下从心,即心火照脑之义。髓如月魂,心如日光,相照为明,此神之所以为用也。 囟者,脑前筋也,主知觉,脑后筋主运动。髓足则知觉敏捷,运动强健。盖肾足则髓足, 髓筋入心,以水济火,真精内含则真光外发。心属火有光,髓属水,水能收引光气,心神 上注于脑髓则光气相照而事物晓然。人之才智均出于脑,人之筋力,均出于脑气筋。盖髓 为肾精所生,精足则脑足,脑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 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凡事物经目入脑, 经耳入脑,经心亦入脑。脑中之髓,即将事物印记不脱,久之要思其事物,则心一思之而 脑中之事物立现。盖心火阳光明照像之镜;脑髓阴汁如留影之叶,光照于阳而影附于阴, 与心神一照而事记髓中。同义以心神注囟,即前脑,则得其事物矣。脑气虚与耳不接故虚 聋;脑道有阻故实聋。鼻通于脑即闻末臭,脑受风热则脑汁从鼻出,涕浊气臭。小儿周岁 脑髓渐生,囟门渐长,则耳稍知听。则目稍有灵,动则鼻微知末臭,则舌渐能言一二字。 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也。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小儿气虚抽风,大人暴得气厥, 皆是脑中无气也。气转入脑即腥羊痫风,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故卒倒无知,腹中 有气故四肢抽搐;脑中无气故耳聋天吊。脑气筋以后而为主,以脑髓生于肾,循脊贯脑, 为督脉所司也。

——为“诸阳之会”,就是说大脑的阳气最足,有足够的固摄能力,所以不管地心引力多大,脑浆子也不会下流。

“脑”字本是一个“头上有毛的头”。天灵盖是“固执”,所以有时固执的不仅仅是“己见”,大脑的特性就是固执。头脑再灵活也不能超越极限。但还是有东西从这固执里生发了,那就是“毛发”。毛发犹如我们思想的杂草,是“固执”之下的烦恼和执拗,故又称“烦恼丝”。

剃秃的人要么要彰显自己的“圆融”,要么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固执”。

人全身上下没有脉络的地方是指甲和头发,修之而不痛,剪之而无觉。此处为真阴,气不容易通过,故藏密修行“虹化”后所剩为指甲和头发。它像阳光一样飘散飞舞,因此头发象征原始的生命力。

一想改变自我,就想剪头发,所以,觉得释家剃度还是有些道理的,头发是烦恼丝啊。早晚有一天剃秃了就没啥念想儿了。

“剃度”表面意义是斩断人世烦恼,实际上是要你的臣服或牺牲。

对人体而言,大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大脑是想当然,身体是循自己规律而行,常常“自救”和“自保”。所以人身往往有“不可思议”之处。比如大脑想“缺钙就补钙呗”,可不知身体有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不是想补就能补得进去的。

大脑和身体纠结时,人就得病,疾病一般会先表现在大脑与身体的连接处:咽喉部。二者要想协调、和合,无非是“放下头脑的固执、“放松”身体的拧巴。

道醫又把大脑誉为“泥丸夫人”。所谓“夫人”,就是冷静娴静,“泥丸”又有点混沌的意味,所以大脑虽然阳气足,但“冷静”是其本性;人思维力求“清晰”,而“混沌”是其本性。

人生在世,混沌着点儿是“难得糊涂”,冷静着点儿是不“惹是生非”。有为也罢,无为也罢,大千世界会自动浮现……有时候,在中国,认命也是一种觉悟;而不认命的,有时就是犯傻。

玄灸时偶遇案例:有一天来了个脑胶质瘤的病人,分析其原因有四:

①性格“轴”。很自大,想事深,凡事求事物按照他的意志来。而且事事求完美。脑子本来是“诸阳之会,阳主散,胶质瘤却为寒邪凝聚,就是说此人从来都不肯顺遂而致寒凝。

②长期手机煲电话粥,辐射强。而且电话内容也以说服别人为主。

③生活有些混乱,一方面要掌控一切,一方面曾有过深深的内疚史。

④长期作息混乱,经常彻夜不睡。不睡则脑不得其养。———其人闻之大惊,苦笑称是。

像这种人这种病,你必须允许他先做手术以求心安,否则他总惶恐不安,但更耗精气神。但要不复发,必须改变性情和生活不良习惯。

目前,小儿自闭症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疾患的第二大病症。让我们思考一下人为什么会自闭,人为什么会拒绝和关闭自我以及对世界漠然?自闭一般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一定跟母亲孕期的环境有关:与精卵环境、子宫环境、夫妇情感环境、家庭生活环境等等有关。胎儿在母腹里可是有感觉及灵性的哦,他在静静地聆听大千世界。所以在治疗孩子前,父母要先反省自己的生活。后天则可能跟出生状态有关,比如是否难产、是否有摔伤,以及不恰当服药等。孤独症往往有右脑障碍,他拒绝沟通,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个患孤独症的大男孩和他的妈妈来找我,谈话的时候那孩子几次把手放到妈妈的肚子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嗫嚅着:想回去……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是悲怆地悸动。

也是在那一瞬间,我知晓了他疾患的根底:你和你丈夫在怀他的时候是不是出了很大的问题?你们是否有过激烈的争吵?他母亲的眼圈开始湿润那女人的子宫是他躲避一切痛苦的巢穴,他要回去,就这么简单,他用拒绝来对抗世界的冷。

如果父母亲没有从身心两方面准备好,请不要怀孕。胎儿是有灵性的,你们的怨毒会污染他的纯净……让他关闭自我。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某些超常能力可以这样看一神明自有其坚持,关闭了一些,一定有另外一些会打开,而且会比一般人虽。比如左脑损伤的人更善于读懂各种表情,患失语症的人更容易辨别谎言。

有人说:发现一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比知道这个人哪里残疾更有意义。此言甚妙。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谈脑溢血】

元气亏损气血不能上头,血液黏稠形成栓塞,末梢血管失去弹性而脆裂,就是脑溢血。而20岁的人,元气充足,血管弹性好,即便生再大的气,也不会出现脑溢血。脑溢血发病初期,轻则手指尖发麻,重则形成脑血栓,如头部有瘀血,还会有针刺感疼痛。

一般而言,病人情绪不定者为脑溢血,病人情绪稳定者为脑栓塞。

脑溢血急救法为十宣(指尖)、十二井穴、委中放血。指尖放血是泄洪法,是用下游的泄洪来舒缓上游(脑部)的压力;委中穴为太阳膀胱经合穴,太阳一降,诸阳皆降。

治疗此病的根本治法,如治水,在上游种树,则收敛,下游为堤坝,则不泛滥。对应人体,上游为元气生发之地,在肝肾,培元固本就如同种树;下游是末梢,在指尖、头皮,保持水流通畅就是要点。元气充足,气血疏泄快,则血液不会黏稠。但人四十以后,阳明脉衰,脾胃一弱,全身皆弱,所以诸难难免,提前去找道醫养生吧。

发泄有时会让事情不可收拾,所以,控制情绪的方法不是发泄,而是:(1)换位思考。有人碰撞到你,也许是他心里有急事。(2)分心,太纠结于此则会越想越恨,想点别的事。(3)深呼吸,气一沉,脑子就不会发昏了。最好把精力花在有意义和美好的事情上,人生苦短,较什么劲啊!

【谈脑血栓】

人的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于脑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停止流动,致使血液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现代医学疏通血管是治标,传统医学补充元气是治本。秋冬季节主“收敛、收藏”,气血收敛则血脉更容易堵,则秋冬犯病者多。

预防中风之方法:①节欲。病表现在上,而病根在下,节制欲望是根本。②节制欲望的根本是悟道,悟道的根本是读圣贤书和修炼。③少生气,情绪淡定可不发病。④常练手指功,可以通末梢(井穴)。

治疗:恢复脾、肾、肝的功能。脾足则能运化水谷精微;肾足则元气足,真阳推动精微(气血)上行;肝气足则筋的力量大,就能代谢垃圾。

【谈头】

扭转的屈度是180度,所以人是顾前不顾后的。

头顶有百会穴,为天门,为诸阳之会。一般认为它与地户会阴穴相对。但不可忽视的是百会与咽喉的关系,咽喉是群阴之所聚,百会阳气生机不旺,咽喉就闭塞不通。医家治危症,多针灸百会以通气机,开咽喉。

【谈偏头痛】

中医讲“左肝右肺”,所以左边偏头痛是肝血虚,右边偏头痛属肺气不降。

【 谈睡眠问题】

肝血虚则入睡难,睡眠浅;肺气不降则梦境连连,睡眠质量差。一般而言,睡不实的,属肝血不足,藏不住魂则梦多纷扰,病在厥阴;老想睡但躺下还睡不着的(但欲寐),病在少阴;成天昏沉睡不醒没精神的,病在太阴。对症下药便是了。

一般而言,“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即“老人的睡眠越来越差,白日昏沉,夜里不眠;年轻人则白天精力旺盛,夜里能黑甜觉”,归根结底是个气血不足或有余的问题。年轻人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自然不失常道。但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不规律,伤了气血,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多,让生命回到正轨,即可自愈。

睡不着觉怎么办?先别急着找医生,医术不高的人乱开药更祸害身体。先去车站、工地等地方找个“扛大包”的活儿试试,干累了人睡得香。有人说,我在家干活不行吗?不行,在家干活你觉得冤,容易委屈。那出去跑步锻炼行吗?也不行,锻炼过后更容易兴奋。为什么就“扛大包”行?因为那活儿真累,也真单调,累身不累心。身体累了就吃得香,吃得香,气血就足了。气血足,阴阳交换的能力就强了。好睡眠,就是阳气能入于阴,如此,就能睡他个昏天黑地,那叫一个“香”!

让睡眠修复我们、重整我们、成长我们,并熨平我们白日的伤痛。

【醫谈筋】

~~~筋是肝所主,由肝之大膈膜内连肥网,外连皮肤。凡瘦肉皆有网膜包裹,凡肉之网膜 其两头皆连于筋。肝之气即从内隔膜发为外之网膜,由网膜而发为筋。凡瘛疭筋抽,皆是 内膜伸缩收放牵动其筋也。瘛是筋不伸,疭是筋缓长,皆是肝筋为火所灼,无血养筋故缩 伸也。瞀是心神扰感,火扰其神也。风中筋脉不能引动,则身强直、僵仆、动摇、战痉、 痫、抽掣也。若昏晕妄见,头目旋转,此是肝脉通于脑,开窍于目,而主筋,目系通脑故 昏眩,此风牵动其脑筋也。脑筋为肝脉所司,故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者,转动也, 即猝倒痉间、抽挚、摇战,皆肝风扰其筋所致。又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性迅速,故 能暴发,筋属肝不能引动则强直矣。风中于络,口眼歪斜,肌肉不仁;风中于经,身重不 胜;风中于腑,即不识人;风中于脏,舌即难言。盖风在络脉,络脉在经脉左右双行,邪 随络脉流行,缓急牵引,故口眼歪斜,外不营肌,故肌肉不仁;若归经脉,则外不滋肉, 故身重不胜;若入腑,以胃为六腑总司,若诸腑经络受邪,变极则归胃,胃得之则热甚, 津液壅溢成为痰涎,闭塞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若入脏,以心为五脏君主,若诸脏 经络受邪变极则归心,心得之则神散而枢机息。舌者,心之窍,机息则舌纵,廉泉开,舌 纵则难以言,廉泉开则口流涎,人之茎委乃肝之宗筋,肝脉所统也,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故人身之机关皆所治于此。又有脑气筋,有出管,有回管。出者由脑后头外出下项,循背 部行肢体,即能运动。此即谓脑后筋主运动也。回者上行腹前,散布脏腑,至喉归一,上 颃颡,上归脑前头,下通目系,即能知觉,此即谓脑前筋主知觉也。

【醫谈骨】

~~~盖人之初成,先长肾,由肾生精,由精生出骨髓,以成脊骨。由脊髓生出脑髓,以成 头骨,由脑髓生出众髓以成众骨。既生之后,肾秉寒水之气,主蛰藏,即受五脏之精而藏 之,化髓生骨。盖肾精生髓,由脊上行入于脑,是为髓海,在头中为脑,在众骨中名髓。 髓又生骨,髓与骨皆肾所生也。凡骨皆外坚中松,有筋相连,俱通于脑,是为脑气筋也。 内中有出髓管,循脊下行;有回髓管,循腰上行,脑髓即由此管透入于骨,生髓长力。小 儿髓不足则头骨不合;老人肾虚髓少,故骨痿也。肾阳四达则骨体舒展,举动轻便。抽掣 缩短是寒症,軃缓引长是风症。若肾中阳气不能达于骨节,充于四末则病痹厥。痹是骨节 痛痛;厥是四肢逆冷。肢是手节;胫手足节,其骨最大,中空有髓及脂,主运动,故能趋翔。由脑脊散达肢胫皆以筋肉相连,内有脂油,即附之入骨,是以手足骨中皆杂脂油。脂 是脾所司;髓是肾所司,是脾肾合致。故脾主四肢,肾主肢胫。因每骨节有筋脉、油膜相 连,故诸骨中之髓杂有油膜血丝。其实诸髓皆属于脑而脑髓又生于肾也。

【醫谈肉】

~~~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气所 生,瘦肉是血所生。脾生连网之上,脾气足则内生膏油,透出于外则生肥肉;脾血足则又 从连网中凝结而生瘦肉,亦由内生出于外。肥肉包瘦肉者,气包血故也。瘦肉是因连网之 中有赤脉。脾属血分,若是血足则此赤脉由内达外生瘦肉也。脾阳虚则肉浮,脾阴虚则肉 消。脾土得肝木疏泄则饮食化。肝阳不升则为泄泻;肝寒为腹痛霍乱;肝火郁则为痢疾。 脾土能制水,封藏肾气也,脾不统摄则遗精;脾不制水则肾水泛为痰饮。肝属木,胆属火, 胆汁为肝所化,是木能生火也;胆汁化物是木疏土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寒则胆汁 不能化物;肝热则胆汁化物太过而发中消。胃为阳,脾为阴,纳谷少者,胃阳虚也;纳谷 多而不化者,脾阴虚也。如隔食、粪如羊屎即是脾阴虚,无濡润之气,故燥结不化。胃阳 虚而不燥,耗则不能纳物,脾阴虚而不湿蒸则不能化物。

【醫谈目】

~~~夫肝脉入脑,通于目系,故肝开窍于目。脑气筋通于各脏,由脑后头外出下项循背行 肢体,再循腹中入内,运行五脏,至喉归一上亢桑,归于脑前,下通目系,故曰五脏之精 皆上注于目也。肾之精为瞳子子;肝之精为黑珠;肺之精为白球;心之精为络,即白珠处 环绕红肉,而总结于大眼角内;脾之精为肉胞也。治气轮、血轮、肉轮、 气可由亢桑而 上通于脑,其路最捷易治。若治风轮必循肝脉而上于脑,其路略深难治。若治水轮必由肾, 督脉而上入于脑,其路更深,未易治也。瞳子为最重要,以目为肝外候,肝取木,肾取水, 水能生木,子肝母肾,子母不能相离,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朦眩晕。 若肝热则乌轮赤晕刺痛浮浆。若肝虚则目生新泪,枯黄绕睛。若肾热则瞳神紧小或带微黄, 若肾虚则瞳神开大,淡白偏斜。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补肝,不可拘执其水生木之说。析 而论之,拘急牵艘瞳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为风眼;乌轮突起,胞硬红肿,眵泪湿浆, 里热刺痛是为热眼;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是为气眼;其或风与热并则痒 而浮赤;风与气薄则痒而昏沉;血热交聚故生淫肤粟肉、红缕、偷针眼之类。气血不至故 有炒视、胞垂、雀目、盲障之形。淡紫而隐然者为虚火,鲜然而焮赤者为实热。两眦呈露 生努肉者,此心热血旺;白膜、红膜如相输者,此气滞血凝;若热症则瞳肉壅白睛,带湿 包浮而赤,若冷症则瞳神青丝白睛枯槁气沉而浊也。热眼经久复有风冷所乘赤烂,眼中不 赤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痛。若肝气不顺而挟热则羞明;若肝热畜聚而伤胞则胞合;肺热则白 睛带赤或有红筋;脾热则上胞下睑或目胞间如芥点。盖眼症多生于热,以清心凉肝顺气可 也。如肾家恶燥,设遇虚症不过当归、地黄辈润养之不可轻用温药。至于退翳尤关利害, 翳起于肺,肺家受热轻则朦胧,重则生翳,如珍珠、如碎米者易散,如梅气者难消,虽自 热生,治法则先退翳后退热,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水而翳不能去矣。外障属风热上壅,上 下胞努肉蓓蕾磨荡其睛,久之生翳,蔽其睛明,当消风散热,外用点药退之。赤脉翳从上 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脑项痛,治宜温之、散之;赤脉翳初从下而上或从 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大便实,治宜寒之、下之;赤脉翳初从 外皆入内者属少阳,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之、解之。总不出风火湿热内蕴,治以除风 热药中兼消翳,内治以神消散即口芩、虫退、炙草、木贼、苍术、谷精草、蛇蜕为散,外 治以石燕丹即甘石、月石、石燕、琥珀、朱砂、鹰屎白、冰片、寸香。内障属虚挟气郁, 黑水神光昏翳,不痛不痒,唯不能睹,须分气血脾胃治之,症在经里,昏暗瞳神有隐隐青白,多有先患一眼,次第相引,两目俱损,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通黑睛之脉者, 目系也。目系属足厥阴、足太阴、手少阴三经,此三经脏腑中虚则邪乘虚入于经中郁结, 则从目系入黑睛内为翳也。脑汁流下作翳者,足太阳之邪也;肝气冲上作翳者,足厥阴之 邪也,治法以针当取三经之俞穴,以药当补中疏通三经郁结,使邪不入目系即愈。

【醫谈喉】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咙之后,主进水谷,故治咽以胃为主,病在咽则水谷不得下。 喉咙者,乃肺之上口,在咽之前,主气之呼吸,气与声不利则病在喉。喉即总气管自肺以 下分支入肾透入丹田,主吸天阳,熏蒸膀胱之水化气上出,循腹至胸,从肺衣而归于总气 管。气从前面出,从后面入,而皆由总气管上下也。会厌在咽喉之两旁,能张能收,食入 则收掩,其喉咙音出则张开,故曰:音声之户乃喉咙之门也。属之于肺,又谓声管。其构 造即前为会厌,后为瓢靱骨,两旁皆有内皮,中衬筋膜,收放 出声。四周有数十小核生 涕,以润声管。又云有上下二筋,下筋缓上筋,紧收放出声。若风寒客于会厌则暴哑,正 此筋不能收放也。喉上悬垂即蒂丁也,音声之关也。哑人即无蒂丁,会厌大开无关,关则 气不收束,气散则不能成音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谓其伸缩转掉则辨宫商角徵羽。盖肾 精上廉泉,玉莫以出于舌则滑利声清。舌属心火,赖肾水济之,肾脉络舌,故舌动而后能 发音。口唇为声之扇,故唇开合而后语句清明。唇属脾,故脾中风则唇缓失音,颃颡即上 腭,主分气,于此出于口为唾,出于鼻为涕。

---禁喉风,由肺胃蕴热,外风相搏上壅,肿塞痛,汤水难入,声音不出,痰壅泄锯,先 刺少商出血,次用雄黄玉金巴双蜡丸(解毒导痰),再服清咽利膈汤(荆芥、防风、牛蒡 子、连翘、栀子、桔梗、元参、川连、黄芩、薄荷、甘草、大黄、朴硝、竹叶)。

---喉闭,由肝肺火盛,受风寒相搏所致。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则项外漫肿,喉中有 坏,宜刺少商、合谷,兼服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白芍、薄荷、元参、丹皮、贝母、 甘草)。

---白喉,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背胀,遍身骨节痛,喉内极痛或微痛或不痛,而喉内微硬, 有随发而白遂见者,有二三日白始见者,或由白点、白条、白块,甚则满喉皆白。因肠寒 则下焦凝滞,胃气不能下行,而上灼于肺,肺热有表症,不可发表,宜养阴清肺汤。

---乳娥,生于咽喉之两旁,单重双轻,形如枣栗,关前可见为易治,由肺经积热受风而成。

---漫喉风,因素弱或暴怒及五辛、忧思而成,发缓色漫微肿,咽干,舌白苔,大便自利。 先以冰片、火硝、姜虫、雄黄、月石吹肿痛处,次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桔梗、牛蒡子、 元参。午后痛者为阴阳两虚,宜少阴甘桔汤。

