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人”的论说(一/六 )

关于“小人”的论说(一/六 )

一、孔子的“君子小人”说

孔子论“小人”与“君子”,也有与他论“上智”与“下愚”相类似的情形。这个话题,孔子说得很多,有时以地位而论君子与小人,有时又以德行而论君子与小人。且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含意。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就身份地位而言小人的,似与德行无关。按《论语集注》的解释,“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说他们像“女子”(富贵人家之“妾”)一样“难养”,因为与他们太接近了,他们就会没大没小;与他们太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于你,所以应当“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也是以身份地位而言“君子”与“小人”的。尽管在这两句话之前,还有一句叫做“君子义以为上”,尽管孔子对臣子的“为乱”与草民的“为盗”深恶痛极,然而,君子即使“无义”却依然是君子,“小人”纵然“有义”也还是“小人”,也无关乎“德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论语集注》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小人不愿成人之美,因为有妒忌之心,小人喜欢成人之恶,以致幸灾乐祸,这是就道德品行而言小人的,似与身份无关。孔子在这个层面上说小人,往往与君子相对。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此等等。君子与小人之分野,核心都在“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所以,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舍生取义、表里如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此等等,至今仍被称为君子之风;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得志便猖狂之人,拍马溜须、两面三刀、看风而使舵之人,则历来都被称为“小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话也是孔子说的。仁与不仁原是关系到礼乐存废之大事。仁者有德,那么,不仁就是缺德,不仁之人就是小人,从此言看却是未必。《论语》集注说:“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正焉,则未免为不仁也。”富贵为君子的不仁,只在一念之差,不仁了也依然是君子;贫贱为小人的却永远都是不道德的。这样一来,就将身份与德行合二为一了。对此,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无论是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还是拍马溜须、两面三刀,权势人物哪一样不比“仆隶下人”玩得熟稔?!
   人之“性”,在孔子之后,曾有孟子“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
  孟子的“性善”说,具体体现于他所说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说,人之有此“四端”,就像人有“四体”一样,无此“四端”中之任何一端,便不能称之为人。(参见《孟子·公孙丑上》)可见,“仁、义、礼、智”四者之“端”,孟子视它们为做人的底线。
  荀子是反对孟子的“性善”说的,《荀子》中的《性恶》篇就专门批判孟子的“性善”说。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作'人为’解)也。”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由此可以归纳出荀子所说的“性恶”之三个方面:即好利、好妒(疾恶)、好色(声色),按照荀子的意思,倘若以为人“性善”而“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参见《荀子·性恶》)在我看来,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大可互补。人性之中,有“性善”的胚芽,也有“性恶”的基因。
  孔子没有说过人之“性善”或“性恶”,但从他对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说之中,隐略可见这个思路。只是他将“性善”归于君子,这“君子”往往居于上层,又将“性恶”归于小人,这“小人”往往处于下层。孔子之所以这样认定,之所以在论“君子”与“小人”之时将身份与德行合而为一,或许与他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有关。因为他认为,处于上层公卿大夫知书达礼,而处于下层的山野草民,则难得学习礼义。孔子是相当重视礼义的学习的,包括他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之所以说在“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与“后进于礼乐”的“君子”之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恐怕也是因为在“野人”之中能“习”礼乐的相当难得。当然,就像他论“上智”与“下愚”的关系一样,这也只是“个体”身份的变易,并不具有普遍性。
  在孔子的“君子小人”说中,重视礼义与教化,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权位与权力。假如权势者没有受到任何的制约,那么,它能将人性之恶,包括人的好利、好妒、好色之心,成百成千成万倍地扩展,以至突破做人的底线,将人性之善的胚芽,例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统统抛到九霄云外。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的礼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反而成为他们的遮羞布,成为他们骗人的把戏。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往往就是这样出现的。
  与此相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虽然不懂得那么多仁义道德的说辞,虽然心中也免不了会有好利、好妒、好色的根芽,却也保留着人之为人的最朴素最起码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但孔夫子很难得看到山野草民在道德上的这种优越,而对他们怀有极大的偏见。“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这就是他对古今之民所做的比较,狂由“肆”而为“荡”,矜由“廉”而为“戾”,愚由“直”而为“诈”,民之“三疾”,统统都已变本加利。“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在孔夫子看来,礼义教化,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而言,只是使他们更容易被上等人役使而已。
  所以,他会不由自主地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与小人联系在一起。而且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最终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愚民策之理论依据的观念。

