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份资料,讲的是古人的一些能力,其中有个叫霍布斯鲍姆的曾经在一本书里记载:18世纪的时候,欧洲人的身高其实非常矮。有一次意大利征兵,72%的人不足1米5。但就是这样的士兵,他们能全副武装,每天50公里强行军,连续一周,那是家常便饭。同样,当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怀疑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时候,我没有说话。我实在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无知的人身上。要知道,目前留存的文字可是清楚记载了杨澄甫宗师当年训练量的。其中一项训练科目:抖大杆。杨澄甫宗师的训练量是每天400下:左边200下,右边200下。没有抖过大杆的朋友看了这个数据可能没什么感觉,好像只要勇敢点、灵活点就可以像常山赵子龙一样威猛。我是抖过大杆的人,我知道,一般来说,没有经过训练,或者训练不得法的人,要端平那根大杆都不可能,不要说往前平刺了。
以我现在的实力,那根大杆我也只能连续平刺7、8下,然后就得换一边,或者休息一下,才能再次端起,而杨澄甫宗师的训练量是200下。这可不是靠“四两拨千斤”来做到的。练习太极拳的朋友,大概都喜欢“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这两句。这两句话,在拳论中出现,最早应该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宗师的《打手要言》。至于怎样练习太极拳,怎样一步一步做到“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其实也有前辈做了研究,并明确提出了太极拳训练的步骤。这位前辈就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先生。李亦畬先生在一篇叫做《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首次提出了“两股前节有力”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被后来的太极拳习练者广泛知晓。后来李雅轩前辈也是反复提及。
前辈其实是以“两股前节有力”为前提,描述了太极拳训练的进阶次序,最终达到“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这个目标。
当然,前辈在文章中,还提到了身体中的脚、腿、胸、两肩、腰在力量传导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练习。不过,李亦畬前辈是个举人老爷,文化程度相当高,《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的文字是半文半白的,现代人阅读起来,可能会有点艰涩。
狮子我呢,也是怕埋没了这篇好文,就做了一个解说,放在了荔枝微课。有兴趣了解一下全文的朋友,可以去荔枝微课看一看。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原文不长,我按照原文,逐句做了解说,拍成视频。总共36段视频,每段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