【醫谈脉息循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脉行六寸,一日共一万三千五百息,脉即行五十度周于身。一日 分十二时,即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经脉接连起来共十六丈二尺,是 为一周。每日寅时由肺起,丑时至肝止,行五十周也。由肺脉乳上三寸云门穴出,行遍周 身经脉,终归肝脉乳下旁各五寸期门穴入,由肝又归于肺,是为一周。计二十八分四十八 秒,周二百七十息即转一周也。二十四小时用一万三千五百息,转五十周也。起于手太阴 肺,长三尺五寸,由肺出乳上三寸云门穴,循腋前廉直至手大指内侧甲角少商穴,支别腕后寸五列缺穴,至食指内侧端。接手阳明大肠经,长五尺,起于食指内侧甲角商阳穴,循 合谷行臂上廉过缺盆至曲颊后一寸入下齿出,挟口至鼻孔旁迎香穴。接足阳明胃经,长八 尺,起于目下七分承泣穴,循鼻旁入上齿,出还唇至曲颊下寸三大迎穴,至喉旁寸五人迎 穴,至缺盆骨下气户穴,下乳循膝外廉足次趾外侧甲角历兑穴。接足太阴脾经,长六尺五 寸,起于足大趾内侧甲角隐白穴,行内踝前廉直至横骨端即旁开三寸五冲门穴,入内络胃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从胃至心。接手少阴心经,长三尺五寸,起于心中,出为心系,上 肺出正腋下极泉穴,循脑后廉直至手小指内侧甲角少冲穴,支由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接任 脉,长四尺五寸,起于胞室,出两阴间会阴穴,循腹前正中直至唇下承浆穴。接手太阳小 肠经,长五尺,起于手小指外侧甲角少泽穴,循臂骨下廉绕肩胛至肩脑骨脑俞穴,入内络 心,支循缺盆过曲颊至面颃骨入耳中,又支由面颃骨至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长八尺, 起于目内眦外一分睛明穴,上巅旁寸五通天穴,入内络脑从项后一椎旁寸五大椎穴出,直 下十三椎旁寸五三焦俞穴,入内络肾从十四椎肾俞穴出,直下国中委中穴,支从大椎贯胛 挟脊三寸,合于国中过足外踝后又至踝下申脉穴,直至足小趾外侧甲角至阴穴。接阳跷, 长七尺五寸,起于足外踝下申脉穴,上至耳空下发际陷中风池穴。接足少阴肾经,长六尺 五寸,起于足小趾正下,斜向足心至足内踝下照海穴,又至两踝后五分太奚穴,循国内廉 直上横骨中间五分横骨穴,入内络膀胱,支从横骨穴直至脐上五寸旁五分通谷穴,入内贯 肝,外从通谷上一尺六分旁开二寸,入内贯肺循喉咙、挟舌本,又支从肺络心注胸中。接 督脉,长四尺五寸,起于肾中,下至胞室,络阴器,出会阴穴,贯脊正中直至发际一寸风 府穴,再上五寸脑户穴,至巅顶百会穴前,下鼻准至上齿缝龈交穴。接阴跷,长七尺五寸, 起于足内踝下照海穴,循内踝直上阴股过阴器旁直上过缺盆,至曲颊下寸三大迎穴,循面 颧骨至目内眦睛明穴。接手厥阴心包经,长三尺五寸,起于胸中,下膈络三焦,上出乳后 一寸天池穴,上至腋下前半部中廉,循脑内中廉至肘曲中,直至掌心,再至中指端中冲穴, 支别出名指端。接手少阳三焦经,长五尺,起于名指外侧甲角关冲穴,直至掌后高骨,行 臂外大骨缝,循脑外中廉过肩至缺盆,入内络心包,外从缺盆至耳后,上绕耳前,支从耳 后入耳中,出耳前合下曲颊后寸三大迎穴,又折至目锐眦。接足少阳胆经,长八尺,起于 目锐眦外五分瞳子蓼,横至耳前。再上折至耳上发际寸半,又至耳后发际一寸,下大筋外 廉风池穴至缺盆,支别耳后入耳,出耳前至耳下,合于缺盆,入内络肝,内从胁里至脾曲 间环跳穴,外从缺盆循季肋合于环跳,循膝外廉直至足名趾外侧甲角窍阴穴,支别足跗至 大趾歧骨间。接足厥阴肝经,长六尺五寸,起于足大趾正上大敦穴,循足内踝上腘内廉, 上至横骨向里尽处,又向外绕阴器,向上至脐上二寸旁开六寸章门穴,再上乳下旁各寸半 期门穴,入内络胆,挟胃布胁,循喉上颃颡,连目系至巅百会穴,支从肝贯膈上注肺。此 为一周,须二百七十息,用二十八分四十八秒。与营血息息汇回之血,与卫气息息呼吸之 气,在肺相遇,此为小会,每日从寅至丑二十四小时转五十已尽,寅时而复始于肺,与营 穴一昼夜至寅时,汇回之血与卫气一昼夜行阳行阴转五十周已尽。寅时行阳之始,在肺相 遇,此为大会。大汇之后,脉则由肺经络开始传经,营则汇回至血色紫在右心耳,又转右 心室至肺用呼吸,呼出了碳气,吸收了氧气,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流入心左中部左心耳, 又至心左下部左心室,出总动脉管即任脉,再散动脉管即十二经,布散周身。卫则由肺上 总气管即肺系,循喉咙从鼻上目,由膀胱经络开始行阳矣。

【醫谈卫气循环】

~~~卫者乃后天之气也,属阳主外,由肺入于经则在脉外,总在肌肉之外、皮毛之内,以 为营血之卫。是先天所秉肾之阳气,交于后天所饮地之阴液化成,此为阳交于阴即化为气,故曰:鼻息呼吸得天之阳以养气。 水入于胃,由三焦而下膀胱化气,则在膀胱所剩馀质,到了下口出前阴为溺。盖胃之四旁皆有微丝膜管将水吸出,散走膜膈,历肝膈透肾,入于下焦油膜中微丝膜管,渗入膀 胱。即由肾阳所生命门之火,再加鼻息天阳,由肺历心,引着心火至于胞中,蒸膀胱之水 化而为气,透出膀胱入于胞中。胞中为先天肾气后天胃血交会之所。冲脉起于胞中,循脐 下三寸,旁开五分气街穴,上行挟脐寸五上膈至胸中,散为肺衣,又上夹咽能导先天肾气 上行入肺,以交于胃,能导后天胃血下行入胞以交于肾,蒸发膀胱之水化气入于胞中,即 随冲脉入肺,出于口鼻。在口舌脏腑则成津液,外出蒸肤润肌为汗,所剩馀质下出为溺。 气之原虽在肾,而其总统则在肺,肺在膈膜之上,后附脊骨,前连胸膛,肺中有管窍通于 膈膜,附脊下入肾系,透网膜至丹田即气管也。肺质轻松,有膜沫濡润以助呼吸。肺主行 气,全体尽是气孔,总统周身气管,外则散为毛窍,内则总归于肺。鼻者直出之管;毛窍 横出之管。鼻一出俱出,一入俱入。咽喉乃胃之上口,主进水谷;喉咙乃肺之上口,在咽 喉前主气呼吸,名总气管即肺系也。鼻吸之管由鼻孔至脑门,下过目后、鼻后、喉后至肺 系,又过肺历心系,引着心火下膈,归脊九椎旁寸五肝俞,下至十四椎旁寸五肾俞,引命 门火透连网,达丹田。此管在膈下左右两支,主吸天阳之气,蒸发膀胱之水化气上行入肺, 再由总气管出于口鼻。口呼之管由丹田贯于冲脉,循脐下三寸旁五分气街穴,上行挟脐寸 五上膈,此管在膈下左右两支,至胸归肺,再由总气管至喉出于口。鼻吸气由脊下行,非 从鼻脑不能入也,故掩鼻张口能呼不能吸,故吸入则胞中满也。呼气由丹田出,由网油走 脐旁上生隔膜是为膻,由胸膈循腔子上连肺系归于肺,再由总气管至喉出于口鼻,故曰张 口能出,膈为出气之路,非入气之路也。卫气之行则分阴阳内外,一昼一夜周于身五十度, 寅至未行阳二十五,申至丑行阴二十五,行于阳则寤,不寤是卫气虚,行阴者不能达于外 也;行于阴则寐,不寐是营血虚,行阳者不能入于内也。每日寅时行阳之气由肺脏起,贯 总气管循喉咙,上頏顙出目内眦,循足太阳经行于诸腑之经,走遍手足三阳之经,是为一 度。每日申时行阴之气由肾经起,循脐下五寸旁五分横骨穴,入内贯脊注于肾脏,传于诸 脏之内走遍五脏,是为一周。行阴已尽,开始行阳,阳气从肺出,循总气管走喉鼻后上目, 目张则气上行,出目内眦循足太阳上头旁开寸五下项,循背旁开寸五贯臀入腘。支从一椎 旁开三寸,贯胛下股外后廉,合于腘中,下至外踝,后趋足小趾外侧甲角。在目内眦其气 散者走目锐眦下手太阳抵面锐骨,循耳下至肩向臑擘下廉至手小指。在目锐眦其气散者下 足少阳至耳前,直上发际寸半又下耳后发际一寸,下颈过缺盆,下腋前循季肋至髀曲纹尽 处,下膝外廉抵外踝至足名指。

【醫谈营血循环】

~~~营者乃后天之血也,属阴主内。由心入于经则在脉中,总在筋骨之外,肌肉之内以为 卫气之守。是后天所食地之阴汁交于先天所秉心之君火化成。此为阴交于阳即化为血,故 曰:口食五味得地之阴以养血。食入胃由小肠而下大肠,取汁则在小肠,所剩馀渣到了大 肠出肛门为粪。胃之大房在膈下脾上,前头上边连胸膈筋,即脐上四寸中腕穴,后头下边 连肝膈筋,即肝前两大叶,中间界膜,胃下即脾,以膜相连,脾外裹膏油在胃正下,脾正 上,膏油中有管通胃以腐熟水谷之用。脾之膏油而后半截,生甜肉一条,内有甜汁浸至胃, 连肝膜处肝之右边后头小叶,生苦胆一枚,内有苦汁。前至胃连肝膜处同脾甜汁从此处微 丝血管入胃化食,取汁又赖肾阴之水入胞中,循任冲脉上行亦至胃,连肝膜处微丝血管, 入胃濡润谷食,化的精汁即从胃后下边连肝膜处有管通肝内界膜,上膈循肝系,后通脊骨 九椎肝俞,又循脊至三椎肺俞,循肺支系前至肺管根入肺内界膜,历心管透包络入心,得心火之化则色赤为血。胃从连肝膜处即直下至肝尽处,即接小肠,食在胃化的精汁不净, 甜汁、苦汁随着又入小肠再化之,小肠全体皆是鸡冠油膜化的精汁,即由小肠外油膜丝管 渗出,循油膜丝管上膻膈,透包络入心化血。脐下一寸水分穴即小肠下口,精汁即化净了 渣秽,即归大肠。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两阴间会阴穴,走腹前正中至小腹聚毛处中极穴, 至脐下三寸关元穴,乃阴阳交处,上脐上七寸鸠尾穴,又上二寸六膻中穴,是心包生血出 于此处,随任脉。

【醫谈男女天癸】

~~~人之先天阴阳,阳曰元阳,阴曰元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化神机是也,性命 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生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气、 元精者即生化精气之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此之谓。 慎之,不可以后天劳欲戕及先天。宗气积于上焦出喉咙以司呼吸,而行入十二经隧之中。 弥沦布护,如天之有雾也。荣气并胃中,出上焦之下,泌别糟粕为精微之气,而心中之血 赖之以生凝聚,浮沉如水之有沤也。胃纳水谷,脾实化之,糟粕入于大肠,水谷渗入膀胱, 故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洲都之官,正以下焦如渎之畜泄乎水也,然下焦之阴中有阳者, 从是生中上二焦,而卫气生矣。

---夫水火气血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 干血,血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气血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 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依而行,运血即 是气,守气即是血。气属阳,血属阴,气实即为火盛;血属阴,血虚即是水虚。女子二七, 先天肾中阳气即生癸水,督脉导之,下入网油而至胞中,又循任脉上行入胃,则津液充足, 濡化谷食。先天肾阳所生癸水既至胞中,则后天胃阴所生营血则感阳而通畅,任脉导之亦 入胞中,两相交会为阴与阳,应气与血。交必先天癸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此为 气行则血行,阳倡而阴随之。

---女子属阴,以血为主,则水从血化而为经受胎,亦是天癸先交冲血,后聚成胎。亦 是血衣裹儿,血衣之下有水衣垫之,将产则胎水先破,水衣先下,然后血衣破而儿生,儿 生之后血衣乃下。垫胎之水衣即气也,胎乃气载,气即是水,故水垫其胎实则气载其血也。 将产水衣先行,气下行故水下行,水行实则气行也。气既下行则其胎血随之而下。行经时 亦先下浆水后下鲜血,经中含水故行经前后俱有水浆,此为任脉通达,月事乃下。其受胎 也,亦必天癸先交而冲血后聚,故不曰男女媾血而曰媾精。精者,水与血混合名也,既成 胎后,肾中之阳气则化水以养胎,胃中之水谷取汁化血,从冲任两脉下注胞中养胎,水与 血即不化经也。血与水皆阴也,水为先天阳气所化之阴液,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肾 阴又专赖胃之水津而生胃气,又实籍肾之生阳而旺。若肾中生阳不足者则脉弦发热,愈胀 而下坠,腹痛恶寒,子宫欲开,用附子汤(即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白芍)保肾之阳 以扶胃气,此补阳法也。若胃中水津不足者则子脏干燥,悲伤欲哭,数欠伸,如神慿,此 肾水不足冲血无以润养。肾水在下则为胞中之天癸,在上则为口中之津液。脏燥则肺不得 津液润养,故悲伤欠伸者明系肾病,神慿者血燥则心不化液而神无守也。用甘麦大枣汤(即 甘草、小麦、大枣)滋肾之阴从冲任输水于肾而肾阴因籍以生,此补阴法也。督脉起于肾 中,任脉起于胞中,督脉坐在背,总制诸阳,任脉在腹,总统诸阴,上则交于唇之上下, 下则交于二阴之间。督脉属肾,是先天主气主水,任脉属胃,是后天主血主火。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皆由于此。冲脉亦起于胞中,上散胸中,亦感天癸之阳气而行,任脉之血盛满 则溢于冲脉,则血有余月事以时下,每月一泻也。癸水不足则经迟滞,阴血不足则经后枯,阴阳不和则经错乱,浑身作痛。经血属阴,阴主下降,故下泻则不能循督上脑生骨髓,不 能循任上颊绕唇生胡须。怀孕之后则不下泻癸水,胃血不能化经即至胞中养胎,胎渐大则 胞中隙小,鼻吸之气归肺多即胀大乳房。既产以后,在胃化的精汁即路过肺不能至心,随 肺之化则色白为乳汁。既不能化血,亦不能循任至胞化经,故经血亦不下泻也。

---男子二八,先天肾中阳气所生癸水,督脉导之,亦至胞中,又循任脉上行入胃,则 津液充足,濡化谷食,则后天胃中阴汁所化之血感阳而通畅,任脉导之亦至胞中,与水相 应。男子属阳,以气为主,则血从水化而为精,精中含血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 稠浓。精清者血不足,精少者气不足,精不射者气血均不足。阴阳不和则肌肤甲错,浑身 发烧。冲脉亦感天癸之阳,而任脉之血盛满则溢于冲脉,则精气有余而外泄。精气属阳, 阳主上升,故循督入脊上脑而生骨髓,循任上颊绕唇而生胡须,即泄血之盛也。所以赖脾 以统血,循油膜中散归各脏,若血失常道即为血不循经。在女子虽无崩漏,亦不受胎;在 男子虽无吐衄,亦不荣体。至失常甚,女子未有不崩带,男子未有不吐衄。女子系胞,全 赖带脉约束其根培于命门也。带脉起于十四椎命门穴,环绕贯脐,前垂至胞中,总束诸脉, 使不妄行,如人束带居于身之中,又当属脾,故脾病则女子带下。而又下垂于胞中,故随 带而下也。女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即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是先天肾中之动 气化生的癸水至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阴也,冲任主之,故应 癸水而输血于胞中,血应水而下是谓以阴从阳。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上属阳明,阳明乃 后天水谷之海,居中宫,称戊土,化气取汁,变赤为血,随冲任下含癸水,是谓戊与癸合, 男女皆然。男子主气,故血从水化而为精,女子主血,故水从血化而为经。男子之精,水 中有血,女子之经,血中有水,故行经前后俱有水浆。夫此水乃肾中冲阳之气所生,亢则 水竭而血不濡,热症于是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症于是生矣。故凡调血先须调水, 调水即是调气。气生于肾而主于肺,血生于胃而藏于肝,以血海为肝之部分。肺金司气之 治节,又为水之上源,故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天癸之水不足则必骨蒸、 气逆、足痿、脉数,子宫干涩,经血前后均无浆水,宜左归饮加菟丝、龟板、阿胶、麦冬、 五味、寸云以滋天癸之水。若是胃虚阳明冲任之血不足,经水必后,只有水浆而少鲜血, 宜炙甘草汤、养荣汤以补生血之源。前阴血窍,女子为胎孕之门,男子施精之路。男子血 尿之虚痛与女子崩漏无异。

【醫谈六经六气】

~~~盖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运行不息,名曰五运,人秉之而生五脏;天有风寒热湿燥 火之六气以充塞万物,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合为六经,以应天 之六气,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经脉中所络之处名为中见,太者阴阳之至大,少者阴阳之 初生,明者阳气之极盛,厥者阴气之竭尽也。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 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由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由中见之下,而经脉外 走手足以成六经各有太少阳明厥阴之不同,则又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或标同于本, 或标同于中,标本各有不同,为气化之应,亦异象也。

(一)火  ||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见于厥阴。言少阳经之上为三焦胆腑,司人身之火气。三焦即油网,三焦之源根于肾系,名曰命火,由肾系生出两大板油,由板油生出网油,上生胸膈, 前连包络,而后附于脊,与肝相连,通于胆系命门坎中一阳,行于三焦,只是阳气不名为 火,惟上通于胆,得肝木之生化则成火矣。所谓空中有火,丽木则明,盖必丽于木而后称 为火。故三焦中之阳气乃火之根。惟上合于胆,乃为丽木则明之火,是胆为火之焰,三焦为火之根,而肝木则是生火之物。故论火以胆与三焦为主,胆中所藏之火出入皆以三焦为 路道,而托根又在肾系,故胆与三焦同司火化。

(二)热 |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见于太阳。少阴坎中之阳气上交于心而为心阳,如天之有日,司人身之热气,与火不同,乃先天之阳化生,气血之本也。

(三)燥 ||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见于太阴。燥为水火不交之气,则由于金性之收,收止水火各 反其宅,故神明蓐收令司秋月,草木枯槁,水泉渴竭,是为燥金用事之验。人秉燥金之气 为阳明经,夫金气收而水火不交是为燥。燥者,水火消耗之气也,肠胃所以能化饮食皆以 其燥能消耗之也。燥化不足则不消水,燥化太过则伤津液,阳燥是水不济火,此症最多。 阴燥是火不蒸水,此症间有。

(四)湿 |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见于阳明。湿者土之本气。土旺于长夏,正水火相蒸之候,水火相合,遇木则腐而成土,遇金则化而归土,故土旺于四季。盖必水火金木相合而化,然 后成土,是以洪范土居五行之末,尤先要水火相蒸有此湿气,然后能腐化百物以成土。土 在天地间乃阴体之极大者也,人秉之而为太阴脾经,脾之气化全以湿气为主,母令太过不 及,则脾土安和也。夫人之身主血分,内者太阴为大。

(五)寒 ||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见于少阴。言太阳经气居外以为卫元阳之气也,而此气实发于膀胱寒水之中。膀胱为肾之腑,主小便,凡人饮入之水从肠胃入三焦油网,从油网入膀胱, 如天之有海,水之有壑,应北方寒水之气而能导引心火、清利三焦,皆赖寒水之功用。设 人无此寒气则不足以济燥火热,故寒水之气不可太过不及。此水之所以能化气卫外者,则 又赖心火下交而水化为气也。夫人之身主气分居外者太阳为大。

(六)风 ||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见于少阳。厥阴为阴之尽,阴尽阳生而和风生焉。于卦为震,于人为肝,以肝体论得心脾之阴血凝结成质,是为阴体,如震卦之上二阴爻也。肝中之系 连于脊,下连肾系,得肾水中之一阳所发生,如震卦之下一阳爻也。名厥阴者,以其体阴, 又曰风气治之,以其用阳。阴尽阳生是为和风,风气和而百体畅,厥阴经所以司气者如是。

---少阳太阴从本:以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然少阳太 阴亦有中气而不从者,以少阳之中厥阴木也,木火同气,木从火化矣;太阴之中阳明金也, 土金相生,燥从湿化矣。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标或从 本。然少阴太阳亦有中气而不从者,以少阴之中太阳水也,太阳之中少阴或也,同于本则 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故皆不从中气。

---阳明厥阴从中: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以燥从湿化矣。厥阴之中少阳相火也,亦 以木从火化矣。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

---太阳为开:太阳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以卫外为固,凡邪自外入皆太阳不能主开 之过。

---阳明为阖:阳明胃经主纳水谷,化精汁洒行五脏六腑,化糟粕传人大肠小肠。其气化 主于内行下达。凡呕逆自汗皆阳明不能主阖之过。

---少阳为枢:少阳三焦内主膈膜,外主腠理。内外出入之气均从腠理往来,故有邪在腠 理则寒热往来。太阳之气不得外达,诸症上下往来之气均从膈膜行走,故有结胸、陷胸。 邪欲入胃则呕甚、则呕吐不止。凡此皆少阳不能司其转枢之过也。

---太阴为开:手太阴肺主布散,足太阴脾主运行,凡血脉之周流,津液之四达,皆太阴司之。

---厥阴为阖:足厥阴肝经主藏下焦之阴气,使血脉潜而精不泄;手厥阴心包经主藏上焦之阴气,使阴血敛而火不作。

---少阴为枢:手少阴心经内合包络,下生脾土,故能为二经之转枢;足少阴肾经上济肺金,下生肝木,亦能为二经之转枢。

|||道体探玄,终悟十二经脉运行真谛,96年本道大病初愈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见解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下几种矛盾百思不解。

~矛盾:①:井、荥、输、经、合的出入矛盾,②:根、结矛盾,③:根、溜、注、入矛盾,④:经脉生理的矛盾(如:切除四肢的患者体内的阴阳十二经脉的内在机能又是怎样进行阴阳交接的呢?)针对形成的这些矛盾,各大家自圆其说…

《黄帝内经》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著《黄帝内经》的黄帝、岐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环运行的机理,应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自身显示体证出来的玄机奥秘,所以虽然著出《素问》、《灵枢》于世,却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矛盾之谜,本道于2008年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修炼不久,因机缘巧合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并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真谛,从而揭开了这千古之谜。其秘和玄门归元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行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共振的双向正负运行。根据其阴阳对立共振的双向运行,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多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共振对立运行是小循环运行。