纵上所述可见,孔子的“君子小人”观,与他的“上智下愚”说异曲同工,大可合二为一。鲁迅经常拿“正人君子”开涮,或许也包含着他对孔子的“君子小人”说的某种程度的不认同的。

二、苏轼眼中的君子与小人

苏轼的论说文里,几乎每篇都有“君子”字眼,一篇简短的论文中,甚至有多个“君子”词汇出现。例如,他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总字数为846字,“君子”出现4次;《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仅仅697字,就出现“君子”一词7次;《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981字,“君子”一词出现了8次;《大臣论》有1442个字,出现“君子”的地方有13处。学术界对苏轼的文学思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作品中的君子思想,进行文学、伦理、哲学和政治的关联综合研究,值得进一步加以挖掘和扩展。

“君子”一词的用法

苏轼眼中的“君子”,继承儒家的传统见解,基本上是道德高尚的含义。君子的称呼,是对道德高尚的赞誉。例如,他的《顺济王庙新获石记》指出:“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但是,实际的运用也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君”是对人的尊称。苏轼的《墨君堂记》里指出称呼中“公、君、尔、汝”,都有分别:“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说:“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后有君子”是对未来贤达的称呼。苏轼的《陈公弼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

“隐君子”的说法,苏轼特指那些隐居的贤良之士,他们离群索居,行踪不定,是值得寻觅的资源。他在《超然台记》指出:“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苏轼在《盖公堂记》里说:“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

“古之君子”“后之君子”和“后世君子”,苏轼指出“古之君子”是恪守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之君子”“后世君子”则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君子之道,实质上是小人、伪君子。苏轼的《伊尹论》指出:“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君子的涵养和风范

君子追求仁义,仁义为君子之本。苏轼认为君子之善在于仁义,不能见利忘义,应该立场坚定,不能动摇。他在《思堂记》指出:“君子之于善也……临义而思利。”仁义的主张,在于坚持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苏轼的《刘恺丁鸿孰贤论》强调:“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与我也。”

仁义道德应该落实到君子行为和性格之中。苏轼的《屈到嗜芰论》认为君子之本在于仁义:“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无论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官,心存仁义是不能缺少的。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个人的性格,可以看出仁义的遵守情况。苏轼充分发挥了孔子“刚毅木讷,近仁”之说,特作《刚说》提到:“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君子严守礼仪。君子的修养在于他们能够认真执行儒家的礼仪规范,表现得文质彬彬,行为得体。苏轼在《礼义信足以成德论》指出:“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君子以信天下之惑……此三者足以成德矣。”

君子之所以能够外表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就在于内心有道德责任感、使命感、羞耻感。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强调:“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对当时不读圣贤书籍十分惋惜,强调君子知书达礼,“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对君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不学礼而不治其他。以之出入周旋,乱臣强君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纪纲条目,以遗后世之君子。”

苏轼追寻君子足迹,效法君子行为。苏轼在《南行前集叙》里描述了他对古代君子的怀念和崇敬:“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里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古代君子的敬仰,“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同时,对范仲淹的君子行为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范仲淹是当时人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君子效忠国家。苏轼以一个宋代官员的身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君子兼臣子应该忠诚服务国家的理念。作为社会成员,君子应该奉献于社稷,以实现为国家利益的远大抱负,个人的升迁、境遇,都不应该加以过多思虑。虽然君主不一定能够采纳进谏,但是忠臣为了国家的安危,仍应当直率建议,表达赤胆忠心。君子应该为国家建功立业,造福民众。作为社会管理阶层的士大夫,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苏轼的《既醉备五福论》指出:“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应该首先考虑国家利益。苏轼的《滕县公堂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君子为官应该实践儒家的君子之道,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弃个人贪图享乐的私欲:“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是故饮食必丰,车服必安,宫室必壮,使令之人必给,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开始就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勃勃,兢兢业业,坚定个人的正确选择。苏轼的《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认为:“君子之欲有为于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始进以正,犹且以不正继之,况以不正进者乎!”

