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二辑)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五)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并不治疗“伤寒表不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又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一条:“肺胀,喘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关于这一点,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如清代医家徐灵胎在《伤寒类方》中指出:“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把小青龙汤看作一张专治寒饮之方,其意义在于,更便于我们解读小青龙汤证中的“或然证”,更便于解读小青龙汤可以治疗痰饮证之咳逆倚息不能平卧者、溢饮浮肿者的原因。同时,方中麻黄、桂枝之用,也并非专为解表而设,可以解表,也可以温化寒饮、温散寒饮。那么,治疗也并不一定要以汗出为目的。
《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载一案:“脉小右弦,呼吸不利,喉中有声,入夜神迷昏倦,少腹微胀,二便不爽,自言筋骨如针刺,身重难以转侧,右环跳筋,纵不能伸屈,此皆暴寒内入,周行上下,阳气痹塞,且频年交冬痰嗽,天暖自安。老年肾真衰乏,少藏纳之司,水液化痰上泛,寒中少阴,则太阳膀胱之气,无以上承。而流通宣化,开合失度,枢机悉阻,浊气升,痰饮逆,最忌喘急神昏。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阴。议进仲景小青龙法,乃太阳表中之里,通营卫不耗其阳,开痰饮不泄其气,仍有收肺逆、通膀胱之意。小青龙汤。”
尽管案中明言“此皆暴寒内入”,但仅为病因之推测,从脉症中是辨不出表证的(已“内入”),并且“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阴”,治疗是不可以发散开表的。小青龙汤可以通营卫、开痰饮、收肺逆、通膀胱。案中治用小青龙汤,不在治表而专于治里。
关于寒饮的表现,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诠解》中做过如下论述,可供临证体会:
“根据临床经验,凡内有寒饮而造成喘咳的病人,常有下述临床表现:患者面色多见青色或黧黑之色,或下眼睑处呈青暗之色,因属水寒郁遏阳气之象,故称之谓‘水色’;若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则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还有的病人,由于水气内留而见面部虚浮,眼睑轻肿,谓之‘水气’。水色、水斑、水气的出现,是使用小青龙汤时在望诊上的辨证依据。这类病人大多见弦脉与水滑舌苔。咳喘是本方证的主要见证。寒饮射肺的咳喘,往往是咳而多痰的,且这种寒饮之痰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而连续不断……”
(六)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是“姜辛味”
清代医家陈修园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悟出“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小青龙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是治疗饮咳之核心药物。他在《医学三字经》中指出:“《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又在《医学实在易》中指出:“《金匮》以小青龙一方加减为五方,皆以行水为主也。麻黄、桂、芍可以去取,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必不可离。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者可加白术、茯苓,燥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阿胶、玉竹、枇杷叶,下虚者可加巴戟天、鹿角胶,上虚者可加黄芪、白术,痰多者可加桑白皮、茯苓。孙真人颇得其秘。”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咳家”“喘家”“哮家”诸病证,常在应证方中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不但可以治疗咳、喘、哮,即使治疗他症,也不易诱发咳、喘、哮。
如治疗李某,男,8岁,2011年7月15日初诊。
患儿从4岁开始反复出现咳喘,每次发作笔者多以小青龙汤加减治愈。本次就诊,以“发热、咽痛2天”为主诉。诊见:发热,不恶寒,咽痛,咽干,口干喜饮,大便干,时有呛咳。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当属热证无疑,治疗当表里分消其热。
处方:柴胡9g,黄芩9g,僵蚕9g,蝉蜕9g,连翘12g,牛蒡子12g,桔梗9g,姜半夏6g,生大黄(后下)6g,干姜2g,细辛2g,五味子2g,生甘草2g。2剂,水煎服。
药后便畅、热退而愈。
此类患者,如应证方中不加“姜辛味”,往往热退后易咳喘发作或加重。
(七)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如果我们静静品读这段文字,会发现这是作者用平实的文字如实记录的一份医案,一份使用小青龙汤后患者变证纷出的医案。通常,后世注家认为,这是“下虚”之人用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如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从临床实际来看,小青龙汤证多发生于素体阳虚之人。或者说,小青龙汤证的形成多与阳气不足有关。而且,小青龙汤证以体弱之小儿和老人更为多见。也就是说,真正“下实不虚”者使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提醒临证者在使用小青龙汤时,当时时注意正气。正虚明显时,或调整方内药物之剂量,或加用扶正之品,或先扶正后祛邪。
单从文字记录来看,上案中屡屡更方,患者的病情似乎不减反增,医者的治疗似乎不见得高明。但临床上,服小青龙汤覆杯即愈者比比皆是,变证纷出者也并不少见。有时候并不是小青龙汤之过,也不是方药的误用,而是病情的自身演变。
面对疾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这是每位临床医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每位临床医生面对复杂疑难病情时,都有束手无策之时,或有越治越乱之叹!
上述医案中,医者对每次变证的处方是否合适、是否高明暂且不论,单论医者面对变证时的冷静、沉着,每处一方、每用一药都有凭有据,就足可为后世医者之榜样。
金匮灵枢