【醫谈十二经络】

盖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经言某经多气少血、某经多血少气,足见经道是统血气而言, 不是脑筋,亦非血管、气管。西医云别有自称脑筋,随各脏腑而异用,或与气管会,或与 血管会,或里结脑筋,或穿通脏腑,或散或合,即经道也。况任脉专主血,督脉专主气, 安得以血管当经脉哉?十二经者,经脉之常度也。其源各从脏腑而发,虽有支别,其实一 气贯通,曾无间断,皆直上下行,故谓之经。十五络者,经脉之联属也,其端各从经脉而 发,头绪散漫不一,非如经脉如还无端,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络。奇经为诸经之别贯经, 经自为起止,各司前后上下之阴阳血气,不主一脏一腑,随邪气之满溢为病,皆乖戾不和 是以奇字称之,经受寒邪而发热不解,热满即结于络,络受热邪满溢必传于奇经,所谓经 络邪热盛满势必溢于奇经,以沟渠满溢诸经不能拘也。

①手太阴肺经 (寅时 03:00~05:00)  多气少血:

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若经受邪则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起于中焦,中焦即小肠着胃之油膜,在中焦散如丝,向下者络大肠,向上者循胃 上膈,布胸中归肺上成肺系,一条由肺系横出乳上三肋间动脉中府穴,直上寸六云门穴, 横至腋下前廉,臑内前廉至肘曲前廉动脉尺泽穴,循臂上廉至手腕后,上廉横纹尽处动脉 太渊穴,即寸口也。至手大指内侧根部鱼际穴又散如丝,至大指内侧甲角少商穴。支别手 腕后寸五列缺穴,循食指内侧至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②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 05:00~07:00)  多气多血:

为传导糟粕,主变化。若经受邪则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起手食指内侧甲角商阳穴,循指上廉至次大指歧骨陷中食谷 穴,循臂上廉至肘曲横纹尽处曲池穴,循臑外髃骨前廉上肩至横骨内缺盆穴,入内络肺, 下膈归大肠。支从缺盆至曲颊下一寸扶突穴,入下齿出口正下挟口相绞鼻下陷中人中穴, 上挟鼻孔迎香穴接足阳明胃经。

③足阳明胃经 (辰时 07:00~09:00)  多气多血:

为水谷之海,主同脾,若经受邪则发热、蒸身前热、发狂、谵语、口眼喎邪、咽痹、上齿痛、鼻痛、鼽衄、赤疮。起于目下七分承泣穴,循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入上齿出口正 上还唇相绞唇下陷中承浆穴,循颐后下廉至曲颊下寸三动脉大迎穴,循耳下至耳前动脉下 关穴,上额角发际旁开四寸头维穴,又从大迎下至喉旁寸五动脉人迎穴,直下缺盆骨下陷 中气户穴,入内下膈归胃络脾,从胃口循腹里至脐下三寸旁开五分气街穴处,从气户下乳 内廉挟脐三寸合于气街,下膝外陷中循胫外廉至足跗动脉跌阳穴,支从膝外陷中下九寸别 至足次趾外侧甲角历兑穴,在足跗跌阳穴分两支,一入足次趾内 一入足大趾出其端接足 太阴脾经。

④足太阴脾经 (巳时 09:00~11:00)  多气少血:

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若经受邪则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起足大趾内侧甲角隐白穴,循白肉际后行至内踝前廉,上踝上三寸三阴交穴,循膝股内侧前廉至横骨外端去腹三寸半纹中 动脉冲门穴,入内归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⑤手少阴心经 (午时 11:00~13:00)  多气少血:

为君火,藏神主生血,主言,主汗,主笑。若经受邪则肌热恶寒、战栗颈强、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脊肩肘臂。起于心中出为心系,向下的下膈络小肠,支由心 系上挟咽臂目系,向下的由心系上肺出正腋下极泉穴,循臑内后廉、肘后廉至曲肘去端五 分少海穴,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端至手小指内侧甲角少冲穴,接手太阳小肠经。

⑥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 13:00~15:00)  多血少气:

为受盛之官,主分泌水谷。若经受邪则自热恶寒,嗌痛颌肿、口麻木、耳聋。起于手小指外侧甲角少泽穴,循手外侧过腕行臂骨下廉,上肘内侧两筋间,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绕肩胛至臑骨陷中臑俞穴,入内络心下膈抵胃归小肠。支由臑俞循缺盆上颈至耳下,曲頬 又折至面颊锐骨端颧腭穴入耳中。支别曲颊斜上至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

⑦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 15:00~17:00)   多血少气:

为洲都之官,津液藏焉,主气化。若经受邪则头痛、腰脊痛、目项似脱,疟痔癫狂,太阳经气不能循经下行,上冲于脑即为鼽衄也,目黄泪出,囟尻腘臑皆痛。起于目内眦外 一分睛明穴,上额至巅旁开寸五通天穴,一至耳上角,一入内络脑,从项后一椎下旁开寸 五大椎穴,外出下行二椎下风府,三椎下肺俞穴,四椎下心包俞,五椎下心俞,六椎下督 俞,七椎下膈俞,九椎下肝俞,十椎下胆俞,十一椎下脾俞,十二椎下胃俞,十三椎下三 焦俞。入内络肾,下归膀胱,从十四椎下肾俞外出下行,十五下气海俞,十六下大肠俞, 十七下关元俞,十八下小肠俞,十九下膀胱俞,二十下中膂俞,二十一下白环俞,贯臀下 至腘中委中穴。支从大椎穴别贯胛挟脊三寸,循过髀枢股外后廉合于腘中。下行贯膞走外 踝后至外踝下陷中申脉穴,前循京骨至足小趾外侧甲角至阴穴接足少阴肾经。

⑧足少阴肾经 (酉时 17:00~19:00)   多气少血:

为天一生水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若经受邪则发热不恶寒,头眩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起于足小趾正下趋足心涌泉穴,向内踝下陷中照海穴,又上踝后五分陷中动 脉太溪穴,循腘内廉上股内后廉上至横骨内端去腹五分横骨穴,入内贯脊归肾络膀胱。支 从肾别外出通上行九寸旁开二寸俞府穴入内与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又支从肺出下络心上注 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⑨手厥阴心包经(戌时 19:00~21:00) 多血少气:

为相火,相心布令,主运血,主喜乐。若经受邪则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支满,心中烦痛,面赤目黄。起于胸中归心包,下者下膈络三焦,上者从胸中外出乳后一寸天池 穴,直上至腋下前半部中廉循臑内中廉至肘曲大筋内侧陷中刺痧处曲泽穴,下臂行两筋间 入掌心至中指端中冲穴。支别掌心循名指出其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⑩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 21:00~23:00)  多气少血:

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主相火之用,上纳、中化、下出。若经受邪则耳聋痛,嗌肿,喉痹,往来寒热,耳后、肩臂、臑肘皆痛。汗多、颊肿痛及目内眦痛。起于手名指外侧甲 角关冲穴,循手表腕,抵掌后高骨走臂外两骨间至肘外大骨缝中天井穴,又上二寸臑外中 廉种痘处清冷渊,再上对腋处消灼穴,上肩端臑上陷中天髎穴,至缺盆入内络心包,散行 下膈而归三焦。支从缺盆上项循大筋外侧系耳后一寸疻脉穴,至耳上角绕耳前发下动脉和 髎穴。又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合于和髎下曲颊下寸三胃之大迎穴,又内折至目锐眦接 足少阳胆经。

①①足少阳胆经(子时  23:00~01:00)  多气少血:

为相火,发生万物。主决断。若经受邪则寒热往来,疟,胸胁颈额耳痛,耳鸣,瘰疠马刀,足小趾、四趾不用。起于目锐眦外五分瞳子髎穴,横抵耳上半部中腰前边容主人, 又至耳上入发寸半率谷穴,折至耳后入发一寸又至下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风池穴,下颈至肩 大骨前寸半陷中肩井穴,又至缺盆支别耳后,入耳中,出耳前,下耳下八分颊车穴。下颈 合于缺盆入内下胸贯膈络肝归胆,循胁里至脐下三寸旁五分气街穴。绕毛际至髀曲间动脉 环跳穴。外从缺盆下腋前循季肋合于环跳,行髀阳循膝外廉抵足外踝,循足跗外廉至足四 趾外侧甲角窍阴穴,支别足跗至大趾歧骨内接足厥阴肝经。

①②足厥阴肝经(丑时 01:00~03:00)    多血少气:

属木主藏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若经受邪则疟、头痛目赤,面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愦疝,少腹肿痛。起于足大趾正上丛毛际大敦穴,循足跗内廉至内踝直上八寸 即行腘中内廉阴股下廉至横骨里端尽处中开五分横骨穴,向外绕阴器抵小腹,上行至脐上 二寸旁开七寸章门穴,再上乳下旁各寸半期门穴,入内归肝络胆,挟胃贯膈,布胁肋,循 喉咙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于巅。支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又支从肝别贯膈上 注肺又接肺脉也。

【醫谈外感】

~~~外邪传经,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半表半里。 邪之伤人,先中于表,以渐而入于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 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当其在表而汗之,使不至于传经,若表邪未尽而遂下之,则表邪 乘虚而入,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尚为在表。寒邪外束,阳不得 越,故郁而为热。人之伤寒则为病热。寒初中入,必先在表,即是足太阳寒水之经,为诸 阳主气,乃一身纲维,起目眦上脑下项循脊挟脊抵腰,行于身后,故所过之处无不痛也。 恶寒虽无风而恶,恶风者当风而始恶之,故恶寒必兼恶风。恶寒有阴阳之分,恶风惟属阳 经,故三阴无恶风之症。风为阳邪,寒为阴邪也。身热恶寒,浅邪畏正,故病热而反恶寒。 凡人伤风暑湿皆有汗,惟伤寒独不汗出,寒能涩血,又表实也。气上逆故喘。邪在表故脉 浮。伤寒脉紧而伤风脉缓者,寒劲急而风缓散也。冬春正病有汗为伤风,无汗为伤寒。夏 秋正病有汗为伤暑湿,无汗仍为伤寒。风寒诸病侵肌透骨,轻浅在肺为伤风,稍深在表里 之间为疟,留恋经络为寒热往来。传六经,撤内外为伤寒温疫,留筋骨,肢体痛痛即为风 痹。风热上壅为大头毒,风湿相搏为大风疠风。浮在肌肤为斑疹疮毒,此皆风寒之为病也。

---太阳经中风~ 则发热恶风,头痛自汗,脉浮缓者,风伤卫症也,以桂枝汤主之。若犯 本必热归膀胱,则烦渴引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以五苓散主之。

---太阳经伤寒 ~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而喘,骨节痛痛,脉浮紧者,寒伤营症也, 以麻黄汤主之。若太阳伤寒犯本,必热结膀胱,则其人如狂,或小便血,以桃核承气汤主 之。

---太阳伤寒犯肾~ 以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其在阴经素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 胱袭入肾脏,则身重是寒在表,但欲寐是寒在里,昼夜俱重,宜温经散邪,两相关照之法 治之。

---太阳伤寒里症 ~以太阳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以其头痛故属太阳之症,脉当浮 而反不浮,以里久虚寒,正气衰微又身痛痛,故宜救里,以四逆汤主之,使正气内强,逼 邪外出。而干姜附子亦能出汗。假令里不虚寒而脉浮,则正属太阳麻黄症矣。

---太阳经风寒两伤 ~ 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汗不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为风寒并伤营卫也,以大青龙汤主之。若犯本必火迫劫汗,火逆膀胱则亡阳惊狂,起卧不安,以救逆汤 主之。

---阳明经中风~ 若风在太阳经不解,脉数而呕吐,必传阳明之经。风为阳邪则进食项强, 汗出恶风而代项背几几。风邪之脉传至阳明,自汗已多则缓去而迟,以桂枝汤加葛根主之。

---阳明经风寒两伤 ~则壮热自汗,头痛目痛,鼻干不得卧,脉数长,以桂枝汤加葛根主 之。阳明风寒犯本,必因胃热在经之邪,乘热入腑,则日晡潮热,手足漐漐自汗而脉滑, 俟其结定,以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风寒热入血室 ~则大小便血,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则邪热 乘虚而入于血室,如男子阳明经症下血谵语,亦是邪热乘虚而入于血室。如大吐血停食感 寒,发热至夜谵语亦为热入血室。盖冲是血室,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则由阳明而入,小 柴胡汤去人参加犀角地黄主之。

---少阳经风寒两伤 ~若风寒在阳明经不解,脉弦细,见潮热必传少阳之经,以其居半表 半里。邪欲入则是寒,正气与争则热,故往来寒热,目眩耳聋,胁满,口苦咽干,心烦。 若往来寒热,目眩耳聋,胁满为中风,禁吐下。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为伤寒,禁 发汗。通宜和解,以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风寒犯本 ~邪在经若下之,入犯胆腑则胸满,惊烦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 不可转侧,以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太阴经传经热症~ 若风寒之邪在少阳经不解,无往来寒热,此为阳去入阴,将传太阴 之经。或缘先伤饮食,或缘攻下所致。故传经之邪无大热症,非少阴厥阴之比。传经则烦 躁不宁,腹满时痛,身微恶寒,足冷,重按肉热肌表不热,嗌干下利而脉沉细,以小建中 汤和之。

---太阴经自感风症 ~太阴之经居三阳二阴之间,本无外中之寒,即有中风缘必因伤饮食 后,腠理疏而入,故太阴但有桂枝症而无麻黄症也。感风则四肢烦痛,脾主四肢亦风淫末 疾之验,不治自愈。

---太阴经自感寒症~ 太阴之经但有内中寒而无外中寒,以太阴居中邪不能入。故在太阴 但曰脏寒,不曰中寒,即有中寒必因内伤冷物表虚所致。无热邪气蒸,万无传经之理。即 有阴邪,阴主静,断不能传。原其受病,必先少阴或形寒饮冷伤脾,则入太阴有之病,则 胸满,手足寒,脐上痛,下利清谷而不渴,以理中汤主之。

---少阴经传经热症~ 若风寒之邪在太阴经不解,必传少阴之经,则口燥舌干而渴,下利 脉沉,若手足微逆者,四逆散主之。若下利清水,心下硬痛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少阴经自感风症~ 则畏风而不厥冷,恍惚多惊,有时心悬若饥,稍食则痞胀不宁,欲 吐不吐,腹濡满,大便秘,小便频,脉弦细浮紧,此本虚自中之风,且禁汗下。桂枝汤加 干姜主之。

---少阴经自感寒症~ 少阴之经但有外中寒而无内中寒,以少阴虽居两阴之间,以其与太 阳相表里,实为阴中之表,故在少阴不曰中寒,即曰少阴病者,以少阴本寒水之脏。若阴 寒中脏必死。今受病者少阴经耳。故处方皆用温经。病则四肢厥冷,吐利而渴,渴不能饮, 恶寒踡卧,身痛,当脐下小腹痛。此乃肾脏真阳不足所致,四逆汤主之。若口中和,背恶 寒者,以附子汤主之。

---少阴伤寒表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无头痛故属少阴。阴病当无热, 今反热因阴经独用,而太阳之气不至于失守,以寒邪在表,未全传里,但皮肤郁闭为热, 故脉虽沉尚能发热,即延至二三日,热犹在表,而无吐利厥逆里症,此乃少阴兼太阳之表 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故使麻黄细辛以发表,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令寒邪入里, 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则正属少阴四逆症矣。

---厥阴经传经热症 ~  若风寒之邪在少阴经不解,必传厥阴之经则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或下利脉大而肠鸣,并用当归四逆汤主之。阳邪流入厥阴,营分以本虚不能作热,故脉细 欲绝,此为阴郁阳邪,故仍用桂枝和其中外,加当归以和厥阴之营血,通草以通太阳之本, 细辛以净少阴之源,使阳邪得从外解。若误下而脉沉,厥逆自利,烦满囊缩者以小承气汤 主之。

---厥阴风寒犯本~ 则在经之邪如犯肝脏,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以乌梅丸主之。盖厥阴邪热盛则肾水为之消,故消而且渴,其渴不 为水止也。气上撞心,心中痛热者,肝火上乘,肝气通于心也。饥不欲食者,木邪横肆, 胃土受制也。食则吐蛔,胃中饥蛔嗅食则出也。下之利不止,邪在厥阴下之,徒伤阳明, 木益乘其所胜,是以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耳。

---厥阴经自感风症 ~厥阴之经直中寒症即曰中风,以风喜伤肝也。若胃气素虚寒者,则 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加桂枝主之。若肾气素虚者,则厥冷自利,少腹痛,四逆 汤加肉桂主之。

---厥阴经自感寒症 ~则厥逆腹痛吐利也。厥阴之寒无不由少阴虚寒而入,所以少阴温经 之药峻用姜附四逆。厥阴风木之脏内伏真火,虽有阴寒不过萸桂之属,若当归四逆汤加吴 茱萸换肉桂足矣,不必姜附也。

---三阳合病 ~太阳合阳明风伤卫,不下利但呕者,以风性上行合胃中水饮上逆,葛根汤 加半夏主之。太阳合阳明寒伤营,必自下利,寒者阴也,阴性下行合胃中水谷下奔,葛根 汤主之。太阳合少阳风伤卫,即太阳带少阳症,桂枝汤加柴胡主之。太阳合少阳寒伤营, 即太阳带少阳症,麻黄汤加柴胡主之。

---三阴两感 一日则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项强而有口干烦渴,五苓散加羌防知柏主 之。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而又腹满不欲食,大柴胡汤主之。三日则少阳与厥 阴俱病,则胁满耳聋而又囊缩厥逆,大承气汤加芎柴主之。

【醫谈内伤】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如则由肝 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停止,故宗气为一身之主,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 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若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即百变丛生矣。盖脏腑肢体皆 秉气于脾胃,若饥饱劳役伤其脾胃,则身体无以秉气而皆病矣。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故 热而烦,非实热也。脾胃气虚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太亏,血少则心无所养,致令心 满而烦。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头痛。阳虚不能卫外,故恶寒 自汗。气血故懒言。脾虚故恶食。阴火亢甚则火上干肺故喘。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 脾虚不能统血则血妄行而吐下。清阳下陷则为泻利。气血两虚则疟不止也。盖人有所劳倦 则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蒸胸中。夫劳动太过则阳 气皆亢,亢极而化为火,而水谷之气即少入,故阳愈盛而阴愈衰,阴虚则生内热,此阴虚 之阴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阴虚则阳盛,阳盛则外热,因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 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发泄,故外热矣。有所劳役者过动属或也,形气衰少者壮火 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食少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 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 少,则清无升而浊无降,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平常无病 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火在丹田下者是为少火, 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 则食气。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 热则上炎熏胸中而为内热也。经云劳者温之,温者养也,非温凉之温。然温药之补元气、泻火邪者,是指气温而味甘者。盖温能益气,甘能助脾而缓火邪,故元气复而火邪息也。 谓温凉之温药,仅以为内伤不足之治则可以,为劳役所伤则不可也。喜怒不节,起居不时, 有所劳倦皆指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语 言,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夫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气虚则下溜肝肾,肝肾阴火 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病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 风寒而生寒热。此脾胃之气下溜,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气不行而无阳以护其营卫,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 其或则愈。

---内伤之源有三:

①劳役伤脾  ~症必发热头痛,恶风畏食,自汗喘乏,脉必气口虚大。平昔未惯劳役人多此,补中益气汤症也。

②饥饱伤胃 ~症必黄肿,痞满喘嗽,恶食,发热身痛,脉必气口粗大。黎藿劳苦人多此, 平胃散症也。

③负重伤血~ 症必在胃口则咳呕血腥,痞满少食,膈间隐隐刺痛,脉必气口见弦,饱食 奔驰人或此,犀角地黄汤症也。

④内伤夹外感~ 则人迎紧盛而气口虚大,其症发热恶寒,头痛自汗,五心烦热,遍身骨 节俱痛,宜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无汗加羌活。

⑤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系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用 补中益气汤以甘温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内伤悉类伤寒,切戒 汗下,如内伤多而外感少,只需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稍加发散,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如内伤兼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兼湿者加羌活。

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止;外感发热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解;外感恶寒近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内伤头痛乍痛乍止;感头痛脸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不作渴,直待心火乘肺方作燥渴;外感须二三日外表热传里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怠倦嗜卧;  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痛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 外感则手背热。

---内伤则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 溏。

---外感则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 腹中和,二便如常。

---内伤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 外感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 若内伤久不愈,潮热微汗,咳嗽,不思饮食,补中汤加干姜、五味自愈,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则痰嗽自除。 若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中,令其守中以止泻也。若表虚热藏附子于黄芪中,欲其走表以助阳也。 若内伤寒热间作,此气血两虚也。一不宜头痛,二不宜便秘,三不宜绝谷泻利,此三者皆难治。 内伤似外感恶风寒症,有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遂歇息以阴凉之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 外感,恶风相似其症,少气短促,懒于语言,困弱无力,不可同外感治,补中益气汤加紫苏、羌活,甚者加桂枝。

【醫谈外因】

~~~冬伤于寒不解,至春生为温病。其症不恶寒但恶热而大渴,脉数盛洪大。因冬时触犯, 邪气伏于经中,至春阳气发动而为温病。大忌表散,若误发汗必燥热无汗,闷乱不宁而死。 以其邪伏经中日久,皆从火化而发其热自内达外,必用辛凉以化在表之热,苦寒以泄在里 之热,内气一通,自能作汗。

~~春伤于风不解,至夏生为飧泄。其症腹中雷鸣,水谷不分,小便涩滞,皆小肠糟粕不 化也。盖风木之邪内乘湿土,邪气留连,中气失职则成日夜无度之洞泄。风邪干胃,木来 贼土,清气在下,下焦虚寒,火不生土则中气不治而为水谷不化之飧泄,宜用升阳除湿汤 (即朱芩,泽泻,神曲,麦芽,苍术,升麻,防风,羌活)。

~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不解,至秋生为痎疟。其症先寒后热,每日一次无已也。因夏 日汗泄,又中于暑,元气大伤,汗孔不密,至长夏又冒雨作劳,寒湿侵入三阴之经,秋肃 杀之令大行,暑湿之邪不宁外出即成痎疟。以人参生姜桂枝麻黄治之。若邪深入脊膂间, 伏于冲脉,即隔日一作,以胡椒甘遂为末,贴命门穴。