君子敢于直言不讳。在奸臣当道的情况下,一个君子官员心地坦荡,忠于国家,主动上谏,不顾个人利害甚至身家性命。苏轼在《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事父能孝,故可以事君;谋身必忠,而况于谋国。然而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苏轼的文章,多次谈到一个君子、士大夫、读书人,应该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下不忘为国忧虑的情怀,主张君子是志士仁人,应该至死不渝地为社稷贡献,他的《田表圣奏议叙》里就充满这样的见解:“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君子逆境坚定。君子往往身处逆境,仍然洁身自爱,受到小人排斥,仍然坚定信念。苏轼寻访了屈原庙,触景生情,万分感慨,对君子的遭遇进行了深入思索。苏轼在《屈原庙赋》中指出:“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历史上往往出现小人得势的局面,让君子备受排挤,十分尴尬、难受。苏轼仔细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故凡天下之患,起于小人,而成于君子之速之也。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君子为客,小人为主。主未发而客先焉,则小人之词直,而君子之势近于不顺。直则可以欺众,而不顺则难以令其下。故昔之举事者,常以中道而众散,以至于败,则其理岂不甚明哉?

”(苏轼《大臣论》)小人结党营私,唯利是图,形成了顽固势力,往往在朝政上占据上风,以致小人屡屡受宠:“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尽管君子备受排挤,经受磨难,但是出于道义和责任,君子坚定信心,一定能够战胜小人。苏轼认为:“今夫小人急之则合,宽之则散,是从古以然也。见利不能不争,见患不能不避,无信不能不相诈,无礼不能不相渎,是故其交易间,其党易破也。而君子不务宽之以待其变,而急之以合其交,亦已过矣。君子小人,杂居而未决,为君子之计者,莫若深交而无为。”(苏轼《大臣论》)

君子知足常乐,超然世外。生活之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超然于物外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苏轼的《超然台记》主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心境愉悦,不依赖外物琐事,才能真正开心,例如宴饮中有忘乎所以的快乐,就有道家老庄的情怀,苏轼《醉白堂记》:“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自然美景欣赏有乐。苏轼的《放鹤亭记》记载了自然山水、四季更替的快乐美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在大自然的怀抱下,饮酒作乐,自我陶醉,岂不快哉?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苏轼《放鹤亭记》)

社会生活中开心常乐。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往往并不一致,主观愿望常常因为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因此应该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苏轼《超然台记》)作为官员士大夫的君子,应该先苦后乐,与民同乐。苏轼在《凤鸣驿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

乐在超脱。如果个人不依赖财富、名利、外物,快乐就到来了。苏轼在《宝绘堂记》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佛教能够解脱烦恼,苏轼《黄州安国寺记》指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私窃乐之。”

君子小人之别

自古至今君子和小人有根本差别。即使有君子的称号,也是形形色色,有的是真正的君子,有的是假冒的君子、虚伪的君子,对此需要仔细辨别。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不能混淆。苏轼紧密联系实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当时朝政里出现的乱臣贼子十分痛恶,揭露了他们假冒君子的小人行径,认为小人当道是国家的灾难,规劝皇帝能够加以辨别。

对孔子的继承。苏轼作为儒家文人,钟情于孔子的君子之道,基本思想如出一辙。其中包括:一是仁人之道。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差别在于君子实行仁道。苏轼的《论会于澶渊宋灾故》:“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

二是中庸之道。苏轼的《中庸论》强调中庸之道,为君子所应该遵守:“君子之所以为时中,而小人之所以为无忌惮。”三是美德之道。君子是各种各样丰富美德的化身和综合。苏轼的《论好德锡之福》:“夫君子小人,不可以一道待也。故皇极之中,有待小人之道,不协于极,而犹受之。至于待君子之道,何其责之深也。”四是典型人物。历史上典型的君子如颜渊、小人如桀跖。苏轼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如桀跖,虽微《春秋》,天下其孰疑之?”

