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实施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这个具有实施金融监管的这个职能。金融监管作为一个广义概念,我们实际上有许多的子概念,按照不同性质划分,我们有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一、机构监管:就是目前中国政府的这种监管模式。金融机构监管就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持续的稳健经营、风险管控和风险处置、市场退出进行监管。我针对不同的机构,设立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我设立银监会;对于保险机构,我设立保监会,当然现在我们把它合并了,统称叫银保监会。我针对证券公司,我设立证监会。这叫机构监管。

二、功能监管:什么叫功能监管呢?我们说,由金融机构构成的金融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当中,它都履行了哪些功能呢?它有清算的功能,它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它有信用媒介的功能,等等这些功能,我针对具有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按照同一规则、由同一监管部门监管。我就不允许,你银行部门有理财产品,我证券公司我也有发行相应的理财产品,都是理财产品,由不同的部门去监管吧?

三、行为监管: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就要领取何种牌照。因为金融业务对这个社会冲击的影响特别大。你叫或不叫金融机构,但是你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你又没有接受监管,你哪天经营失败了,对社会的冲击就很大,所以根据我们历史上的金融监管的经验,我们只要是金融业务,我们就要你持牌,要持牌,我就要派机构监管你,但是对于没有持牌,实际上你又在从事金融监管的业务,那就更不允许。对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要监管,对没有牌照但实际上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更要监管,不允许任何机构无照经营。

●金融规制(Regulation) 和金融监管(Supervision )

金融规制是指监管当局建立一套监管规则,金融机构在此规则之下运作——监管细则和具体的指引涵盖金融机构的开办、运作、业务范围和并购以及退出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要求。你整个市场在我这个规矩之下进行,规制是指一套规则。

金融监管是金融规制建立之后,金融监管活动(包括监督审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压力测试等等)的作用就是确保各家金融机构遵守规则,安全可靠地运行。是我检查你这些日常的经营活动是否合规的一个东西。前面是定规矩,第二个环节,监管就是我看你有没有违反规矩

金融监管我们又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注重的是微观审慎监管,什么叫微观审慎监管呢?就是对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进行监管,目的是保证每一家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经营,即监管当局对每一家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操作流程及其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我甚至对你的从业人员进行监管,我对你的高管进行准入制度等等等等,这都属于对每一家机构的监管。但是我每一家机构都是合理的,一旦遇到了金融危机,结果出现问题了2008年就是这个样子。我虽然在微观上没有问题,但是你整个的环境出现了大的危机,用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讲,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个的金融危机爆发了以后,整个体系都出现问题了。我即便是这个危机之前,我这家机构是正常经营的,危机一来我这个扛不住了,我也出现问题了。

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紧紧保持微观审慎的监管不够,我还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那么我们说我们目前的这种机构监管就会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比如说,以中国为例我们就发现,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许多传统企业不属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对象,但是却在从事准金融业务,传统的机构监管模式会出现监管盲区。举个例子,阿里巴巴它有一个支付宝,我们管它叫第三方支付平台,它只是帮助买卖双方完成资金清算的一个机构。支付宝的这个双11,从它最初的几百万的成交量到现在几千个亿,一天完成几千个亿的成交量,它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的竞争生态。阿里巴巴在2019年顶峰的时候,它一秒钟的成交笔数是23万笔,那么这样的交易规模、交易频率,这都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应付的这么一个状态。那么他这个做第三方支付, 那么大量的钱,由阿里巴巴下面的支付宝在控制,那么他就逐渐衍生出了其他的一系列金融业务来了。包括京东,现在我们就看到有京东白条,阿里巴巴有花呗,类似这些业务它就有放贷的职能了。而阿里巴巴典型的是属于非金融机构,它不是属于我们传统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对象,但是它又在干什么?干我们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它是完成什么工作?支付的功能原来就只有银行可以做吗?那现在谁在还在做了?你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也在做了吗。那么类似于我们的微信支付,也都在做这个支付的功能,它们要不要纳入监管?根据我们这几年的这些年这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这个现状,我们认为,还是要对它进行监管。不监管就可能会出问题。

同样,一个市场出现多头监管,形成“群龙不治水”的局面。同样是资管业务,我银行有资管业务,证券公司有资管业务,保险公司也有资管业务,同样的资管业务,形成了多头监管,群龙不治水的现象。这都属于我们微观审慎当中的这个不足。当出现新的业务和业态时,很容易出现政出多门,监管标准不统一。那么由于你监管标准不统一,那我作为经营主体的时候,我就看到底哪个部门监管最松,这就形成的所谓监管套利。哪个部门监管最松,我就到哪个部门去报告。那么正因为我们微观审慎监管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向宏观审慎监管出发,要求中央银行还要履行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

所以我们说,除了货币政策,你中央银行要负责以外,那么你宏观审慎监管你也要做。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那么当时带来的教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资产价格的波动。资产价格有波动的话,过去我们只是货币政策只要管物价稳定就行了,好了,现在股市的波动,房市的波动,汇率的波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安全与稳定。那么我们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的这个经验教训,觉得这些波动都应该纳入我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之一所以,关注资产价格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成为了货币政策未来应该涵盖的内容之一,目的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这是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如果整个金融市场是处于动荡的,你货币政策能够很好地执行吗?那么什么叫宏观审慎监管呢?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弹性,防止某个(些)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误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宏观经济环境造成冲击。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羹的这种负面现象。让它的这个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那么宏观审慎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呢?

缓解金融中介活动产生的金融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影响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负债以及由此形成的资产负债率(也就是杠杆率)。如果资产负债率高,也就是说我的负债除以总资产,这个比率越高,我们就说这个杠杆率越高。杠杆率越高,那么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来讲,它的风险就越大。那么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金融顺周期。什么叫金融顺周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金融业务膨胀,金融的资产负债规模增加,这是叫金融的顺周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我们的风险变低,银行追逐利润的这种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金融低迷的时候,那么金融机构就拼命的收缩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收缩杠杆率,抬高利率转移金融风险,那么这个又使得经济体系当中得不到金融。所以我们说,在经济高涨和经济低迷的时候,金融的顺周期效应就会放大经济波动的这种幅度,这叫金融的顺周期性。

所以世界各国,现在的中央银行,都有一个大的趋势。这个大的趋势就是你过去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还要执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所以我们现在变成了双支柱战略。

●向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转变

相似点:通过影响经济主体支出的跨期性来影响信贷需求,通过影响金融中介机构的杠杆率以及资金成本来影响信贷供给。

不同点:●宏观审慎政策,更多的体现在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体现在总量性政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