---秋伤于湿不解,至冬生为咳嗽。夫秋冬本燥,以长夏湿土郁蒸之余气渐渍身中,随秋 令收敛而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至冬而为咳嗽。此症为肺 燥胃湿两难分解,以五味麦冬汤(即麦冬,桔梗,炙双皮,半夏,生地,子元,竹茹,麻 黄,炙草,五味子,生姜,川断,赤小豆)主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缘经脉阻滞,非川断 不能通;余邪蕴酿为火乘肺,非麻黄不能开;痰凝气结,津液不行,非半夏不能祛。

---少阴温病  若冬不藏精,至春生为温病。因冬而温,火盛精动,则关开而气泄。气泄 则寒风得入之矣。屡开屡泄则寒风屡入,肾主闭藏,认贼作子,贼亦无门可出,彌甚相安, 及至春月,地气上升,肝木用事,肝主疏泄,木主风,于是吸引肾邪勃勃内动,大寒之令 复行于春,腠理已开泄,少阴不藏。房室之劳、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不 当发生,阳已外泄,孰为鼓舞?肾水内竭,孰为滋养?此两者生化之源欲绝,木何赖以生 乎?身之所存者,热也,时强木长,故为温病。皆冬不藏精,腠理不固,故邪得袭寒毒藏 于骨髓,乘春感暴寒而发也。邪入即深,不能遽出,但竟愦愦无奈其发热也。全在骨髓之 间自贝,极热而扪之反不烙手,任行表散汗出而邪不出,徒伤津液,以黄芩汤主之。

---少阴风温  冬不藏精之温病,若发汗,汗出身灼热者,变为风温。其症自汗身重,多 眠,鼻鼾语难,发汗已,身始灼热,明明始先热在骨髓,发汗已,然后透出肌表为热也。 与劳其肾而生风相似。冬不藏精非劳其肾也,而风则先内炽,故才一发汗即带出自汗身重, 多眠,鼻鼾语难诸多肾经之症。设不发汗则诸振尚稳,伏不尽透出也。夫肾中之风邪内炽 而治以外感汗下,又火攻之,是速其亡也。若被下者则膀胱之阴亦伤,则小便不利。肾精 亦不上荣致肾气即欲外夺则直视、失溲。若被火劫则阴愈亏而邪欲无制则发黄,重则惊癎 瘛瘲。盖热邪久蓄,少阴肾中精水既为素伤,大忌汗下、火劫阴之法。

---两感温病 因冬既伤于寒,又加冬不藏精,至春两邪同发也。冬伤于寒是阳分受邪, 太阳膀胱主之。冬不藏精是阴分受邪,少阴肾经主之,与伤寒两感一日太阳少阴俱病则头 痛,口干,烦满而渴之例分毫不差。但两感伤寒自外传里,转入转深,三日传遍六经。两 感温病自内达外,从太阳户牖而出,势不能传遍他经表里,只在二经也。两经俱病,从太 阳汗之则动少阴之血,从少阴温之则助太阳之邪,治以先发表,后攻里,先以麻黄附子细 辛汤汗之,次以附子泻心汤下之。

---湿温之症   若先伤于湿而后伤暑,暑湿相搏为之湿温。湿温则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痛重,妄言多汗,烦渴引饮,脉阳濡阴小,切不可汗,汗之必死,以白虎汤加苍术。或素 有痰湿,又感湿热;或下元虚人又感湿热,不可汗 ,汗则湿热混和为一,中气尽伤,多 成死症。惟宜分解,先扶中气,使中气徐领其表其里而上下尽消,故多愈也。

---风湿之症  若先伤于湿身痛而后伤风,谓之风湿。风湿相搏则一身尽痛,发热而肿, 不能转侧,恶风不欲去衣,额上微汗,大便难,小便利,日晡热剧,是阳明之气旺于申酉。 此病得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杏苡甘汤微汗而解,不可大发汗,大汗则风去 湿不去也。若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见泄利,或下清血,此风木之邪内干湿土,以神术 汤(苍术,藁本,川芎,羌活,白芷,炙草,细辛,生姜,葱白)主之。

---冬温之症  冬时当大寒而反大温,东风时至则肌腠疏豁,又衣单薄,忽然大寒,寒郁 其邪,其病即发者为冬温。以其所感非时温气,与伤寒大异,若不即发,藏于皮肤则入伤 血脉,至春发为温病。藏于经络则入伤骨髓,至夏发为热病。

---寒疫之症  自春分至秋分有暑寒者,皆为时行寒疫。此非时暴寒,虽与温热相似,而 源委迥殊。温热以伏气自内发外,必用苦寒内夺;此暴寒从外感冒,合用辛甘外解。

---时疫之症  疫疠之发,每每盛于春夏者,以其热暑湿三气交蒸故也。盖春主厥阴肝木, 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则少阳相火、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烈也;而载以地之湿,三气交动,时分是 合,其分则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竟其苦;合则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以无形之热 蒸动有形之湿,人感之轻为湿温,重为疫疠。伤寒是感天时肃杀之气,以寒犯寒,必先寒 水,时行是感湿土郁蒸之气,以湿犯湿,必先湿土。阳明为荣卫之源,始病则荣卫俱病, 经络无分,三焦相涸,内外不通,所以其病即发为暴,非伤寒依次传经而入也。盖地为污 秽浊恶之总归,平时无所不受,适当天时不正之极则平时所受浊恶之气,亦必乘时讯发, 或冬时过暖,肃杀之令不行,至春反大寒冷,或盛夏湿热污秽之气交蒸,忽然热极生风, 而人汗孔闭拒毒邪,不得发泄而生病,病则老幼无分,此即时行之气也。时疫之邪皆从湿 土郁蒸而发,土为受盛之区,平时污秽之物无所不受,适当岁气并临则从分野疏豁之隅蒸 腾郁发,不异瘴露之毒,或发于山川原陆,或发于河井沟渠,人触之者皆从口鼻流入募原, 而至阳明之经,脉必不盛于左。盖湿土之邪以类相从,而犯于胃,所以右手脉盛也,阳明 居太阳之里,少阳之外,为三阳经之中道路。故初感一二日间邪犯募原,但见背微恶寒, 头额晕胀,胸膈痞满,手指酸麻,此为时疫之驱使,与伤寒一感便发热头痛不同。至三日 以后邪乘表虚而外发,则有昏热头汗或咽肿发斑之患。邪乘里虚而内陷或挟饮食则有呕逆 痞满嘈杂失血自利吐蛔之患。平素津枯兼有停滞则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大便不通之患。 平素阴虚则有头面赤热,足膝逆冷,至夜发热之患。至于发呃发哕冷汗喘乏烦扰瘛瘲等症, 皆因误治所致也。大抵伤寒之邪自表传里,温热之邪自里达表,疫疠之邪自阳明中道随表 里虚实而发,不循经络传次也,以邪既伏于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二三日 后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得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症者,总由邪气内伏,故 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宜,复伤风寒饮食也。外解无如香豉,葱白,连翘,薄荷之 属;内清无如滑石,芩连,山栀,人中黄之属;下夺无如硝黄之属。再随症加合症之药, 而香豉,人中黄为时疫之专药,豉乃黑豆所蒸得湿热之气酿得,粘秽之质故能引领内邪从 巨阳蒸汗而解。人中黄本甘草所制,清以滓秽,专解脏腑恶毒,从下而泄,同气相求之妙, 莫过于此。以其总解温热时行外内热毒也,当知其症虽有内外之殊,一皆火毒为患,绝无 辛温发散之例。

---若初感脉不浮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宜达原饮以透达募原之邪气 (即酒芩,酒芍,知母,川朴,槟榔,草果炙草,姜枣)。见少阳柴胡为引,见阳明葛根 为引,见太阳羌活为引,以提其邪出阳分也。重者舌上有苔,服药后不从外解而内陷,舌 根先黄,渐入中央,加大黄下之。若脉长而洪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募原欲表未表,白虎汤症也。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症,此邪热入胃,承气汤症也。若一病便壮热无寒,多 汗神昏,呕逆痞满,治以两解表里,双解散(麻黄,防风,薄荷,川芎,连翘,当归,白 芍,大黄,芒硝,石膏,黄芩,炙草,白术,荆芥,栀子,滑石)或凉膈散(连翘,栀子, 黄芩,薄荷,大黄,芒硝,葱白,炙草,大枣)或三黄石膏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石膏,麻黄,香豉,葱白,生姜)主之。

{提示:本文中所有药用配方仅供参考}

---大头蝦蟆瘟  则憎寒发热,有目颈项咽喉俱肿,先当解散,普济消毒饮(即芩、连、 参、橘、玄、草、桔、粘、薄、翘、勃、升、板蓝根、酒军、僵蚕)主之。

【醫谈内致】

~~~人身之火有二:心为君火,又曰阳火,在天即太阳之火也。君火见于天,出于太阳, 在人则出于心。命门为相火,又曰命火,在天即龙雷之火也,在人则出于命门。相火见于 天,出于龙雷,即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中之气也。气化即成水中之火,无形而有声,得雨 而愈炽,以其至一阴生水底冷上天热,龙为阳物,故随阳而上升。冬至一阳复,龙亦随阳 下伏,雷亦收声,人身相火尤是也,寄于肝肾,肝属木,肾属水,胆是肝之腑,膀胱是肾 之腑,心包络是肾之配,三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属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 不能有生。相火易起,为物所感,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煎熬真阴,真阴绝则死, 故曰:相火元气之贼也。若平日不能节欲,致命门火衰,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 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症,以温肾从其性而引之归源,行秋冬阳伏之令而 龙归大海矣。此阴虚火旺乃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不可苦寒以灭火,可见下 虚者不但真阴虚,究竟真阳虚耳。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 缘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此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若真阳之火不 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此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相火寄 在肝肾之间乃水中之火,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惟太 阳一照,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减,惟八味丸桂附与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 宅而招之同气相求,安得不引之归源矣。凡动皆属火,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 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牙痛龈宣、腮颊颐肿此胃火之所伤也,目 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之所动也,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癃闭淋漓、赤 白带浊此小肠之火动也,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此膀胱之火动也,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 焦之火动也。凡人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矣。 阴虚火动者难治,如八味丸之桂附;虚火可补,如保元汤之参芪;实火可泻,如解毒汤之 三黄;郁火可发,如火郁汤之升柴。脉浮发热上焦热也,渴欲饮水,中焦热也,小便不利, 下焦热也。

---真中寒症  盖后天血肉皆属阴也,惟先天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 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而肾中真阳得水以济之,留恋不脱,得土以 堤之,蛰藏不露,除施泄外屹然不动,而手足之阳为役使,流走周身,固护腠理而捍卫于 外。而脾中之阳法天之健,消化饮食,传布津液而运行于内,而胸中之阳发日之驭,离照 当空,消阴除曀而宣布于上。此三者丰亨有象,肾中真阳每享太宁,虽真阳施泄无度,阳 痿不用,尚可迁延岁月。惟在外在内在上之阳衰微不振,阴气乃始有权,或肤冷不温,渐 至肌硬不柔,此卫外之阳不用矣;或饮食不化,渐至呕泄痞胀,此脾中之阳不用矣;或当 膺阻凝,渐至窒塞不开,此胸中之阳不用矣。乃取水土所封之阳出而任事,头面得阳而戴 赤;肌肤得阳而熯燥;脾胃得阳而除中。即不中寒,其能久乎?

---肾之真阳不衰,而六淫之外邪毫不敢犯,故谓守邪之神。如暗室一灯,炯然达旦,耳目赖之以聪明,手足赖之以持行,内寒不生,外寒不中,故以后天培养先天,百年自可长 享。苟或不然,阳微必致阴盛,阴盛愈益阳微。人身卫外之阳最固,太阳卫身之背,阳明 卫身之前,少阳卫身两侧。今不由三阳而直中少阴者,盖阳微则阴盛,阴盛则生内寒,内 寒则厥气上逆,上逆则寒气积于胸中,胸中则胃寒,胃寒则口食寒物,鼻吸寒气,皆得入 胃。肾者胃之关也,即前阴利水,后阴利谷,则外寒斩关直入少阴肾脏,故曰中寒。其症 卒然仆倒,昏不知人,唇口青,脉沉细,踡卧息微。若脉脱身凉为入脏必死;若身和汗自 出为入腑即愈,皆因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凝则脉不通, 宜白通汤复阳通脉(即附子、干姜、葱白)。

---类中风症 夫外感者邪袭肌表,故多阳实。若内伤者,由于七情,故多阴虚。凡脏气 受伤脾病者病在肢体,或多痰饮;肾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阴;心病者或在血脉、或在神 志;肺病者或在营卫、或在声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血脉,此五脏之类风,未有不由阴 虚而然者。惟东垣独得其义,故曰有中风者,卒然昏愦不省人事,此非外来风邪,乃本气 自病也,年逾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故多犯之,岂非阴虚之病乎?夫人生于阳而根 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所谓根本者真阴也,人知阴虚,惟一不知阴虚 有二:如阴中之水虚则病在精血。如阴中之火虚则病在神气。盖阳衰则气去,故神志为之 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体为之废弛,非水虚乎?今以神离形坏之症乃不求水 火之源,而犹以风治之,鲜不危矣!试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则多燥,燥则生风, 是风木之化从乎燥,燥则阴虚之候也。故凡治类风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根本,则风燥自 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绝无虚症,气虚则虚也。内伤者非曰必无实症,有滞则实也。治虚者 当察其在阴在阳而直补之;治实者但察其因痰因气而暂开之。此于内伤外感及虚实攻补之 间最当审其有无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气素亏,卒然仆倒,上无痰,下失禁,瞑目昏 沉,此厥竭之症,尤与风邪无涉。设非大剂参附,安望其复?真气于将绝之顷哉!倘不能 察其表里,又不能辨其虚实,但以风之为名,多用风药,不知风药皆燥,燥复伤阴,风药 皆散,散复招风。以内伤作外感,以不足作有余,是促人之死也。

---凡类中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 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而不知实脾堤水,非其治 也。

---类中兼伤寒 类中大纲有三:曰气衰,曰火暴,曰痰逆。总皆阳虚邪害空窍所致。河 间之地黄饮子为下虚上盛,阴火暴逆而设。东垣之三生饮为脾肺气衰,痰积于中而设。丹 溪之星香二陈为形盛气阻,痰盛于外而设。在兼伤寒者,三法俱不可效,惟和营卫中随症 加养气导火豁痰之药,斯为兼得之法。

---痉病内虚 痉病为病则强直反张也。血液枯燥所以筋挛;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属阴虚 血少不能荣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症。如中风有此,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 如产妇有此,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如疮家有此,必以血随脓出,荣气涸也;如小儿 有此,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之数,总属阴虚。盖精 血不亏,虽有邪干,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致坚强,其枯可知。治之急在元气,元气复而 血脉行,虽有微邪自不能留内生之风,血燥症也。止宜滋补,盖痉必反张,其源在背,背 之经络惟太阳与督脉,言太阳者则督脉在其中矣。足少阴之筋,从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 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尽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癎瘈及痉。阳 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由此观则痉病乃太阳少阴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 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当以培补真阴为主。

---太阳痉病 若太阳中风,重感于寒,则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语, 目开。脉浮紧者为刚痉,葛根汤主之;若太阳中风,重感于湿,则发热不恶寒,身体强几 几,然有汗目闭脉沉迟者为柔痉,桂枝汤加花粉主之。刚柔二痉,并属太阳,以太阳行身之后,故头项强急而反张。

---阳明痉病  则胸满口噤,起卧不安,足挛齿齘而无汗,不大便者宜下之,以阳明主润 宗筋,凡寒湿热伤阳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养,故下之。下湿热,行津液,此入里之热 极深,阳热既极,阴血立至消亡。下之以救阴也,大承气汤主之。

---少阳痉病  若往来寒热,或左右一目牵斜,或左右一手搐搦,脉弦数者,少阳痉病也, 小柴胡汤加防风主之。

---三阴痉病  若低头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措,此三阴痉也。脉沉有力,乃可下之, 若沉细者,宜选用附子散、白术附子汤。

---误治痉病  凡暴病血张戴眼,口噤拘急,皆痉病也。皆因汗下误治亡阴故也。凡杂病 头热项强,面赤足冷,头摇急,背反张,口噤咬牙,手足挛搐,皆因发汗太过,经虚生风 所致。或湿家误火发汗,或中风自汗而呕又误汗下,或新产血虚出汗或又伤风,或疮家出 血过多或又误汗,或太阳病发汗太多。盖误汗必伤血液,误下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 血燥则筋失所滋则拘挛反张强直,通宜小续命汤(即防风,桂枝,麻黄,杏仁,川芎,白 芍,人参,炙甘草,黄芩,防己,附子,姜,枣)。

--痿病  痿之为病即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皆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受火 制,其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躄是也。肾乃肺子,肾火衰少,随火上炎,肾 中既衰则骨髓衰竭,故痿作也。其脉浮缓,与治痹异。风寒湿痹,犹可炙燔,痿症无寒, 由肺热叶焦传于五脏,若作寒治,是杀之也。心气热则下肺,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 生脉痿,则枢折挈筋纵而不任地也,补心丹加丹皮治之;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干 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之;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 肉痿,四物汤加人参、山萸肉、芩、柏治之;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以地黄汤加知柏治之。肺气热则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荼不行,清燥救肺汤主之。

———以上虽分五脏,而总系阴虚热灼,筋骨不用所致。欲热之退,莫如滋阴,欲阴之生, 莫如独去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 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宜琼玉膏加玉竹、煅石膏、花粉、珍珠、竹叶,玉女煎加 犀角亦治之。然痿废之原,虽在于胃,而病之发见则在于筋骨,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痿; 肾主骨,肾水不足则骨痿,故凡虎骨、龟板、鹿筋、猪脊髓、牛脊髓、狗脊、骨碎补、牛 膝、薏苡仁、枸杞、菟丝子、川断皆可加入,以为向导。痿症与脚气有异,切不可误用。

---瘫痪  如中风而瘫痪者,非为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 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 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俾是治风。

【醫谈外侵】

~~~真中风症 夫天地之间惟风无所不入,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也。人受之者,轻为 感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然必真气先虚,营卫空疏,然后外邪乘虚而侵,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若血虚风中左为左不遂,气虚风中右为右不遂,风中筋脉则拘急,风中口面则 口喎斜,风中舌本则语涩,风中腰则腰痛。若伤于风有汗,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为柔痉, 以风能散气也。若伤于寒无汗,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为刚痉,以寒能涩血也。亦有血虚筋 脉无所荣养而成痉者。若风中于络,邪方入卫尚在经络之外,故但肌肤不仁。若风中于经 则入荣脉之中,骨筋肉皆失所养,故身体重著。至于中腑,必归于胃,因胃为六腑之总司, 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则结为痰涎,胃之大络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窍, 故中腑则不识人也。至于中脏,必归于心,因心为神明之主,风入心中则神明无主,故中脏则舌纵难言,舌下廉泉穴通于肾,津液之所出也,舌纵则廉泉开,即口流涎沫也。中脏 以侯氏黑散治之。

~风懿  奄忽不知人,舌强不能语,四肢不收,手足軃戈,是心偶数二脏受风邪,以独 活汤主之(即独活、羌活,防风,细辛,桂心,白薇,当归,川芎,半夏,人参,茯神, 远志,菖蒲,炙草,姜枣)。

~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是营卫之实邪, 因风寒暑湿感之,以续命汤主之。(即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王姜,炙草,川 芎,杏仁)。

~瘖痱  口瘖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属肾气虚弱。肾络与包络内绝不通于上则瘖,肾脉 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得之于饮食房劳七情所伤。经云 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以地黄饮子(即熟地,巴戟天,寸云,山萸肉,石斛,附子,云苓, 菖蒲,远志,肉桂,寸冬,五味子。姜枣,薄荷为引)。

~风痹  因风寒湿凝而为痹,风胜则周身走注痛痛,寒胜则骨节掣痛,湿胜则麻木不仁, 以附子汤主之(即白术,附子,茯苓,白芍,人参)。

~偏枯  胃与脾为表里,胃之阳虚则内从于脾,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沉鼓涩涩者, 少血多气也。胃之阳盛则脾之阴虚,脾阴虚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部分而鼓大擘 之外大者多气少血也。心者元阳君主之宅,生血生脉,今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脉 小坚急,小者阳不足,坚急阴寒象。夫心胃三等脉,见一则偏枯,心乃天真神机,开发之 本,一有相失,则不能制其气而宗气散,故分布不周,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 瘖痱者,肾络与包络内绝,不通于上则瘖,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 下则痱厥矣。偏枯以八风续命汤(即续命汤去麻黄,川芎加独活,黄芩)。

~口眼喎僻   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经络于口,会太阳之经络于目,寒则筋急而僻, 热则筋弛而纵,故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 顽痹,营卫凝滞,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心之辛热 急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卫,以通其经络。

~中络兼伤寒  伤寒是邪从外入,中风是风从内召,虽同具汗下和之法,而虚实之机微 有不同。伤寒悉从外邪起见,故必分营卫经络,一毫不可混淆。中风外内合邪,顾表必兼 养正,如小续命中芎归参附之类。即兼伤寒者,亦当顾虑正气为主,若率意攻表,则营热 转甚,在里之津液必随表药外泄,而为燥痒枯竭之症矣。

~中经兼伤寒  风中血脉即伤寒之半表半里症。伤寒邪未深入,但须和解。中风阴血先 亏,故必养血兼除风热,所谓血行风自灭是也。在兼伤寒者,和解药中稍加调血之味以滋 血燥,不得任用滋阴凉血之药。

~中腑兼伤寒  中风入腑,多见闭症,与伤寒之表里胀闭不殊。伤寒邪热入腑灼烁阴液, 故用承气以泄其热,不得杂一味表药,恐引热势上蒸也。中风是里热生风,木邪乘土,故 攻里必兼祛风热,如三化汤即小承气汤中用羌活之义。闭症而见痰鸣喘胀,面赤口张为正 气暴卒,此必不治。

~中脏兼伤寒  中风入脏多见脱症,与直中阴经之自利无异。古法用三生散(即生川乌, 生附子,生南星)以治脾肺之中,如地黄饮子以治肾肝之中,如侯氏黑散以治心与胞络之 中。然用以治脏虚受邪,诚为圣药。若卒中昏迷,手撒遗尿,真阴失守之脱症,虽有合剂, 不能复起,况兼伤于寒者乎?