苏轼对君子小人问题的认识,有自我的体悟,不乏个人独到的新看法。他把道德善恶具体化、政治化、形象化,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使此问题更好理解和识别。其中,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君子如嘉禾也,小人如恶草。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里强调:“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二是廉贞为君子,贪狠为小人。苏轼的《续养生论》指出:“廉贞故为君子,贪狠故为小人。”

苏轼在《醉白堂记》中同样强调:“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三是今昔对比,联系实际。苏轼赞扬古代的君子恪守仁义道德,为国无私奉献,是真正的志士仁人。而后来的君子产生了严重的异化,背离了儒家之道,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已经成为小人、伪君子了。苏轼面对当时境遇,发思古之幽情,大力讴歌古代真正的圣贤君子,严厉痛斥当时小人当道,祸国殃民,不注重修身,而在乎个人仕途,一旦未能如愿,就怨天尤人,诽谤国君,这样的所谓君子是万万要不得的。苏轼的《大臣论》指出:“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

苏轼是典型的文人,其君子思想属于儒家主流观念。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千古流芳。他所谈论的君子人格,长期地、深刻地影响了祖国千年文人和文脉。由于苏轼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广大读书人潜移默化深受其君子之风熏陶,在老百姓身上发挥的人文教化普及和流传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明确将苏轼列举为追随欧阳修的宋儒学派。苏轼的文学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缠绵,注重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具有博大的胸怀、历史的厚重,对君子小人问题的探讨,就是突出的一个方面。苏轼的文学,“在内容与题材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作为传统儒家的信奉者和传承人,毕竟是文学家、政治家,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君子论述,联系实际,运用广泛,更多地侧重经世致用,解决时政弊端,警示小人的危险,告诫人们应该有君子的理想、情操、气节等,但是未免星星点点,浅尝辄止。这是研究苏轼君子思想时,不能回避的。正因为如此,著名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里,无苏轼的踪影;一般通行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对苏轼也往往是一笔带过。

总之,苏轼从“君子之本”“君子之德”“君子之忠”“君子之乐”等方面,分别对君子品性进行了具体说明和实际运用,试图在当时发扬光大仁人志士的君子之道。他根据宋代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注释了君子的丰富内涵,具有君子思想鲜明的时代性、文化性、独到性、体验性,为儒家君子学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原载于《博览群书》(作者孙君恒,孙宇辰)

三、怎样和势利小人相处?

说实话,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人,当时我也很郁闷,但是后来我读了刘庸的书,自己也反思了一下,并且成功的与之相处,但并不挠头。希望能帮助你。
与这种人相处,关键靠的不是行动,而是心态。
你可以尝试这样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别人怎样做不关我的事,别人怎样对待我也和我无关,只要我自己做了我该做的就足够了,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要一样保持我的生活节奏。
这样想的话,有四大好处 :一、你可以不必看那个小人的脸色,减少了你心中的紧张感和劳累感,而且更加潇洒。二、你不必再为每天的行为说话是否得体,第二天该怎样对待她,琢磨那个小人又会出什么招数 而烦心了。三、你可以活的更潇洒,愉悦身心。四、你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那个小人没做好,是她的事,大家心知肚明,出了问题,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是也会在整个氛围中出现一个冷落那个小人的短暂或者是长时间的情况,此时你的人气就会上升。
但是,此时那个小人、可能会反过来讨好你,或者是攻击你(可能她此时没有那个势力了),导致你有一种压迫感。这时,你不必烦心,没有人能改变你,你继续按照你的生活节奏走,工作节奏走,不与她攀比,不与她纠缠,这样的话她就会感到无趣,也就会罢休了。倘若她在此时偶然得到领导表扬,你也不必心烦,继续努力干,领导终究会看到你的努力。
最后,再告诉你,不要对她的言行举止特别在意,那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你也可以在公司多发展一些朋友,让你不至于在关键时刻感到孤单,或孤独无助。
在平时多一些娱乐身心的活动,会调节你的心情,对你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是有帮助的;对了,多阅读一些有关人生哲理的书籍,要文章不是太长的,比如随笔之类的,对你待人处事的观念上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以上就是我的解脱经验,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四、君子与小人