传统医学经典传承,国医名家资料领取,秘方偏方临床绝活、道家养生智慧分享。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八)小青龙汤治疗燥咳
当代医家丁光迪制有辛润理肺汤治疗凉燥束肺、气逆干咳者。《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记载:“金某,女,44岁,南京市人民政府干部。国庆节后发病,因晚间受凉而致。喉中燥痒,干咳无痰,痒甚咳甚,晨晚为剧。其咳始终无痰,得温饮略舒;咳甚气逆,甚至小便自遗,胸膺隐痛,咳声嘶急,有时涎中见血丝。如此延至来年春暖,其咳才止。多方医药,未能向愈,至今已历四年。舌净苔薄,有津;脉细见弦象。此凉燥束肺,气逆致咳。治以温润其气,肃肺止咳。用辛润理肺汤(自拟方)。带节麻黄4g,带皮杏仁(打,去尖)10g,甘草6g,桔梗5g,佛耳草(包)10g,橘红5g,当归10g,炮姜4g,生姜5g(5帖)。二诊:因为药方见效,自己连服八帖,喉痒除,咳大减,睡眠安熟。舌苔薄,脉细见滑象。肺温气降,佳兆。原方续进五贴,巩固疗效。追访两年,病未复发。”此类咳嗽临证极为多见。“此病的特点,舌净苔薄,不燥不腻,有津液敷布;脉细见弦象,而无数象。虽为干咳,但绝无燥热伤阴之征”。
关于辛润理肺汤,“其用药大意,以甘草干姜合当归生姜,温胸中之阳,并能辛润肺气,解除凉燥;同时,甘草干姜与当归生姜相合,亦有调和营卫之意,营卫和,其表亦解。甘草与当归,各自都能治咳……以上一组药,为方中主药,是从凉燥束肺的病机考虑的。麻、杏、草、桔,是三拗汤与甘桔汤合方,能利咽喉,治咳嗽,作为对症下药;与前一组药同用,能相辅相成。佐以橘红、佛耳草,利咽止咳,实际与麻杏草桔是重复用药,加强治咳的作用……”
通常我们所说的燥邪犯肺有温燥、凉燥之分,其特点之一是肺系津液耗伤。严格来说,上述燥咳与凉燥是不同的。此类燥咳,表现为干咳无痰,但主要机理为津液不布,并没有明显津伤之征。
笔者治疗此类燥咳,每每取用小青龙汤加减,辛散温通,取效良好。
如治疗宁某,女,34岁,2011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咽痒、咳嗽2月余。咽痒则咳,咳嗽呈阵发性、连续性,遇冷易发,晚上频发,无痰,咽干,喜饮少量热水。纳食可,大便偏干,舌质淡暗,舌苔薄润,脉细弦。证属风寒束肺,肺失宣降,津液失布。治以小青龙汤加减疏风散寒、通阳布津。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蝉蜕6g,全瓜蒌15g,炒紫苏子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2011年12月16日二诊:咳嗽已止,大便不干。自言体瘦,乏力,希望以中药调治。处以建中汤加减调治。
方中蝉蜕、全瓜蒌、炒紫苏子也属“重复用药”,加蝉蜕以祛风止痒,加全瓜蒌、炒紫苏子肃肺润肠。

本文摘自《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作者/高建忠。

(0)

相关推荐

  • 熊继柏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缩泉丸治老妇寒饮咳喘遗尿

    刘茜檬导读: 熊老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缩泉丸治疗老妇寒饮咳喘遗尿,用金匮肾气丸加五味子温阳化饮善后.  我们来看病案. 冯某,女,80多岁. 诉1991年冬患咳嗽气喘,数月不愈,不能平卧,咳吐稀白痰 ...

  • 小青龙汤的方证表达

    (1)麻黄证:无汗而咳嗽:无汗而鼻塞:无汗而哮喘. (2)半夏证.干姜证.细辛证(姜辛夏证):面色青灰(体内有寒水,往往表现出脸色发青发灰的冷色,不可能出现红光满面的暖色,此与三黄泻心汤人.大柴胡汤人 ...

  • 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法

    [摘要: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 ...

  •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三辑)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九)小青龙汤治疗痰喘 临证之初,喜读近代医家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专篇<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之法>.文中写道:&quo ...

  •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第一辑)

    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作者/高建中 小青龙汤,乃经典名方.但古今医者,善用者日日用之,不善用者终生不用一二.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翼>中盛赞小青龙汤:"此散寒蠲饮之神剂 ...

  • 散寒蠲饮之神剂

    小青龙汤,乃经典名方.但古今医者,善用者日日用之,不善用者终生不用一二.清代医家尤在泾在<金匮翼>中盛赞小青龙汤:"此散寒蠲饮之神剂." (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 ...

  • 老昌辉:温肺散寒蠲饮治疗寒哮

    老昌辉 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杂病,尤精于 ...

  •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膏药+散寒蠲痹膏

    献出家底(膏药配方) 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膏药,贴敷后30分钟即可止痛见效,本人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当归12.赤芍12.肉桂7.陈皮12.川断9.麻黄12.生南星21.朴硝21.白介子12.姜虫7. ...

  • 李可: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用好它(上)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愿与青年一 ...

  • 李可: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用好它(中)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三.我用小青龙汤 考虑到现代人全属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因此,我用小青龙汤有以下变通: (一)变通小青龙汤思路 1.加附子45克,以四逆汤法驾驭小青龙汤法,重症加 ...

  • 李可: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驾驭好它

    明医公开课 >>>第1390课<<< 我只是一个赤脚医生,我能做到的事,相信青年一代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学医圣张仲景的遗作,不过是一星半点,努力按他的教诲,身体力行 ...

  • 【李可:小青龙汤-治喘神剂】上

    一. 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 (一)组成: 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 用经方大剂治病,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