~疟疾症  其病有中三阳经者,有中三阴经者,其症各殊,受病同是伤于寒也。在太阳 谓之寒疟,治多汗之;在阳明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谓之风疟,治宜和之。此三阳 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伤之浅者也,统宜三解汤(即柴胡,麻黄,泽泻)。 在三阴经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伤之重者也,远而为痰,痰者老也。凡疟阳气虚发于昼,阴血虚发于夜。发于春夏属阳,发于秋冬属阴。子至巳属阳, 午至亥属阴。邪浅在腑为阳,即与营卫并行,故一日一发,邪深在脏为阴,即横连膜原不 能与卫气并行,故间日发或三四日发。卫虚则先寒,营虚则先热,外邪伏于半表半里,适 在少阳所主之界,出与阳争阴盛则寒,入与阴争阳盛则热。纯热无寒为瘅疟,纯寒无热为 牝疟,皆要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少阳 兼他经则有之,他经不涉少阳则无之。脉致屡迁不离弦字,疟不离少阳犹咳不离于肺,, 一日作邪在卫,间日作邪在营,三阴大疟则邪在腑,皆由先受热后受寒所致。疟邪断无入 脏之理,清脾饮(即青皮,厚朴,柴胡,黄芩,半夏,茯苓,白术,炙草,草果,生姜) 治疟,欲其清营分之热邪,使之仍从卫出耳,并非病在脾经也。疟疾实由风寒湿暍,邪郁 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 势为凌疟,所以名疟,即四时之伤寒也。十二经皆能为病,而脾胃受伤者居多,古法多兼 内伤取效,由脾胃和精气、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实非脾病也。世用发表解肌温经散寒 等法,亦未执燥脾劫剂也。又按脾虚恶寒,胃虚恶热,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

~暍暍寒疟  则先寒而后热,因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 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至秋伤于风。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后伤于风, 故先寒后热,病以时作,故名寒疟,以小柴胡汤主之。

~温疟  则先热而后寒,因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 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 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 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以小柴胡汤加桂枝主之。

~瘅疟   则但热而不寒,因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又有所 用力,腠理开,风寒客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其气不 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其邪气内藏于心,则少气烦冤,外舍分肉之间则消烁肌肉,以白 虎汤加桂枝主之。

~牝疟  则但寒而不热,因邪气伏藏于肾,以邪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故外寒,此邪 伏少阴气分。若多寒少热,是邪伏少阳营血之分,邪气入营则无外出,营中之邪亦不出与 阳争,故多寒少热。通宜小柴胡汤加桂枝,干姜。小柴胡汤本阴阳两停之方,加桂枝、干 姜则进而从阳;加瓜蒌、石膏则退而从阴。

~伤暍症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此热伤阳症也,必苦头痛发热,汗泄肌肤, 大热而渴,乃天热外伤元气也,以白虎汤加人参主之。

~中暍症  因触热劳形,卒然仆倒,昏不知人,乃酷暑之气鼓运其痰,壅塞心包。必肾 水素亏,加以时火亢极,鼓激命门之虚阳欻然离根,必喘乏而无痰声,非籍道途中之热土 熨脐,护卫其阳,使之归原,再用蒜汁注鼻孔中以开窍温散。郁闭之热不可以凉水灌渍, 否则气随焰息,暴绝不返矣。

~伤暑症   虽属外感却类内伤,因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 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痛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治宜清心养胃, 健脾利湿。又有因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风凉以伤其外,此非暑伤人,乃因暑 而致之病,治宜辛温解表,辛热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相类也。

~中暑症  若避暑热于凉亭水阁得之,此暑伤阴症也。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痛 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以消暑十全散(香薷,扁 豆,陈皮,炙草,白术,茯苓,木瓜,藿香,苏叶,厚朴)主之。

~伤湿症  外伤太阳经也。或山岚瘴气,或天雨湿蒸,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则湿从 外中也。其症关节痛重,头重体痛,腹胀烦闷,昏不知人。或四肢倦怠,腿膝肿痛,身重浮肿,大便泄泻,小便黄赤,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中湿症  内著于脾脏也。则四肢浮肿,不能屈伸,大便多溏,此醇酒厚味水湿等物所伤, 湿从内中也。除湿汤(即苍术,厚朴,陈皮,炙草,半夏,茯苓,白术,藿香,姜枣)主 之。若内著于肾,则腰痛身重,小便不利,此醉卧湿地或下体湿衣所伤,湿从外中也,以 肾着汤(即白术,茯苓,干姜,炙草)主之。

~湿痹症  则关节痛痹而烦,脉沉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小便。关节痛痛而烦 者,言湿气留著于筋骨纤结之间而当烦痛也。脉沉而细明系湿症。虽痛处烦热,必非风寒, 当利小便以通阳气。今为湿气内盛,故小便不利,利之则阳气行,虽在关节之湿,亦得宣 泄矣。设小便利而痹不去又当从表治之。

~燥痹  燥热反似湿痹。遍身烦痛,手足痿弱无力,脉细涩,此阴血为火热所伤,不能 荣养百骸所致。慎勿误认湿痹而与风药,则火亦炽而燥热转甚矣。宜甘寒滋润补养阴血, 兼连柏以坚之。其人形瘦色赤方为燥热,若肥盛者则为湿热。

~寒痹  血为寒凝为痹痛,当归四逆加桂枝。风胜为行痹,属阳,宜散风。湿胜为湿着 痹,属阴,宜发汗。寒入筋脉或拘急不能屈伸,或軃缓不能收引,或痛痛不可忍耐,宜上 方以川断、秦艽为引。寒入骨节,腰膝周身痛痛,手足厥冷,上方附子、细辛为引。拘急 多寒或燥,纵缓多热或湿。气虚多麻,血虚多木。

~痛风  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 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痛无定处。若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以辛热之剂 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合即愈。若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 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柴胡,人参,炙草,生姜,茯苓,二活,前胡,川芎,枳 壳,橘皮)痛风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杂至,伤于血脉之中,营卫涩滞不 行故藤。用虎骨沉香,木香,当归,川羌活,桂枝,秦艽,牛膝,生姜,桃仁,甘草寸末。 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而阴晦甚者,此阴邪侮阳症也,得暖遇热甚者,此湿热 伤阴火症也。若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此血虚血燥症也,非养血养气不可。……

~历节  因风寒湿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痛痛非常,若甚则遍身骨节痛痛, 昼轻夜重,肢节如捶,必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此疾。寒则苍公当归汤(麻黄,附子, 细辛,当归,大活),热则千金犀角汤(犀角,羚羊角,前胡,黄芩,栀子,大黄,升麻, 寸甘草)。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宜导痰汤(南星, 枳实,半夏,茯苓,橘红,炙草,生姜)。瘦人肢节痛是血枯,四物汤加羌防。若历节与 脚气痛痛不可屈伸,皆风寒伤于筋也,乌头汤主之。麻黄开汗孔,通腠理,散寒邪,解风 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通经脉以和药;黄芪益卫气,卫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逐 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缓其性,使之留恋筋骨以利屈伸,且蜜之润 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若痛有定处,乃湿气伤肾来生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 髃痛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汤加羌活,官桂。

【醫谈内犯(卒倒)】

~~~中风晕倒  中风之人皆体肥痰盛,外似有余,中实不足,加以房室内贼,遂致卒倒昏 迷,必手指搐引。痰声壅塞喉中,甚则声如拽锯。初中之时,周身之气闭滞不行,其脉故 多沉伏。少倾气还微醒则脉遂气奔而见洪盛,皆风火痰湿用事也。凡中风卒倒,不省人事, 不可滴水入喉,入则其涎永系心络不去,即成废人。俟稍醒察有表症,小续命汤加减。涎 壅盛,脉数有热,小省风汤(即南星,胆星,防风,甘草,黄芩,生半夏,生姜)。痰逆 呕泄,脉沉厥冷,大省风汤(即南星,胆星,防风,独活,生附子,全虫,甘草,生姜)。

~风闭晕倒  阳脏之人素有内火,风邪中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遂卒倒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虽有痰声非漉漉,亦无涌起之势,先用橘红、半夏、生姜汁煎服, 后以涤痰汤(即六君子汤去术加南星,竹茹,枳实,菖蒲)治之。

~风脱晕倒  阴脏之人素有内寒,风邪中之则风水相遭,寒水激骨,卒倒不省人事,口 开手撒,遗尿,脐下冰冷,痰声漉漉,如水沸势,用人参、附子、半夏、姜汁煎服。

~卒厥晕倒  卒然厥倒,昏不知人,腹满闷乱,此邪气乱阳。气逆是少阴肾脉不至,卒 中天地戾气使然。急以二气丹(即硝石,硫磺,糯米糊为丸)每服两个,陈酒煎服。虚弱 之人酒煎人参、附子,并灸百会。又有寸沉而滑,沉为气,滑为实,实气相搏,卒然晕倒, 若气血入脏则口唇身冷,死;入腑则身和汗自出,活。

~阴虚晕倒  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涩滞,身体不用,六脉沉伏。此非 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耳。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则心火暴甚,肾水虚 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此阴中水火俱虚。阴中水虚 则病精血;阴中火虚则病神气。阳衰则气去,故神志昏乱,非火虚乎?阴亏则形坏,故肢 体废弛,非水虚乎?宜培补真气。

~气衰晕倒  元气素亏或劳役嗜欲,阴虚生内热,煎熬津液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 热甚生风,手必撒,口必开,上无痰,下失禁,瞑目昏沉,不可以风燥之剂,非大剂参芪 安望其还也。

~癎风晕倒  昏不知人,卒然眩仆,甚则瘛瘲抽搐,目上视,或口眼喎斜,身不僵硬, 或作六畜声,将醒吐痰沫。盖肾水本虚,不能制火,火气上乘,热甚生风,痰壅脏腑,经 脉闭遏。治以补肾为本,豁痰为标。

~血风晕倒  妇人大脱血后或男子失血过多,虚热燥结,热甚生风则烦躁身热,循衣摸 床,撮空闭目,不省人事,扬手掷足,摇动不安,错语神昏,脉浮而虚,或弦革者以生地 黄连汤(即四物汤易生地、赤芍,加黄连,黄芩,栀子,防风)主之。或妇人产后元气亏 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晕,心下满闷,神昏口噤,痰涎壅盛,以热童便灌之,再用芎、 归、人参、泽兰、童便煎服。

~中暍晕倒  触热劳形,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必因真元素亏,加以时火亢极,鼓激命 门之虚阳顃然离根。再兼素有痰郁,因火鼓动,痰塞心窍,故喘乏,无痰声。不可以凉水 灌渍,热土熨脐,蒜汁注鼻。

~中寒晕倒  乃感寒之气,卒泛少阴而厥逆无脉,此阳气大虚不胜阴寒,属气也。必口 鼻气冷而无痰声,真阳素虚之故,虽盛暑亦有之,宜白通汤。

~气厥晕倒  暴怒伤阴,阳气独亢,厥气不省者可用辛味破气以通阴闭,宜苏合香丸, 姜汁化灌。口不开,细辛、牙皂吹鼻,无嚏不治。若久抱抑郁,气不宣通,营卫不和,以 致微发寒热,面黄,脉沉弦细,以辛温散结而调营卫。不可移动,否则气不能返。灌七气 汤(即人参,肉桂,炙草,生姜)。

~痰厥晕倒   由于素多湿热,湿热生痰,痰生风,如中风而非风,必因外风之感或七情 暴发引动,故有痰浊,蒙蔽心窍。治以祛湿清热,豁痰开窍为佳。

~食厥晕倒  若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 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先以姜盐汤吐之,次以若风寒藿香正气加消导;若气滞八味顺 气加消导治之。

~破伤晕倒  身体不仁,寒热头痛,胸膈痞闷,神识不清,六脉弦伏,治同感冒,以九 味羌活汤(即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炙草,葱白,生姜, 大枣)或四物汤加藁本,白芷,细辛,羌活,独活。

~溃疡晕倒  患处忽发肿胀,按之不痛,身体缓急引痛,痞闷,神识不清,汗之必痉。 以葱白,豆豉,山甲,白芷,蜈蚣治之。

~子悬晕倒  胎气凑迫上心,忽然昏仆,不省人事,必素多郁闷,痰气壅塞致胎不安, 乘其郁火外迫心下,喘胀腰痛,宜紫苏饮加钩藤,茯苓,姜汁,童便。(即四物汤加紫苏, 陈皮,人参,大腹皮,甘草,生姜,葱白)。

~子癎晕倒  妊娠体虚受风则口噤背强,冒闷神昏不识人,须臾自苏,良久复作。甚则 角弓反张,逍遥散加羌活,羚羊角,枣仁,钩藤。

~黑痧晕倒  卒然昏倒,腹痛足冷,面色黑胀。因触冒恶毒,骤发黑痧。初起昏愦不省, 脉多沉匿,腹痛足冷,是正气暴逆不能与邪相抗也。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或 戢戢汗出,或隐隐发斑,此表邪焮发于表也。有发即泻利,厥逆腹胀无脉,此表邪内伏不 能外发也。皆触冒恶毒异气,一身受邪,不分经络脏腑。先将纸燃点,焠头额,次以焙荞 麦面三个,温汤调服,再刺委中出血。盖荞麦能炼肠胃滓秽,降气宽胸。用药理气为先, 勿以腹痛足冷而与温药。如香苏散加薄荷、荆芥辛凉透表。次则辟邪为要,如栀子豉汤加 牛蒡子,甘草解毒安中。如表虚热甚,清热为急,黄芩汤加连翘,木通,分利阴阳。

~红痧之症  因独犯臭秽而腹痛呕逆,以瓷器沾油刮背发红斑者,俗名发痧。皆由中气 素亏之故。盖脾胃所喜香燥,所恶臭秽,今脾胃真气有亏,或素多湿郁,所以不能主持, 故臭恶之气得以直犯无禁。发则腹痛不能饮食,或上连头额俱痛,或下连腿及委中俱痛。 平昔火衰则面青脉伏,四肢厥逆。平昔火盛则面紫脉坚,遍体壮热。此症既为中土气衰, 秽气内贼,便当用利气药以散秽浊之气。合用一味香附,童便浸晒为末,顿服五钱,或越 鞠丸或沉香降气散(即香附,沉香,砂仁,炙草)治之。

~肠痧之症  因脾虚挟火,兼犯秽气则心腹搅痛,上下不通,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俗 名干霍乱。以秽气在外固结不散,火邪在内攻击不开,急以盐置刀头烧红,淬水中搅匀灌 吐,以升提郁闭之气。次以盐汤和童便服之。凡臭恶腹痛,脉细紧涩或坚劲搏指而代、促、 结者,皆阴逆阳伏之象。不可误认阴寒而投热药。非但热药,即砂仁辛温、生姜辛辣上升 气温助火皆当忌服。

~伤寒霍乱   盖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 和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此伤寒霍乱也。仲景不以在饮食而得,彼以寒邪传入下焦, 胃气因之不和则阴阳痞膈而得此病,以理中汤主之。

~伤暑霍乱  若身热烦渴,气尘喘闷,吐泻厥逆,躁扰者,此伤暑霍乱也。宜香薷饮(即 香薷,厚朴,扁豆,炙甘草)。

~内热霍乱  手足厥冷,唇面爪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此火 伏 于厥阴也。热极似阴,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即竹叶,石膏,炙甘草,妊娠,半夏,麦 冬)。误作寒治必死。有一毫口渴转筋即是伏热,大忌温热理脾之药。

~内虚霍乱  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虚烦喘哕,面赤戴阳,恶寒战栗,脉弦虚微,此 脾肾俱虚,火衰不能生土,虚阳失守之候。后口渴喜冷,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内虚阴 盛。不可以其喜冷去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

~脾郁霍乱  亦有郁结伤脾,饮食停滞,气不升降,吐泻作渴,以胃苓汤加半夏,藿香。 面赤口干加炒川连。

~胃伤霍乱  或饮食后触冒暴寒,胃气不和,阴阳错乱,或夏秋寒热交加,饮食冷热杂 进,腹痛吐泻及水土不服之吐利,宜藿香正气散即藿香、白术、厚朴、陈皮、炙草、苏叶、 白芷、腹皮、姜、枣。

~呕吐之症  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非逆气也,内无燥热则非火症,外无寒热 又非表症,无食无火而呕及无常时闻食而呕、闻气而呕、食寒而呕,吞酸嗳腐,时苦恶心,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胃虚也,以理中汤主之。因寒滞者必痛痛,食滞者必胀满,气逆 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者必烦躁热渴、脉洪滑,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紧。若生冷伤 胃而呕宜和胃饮(陈皮、厚朴、生姜、大枣)。若寒气、阴气之邪犯胃作呕以陈皮、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半夏、藿香治之。外感邪在少阳寒热作吐以二陈加柴、芩、生姜;大 吐大呕在阳明以藿香正气散;热甚头痛亦在阳明以白虎汤;暑热犯胃渴呕烦躁竹叶石膏汤。 痰饮停胸,寒湿在胃作呕者二陈煎(即二陈汤加苓、姜、砂仁),其在疟疾则表邪内陷, 在少阳、阳明、太阴皆能作呕,但去表邪自止。痢疾之呕亦胃寒也,呕则有声有物属阳明 多血多气,气血俱病也,治以生姜为主;吐则无声有物,属太阳多血少气,乃血病也,治 以橘红主之;哕则有声无物,属少阳多气少血,乃气病也,治以半夏主之。三者皆因脾虚 或寒气客胃、饮食所伤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

~不寐之症  不寐者,神不安也。一由邪气外感之授,如伤寒、伤风、疟疾、痰火、寒 气、水气、饮食、忿怒;一由营气不足,思虑、劳倦、惊恐、忧疑而致。真阴精血不足, 阴阳不交,神则不安其室耳,又有饮浓茶及心有事则不寐,以心气被伐也。无邪不寐是血 虚无以养心,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睡忽醒而神不安,宜养营养气;思虑劳 伤心脾者宜寿脾煎即参、术、地、归、远志、枣仁、莲子肉、炙草、生姜;七情内伤:恐 伤肾、惊伤胆,伤神以精亏而神无依不寐者,宜七福饮即参、术、草、地、归、枣、志; 血气大坏,神昏无主,昼夜不寐宜大补元煎;劳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 而寒热不寐者以补中益气汤;若火盛烦乱、怔忡,以安神丸即朱砂、甘草、黄连、当归、 生地。大凡以劳倦思虑太过,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微有痰火皆不必顾, 宜培养气血,气血复则诸症自退,若兼治多病必难愈。

~腹痛之症  寒痛则痛无增减或兼吐利;热痛则时痛时止兼腹满坚结;实痛则痛甚胀满, 手不可按;虚痛则按之则止;食痛则痛甚则利;死血痛则痛有常处;湿痰痛则脉滑,痰气 阻碍不得升降;虫痛则时作时止面白唇红;胃脘下大腹痛则多属食积外邪;绕脐痛则属痰 火积热;脐下小腹痛则属寒或瘀血或溺涩;寒中太阴则中脘痛痛宜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 腹痛痛宜归气饮即地、苓、扁豆、姜、枣、陈、草加附子、桂、臾;寒中厥阴则少腹痛宜 暖肝煎即归、杞、苓、桂、乌、陈、小茴加附、姜。

~心痛之症  若热厥心痛则身热足寒,痛甚烦躁而吐,额上自汗,其脉洪大,先以越婢 汤汗之,次金铃散清之。若寒厥心痛则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力微弱 脉沉细,以术附汤温之。若火实心痛,因受时气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 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宜凉膈散利之,不应为食积痰饮。

~疝痛之症  即小腹痛引睾丸,受热则缓纵痛轻,受寒则牵引痛重,受湿则肿胀累垂。 若肾疝则脐下撮急,周身皆痛,小便数清,诸脉洪缓,独肾脉弦急无力,此邪客于肾,以 酒煮当归丸。若冲疝则气上冲心,二便不通,乃寒湿之邪固结于内,郁精为热,加以客寒 触之而发,以天台乌药散即木香、乌药、茴香、良姜、青皮、槟榔、川楝子加铁锈。若小 肠气则小腹引睾丸连腰脊痛,盖小肠虚则风冷乘间而入,厥而上冲肝脉,控引睾丸,上而 不下,痛冲心肺,宜天台乌药散。

~泄泻之症  湿泻即泻水而腹不痛,以升阳除湿汤;火泻即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 一阵,宜黄芩芍药汤;寒泻即腹胀泻注,食即呕吐,宜理中汤加肉桂、附子、升麻;热泻 即粪赤黄,弹响作痛,粪门焦痛,出谷迫犹火炀,烦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飧泻即水 谷不化,此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宜升阳除湿汤;溏泻即污积粘垢, 湿兼热也,宜黄芩芍药汤加木香、黄连;骛泻即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澈清冷,小便清 白,湿兼寒也,宜附子理中汤;洞泻即体重软弱,泻下多水,湿自感也宜胃苓汤即平胃散 合五苓散;阴虚泻即真阴不足,脐下痛,寅卯时甚,完谷不化,宜胃关煎即地黄、山药、 扁豆、甘草、生姜、吴萸;五更泻即五更数次经年之久,是命门火衰,宜椒附丸即川椒、 附子、龙骨、桑螵蛸、吴萸、鹿茸,酒为丸。

~痢疾之症  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厕,所下无多,才起腹下复急,此湿热凝滞, 胃苓汤加木香、砂仁;血痢初起,腹痛迸迫或脉数大,身微热者,先与小建中汤和之,浓

~血稠粘,势不可遏,即用黄芩、白芍、元胡、木香、砂仁;热痢即纯下血,色鲜浓厚,此 心脾伏热,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冷痢则如胶冻、鼻涕、鱼脑,先用木香、焦楂、豆蔻、砂 仁、川朴,次用理中汤加木香、诃子肉、罂粟壳。

~癫狂之症  癫之为病多因抑郁不遂,诧瘵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 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 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即甘遂、大戟、白芥子,涌出痰涎,后用 安神之剂。

~狂之为病是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精,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皆由 阳物过极,,故猖狂刚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热甚于身 故弃衣而走;阳盛则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饮食,饮食故妄走也,此阳气怫郁不得疏 越,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太阳阴火上逆,故使易怒如狂。怒狂者生于阳也,阳者因暴折 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木疾,此其候也。 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食不使火助邪也。饮以生铁落,取以金制木,木 平则火降。故曰下气痰也。生铁落饮即打铁崩下之末,再加石膏、龙齿、云苓、防风、元 参、秦艽,煎成入竹沥温服。

~烦躁之症  火气乱于心则烦,因热客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大抵心火旺则水亏金烁, 惟火独炽,故肺肾合而为烦躁。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独烦不躁者多属热,惟悸 而烦者为虚寒,独躁不烦者多属寒,惟火旺脉实者为热。盖烦者胸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 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投井中,为无根之外热,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热药治 之,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则周身之火得水则升走,顷刻喘汗外脱而死。凡表症不得汗, 内外皆热而躁乱不宁,取汗则定,里实热大便不通,无论伤寒杂症,心神不安,脉数实有 力者,下之则定。

~溷乱之症  寸口脉微是卫气不行,寸口脉涩是荣气不足,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 则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痛,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 则噫而酢吞;中焦不归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遗溺。寸浮而紧者则清邪中于上焦, 清阳雾露之气伤于阳则发热、头痛、项强、胫挛、腰痛等症,皆是外感表症。尺沉而紧者 则为浊邪中于下焦,浊阴寒湿之邪伤于阴则阴气为栗,言身不战而心惕惕然内栗,足膝逆 冷,便溺妄出等症,皆邪客阴经之症。今表气微虚则阳气内入,里气微急则阴邪上逆,由 是三焦溷乱,内外不通矣。三焦拂郁,脏气相循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 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阳气前通膀胱之邪欲散,故小便赤黄,邪 热游溢经络则为痈脓也。若阴气前通者则阳气厥微不能卫外,寒气内客于肺则嚏而出之, 以寒气客于肺故声嗡咽塞,言声不能出也。寒者,外邪也,厥者,内邪也,内外之邪合并 相逐,为热所壅则血凝自下也,若阴阳俱厥者,言脾胃之气不相顺接,胃中阳气不行,不 能敷布中外故四肢逆冷,脾中阴气孤弱不能约制下焦,故五液注下,圊便频数,下重而难 也。脐为生气之源,脐筑湫痛则生气欲绝,盖邪气伤犯中焦,清浊相溷,三焦俱病,汗下 两难,治稍失时则变症百出矣。

【醫谈气乱】