雅士的“君子与小人”,归纳的不错,特转载。我从不转载别人的文章,也是我第一次。

生存吧:君子与小人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人的思想、对错往往在一念之差,工作之余在网上收集一些君子与小人的文章与博友共赏,人的一生作君子还是做小人请各位博友留言发表见解。

古代先贤透视众生,看到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

  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中留下许多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论说,勾勒、描画、定义解剖过。这无非是提醒人们注意小人,尽可能的避免受到大的伤害。大到治国选才用才,小到与人相处。

君子与小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是怎样的呢?我拣些紧要的方面的来说说:

  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人心胸狭窄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人口是心非言而无信。

  君子有情有义,肝胆相照;小人见利忘义,卖友求荣

  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君子慷慨乐于施恩助人,小人吝啬一毛不拔。

  君子公私分明,公事公办,私事私办;小人公私不分,以公谋私,以私办公。

  君子一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与小人斗,小人习惯死搅蛮缠胡编乱造诬陷挑斗。

  君子做事脚踏实地靠本事能力吃饭;小人做事投机取巧惯于溜须拍马。

  君子为人真诚,平等待人,小人为人势利,看上不看下。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

  君子大人不计小人过,小人凡事记恨在心伺机报复。

  君子自足常乐淡泊明志,小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君子得势主持公道,为国为民,小人得势鸡犬升天,百姓遭殃。

  君子遇事敢作敢当责任当头,小人遇事敢做不敢当推诿掩盖。

  君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表里如一,明人不做暗事;小人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两面三刀,爱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君子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小人为人奸诈工于算计大白天里都能见到鬼。

  君子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小人宁可瓦全甘愿苟且偷生。

  君子注重修身修心修行,小人注重私心私利私行。

  君子按规则出牌,小人随心所欲出牌。

  君子看重信誉名誉人格尊严,小人喜欢沽名钓誉名实不符。

  君子讲求大智大勇,正大光明;小人善施雕虫小技,瞒天过海。

  君子追求实事求是,上下如一;小人擅长弄虚作假,瞒上欺下。

  君子通过努力能够成功事业,小人通过努力也能成功事情。君子努力更多靠实力,小人努力更多靠贿赂。君子当权民心所向,小人当权民心向背。君子当道风气清正,小人当道空气靡腐。

  君子与小人不是看学历高低贫穷贵贱职位等级如何,看君子与小人关键是要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君子是金子的话总有一天会发光,小人即使一时得手也不可能得手一世。

  交友最为忌讳交上小人,上司最怕看走眼重用上小人,政府要职最恐怖的是起用了一个小人,左邻右舍最怕出现了一个小人邻居,生意场上最担忧的是碰到小人对手,婚姻爱情最倒霉的是与小人同流和屋,办事最头痛的是遇上小人把持,职场上最没招的是偶然碰上一个小人领导,一家企业公司最可悲的是小人掌权,人生最烦恼的是无意间卷进了小人的是非泥潭。

  君子与小人无处不在。什么时候碰上无法预知,全凭个人的眼力。人们日常交往须提防小人的危害。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善良的人们不设防,不清醒,不理智,与小人为伍还以为遇到了君子。太平盛世小人的常态是不好不坏的状态,人们只有透过小人的动态变化来辨识小人的本相。君子只要不同小人计较,不掺合,不纠缠,抱着吃亏是福的心态,正常相处也可能相安无事。

我们即使做不了高尚的君子,起码可以做一个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君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男人、妇人、好人、恶人、生人、熟人、雅人、俗人、庸人、明白人、精明人、小气人、尴尬人、龌龊人、盘缠人、累赘人、无生趣人、死不开交人……但凡种种,构成芸芸众生,形成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间。

而最让人所不齿的却是“小人”。此处不妨引用孔子的几句话,他老人家数千年前便已明察秋毫,其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他对“和”字的理解,亦颇可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话往往似而非是、颇堪回味,看去似觉矛盾,实则含有至理。又譬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如醴。”此话说的贴切,大凡君子,胸怀旷达、如水般包容、清澈。

然小人,每每以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无中生有、落井下石为能事,只气得君子额筋浮胀、睚眦欲裂,须发尽竖,仰天长啸:“此乃小人也!”