~~~寒热之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风寒 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腠理闭则热而 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凛冽而不能食。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等症,以逍遥散加减对证之方也。 倘一服即愈或隔一半日又发,发之愈频,寒热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症,当改用温补, 如阳虚四君子汤加温热药;如阴虚六味地黄汤加温热药。表里不和,寒热如疟以小柴胡汤,夜甚加丹皮、栀子。日久虚劳,寒热不除,小柴胡汤加四物汤或用加味逍遥散。脾病寒热 如疟状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寒热往来无有休息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元气下陷而发寒热, 元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劳力过度而发寒热,腿缝 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补中益气汤主之。若内虚寒热之症或因产后气血虚弱或因脾胃亏 损而发寒热,皆不足之症,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若兼大便不通即属气血枯 槁,切禁发表降火。若寸口脉微为阳气不足,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以补中益气汤加姜枣 发越之。若尺部脉弦为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以六味地黄汤加肉桂收摄之。若 肌热大渴,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此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不可误认客邪而用表散药。

~发热之症  阳极似阴发热:若伤寒发于阳经,传入三阴经热症。盖寒气之在三阴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但自阳经传入之寒即变为热,寒邪初伤必先太阳,寒郁其阳,阳不得畅而成 发热。阳虽人身正气,既郁则为邪矣,以麻黄发表以逐其寒则腠理通而郁热泄,故汗出而 愈。苟或不汗不解,其热不得外泄则必传阳明、少阳,渐次传入阴经。寒邪之在三阳必先 发热头痛,渐至唇干舌燥,烦渴喜冷,面色光华,手足温暖,身轻易转,呼吸自然,小便 赤涩,脉浮洪数。至四五日以后,传进三阴血分,变出四肢厥冷,燥渴潮热,自汗谵妄, 扬手掷床,气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苔厚而黄黑,甚则芒刺燥裂,脉沉而滑,此皆三 阳传进之热症,其或身寒逆冷,神气昏昏,脉来沉实,乃火极似水也。缘阳邪失于汗下所 致,虽身冷而不欲近衣,虽神昏而气色光润,虽腹痛必胀满喘急不可按揉,下利旁流清水,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厥逆亦不过肘膝,厥过即发热,厥深热亦深也。此为阳极似阴,不 可误认为寒症而温之,治宜急下之。

~阴极似阳发热:若伤寒发于阴经即三阴经自中寒症。盖三阴自中之寒即不发热,无头 痛,遂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沉难以转侧,呕吐泻利,恶寒蜷卧,战栗吐沫,爪甲 青黑,面色黯惨,舌黑无苔,脉来沉迟细小,此三阴自中之寒症。其或面赤戴阳,身有微 热,咽干烦躁,脉来数疾,乃水极似火,因虚冷内盛,逼其浮阳发于外也。又如始本阳症, 误服凉药,攻热不速,其人肾气本虚,胃气素弱,遂变阴寒,虽发热面赤欲引衣自覆,手 足必寒,或燥渴欲饮水而不能咽,或呕哕而咳逆,或咽痛而郑声,时燥闷乱,欲坐卧泥水 中,稍袒露即畏寒莫禁,腹痛可按可揉,不硬满,下利清谷白沫及淡黄水,小便清白,厥 逆过肘膝而不复热,舌上略有黑苔及灰色苔,虽老必薄,无津而不燥裂,脉多沉细或浮大 数疾而不鼓指,按之虚软无力,此为阴极似阳,不可误认为热症而下之,治宜急温之。

~少阴发热:伤寒传进少阴经最忌发热,发热则恐肾中真阳飞越,若利止厥回脉见阳微阴 浮是为欲愈之征,若发热大发燥闷不安即为危殆之候。

~厥阴发热:伤寒传入厥阴经最喜发热,发热则阴尽阳复,发热则厥逆止而渐温,腹胀 少缓而囊纵,吐利止而思食,方为阴尽阳复。若见烦热消渴脉数,又为真阴灼烁之象。

~脉沉发热:或始自太阳郁热即入少阴,其太阳不能无伤则为脉沉而发热症,以太阳发 热头痛脉当浮,今反沉,以少阴脉沉法当无热,今反发热以其无头痛,故为太阳,太阳脉 当浮,今不能浮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又身痛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迫邪 外出,而生姜、生附子亦能出汗也。少阴脉沉无头痛当不发热,今反发热知寒邪在表郁闭 而为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细辛以发表邪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姜附配麻 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也。

~阴虚发热:责在肾,皆因房劳伤肾又复劳动竭力则兼伤肝阴血亏矣。肾虚火不归元, 游行于外而发热,则烦渴引饮,面目俱赤,遍舌生刺,两唇黑裂,喉间如烟火上冲,两足 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息气促,脉洪大数疾,按之微弱。法当导火归元,误用寒凉必殆, 八味丸主之。如阴虚多火之人,才感外邪便发热头痛倍常,以辛凉发散药中俱宜保养阴血。 如壮盛素热之人,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其浮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宜辛凉发之,以越婢汤。 阳虚发热:责在胃,皆因饥饱伤胃又复劳动竭力则兼伤脾阳气虚矣。胃虚火不归元亦发热恶寒而足必不热,脉大而虚按之微弱,身虽炽热而不躁渴,或见狂妄躁渴而不能引饮, 发热过顶即止,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如阳虚多湿之人感寒邪亦必自汗发热而呕,有似中风之状,以发散药中必须清理痰湿; 如虚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近衣,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宜辛温汗之,以黄芪建中汤。

~恶寒之症:外感恶寒若脉浮紧,头痛拘急,身痛,微恶寒即热起,乃表中阳气不得发 越,须辛散之;内伤恶寒若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按之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热,是内伤元 气,补中益气汤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参芪之力益阳气也;火郁恶寒若但恶寒而不发热,不 战而栗,是火郁症,此热伏于里而反觉自冷,以火郁汤发之。即升葛芍药柴防葱白。

~潮热之症:气实潮热即一日一发如潮水,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惕然,睡卧不 着,此皆气盛,以凉膈散或大柴胡汤下之。气虚潮热亦一日一发如潮水,若胃气消乏,精 神憔悴,饮食减少,日见尫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振寒之症:阳盛振寒乃阳明热甚,虚邪乘之,洒洒动形,阳盛而阴加之,治当泻阳, 竹叶石膏汤主之。阴盛振寒乃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治当补阳,黄 芪建中汤主之。

~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是其常也,若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同,屈伸不便,故战 栗动摇,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火化制之,故寒标也,火盛似水非有寒也,大承气 汤下之。

~始寒终热症  此阳分虚寒邪始自太阳,不作郁热便入阴经,寒变为热则成始寒终热, 阴邪传出阳分即先发寒后发热。

~里寒外热症  此阴分虚,寒邪入客于内,迫阳于外,变为里寒外热。或是虚阳之气假 作外热之状,非真热邪所为也。但以温药治里,外热自除,故仲景治太阳经虚汗之不愈四 逆汤温之。

~下寒上热症  若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是胃中有邪致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 浊滞于下即为下寒腹中痛也;阳不得降而独菀于上即为胸中热欲呕吐,治以黄连汤升降阴 阳。此即半夏泻心汤中去黄芩加桂枝也,去黄芩者为其下寒腹中痛也;加桂枝者以散胸中 热邪而治呕吐也。经曰:上热者泻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黄连以泻上热,桂枝、 干姜、半夏以散下寒,人参、甘草、大枣以益胃而缓其中,此燮理阴阳、和解上下之正法 也。杂症下寒上热用既济汤即石膏、甘草、粳米加竹叶、人参、半夏、麦冬,附子为引。 火不归元用八味丸。

~下热上寒症   若湿家下后舌上有苔者是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因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 寒。仲景亦用黄连汤,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 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以桂枝代柴胡,以黄 连代黄芩,以干姜代生姜引入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下寒上热、下热上寒皆可 治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芩,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桂连,用干姜之辣以开之。 或曰:上下亦分表里,大谅上焦属表,中、下焦属里,胸中与太阳为近,故用桂枝,杂症 下热上寒五苓散送滋肾丸即知母、黄柏、肉桂。虚阳下陷加减八味丸即八味丸去附子加五 味子。

~阳虚外寒症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 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阳盛外热症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阴虚内热症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盛内寒症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而寒气独留,则血凝涩, 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内寒。

【醫谈血乱】

~~~吐血之症  出于胃,盖血在脏腑另有膈膜隔定,其血不能渗溢。夫膈膜极薄脆,凡有 所伤则破,破则血上溢,已伤之膜若有复伤,其吐必多。膈膜虽伤,伤处有瘀血凝定,血 来则缓。若阴火骤然冲破瘀积之血,血来如潮上涌,喘息面赤,烦躁昏乱,皆龙雷之势, 少顷火退神清,面白气平,血亦渐止,方可诊切用药。须乘此时瘀积荡尽,缓缓清理,徐 徐调补,不可骤壅亦不可耗气。若一吐则倾盆或鲜血带紫黑块,吐后即不凝结。盖吐血出 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 气而得,亦有醉饱接内而致。不可骤止,骤止则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亦不可 峻攻复伤其血,只宜清理胃气以安其血。吐久不止是内虚寒而外假热,若血瘀晦如污浊为 阳不制阴以花蕊石散温以散之,即花蕊石、硫磺。

~吐血因阳气既亏,阴火乘之,忽见烦咳。烦属心,咳属肺,则胸中之阳不能御阴火, 血随虚火涌于浊道则从口出矣。衄、漏、吐皆起于真阳不足,血无所统,甘温而补肺,补 肺不如补肾,肾得补而真阳自生,以肾气丸主之。补肾不如补脾,脾得补而中气健运,以 建中汤主之。行阳气、和营卫、交心肾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不可。

~咯血之症  属肾明乎。阴火发于阴中,其血咯之成块而出,不比咳嗽痰中带血为阳火 也。夫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其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阴血 而上溢,惟宜温补其阳以制阴火之僭。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 气则凝而不流,故阴火动而阴气不得不上奔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而竭矣。血既上溢其随 血之气散于胸中不得复返于本位则下厥矣。此为上竭下厥,阴既逆于下,势必龙雷之火应 之,血不尽竭不止矣,惟健脾中之阳气为主,脾阳气旺而龙雷之火潜伏也,而胸中窒塞如 太空不留纤翳也,则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

~衄血之症  吐血之热在腑,衄血之热在经,杂病衄血为里热,伤寒衄血为表热,在腑 胃也,在经肺也,里热脏腑也,表热太阳也。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 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 喘,宜出气不宜出血。若热伤阳络则衄血,热伤阴络则便血。阴络即躯壳之内脏腑膜油之 脉络,内近肠胃,故主便血:阳络即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阳络之血从阳分,循经而 上则干清道,故主衄血。阳络者太阳阳明之络脉也,两经统主人身躯壳之外阳络之血,伤 于太阳者由背上循经脉至鼻为衄,春夏者居多;若伤于阳明者,由胸而上循经脉至鼻,秋 冬者居多。衄血必见腰项脊痛,头昏足冷,肾经虚火上行故也。督脉丽于太阳,治太阳兼 治督脉;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兼治冲脉。

~按衄血皆由阳明经火气逆行而至,故曰:衄行清道非肺也,十二经惟手足阳明、手足 太阳四经有之,即使因肺致衄亦必由手阳明经而至,肺虽清肃之脏业常少血,且经脉不行 于鼻孔,其血从何而至哉?盖阳明多气多血,惯衄之人稍有劳动或烦心过饮、受热感寒, 血必随火而上行熟径,盖火即气,气随血散,久之经气并伤矣。盖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血虽属阴,实为阳气之根,与气相为维附,一息不能相离,有气不到处则血凝不流而为刺 痛,刺痛处必热,有血不行处则水饮装入而为肿痛,肿痛止必寒。由肺致衄是手阳明大肠 经脉和足阳明胃经脉而来。衄为清道之血,从督脉由风府贯项下鼻中,此肝肾热郁火冲阳 经而经血妄出,必见脉浮,以尺主下焦,肝肾有热而虚也。衄者,阳经之血从火上炎则妄 出于鼻窍,阳经者,足太阳、足阳明二经也,足少阳不能从督脉通鼻,足阳明起于鼻交额则与太阳相通,春夏之阳在外,在外为热迫,知从太阳来,以太阳主经络之阳也;秋冬之 阳在内,外无热迫,知从阳明来,以阳明主中土之阳也。

~失血之症  盖人身之血皆起于胞中血海,故上溢之血非一如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如 阴衰也,但以色之鲜紫、浓厚则为火盛也;色之晦淡无光即为阳衰也。或缘脏气之逆,或 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

~若肺上逆或龙火上升或咳气上奔则多带痰沫或粉红色;若心包上逆则色正赤,如朱漆 光泽,若吐出便凝,摸之不粘者为守脏之血必死;若脾上溢或从胃脘上溢或从小肠下脱亦 必鲜紫浓厚,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泽也;若肝上溢或上呕或下脱血必青紫稠浓或带血缕或有 结块;若肾上溢或从咳逆或从咯吐或稀痰杂珠,血虽无几,色虽不鲜,其患最剧,间有从 精窍出者,若气化受伤则从膀胱窍孔而出,脉若浮弱,浮则与阴不交,弱则虚阳无力,阳 虚而上浮,甚则手按即绝,则下焦之阴无元阳以维之而血下漏矣。

~络脉之血冲任主之,皮毛之血肺气主之,肌肤之血肝血主之。此血或表邪迫其妄行或 肝火炽盛或暴怒伤肝,以致胞中之血不充于肤腠皮毛,从气上涌胃脘,虽吐多而不死,盖 有余之散血也。当调营卫和三焦,使三焦之气和于营卫,营卫之气下和胞中,气归血附, 即引血归经之法也。

~经脉之血则手厥阴心包主之,乃中焦取汁以奉生身之血也,行于经隧,内养筋,外荣 脉,若吐多必死。当内补心、外通脉、下和肝。皆阳盛乘阴,血为热迫,不能安于脉中妄 行气分,不能回归经脉也。

~伤于腑者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咽出,下从二便而出也,宜解。 伤于脏者则血溢出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也,宜清。 热伤阳络即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阳络伤即归足太阳、足阳明循经而上则干清道,太阳循督上脑至鼻,阳明循冲上肺至鼻,即为衄血,为热在表宜解。 热伤阴络即躯壳之内脏腑膜油之脉络,阳络伤即归脾脏,下循二肠即为便血,为热在里宜清。 凡失血之症阳盛乘阴则血为热迫,血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气分,不能回归经脉也。若血病伤及于腑者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咽出,下从二便而出也。若血病伤及于脏者则血 溢出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也。夫血藏于脏内,行于脉中,躯壳之内不可得 而见也。非有损伤不能为病,而损伤之道有三:一曰热伤宜以清热为主;一曰劳伤宜以理 损为主;一曰努伤初宜破逐,久宜理损,忌汗、怒。

~九窍一齐出血名大衄;鼻出血曰鼻衄;鼻出血如泉曰脑衄;耳目出血曰耳目衄;皮肤 出血曰肌衄;齿牙出血曰牙宣;若从口出则为内衄。

~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溺 血从精窍而出;淋血从膀胱而出。

~肺血则喘满咳嗽,左右腔膈间有隐隐胀痛,宜清降;心包则胸膈膻中之间有牵痛,如 缕丝或懊憹嘈杂,宜养营;脾血则胸腹膨膨,不知饥饱,饮食无味;多涎沫,宜温中;肝 血则胁肋牵痛,躁扰喘急不宁,往来寒热,宜疏利;肾血则气短似喘,声哑不出,骨蒸盗 汗,咽干喉痛,宜壮水滋阴;胃血则大呕大吐,烦渴头痛,大热不得卧,宜六味汤。

~瘀血发热  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口渴心烦,肢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即当归、 黄芪)合甲乙化土汤(即芍草加郁金、桃仁、柴、防、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瘀血在腠理则寒热往来,以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负也,小柴胡汤加归、芍、丹皮、 桃仁、荆芥、红花主之。

【醫谈胸病】

~~~胸痹之症  盖胸中如太空阳气所过以布气息,若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往来之道,阳气 衰微则寸口脉沉迟,胃上阴寒结聚则关上紧小,所以胸满气短,心痛彻背,以栝蒌薤白白 酒汤主之。瓜蒌性润,专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通秽浊之气,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 通胸中,传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盖阳微阴寒上干胸中气分即为胸痹,阴寒之脉上乘于 心即为心痛。若心痛彻背为阴邪厥逆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则 转益其痛,以乌头赤石脂丸治之。乌头、川椒一派辛辣温散其阴邪,又恐胸背既乱之气难 安,即于温药队中用干姜、赤石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 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

~实胸痹  若无内因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当是胸中邪气窒塞, 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以茯苓杏仁甘草汤疏利肺气或橘皮枳实生姜汤疏利胃气。

~痰胸痹  若胸满从胁下逆上抢心者,是因痰气结聚于胸中,胸满逆于经脉,故从胁下 逆上抢心。若素实是胸中实痰外溢,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解散之;若素虚是胸中虚痰内结, 用人参汤(即人参、厚朴、瓜蒌)或理中汤以清理之。

~结胸之症  大结胸因伤风寒,感于三阳之经,发热恶寒为病在表,表邪为阳,故曰发于阳者。若误下之为结胸,因下正气空虚,热邪乘虚而入,阳邪势盛则结在心之正上阳位,则脉沉紧, 胸满硬痛,手不可近,气短烦躁,治以大陷胸汤(即大黄、芒硝、甘遂末引)。然邪气与 胸中阳气相结不能分解,外邪与饮搏结壅于心上为硬为痛,非虚烦膈实者可同,必须攻下。 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故曰陷胸。热邪传入胃腑为可下,若在经则为误下。太 阳误下之脉主病皆在阳在表,即为沉紧、沉滑,皆不得以里阴名之结胸,必缘脉浮而动数, 虽主风热亦主正虚,正虚则邪持日久,头痛、发热、恶寒表终不解,医不知邪持太阳未传 他经,反误下之,动数变迟,动数为欲传之脉,变迟则力绵势缓而不能传,结而难开之象 则膈中之气与外实之邪两相格斗,故为拒痛。胃中水谷所生精悍因误下而致空虚则不能藉 之冲开外邪,反为外邪冲动其膈,于是正气往返邪逼之界,觉短气不足以息,更加烦躁, 遂致神明不安,无端而生懊憹,凡此皆阳邪内陷所致。

~脉浮大结胸  脉浮大者忌下,结胸固然当下,若脉浮大者下之则死,因犹带表邪,下 之重虚,结而又结固死。治以先与桂枝汤解表,俟表症已然后下之,故曰:伤寒胸满不可 下,谓热邪尚在表也。

~未曾下结胸 若未下结胸者,此非结胸,乃表邪传入胸中症,症虽满闷尚为在表,属 少阳部分半表半里之间,只宜小柴胡汤加枳、桔或加桂枝和解之,甚则小柴胡汤合小陷胸 汤。

~小结胸  则脉浮滑,心满窒闷,按之则痛。因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饮素盛则挟热邪而 内结于心之正下,所以脉见浮滑,治以小陷胸汤泄热散结(即黄连、半夏、瓜蒌)。

~寒结胸   则心下结痛而无热症,不渴不烦,此寒饮结聚为寒实结胸,治以枳实理中汤 (即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枳实),白散亦主之。巴豆辛热破结,贝母苦寒开郁, 桔梗载之上行。

~水结胸  则心下怔忡,但头汗出,他处无汗。无大热者非热结也,乃水饮不得外泄, 结于心下为水结胸,轻则半夏茯苓汤加生姜,重则大陷胸汤加干姜。

~血结胸  则心下满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不渴者,此血结也。治以 桃仁承气汤(即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

~食结胸  则心下石硬,胸前大热而胀满结痛饱闷气结者,此食结也。或已下,或未下, 并宜调中饮(即苍术、白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神曲、枳实、黄连、焦楂、草果、炮 姜,冲末服)。虚者枳实理中汤。

~痞满之症    因感风寒发于三阴之经者,是阳经传入阴经之邪,非中阴之谓也。阳经传入原为热症,至于阴经即热深于内也。由三阴传入胃腑者为可下,若在经而下则为误下, 与三阳在经无异,在三阳为阳邪,若误下则结在胸之阳位为结胸;若在三阴为阴邪,误下 则结在心下阴位为痞满。阴邪结阴位不若阳邪势甚也,即发热恶寒为病在里,必先脾胃虚 寒,中气先伤,复加外感风寒,若误下之内挟痰饮为痞满,里邪为阴,非指伤寒为阴也。 故曰:发于阴者若误下之为痞满。阴邪结于心下阴位,胸中但满,按之不痛,多偏胸胁而 无正中结痛之候。在经而下则为误下,但言作痞,不用热入二字,其阴邪可明矣。阴邪势 衰,故结胸下阴位,治以生姜泻心汤,若去生姜即半夏泻心汤也。

~复下再误痞满者 若痞满下利完谷,腹鸣呕逆者,皆误下胃中空虚所致。若以为结热 而复下之,胃中愈虚,客气上逆,其痞益甚,治以甘草泻心汤。客邪乘虚结于心下,本当 用人参,以误再误,其痞已极,人参仁柔无刚决之力,故不宜用。生姜辛温亦宜用之,然 以气荡主散,恐其领津液上升,客邪从之犯上,故倍用干姜代之开痞,又倍甘草为君坐镇 中州。

~湿热凝聚痞满者 若心塞闷,按之自濡而不满硬者,乃是浊气挟湿热痞聚于心下,则 与外邪无预,浊气上逆惟苦寒可泻之,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若恶寒汗出,虽有湿热痞聚心 下而挟阳虚阴盛之症,此汤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心,各成倾痞之功。

~胸膈满  胸膈满者胸间气塞痞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胁下胀满也,亦非腹中满。盖 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胸膈,次传胁下而入胃腑,是以胸满者多带表症,宜微汗。胁满者多 带半表半里,宜用小柴胡汤和之。

~胁下痛  若伤寒心下痞硬,引胁下痛,漐漐汗出,发作有时而非昼夜俱笃,此表邪将 解,虽有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症,乃热邪搏饮之本症,不得以表症名 之。见汗出不恶寒便是表解可攻之候。今证在胸胁而不在胃,以十枣汤下之,以芫花之辛 以逐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并赖大枣之甘以运脾助药力,祛水饮于胸胁之间,乃下 剂中之变法也。

~虚噫气  若伤寒汗吐下表解后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痰饮上逆,故作痞硬,逆 气上冲而正气不续故噫气不除,治以旋覆代赭汤。用代赭领人参、甘草下行以镇胃中之逆 气;更用旋覆领半夏、姜枣而涤膈上之风痰。

~心胸痛  呕因大寒填塞于胸膈之间不能出纳,是以痛呕不能饮食也。腹中有寒则汁沫 溢于肠胃之外,是以上冲皮起不可触,乃有形之积聚于空旷之间,治以大建中汤使邪不敢 内干于脏也。

~胁下偏痛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寒在厥阴、少阴之分也。邪在下当 从下解,然邪在阴分当以温药下之,治以大黄附子汤。附子祛少阴之寒;细辛达厥阴之气; 用大黄通泄其积。此寒热并施之妙法也。阳中有阴,当以温药下其寒。

~寒气厥逆  寒气逆于上下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是以厥逆而不知也,以赤丸主之。乌 头祛上逆之寒;茯苓导心气下降;细辛发肾气上升;半夏散寒饮结聚,有坎离相生之义。 世俗以乌半相反殊失此方之奥。朱砂为衣,蜜为丸,麻子大,每日酒下三丸。

~热气内郁  肝胆之气寄在胃中,亦主疏泄水谷,若脾经郁抑则肝木之气遏于脾土之中 不能上达,则清阳不升,郁为内热,不须清热,但解其郁,郁升而火不遏矣。

~咳嗽之症  盖肺为诸咳之门户,每为六气所乘。如风乘肺则咳嗽日夜无度,汗出头痛, 痰涎不利;如热乘肺则嗽喘,上壅出血,甚则七窍血溢;如燥乘肺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 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燥痒,大便秘,痰胶血腥;如寒乘肺则嗽急而喘,恶寒无 汗,鼻塞身痛,发热烦躁;如湿乘肺则痰涎不利,面肿喘急。至于湿痰内动为咳,又必因 风、因火、因热、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至于乘肺则一也。盖肺为清虚之脏,一物不容, 秋毫必咳;又为骄脏,畏寒畏热,火刑金燥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责于肺,而 治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与子也。若劳伤元气,内火妄动而伤肺者,亦有劳伤肾水,阴火上炎而伤肺者,又有 过服天冬、生地,寒药损伤脾胃不能生肺气而不愈者,又有误服知母、黄柏损伤阳气不能 生阴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亏损而肾水不足,以致虚火上炎真脏为患也。须用异功散(即 人参、白术、茯苓、炙草、橘皮)为散,姜汤下加麦冬、五味补脾土而生肺金,连用六味 地黄丸滋肾水而生阴精,否则不救。

~虚劳咳嗽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血家咳嗽尤多生于肾虚。肾者气之根也,肾阴虚 则阳无所附,气不归根故浮喘咳逆,宜三才汤加五味、沉香。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再 加阿胶、麦冬、五味,其附子须少用,只做引导耳。知柏地黄汤少加五味、肉桂,以为报 使治之,常服都气丸亦佳。又有肾阳虚不能化水,腰痛尿短,气喘咳逆者,肾气丸加五味 治之。更有肾水泛上,脾土不制而为水饮咳嗽者,宜从五脏杂病治之。

~喘症  夫喘无不本于肺,惟兼三阴者为最剧,而三阴又以肾为最。肾火动则水气升; 其次则太阴脾,脾火动则湿气升,又次则厥阴肝,肝火动则风气升。故治喘以治火为先, 然浊气既随火上升,火降而气不降者何也?以浊气虽居于下而肺之巢囊可以储寓其中转, 使清气逼处不安,虽以治火而不治痰无益也。治痰而不治巢囊之痰亦不愈,惟姜汁、竹沥 可以透巢囊之痰耳。有此症者,首重在节欲,收摄肾气,不使上攻,故喘病兼少阴肾者为 最剧。痰喘即喘便有痰声也,气急喘即呼吸急促而无痰声也,胃气虚喘即抬肩撷项喘而不 休也,火炎上喘即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此是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食入咽则 坠下,稠痰喘即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即其湿火痰再升上,喘又大作。

~实喘即气实脉盛,呼吸不利,肺窍壅塞,右寸沉实,肺气果盛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 皆火烁真气,真气衰则喘,所谓盛者,非肺气也,乃肺中之火也,宜泻肺。

~虚喘即先竟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右尺大虚,此肾阴虚而火乘金喘不得卧,壮水为急, 以六味地黄丸。若新病致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治以生脉散,有痰六君子汤。

~邪喘由寒邪伏于肺中,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寸沉而紧,此外感也,宜解其邪,以华 盖散发散则愈。定喘奇方:人参、牛膝、麦冬、五味、山萸肉等。

~气浮喘有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是诸阳气浮,无所依归,故上气而喘也。平日若 无病,但竟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不知者以其有火也,误以凉药清之不愈,又用 四磨饮子之类,下咽之后似竟稍宽,少顷依然,岂知宽一分更耗一分矣,惟大剂参芪补剂 加补骨脂、阿胶以镇于下,后频服八味丸加五味、鹿茸可治。

~火郁喘有一等火郁,六脉俱涩,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气促而喘却似有余, 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畜郁已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 微而闷乱喘急,当此之时,寒热并忌,惟逍遥散合左金丸宣通畜热,得汗而愈,后以六味 地黄丸养阴和阳。

~短气之症  一属支饮,脉必弦滑。平人无寒热,冒眩短气不足息者,实也。短气有微 饮也,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仲景分呼吸之短: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以 通其阳气,阳气化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小便之关门利矣。 若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小青龙汤治之。一属气虚,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不足短促倍人参加白芍, 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之。

~逆气之症  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为六腑之海,足 三阳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以四磨汤或七气汤 (即人参、肉桂、炙草、生姜)治之。

~若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是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吐而不行,络脉之病 则息有音,以杏子汤(即麻黄汤)或小青龙汤或越婢汤或苏子降气汤治之。

~若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是肾气之逆,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肾气丸或灵砂丹(即水银、硫磺炒成砂子,糯米 糊丸,绿豆大,每服两丸,枣汤下)。

~咳而上气  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发表、下 气、润燥、开痰为主。若咳而脉浮则外邪居多,全以散邪为主,以小青龙汤除桂枝、芍药、 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一概不用, 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也。

~若咳而脉沉为邪在营分即肺之里也。热过于营,吸而不出,其血必结,结则痰气必外 裹,以泽漆汤加入开痰下气清热和营诸药,俾垒一空,元气不损。

~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者,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症。凡见肺病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以麦门冬汤主之。而用麦冬数倍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 水谷之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汪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逆肺隧, 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若浊阴不除,津液不至, 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功哉?

~瘖症  若暴瘖失音为邪郁气逆,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 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以消风散姜汁调服(即川芎、羌活、防风、芥穗、藿香、人 参、茯苓、僵蚕、蝉蜕、炙草、厚朴、陈皮)。

~若久病失音为津枯血槁,总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以生脉散下都气丸。 若热结于肺,或先咽痛而得,或因咳剧而得,或结稠痰而得,两咽上腭肿痛,虽哑而有音 破浊,宜用辛凉之剂。若大寒犯肾,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咳而不能,或无 痰或清痰,脉弦紧或数疾,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哮症  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喉中水鸡声是积痰在肺络中,不可纯用寒药, 兼代辛散可也,以小青龙汤治之。哮喘遇冷即发有二:一属中外皆寒,温肺汤主之(即人 参、炙草、肉桂、生姜、橘皮、干姜、木香、钟乳石);一属寒包热,越婢汤加半夏主之, 或麻黄定喘汤(即麻黄、杏仁、厚朴、款冬花、苏子、黄芩、半夏、炙草)。

~肺冷  头必眩,不咳不渴,但吐涎沫反遗溺,小便数,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盖肺热则 膀胱之气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吐涎沫,不咳不渴,反遗溺小便数,明非热在上 焦之肺痿,亦非重亡津液所致,必系上焦虚冷,不能制下故小便无所收摄,乃肺中冷也。 阴气上逆侮其阳气必眩,阴寒之气凝滞津液故多涎沫。此二味温其脾肺,若服后转渴者即 属消渴饮一溲二之症。

~肺胀  是风邪束水阴结在肺也,则咳而上气,喘而烦躁,发汗则愈,令风邪外泄于肌 表,水无风战则自顺趋而从下出也。若目如脱脉浮大者,以越婢加半夏汤;若脉浮者,心 下有水气,以小青龙汤加石膏,越婢汤中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汤中有半夏无石膏,全重 在半夏石膏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也。若面目浮 肿,喘息动肩是肺气壅遏上而不下,加以脉浮大,气方外出,无法可令内还而下趋,再加 下利则上下交争,无法可治。若肺胀而咳,左右不得卧,此痰挟瘀血碍气而胀,宜当归、 丹皮、赤芍、桃仁、枳壳、桔梗、半夏、甘草、竹沥、姜汁。如外邪去后宜半夏、海浮石、 香附、瓜蒌、甘草为末,姜汁蜜调噙之。若饮酒过多或劳力气上误饮冷水伤肺,肺气不能 收敛,喘鸣肩息,以越婢汤加细辛、葶苈或小青龙汤去白芍加葶苈、半夏则知肺胀喘满当 以葶苈为向导也。

~肺痿  其精渐已非一日,其热不止非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精枯 液燥,然后成之。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 干,咳痰艰于上出,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痰始一应。大要缓而图之,生胃津, 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如半 身痿废,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复能起。虽云病近在胸中,呼吸所关,亦能有救。肺痈属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无形之气,气伤宜徐理,兼润肺燥,然肺虽燥而多有不 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治肺痿紫苑散:紫苑、人参、知母、贝母、茯苓、阿胶、 五味、甘草。

~肺痈  凡咳嗽吐臭稠痰,胸中隐痛,鼻息不闻香臭,项强不能转侧,咳则遗溺,自汗 喘息,呼吸不利,饮食减少,脉数盛而芤,恶风毛耸便是肺痈。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 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或挟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慎不可用温补保肺之 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往往不救。《金匮》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桂枝去 芍药加皂荚汤、苇茎汤、宋人十六味桔梗汤俱肺痈之专药。初起用苇茎汤,此方大疏肺气, 服之使湿瘀悉趋溺孔而去。皂荚丸即一味皂荚蜜为丸,枣汤下。葶苈大枣泻肺汤即二味。 初起脉微数,已成即变滑数。初起以左右三部脉微知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为营 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不过在于皮毛。以渐舍肺俞而咳 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过于营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 卫中于风得营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结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 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痈腐败也。每治已溃未溃及肺胀以 宁肺桔梗汤补泻兼施,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桔梗、贝母、当归、黄芪、枳壳、甘草、 防己、百合、双花、生薏仁、知母、五味、陈皮、杏仁、葶苈子、生姜。

~痰饮  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 则痰饮作矣。其原有四: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于四肢; 一由胃而上入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浑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 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夫人身之气,经盛则 注于络,络盛则注于经。痰囊之来,始于痰聚胃口,呕时数动胃气,胃气动则半从上出于 喉,半从内入于络,胃之络贯膈者也,其气奔入之急则冲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痰入既久 则阻碍气道,而气之奔入者复结一囊也。然痰饮结聚于膈膜而成巢囊,清气入之浑然不觉, 每随浊气而动,乃至寒之亦发,热之亦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欲亦发,总由动其浊 气,浊气随火而升,转使清气逼处不安也。故治巢囊之痰甚难,必先凝神入气,以静自调, 薄滋胃以去胃中之痰,使胃经之气不急奔于络,转虚其胃,以听络中之气返还于胃,逐渐 以药开导其囊,而涤去其痰则自愈矣。

~劳风  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治之以救俯仰,巨阳引经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 如弹丸,从口中及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夫人劳力则肺气胀满,俞穴大开而 汗泄,斯时感冒,风邪乘其俞穴之开直入肺下,少顷俞穴仍闭,其邪有入无出,郁闭不通 而生痰聚饮,流入膺胸肩背经络窍隧之中,故使人强上冥视。强上者,身半以上为风所中 而胸背强戾,但可仰卧而不能俯,非若肾风之不能正偃也。冥视者,邪害空窍所以目睛反 戾半开不动,不能视物也。唾出若涕者,痰饮上溢之征也。恶风振寒者,肺气受困,木邪 反肆为疟也。风寒之邪必由巨阳而寻出路,今邪在肺下,逼近胃口,既不能从表而解,又 非寒热燥结可攻下而除,必借资膀胱阳气上吸胸中使阴瞳郁闭之邪庶得从上而解散。本乎 关者亲上故涕从口鼻而出。其色青黄,其状如脓者乃风邪挟肝胆而乘脾胃之候也。大如弹 丸者乃久已支塞肺窍之结痰,见邪畜之盛也。设不急治则伤肺而死矣。故治此症者当急使 巨阳之上升则肺气清肃下行而风邪痰涕方得上出。胸中既空洞无余,自然俯仰无碍矣。以 《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姜汁、竹沥。以桂枝上散肺下邪风,下通膀胱阳气;茯苓先升 后降,专祛肺下浊饮;五味约束桂枝辛散,使津液不随气外泄而为巨阳之向导;甘草之甘 缓使三味药缓留膈上,其成匡济之功。若痰逆势甚当桂枝二越婢一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 禀气素虚者,以炙甘草汤治之。