小人如蛰伏暗处的腹蛇,将毒液渗入你体内,便逃之夭夭。小人往往也能风光一时,古有秦桧,小人多嘴利,即使是岳飞这等顶天立地的真君子亦被冠以莫须有罪名,惨死风波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过小人终无好下场,今之岳王庙,小人夫妇长跪于英雄脚下,遭万人唾骂,遗臭万年,唯庙中长矛,直指苍穹,恨不能刺贼杀敌,犹在风中悲鸣!

君子坦荡、豁达,从不屑于小人为伍。名相于谦,曾作石灰吟:“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何等的荡气回肠。

君子做事,光明磊落。诸葛亮七出祁山之战,魏延曾三请诸葛亮拨一支精兵,断司马懿后路,然丞相不允。此等鬼魅伎俩,又岂是君子所为,故亮逝后,魏军大将过其冢时,下马跪拜,并令三军绕行,莫敢动坟山一草一木,亮之君子之风,令人敬仰,名垂青史。亮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自远,正是自身真实的写照。

君子无小人龌龊行径,即便决斗,亦先下战书,双方持剑而立,尽情搏杀,死而无憾,何等酣畅。

小人似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看到食物摇尾乞怜,见到衣履华鲜之人伏首贴耳,若见穷人、乞人便龇牙竖毛,狂吠不已。

小人笑里藏刀、口腹蜜剑、惺惺作态,他们有一张百变的嘴脸。

君子更像海豚,有着超凡的智慧、优雅的个性、敏捷的身手和一颗善良的心灵,虽也有满口利齿,但从不伤人,即便是人类伤害,捕食它们,它们也能以怨报德,一旦人类被鲨鱼追咬,或将溺水而亡,便挺身而出,勇敢地驱逐鲨鱼,救人上岸。

天,自有道,君子日多,小人日少,小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受到鞭笞。不过,朋友,提个醒,碰到小人,还是提防着点。

君子和小人就一步之差,为什么有的人就情愿当小人,而不愿意当君子呢?其实人人原本的意愿是想当君子的呀,其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就系好象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一样,自持清高。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这话是对君子说的。真正的君子做好事是不留名的,有包容之大气度,不斤斤计较。也从来不轻易对别人许诺什么,更不有所图,为的是别人好,自己高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总是能给别人在适当的时间里,当面提出建议。君子一生活的是个德字,小人一生活的是个累字。对小人而言,那事情就多了,你对他10次都好,有一回不周到的或者没有重待的,他会当时脸面发红,心里记恨。容不得半点别人说他的不是。他(她)骨子里还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最聪明,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她)才是聪明过度的小人。他更会在见不得人的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在心里骂别人,好象哑巴一样,不能骂别人或者不敢当着面骂别人,也要用手比画。如果你对某个人有意见,就应该当面指出,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得罪我了,要给我说声对不起。这样,他也不敢,为什么?因为小人他本身就底气不足,他心理有鬼,自己一身毛,他(她)怎么还说别人是怪古呢?他是恨的要死,怕的要命。做出的事情更是见不得阳光。小人还会过河拆桥,用你时,你是爷爷,不用你时你要叫他爷爷了。对小人,你也千万别当他说的话是算数的话。因为小人的话不能兑现,冷不防的还给你来一绊子。

君子终归是君子,君子的气度是小人所没有的,他总想着别人的好处,想着为别人谋好处。给别人一条路,也是给自己一个人生的大舞台。一个又大又宽广的舞台,使君子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天地。日子越过越富有,路越走越宽广。而小人总能想到别人的坏处,比如人家哪一次对不住他(她)了。就骂别人没有给他好处。路越走越窄,甚至亲戚朋友都认为他做人不怎么样,人品有问题,甚至人品坏到了极点。谩骂别人,尤其是骂比他强的人,这更显示他的无知和无能。试想,一个整天靠骂别人,坑别人的小人。有几人愿意和他(她)为伍。和这样的人成为亲戚及朋友,都感到耻辱和脸面无光。

怎么能让君子更大度,小人变成君子,从此不再做小人呢?撇开私利,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就什么都解决了。

五、[儒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第四·十一)

  这又是一段有关“君子”和“小人”的话。在《论语》的体系中,并不是用道德来评判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君子,其实是指当官的,或者说士大夫。小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也就是说,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于他们的“职业”。