【醫谈胃病】

~~~胃风之症  则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胀,食寒则泄, 诊形瘦而腹大。胃风者,头面肿起,右关弦缓带浮。多因饮食乘凉所致。变症有五:一曰 风成为寒热,以风乘于胃必左投肝木而从其数,风气通于肝也,肝木盛则侮脾土故生寒热, 以小柴胡汤;一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热积胃中,善食而易饥,火之害也,宜白虎加 人参汤;一曰厥成为巓疾,厥者逆也,谓胃气逆而上行成巓顶之疾如眩晕之类,宜芎辛汤 (即川芎、辛夷、生姜);一曰久风为飧泄,言胃中风炽,飧已即泄不留停也。若风气入 血分则下鲜血,挟湿热则下如豆汁,以人参胃风汤,有血加防风,即四君子汤去甘草加当 归、白芍、川芎、桂枝、粟米;一曰脉风成为疠,言胃中之风酝酿既久则荣气热胕,其气 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肌肉之间渐至溃烂,轻则肌体麻木,目蠕动,牙关紧,面肿能 食,以升麻胃风汤(即升麻、白芷、当归、葛根、苍术、麻黄、藁本、羌活、草蔻、蔓荆、 柴胡、黄柏、炙甘草、姜、枣)。此五者总为胃风之病也。

~消瘅之症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即手足阳明热结而病。消渴火之为害也。肾者胃之关 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阳不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盖下消之 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炽;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 水从天降可灭,徒攻肠胃无益反损。夫地气上为云,然后天气下为雨,是故雨出地气,地 气不上天能雨乎?故升地气以慰三农与焏,蒸肾水以溉三焦无异。夫水火偏胜,津液枯槁 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无分 上中下,亦可先治肾水为急。惟六味、八味加减,随症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 止,白虎承气非所宜也。总之是下焦命门火不归原,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则为中消, 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原,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润,渴疾即愈。

~上消者即舌上赤裂,大渴引饮,此心移于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上消之源以胃以其热上输于肺,而子受母累,而心复以其热移热于肺而金受火刑者生 水而出高原者也。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则肺通调水道而下,今火热入之,高原之水 为暴虐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胃水且并素酝水,精竭绝而尽 输于下,较大府之暴注暴泄为甚,故死不治也。

~中消者即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此瘅成为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中消之源以身肥而且贵醇酒厚味,即无限量,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未济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愈消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中消之病成矣。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 或下,火热炽盛之区以次传入矣。

~下消者即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此肾消也,六味地黄丸主之。下消之源以 胃以其热,由关门下传于肾,或以石药耗其真,或以女劳竭其精,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而小 溲浑浊如膏,饮一溲二,肾消之病成矣。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 关门不闭则无底止而为消渴。肾消饮一溲一者肾气丸主之,于此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 下入之阳光。

~水肿之症   经云三阴结谓之水,即手足太阴再加肾。夫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 于胃属之脾肺者,何也?盖脾足能转输水精于上肺,足能通调水道于下则胃无病水之虞矣。 若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畜渐渍,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 伸也,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阴不盛则关 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盖病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滥 于表里;火逰行于三焦。水肿以肾本肺标,相输为害,总以脾肺肾为三纲。治气之源有三: 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下行也;一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也;一曰膀 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也。经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上焦如雾,言其气氤氲如雾也。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布 胸中之气而下传也。夫膻中者与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于腹内,膀胱之气空洞善容而膻中 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之气不化则腹已先胀,膻中之气安能下达也?然欲膀胱之气化,其 权在于保肾,肾以膀胱为腑也。肾气动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胀满势必逆奔于胸 膈则窒塞也。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补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 不畜而输化之机自裕。所以然者,以肾不补则不能藏,膀胱不补则不能泻。凡治水肿喘促 以顺肺为主,肺气顺则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矣。试观禽兽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也,故 水道不利而成胀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未发明,现后人以五苓、五皮治水误矣,至于车 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

~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反乘脾土泛滥为邪,其始起也必从阴分, 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夫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肾本水脏而无气寓焉,若肾 中阳虚则命门火衰,即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夫气 即火也,精即水也,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即化。而精即是气,阳 衰则不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而精 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多属阳虚。

~凡心水则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则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 疼,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返;脾水则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肺水则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肾水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足 逆冷,面反瘦。

~夫肿胀者,水病也,气病也,血家亦有水肿、气肿。盖血之与气,水之与火,互相倚 伏,二者是一也。气即水也,血中有气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 是水与血原并行不悖,若血既病则累及于水,水畜胞中则为尿结;水淫脾胃则为胀满;水 侵及肤则为水肿。治法皮肤水肿者宜从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 则水行,宜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五皮饮亦治之。若大腹胀满者,宜从脾治 之,补土利水则水行而土敦,胃苓汤主之,六君子汤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结,小 腹胀满者,五苓散治之,猪苓汤亦治之。诸水又皆肾之所主,肾气化则上下内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黄丸,若甚须别阴阳加寒热之品。若口渴、溺赤、喜凉、脉数者为阳水,可加知 柏、芩连、二冬、栀膏;若口淡、溺清、喜热、脉濡者为阴水,可加桂附、干姜、吴萸、 细辛。

~臌胀之症  五脏六腑虽皆有胀,然无不本于脾肺肾三脏。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 主五气,肾属水,主五液。故五气所化之液咸本于肾,五液所行之气咸本于肺,转输于金 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于脾。是以肿胀之病无不由此三者,但阴阳虚实治法各殊。大 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后胀于外者多实;先胀于外后胀 于内者多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 实;脉细微无力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大者多实;容颜枯槁音声喘促者多虚。若起于经 年累月由食少多泻而致者虚也,当补中为主;若起于旬日之间忽因七情六气而成者实也, 当疏利为主。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察其实者直清阳明, 若涉虚者温补脾肾,不大实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继以补中。又有标实而本虚,泻之不可, 补之无功,极难调理。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然胀则必喘,喘则必 胀,二者相因也。脾不运而浊火上炎,肺不得清则喘,肺气被郁喘而不得下降,则胀分新 旧虚实,初起脉实大,二陈、苏子、葶苈子泻之,二便通畅,喘胀俱减。有臌胀者中空无 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有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蛊即血也。有单腹胀者乃 脾虚之甚,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姜制厚朴。或曰:反用参术何也?乃塞因 塞用之法,正气虚而不能运行浊气窒塞于中,今扶助正气使之自然健运,邪无所留而胀消矣。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况少服则资壅,多服 则宣通,当以启峻汤(即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陈皮、炙甘草、肉桂、茯苓、干姜、 肉蔻、沉香、附子)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气既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之令使 之疏通则中满自消,下虚自实,乃塞因塞用也。补脾药必佐姜制厚朴,以其温能益气,辛 能宽胀也。夫胀皆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胀满。因饮食不洁 不能调养则清气下降,浊气填满胸膈,湿热相蒸,遂成此症。若小便短涩,其病胶固难以 治疗,用半补半泻之法健脾顺水宽中为主,不可过用猛烈反伤脾胃,病再复胀,不可治也。 宜分消汤、分消丸随寒热虚实加减治之。若胀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 喘,随治随愈。若脐心凸起,利后胀复急,久病羸乏,喘急不得安者,此脾肾俱败,无有 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横绊腹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苍黑,呕吐头重,上喘下泄者, 皆不治。

~分消汤治寒胀即半夏、厚朴、川连、黄柏、川乌、炮姜、吴萸、草蔻、木香、人参、茯苓、泽泻、生姜。分消丸治热胀即半夏、厚朴、川连、枳实、黄芩、白术、生姜、茯苓、猪苓、人参泽 泻、炙草,糊为丸。连理汤治单腹胀即理中汤加茯苓、黄连。

~血臌  胁满,小腹胀,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身有血丝,腹大如萁, 脉虽虚而步履如故,多忘善怒,多食鱼盐所致。鱼多食令人热中,盐性偏于走血,血为阴 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积月累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 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似妇人怀孕状,治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陈米、荷叶为丸,白 水送下,以执中央,以运四旁。

~翻食之症  噎者上焦吐也,从乎气,食即带痰而出,有时屈曲而下食则暴吐,心下嘈 杂,皆痰饮郁火所致也。大抵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 生痰则塞闭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如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盖食不得入是 其有火也,食才下咽,涎随上涌必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皆冲脉上行,逆气作也。 气逆则水液不能润下随气逆从耳。

~膈者中焦吐也,从乎积,每吐则膈间隐隐刺痛,必有死血,好饮热酒每多犯此。或先 吐而痛,或先痛而吐,若默如痴者为虫积,所谓虫为下膈是也。

~反胃下焦吐也,从乎寒,食久不消,经日必吐,乃火衰不能生土,土不制水之候。大 抵脾胃虚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反胃所由成也。 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上焦之吐  从乎气即食则暴吐,皆因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 郁气生痰,生痰则塞闭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如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噎 塞大都属热,反胃大都属寒,然不可拘泥。脉大有力,呕吐臭酸,当作热治,脉小无力, 呕吐清水,当作寒治。色之黄白而枯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为实热。此症所疑难者,方欲 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审其阴伤火旺者当以养血 为先,脾伤气虚者当以温补为主。古人指噎膈为津液干枯,故水液可行干物即梗塞,为槁 在上焦,愚窃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随上涌乎?故知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 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惟气逆故水液不能居润下之常,随气逆从耳。若以津枯而用 润下之剂岂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汤加减,挟寒脉迟细者加肉桂、附子;挟热脉滑数者 加枳实、黄连;若噎而声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块食物不下者,痰气也,加海 浮石、诃子肉;膈间作痛多是瘀血加归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黄微利之。千金 方治胸中久寒,呕逆气上,饮食不下,结气不消用五噎丸即干姜、川椒、吴萸、桂心、细 辛、人参、白术、橘皮、茯苓蜜丸。若饮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鸡子白,盖脾为涎,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人参、白术、诃子肉、益智仁不能摄也。咽喉阻塞,胸膈满 闷,暂用香砂枳朴以开其结滞,然破气药太多中气因而不运,异功散加香砂使气旺自能运 化。精衰不能蒸腾于上,咽喉闭塞,水谷难进,强食则吐者,六味地黄汤加沉香、砂仁、 肉桂、五味。凡欲吐者不可下之,欲吐者阴邪在下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 若每食已即吐者,因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得停留,大黄甘草汤治之,大黄下 热,甘草和胃,仲景云:欲吐不可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欲吐者,病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则必愦乱而益甚,此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当逆折之使 其下行也。寒吐者喜热恶寒,肢冷脉细而滑,用理中汤加枳实或二陈汤加丁香、炮姜;热 吐者喜冷恶热,烦渴,小便赤涩,脉洪而数,二陈汤加栀子、黄连、竹茹、杷叶、葛根、 芦根、姜汁。

~下焦之吐  从乎寒,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因脾胃虚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五 谷,变化精微。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反胃所由成也。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 火也。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尖积至 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虽曰脾胃虚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积滞于内,《千金》 治反胃初起用《金匮》茯苓泽泻汤即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甘草、生姜。去白术易干 姜加人参、橘皮、大黄、竹茹,得利去大黄。为胃虚反食,下喉便吐之主方。若吐出原物 酸臭不化,此饮食入胃即抵胃之下脘复反而出也,理中汤为主,甚则加丁香、附子、川连。 若脉数而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应以异功散加橘皮、沉香、川连、归芍、生 地。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因脾胃气虚而饮积,故以半夏燥湿,人参补胃气,蜜润 上脘之燥。虽食亦不能下中脘之病也,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胃反吐津液竭 而渴也,欲饮水以润之,无小便不利而用泽泻何也?观《外台》以此治消渴脉绝,胃反呕 食则知水虽入而不能散于脉,脉之阴体绝矣。泽泻者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姜之辛入 膀胱,行布水津于五经,故凡渴欲饮水者多用行水之剂,岂独防其水停而已哉!正欲行水 散布经脉,滋润表里,解其热郁耳。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布其 中,桂姜之辛开其道、通其气、导其水,以令四布而和营卫也。若反胃脉沉而迟,小便利, 大便秘,暮食朝吐,朝食暮吐,以下焦吐也,从乎寒治,以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 和之。

~趺阳脉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盖脾气运动则脉不涩,胃气坚固则脉不浮,今脉浮是胃气虚不能腐熟水谷,脉 涩是脾血伤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阳时食入阴时反出,阴时食入阳时反出。盖两虚不相参和 故莫由转输下入大小肠也。若趺阳脉紧,内躁盛而中气衰也,难治。可见浮脉病成必变紧 脉也,况紧而见涩明是亡血之象,上脘亡血,膈间干涩,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必并大小 肠皆枯食不得下,故难治也。

~误汗下反胃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因以发其汗,令阳 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 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凡脉阳盛则数,阴盛则迟,其人阳气既 微何得脉反数?脉既数何得胃反冷?盖脉之数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客热,胃之冷由于阳 气不足而生内寒。医不达此,见其脉数反以寒剂下之,致上下之阳俱损,其脉遂从阴而变 为弦也。上之阳不足,日中以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阳不足,日暮已后阳亦不入于阴,而 糟粕不能输于大小肠,从口入者惟有从口出也,故曰胃气无余,言胃中之阳气所存无几, 所以朝食暮吐也。

~营卫虚反胃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卫虚,营卫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 胸中冷。今微而数,微则失阳之象,数则乃阴之体,岂止客热而已。胸中者,营卫之海, 营卫虚不统于胸中,故胸中冷矣。夫营卫之气出入脏腑,健运周身,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充,谷非营卫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纳谷也。虽然当以正气不足 论之,若以热治寒,不惟反助客热,且复耗其气,损其阴矣,不可予姜附桂损耗正气。

~呕症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胃热则呕,风气客于肠 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因谷入于胃,长气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呕,呕则阴盛不资于脉,故脉弱, 弱则阳气虚不能充于内外。下焦虚则小便自利,上焦虚则浊气上升,逼迫其浮阳于外,外 虽假热,内实真寒,证成厥逆,顷刻决离而不返矣,非四逆汤不能挽回也。

~若暴病诸呕,谷不得下者,以小半夏汤主之。故以半夏生姜涤除胃中痰饮,水谷自无 阻碍矣。

~若肝火逆而呕不能食,所呕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 是火郁木郁之候。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须用吴萸、黄连浓煎,细细呷之,再服逍遥散。

~若脾胃虚而呕,机关不利,不能运化而水到咽管辄便呕出者,六君子汤加砂仁、炮姜, 使中央之枢轴转,机关利,自不呕矣。

~若呕而胸满者,以茣茱萸汤主之。伤寒治食谷欲呕之阳明症,以中焦有寒也,茱萸治 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 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 吐涎沫、头疼亦不出此方也。

~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症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 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为肠鸣。故用此汤分解阴阳,水升火降,则留者 散、虚者实也。

~若呕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水饮逆于胸中也,猪苓汤主之。故用猪苓之味淡从膈上而渗 其所积之饮,更以滑石利水生津,使水精四布而呕自除矣。

~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逆而攻上也,虽非伤寒之邪 而病势则一也,故以小柴胡汤和之。

~干呕  即有声无痰然不似哕声之浊恶而长也。宜橘红煎汤,入姜汁,白蜜少许,细细 呷之。胃虚加人参;胃寒加炮姜;胃虚浊气上逆茣茱萸汤;干呕发热者黄芩汤即黄芩、白 芍、炙甘草、大枣;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若干呕而哕,手足厥逆,乃胃中阳气为痰饮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橘皮汤主之。以橘 皮生姜之辛以开痰利气。

~若干呕吐涎沫,由客邪逆于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为涎沫,用半夏干姜汤。 以半夏、干姜之辛温中燥湿,以浆水煎服,以浆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哕症  乃胃中虚冷或停水饮之故。因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受寒气与新谷气俱 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甚者,其声哕频密相 连为实,攻热为主;半日哕一声为虚,温补为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中焦气虚则 下焦之风木得以上乘,谷气因之不寅,变为哕逆,用橘皮升降中气,人参、甘草补益中焦, 生姜大枣宣散逆气,竹茹降胆木之风热耳。

【醫谈脾病】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 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膈食,大便难,口 燥唇焦。又不能生血则血虚火旺,发热盗汗。若湿气太盛则谷亦不化,则痰饮泄泻,腹疼 肿胀之症作焉。若湿气挟热则发黄发痢,壮热,手足不仁,小水赤涩。脾外合肌肉,邪在 肌肉则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其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 食少虚羸即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则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则肺不得润养,是 为土不生金。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亏。盖凡食入胃,若胃气和则津液充足,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以阳气旺则能散精上输于肺,如土膏之脉动,此地气上升也。肺得润养,其 叶下垂,肺以阴气旺则津液又随之而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其有度,不得违碍,如 云雾配布,此天气下降也。凡饮入胃,脾以阳气旺则能化胃之水,由三焦下输于肾,肾以 阳气旺达于膀胱,蒸发水气使其上腾,不得直泻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如海中之气。 肾之清气升而津液四布,如云雾之气。肾之浊气降而水道下行如江河之水,肾气下行则水 能出膀胱,若肾之阳气虚则火不升,而肾气不化于膀胱则肾阴反载膀胱之水上行,为痰为 饮,为肿为胀,此即湿气泛滥无阳气以蒸发也。

~若脾阳虚不能散胃之水津于肺而病于中则大腹肿;若肺阴虚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 病于上则喘逆,咳不得卧;若肾阳虚不能司胃之关,以利水谷而病于下则小腹肿,不得小 便。盖脾阳气旺则脾气上升,上熏心肺则为清阳。若脾阳气虚则脾气下陷,下溜肝肾则为 邪气。若脾胃清阳下陷则肝肾阴火上升则为气逆,浊气凝滞则为痰厥。阳气下陷不能生阴 故血枯而左脉细涩,阳气下陷不能生金故气虚而右脉浮大。若脾胃亏损,清阳下陷,阴火 上升,若用寒药则阳愈陷,火愈炽,到此时则火寻出窍,虚者受之或目痛或耳聋或齿疼, 此火从其虚而散也。肝胆之气寄在胃中,亦主疏泄水谷,若脾经忧仰则肝木之气遏于脾土 之中,不能上达则清阳不升,郁为内热,不须清热但解其郁,郁升而火不遏矣。

~若脾不摄津则津液不能散布,凝聚胃中为唾津,乃气分之阴液,源在胃中宜补气。

​【醫谈六淫致病与十二经脉】

大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随着春、夏、秋、冬更变运行。于宙的正常六气,对大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人类和动物的成长变化都起到促进作用,人与自然界的气候是息息相关的,经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人体内十二经脉的升降机能与天地同理,是相适应的。大地的人类,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气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气就滋养着人体,只要人体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气候也不易侵入人体,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不善于锻炼保养,操持过度嗜欲无限,致使身体亏损而体内失去了抗病能力,即使很正常的六气也会常常入侵人体而感染疾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对自身的修养和锻炼保健都是非常需要的。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是中医界诊疗寒、温二邪之理论指导的规矩绳墨,在诊疗实践中的效果已受到医学界公认,是诊疗六淫之气的典籍。

伤寒病邪先伤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三阳之表,循行人体的后背,属巨阳,主外表,主化气藏精液之腑,为三阳之父,经言“三阳为父”。手太阴肺经,乃百脉朝会之处,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气之脏,为三阴之母,经言“三阴为母”。因此,膀胱经和肺经为三阴三阳的父母,父阳是三阳的外表,母阴是三阴的外表。外邪袭人必先犯表,寒邪伤阳,温邪伤阴。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风寒之邪人侵,为父阳的阳气虚而致病,风寒之邪先伤足太阳经而次第传六经;风温之邪人侵,为母阴的阴气虚而致病,故风温之邪先伤手太阴肺经而次第由卫及营传上、中、下三焦,此为寒、温二邪致病的辨证规律。

暑、湿、燥、火伤人致病,虽然各有各自的病证现象不同,其表里的症状表现都不出三焦与六经的范围。

①风

风,在春季风木当令,气温上升,人若感染风邪,属温病为多,前贤言“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温病条辨》云:“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风温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治疗风温病初期宜用辛凉法解表,若病邪减退改用辛凉轻剂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继后治疗。如果温邪进入营分宜用清营等法,从血分理邪外出。风温之邪深入营分,利用现代医术静脉输液法疗效亦佳,由于液体之内配合以甘、咸、寒凉之品,恰好从血脉中熄灭温邪。

如温邪传入中焦化成温燥,宜用清热、增液等育阴法缓解;若温热邪燥甚而使大小便结者,当用消导法除邪。若患病多日阴分已伤而温邪深入下焦者,宜采用滋养下焦的阴液为治;如下焦出现滑泄虚脱者,兼用收摄法以固之。

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日“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患温病之人阴精必定先已损伤,所以《温病条辨》中的一切治疗药方(除患湿性病证采用“温燥利湿法”治疗外)多以育阴养液法为治疗宗旨。治疗病的诊疗法则,当参考《温病条辨》,恕不赘言。

②寒

寒,寒冬季节有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人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

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被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

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经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伤风头痛发热、汗自出、脉浮缓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如病邪传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胆经而寒热往来者,用和解法以调和表里;若病邪传入阳明胃经化为燥热伤津而汗出口渴、脉洪大者,用辛凉生津以清热;如邪气入里腑结不通,其两脉口脉沉实而大便燥结者,用消导等法除邪;如病邪深入足三阴经化为诸寒证者,用温热下焦回阳的四逆汤治疗。由于风寒之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故《伤寒论》中一切主治的药方(除特殊因寒化为燥热之症而采用寒凉甘润的治疗外)大多以温阳与存津液为治疗疾病的宗旨。

贫道临床以来,见息伤寒传六经之病逐渐减少,可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夫,不知北方广寒地区的病如何。仅有极少数人在冬寒季节里感染伤寒传经,但病证表现见到足二阳经的表证为多,或是传人足二阳经的“腑里”而正。此认为,风寒之邪不易传过足三阳经的界限而进入足三阴经,故际传入足三阴经的病证极少。

贫道常见到素体本是“阴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凉的气候,或是由寒凉的饮食所导致而直中阴经(未经过三阳经的表证而直中阴经),其常见症状:发病突然,腹痛腹泻,甚则下利清谷腹痛如绞,四肢厥逆,面色惨白,或面容青色全身寒悚,症轻者脉沉、小、迟、涩;症重者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贫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药救急时即采用西药:用盐酸肾上腺素1mg与硫酸托品0.5mg混合,再加入地塞米松更佳,用5号针头选取3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人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穴针入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深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用药物在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10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症。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痊愈。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阴而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

伤寒传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疗其他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辨》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恕不赘言。

③暑

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暑气酷热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劳动,或在高温物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导致中暑。常见症状:全身壮,大心烦,口渴喜凉饮,身体蒸蒸发热汗出,甚则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凉甘润。

亦有因元气素虚,又感染暑热湿气而发病,症状:恶寒发热短气自汗出,头涌四肢酸软无力,脉当正运不及,治宜益气理湿清暑。

④湿

湿,长夏季节主湿,湿为阴邪,湿性黏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治宜用温燥利湿法散表兼理湿。

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因思虑过多伤脾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溏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

⑤燥

燥,秋金主令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则燥气更甚,阴虚的体质易感染燥气生病。症状表现:头痛身热心焦躁,鼻干口渴,咽痛干咳,甚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干齿槁无津,治宜滋阴润燥少佐辛凉,若无表证兼用酸甘化阴法治疗。

⑥火

火,盛夏季节的炎气属火,夏季为阳气旺盛至极,阳气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导致各类炎症。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凡表现向上冲逆之病,热极昏瞀瘛疭之病,神志浮躁狂乱之病,皆属于火之为病。由于火之为病甚多,涉及各类疾病,应区别几类火的性质。属阴虚火浮者,治宜滋阴纳阳以熄火;属实火亢盛者,治宜用苦寒直折以灭火;属表里之郁火者,治宜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属火者,治宜用清凉运化以降火。

“末法时代”来临?“末法时代”就是人们不再求得道的快乐,而是任人宰割。过去的人都求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现在的人都死在手术台上,灵魂和肉体都支离破碎,无从得到慰藉。

曾经一中医才俊来我玄妙阁喝茶,弹琴,一派柔柔弱弱,琴弦亦清雅淡然。其间论及中医之前景,其言:福报不够的人,享受不了中医……

其实,福报跟金钱无关,跟你能不能住高级医院无关。而是跟本性有关,跟你传承的文化有关…你要信传统医学,你就不会轻易地选择手术。你要相信心与小肠相表里,你就会知道心情忧伤会使你长小肠经蝴蝶斑……而,能自己懂养生,能少吃药,或不吃药,能终老在家而不是在手术台上,就是福报。

现代人都问病怎么治,很少有人问病怎么得的。我的建议是,不舒服了,先静静地闭目养神想三分钟:我一贯的生活如何,情感如何?……也许,想着想着就能明白一些什么。

肉体是充满意义和富于诗意的器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感触它、参透它千百年来的进化。它需要你启动你全部的灵能,需要你用你的心去看、去悟。

相比较市场医学,中医(大醫)是温暖的:她称肌瘤为瘀血,为疬;她视高热为太阳发热、阳明热、少阴热。她坚持触摸你的身体、你的脉搏、你的后背、你的痛点。她从不用冰冷的、庞大的、强辐射的仪器扫描你。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好的医学理念,一定知道你的痛苦源于生活,源于你精神的困顿,她眼里是“人”。而从不是“病”。

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人爱我们了,他们对那肉体已熟视无睹,全无敬畏,他们可以任意地切割它、撕裂它,给它装上金属零件,插满管线,让它在X光下闪闪发光。

在原始年代,当细菌还不是人类机体最主要的敌人时,欲望与恐惧就已经存在并威胁或推动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了,至今它们的作用依然重大,甚至致命。

现在找个好医生,比找好丈夫和好妻子难上百倍千倍。好医生除了要有圣人的德行、艺术家的灵魂、将军的勇猛和科学家的严谨。

大醫(道醫)文化的了不起在于不争论,自己静下来好好学习、参悟、实践,能改变一点是一点,如果不能救世就先救自己。

因为私欲,利益之下无德、无道、无术,当下的医生都是值得可怜的,中医严重西化或许因为保驾护航才让西医杀人无罪,传统中医救人无功,搞不好还落个非法行医,这着实令人心寒。所以我不鼓励青年一辈去当医生。

在此我愿天下人都懂中医,明医理,懂阴阳,辨人性,唯有此途,即可安道、安己,又能助人、救人!

(0)

相关推荐

  • 鼻子的病不是只和肺脏有关,而是和五脏都有关联!

    转入正题,看看老祖宗是怎么论述鼻子的毛病的: 鼻和肺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鼻--在窍为鼻.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 ...

  • 《四圣心源》中气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 ...

  • 名方—1—五脏第一方

    第一章 肝脏用方 1 第一节 和肝之剂 2 调肝和肝第一方--四逆散 / 2 肝脾不和之名方--逍遥散 / 5 调理肝气之名方--柴胡疏肝散 / 10 和解少阳之名方--小柴胡汤 / 13 和解胆经之 ...

  • 浅谈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

    导读:经筋系统与经脉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既往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经筋和经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

  • 十二宫对应十二月,十二时辰和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宫对应十二月,十二时辰和人体十二经脉.依次为:命宫,兄弟,夫妻,子女,财帛,疾厄,迁移,交友,事业,田宅,福德,父母.宫原意为房屋,住宅,是一个空间概念.

  • 天下无疾: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无疾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 ...

  • 针灸十二经脉常用穴位总结

    針推精粹 针推名家临床精粹. 关注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 ...

  • 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 & ...

  •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之天府穴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ráo)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

  •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

    耳与十二经脉关系 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 研究发现,循行于耳及其周围组织经络中 ...

  • 胎息启动可以振动气脉带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

    胎息启动可以振动气脉 带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环,拉动五脏六腑气穴.在生理和心理上要经过"推陈出新"的过程.推陈就是排浊,出新就是生元气.

  • 如何巧记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顺口溜总结,看三遍就会了

    如何巧记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顺口溜总结,看三遍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