  今天,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在孔老爷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么先进的词语,老人家也没来得及发明一个。不过,他已在《论语》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这句话中他就明确了,君子的“职业道德”是“怀德”和“怀刑”,而小人的“职业道德”呢,是“怀土”和“怀惠”。

  不过,理想与现实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比如,当官的一个最要紧的职业道德就是不贪污,但不一定所有官员都做得到。记者必须要在新闻中说实话,但还有一群“经受不住考验”的记者,为了好处费或“点击率”而在报道中大说假话。职业道德是需要遵守的,可惜好多人觉得职业道德是用来破坏的。

  所以,“君子怀德”就不应按照目前大多数教科书那样解释成“君子关心品德”,因为身为“君子”的人不一定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其行为说不定比百姓更加不堪。因此,“君子怀德”应解释为“君子应该怀德”。后面的三个以此类推。

  根据《四书集注》的解释,“怀德”的意思是“存其固有之善”,也就是坚持高尚的品德。“怀土”的意思是“溺其所处之安”,也就是一门心思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怀刑”的意思是“畏法”,也就是今天的“有法必依”。“怀惠”的意思是“贪利”,也就是今天的“一切向钱看”。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知道孔老爷子在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他说:“作为当官的,就应关心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作为百姓,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也没什么问题。作为当官的,就应关心是否遵守宪法、民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而作为百姓,则可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君子与小人间的区别还有许多,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十六)那么,在这些现象背后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朱熹说:“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君子应追求“公利”。“公利”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集体的利益或更多人的利益。小人追求的则是“私利”,也就是一人一家一个小团体的利益。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子产在郑国当总理时,有一次出门,用自己的帕萨特帮别人渡河。听到这个故事,孟子说:“惠而不知为政”。孟子说子产这个人啊,心肠虽好,但根本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为何?他说,只要按时保质修桥铺路,通过制度把这些事情做好,那百姓就算买不起帕萨特,也能自己渡河。这才是君子该干的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哪有时间开着公家的车来帮百姓一个个过河呢?如果真这么搞,你这个总理哪有时间去做该做的大事呢?

  作为总理,当然是君子之中的君子了。既然如此,那么他就应一切从“公利”出发。但有人可能要问:他开车帮人渡河,难道不算是学雷锋做好事,难道不是从“公利”出发吗?但不要忘了,总理开车帮一个人过河,却可能耽误处理某项工作的时间。他“矫情”地亲手帮助一个人,从而获得一个“亲民”的美誉,却可能让一千个人饿肚子。这就是太“善良”的代价,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六、关于小人

《曾国藩的九九方略全鉴》有这样的一段方法论:通过眼神辨别君子小人的办法,《檀几丛书》和宋瑾编纂的《古观人法》中也有所论及,

附下以供参考:

目光尊严,气息平静,神态凝重,远远望去威严无比,让人生畏,而接近后才发现和蔼可亲,这样的人是在上位的君子;

目光平和中正,神情冲淡平和,看起来若有思虑,但是又好像不堪所虑,能够在污浊的社会中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淡泊功名利禄,这样的人是身处下位的君子。

眼光灿烂闪烁,气宇深沉,藏而不露,偶尔露出泰然平和的颜色,而有时也露出肃杀的信息,这样的人,是身处上位的小人;

目光摇曳不定,精气不足,神情散乱,远远望去姿态不佳,靠近看又没有风度的,是身处下位的小人。

小人表面上没有什么标志,只有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小人。只有和君子相比,才更能显示出小人的特性。

君子和小人是相伴随的,就像有晴比有阴一样,只要有君子存在,小人就不会灭绝。 小人的言行举止具有不少特点,但造谣生事是小人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回造谣生事污蔑他人,损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往往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并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喜欢制造矛盾和拨弄是非,喜欢无中生有和造谣抹黑。

小人为什么回不择手段的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的表现出来。

第二,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里很不平衡,于是通过造谣污蔑贬损他人,以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病态的平衡。

第三,出于一种虚荣心理和不服气的心理。 第四,通过污言秽语地贬损他人、攻击他人,实际上完全是心理变态。 小人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