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失联5小时,李麻花找到正岩老茶厂,为大家送上珍贵影像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早在春茶季时,武夷山胡歌就兴致勃勃地提过,要带我们去看正岩老茶厂!
终于,等到忙过春茶季,再彻底忙过618,麻花欣欣然赴约。
三伏天的武夷山,在路程僻远,尚未对游客开放的小山场内,一派静悄悄。
头顶上是烈日,耳畔是山知了的聒噪声,又热又燥。
穿着长裤长袜防蚊虫,带着防晒冰袖与遮阳帽,全副武装往老茶厂进发,一路上简直是热到让人爆炸。
随手一拍,明晃晃的阳光充斥着画面。
尤其是站在某处岩壁下,从高处往下一拍,感觉自己像身处在沙漠,又燥又热。
没过多久,随身带的一瓶矿泉水就喝完了。
迈步走在烈日灼灼的山路上,心情焦灼到极点。
此时分外感同身受,穿越沙漠的旅人们,急需寻找水源的心情。
走过石板路,穿过小木桥,爬过陡坡,登上岩块凿成的百米石阶,往左拐,再右行……
正当麻花走到快要晕头转向时,胡歌在前方停住了。
“这里有水,先在这休息一下。”
说完,他就掬起一捧溪水,洗脸解暑。
麻花跨步往前,顾不上脸上的防晒与打底已经热脱妆,学着他一起洗脸。
稍稍降了暑气后,望着清澈无比的山溪,麻花咽了咽口水问,“这水可以直接喝吗?”
“可以,怎么不行,估计外面卖的矿泉水还没这个水质好!”
说完他就装了一瓶水,一口气喝了小半瓶后,再灌满拧上盖。
示意我们取水的话,要往前面一点,取流动的活水会更干净。
擦了脸,解了暑。
喝了水,解了渴。
再往前走半个多钟头,目的地就要到了!
《2》
穿过一个两面是山岩,中间是茶地,中部稍微平坦的“坑”后。
前方,有几株芭蕉林。
郁郁葱葱的树荫掩盖下,目前正岩山场范围内,保留着相较完整的老茶厂一隅,正式亮相。
远拍下去,左边是芭蕉,右边是竹子,中间的木结构老房子,并不显眼。
一路拾阶而上,登上爬满青苔的阶梯后,老茶厂的侧门露了出来。
彼时,武夷山胡歌快人一步,已经率先入内,走过来为我们拉开侧门。
跨步入内,嚯,一时间有种时空穿梭的错乱感。
因为里面的陈列,着实太有年代感。
脱落的土墙,斑驳的木门,发霉的木阶……
走过一条长廊,这一侧有四、五个房间,过去据说是茶工们的宿舍。
里面除了一张空床铺外,再无其他。
而个别的房间内,还堆满了杂物,用蛇皮袋装着,零散放落。
据说,这个老茶厂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废弃不用。
不过现在,因为平时还有工人进山除草、修剪等,所以里面有放不少割草的镰刀等农具。
灶台边的杂物架边,散落着发芽的地瓜、蔫了的生姜,以及油、盐、酱、醋等调料,说明近期还有人在这里生火做饭。
大意参观了一圈,发现墙面上还有不少涂鸦。
其中一面土墙上,有采茶/挑青工留下的打油诗。
“带山老板没良心,三个枝腿扣五个……”
(考一下大家,岩茶里,“鸡腿/枝腿”这个行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诙谐有趣的打油诗背后,说明在春茶季时,这里是非常热闹的。
即便是,这座老茶厂,早已经废弃多年。
但跋涉进山采茶、挑青的工人们,可以在这里稍稍停歇。
在茫茫正岩深山里,这一座废弃的旧茶厂保留至今,不失为行人的“避风港”!
《3》
三伏暑热天,一路跋涉后,让人热得发虚。
一进茶厂,胡歌就一直在懊悔。
“今天真应该带泡茶过来喝的,像现在这么热,特别想喝点茶。”
说完,他就在四处转悠,打算从里翻出一点茶。
“不对啊,我记得以前来这里的时候,这里的有备茶的,我找找看,现在还有没有?”
终于,在他的坚持不懈下,终于翻出一袋极有年代感的碎茶末。
贴一张图出来,大家可以看看。
如果没有特意圈出来,这包用黄色塑胶袋装着的茶,准保你猜半天,也不知道茶叶放在哪!
这样的存茶环境,倒还真是应了那句。
“存茶哪有这么多讲究,塑胶袋一装,往厨房一扔,以前喝大碗茶时就这么过来的!”
打开袋子,抓一把干茶,里面全是碎茶末。
大概闻了闻,没有杂味和霉味。
然后,脑海里天人交战一番后,还是决定喝一喝,这泡不知年份,随意储存的岩茶碎茶末。
老苏写,日高人渴漫思茶。
在热到极致,渴到极致时,能够一杯略比白开水好喝一点的茶味,已经是无比万幸。
彼时在一行人里,胡歌对于喝茶,热情是最高的。
草草准备后,烧开一锅水,投入一把碎茶,直接开煮。
煮沸后,倒掉茶汤,当做洗茶。
然后再添入一旁的山泉,煮第二壶。
在煮茶时,从旁边翻出了一个布满茶垢的公道杯,和一排茶杯。
当然,里面的茶杯,十个里面有十个都是缺口的。
大致洗过一遍后,倒出茶汤。
别说,汤色还挺透亮的。
就是喝起来,茶香淡,茶味偏寡,陈味明显。
除了略带茶味外,也没什么特别了。
但即便是这样的茶,也让人饮得甘之如饴。
用胡歌的话来说,有很多时候,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远超你的想象!换做是平常,我们哪里会看得上这些碎茶!
《4》
就这样,连煮了三壶茶,清心静气解暑热。
坐在木栏边上,看着这极具70/80年代风情的茶厂景致,有种时间穿梭感。
在这里,没有信号,刷不了手机消息。
在这里,没有shoppingmall,没有喧嚣。
在这里,唯有竹林树影摇曳,清风相伴。
实话实说,这里倒真是一个,坐下来静心喝一杯茶的好地方。
在喝茶休息时,麻花在和胡歌闲聊。
胡歌说。
“以前的人生活条件都很苦啊,他们要从这样的深山里走出去,一来一回就是小半天。”
“以前的正岩茶,茶青鲜叶采下来后,都是就近加工的。像现在的话,像牛栏坑、水帘洞这类,靠近景区公路的山场,茶青运出来还算方便。要是藏在深山里的茶,那在路上耽搁的脚程,就久了。”
“不夸张的说,别看这个茶厂面积挺大,但这样一个生产队加工出来的茶,可能比不上今天一个中上私人茶厂的加工量。毕竟,以前在做茶时,哪有综合做青机这些设备,全都得靠人力去摇……”
正当胡歌在热情满满的忆苦思甜一番后,我们的话题越聊越远。
这三四十年来,整个人类社会简直是天翻地覆,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从某个节目上看,据说这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比得上过去一千年的发展进程。
现在的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从古代平均四、五十年到现在七、八十年。
平均寿命增加,那些学有余力的人,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研究与探索,推动整个社会前进。
比方说,电气研究,半导体、卫星技术等。
说不定,再过两三百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我们真的可以探索到外太空,与外星文明交流……(此处隐去500字。)
正当胡歌感慨到外星文明时,我低头一看手机,原来我们喝茶停歇足足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想到傍晚和大部队要汇合的行程安排,赶紧收拾一番,准备回程。
《5》
回程时,没有按原路线,毕竟原路太绕了。
于是,找了条新路。
胡歌说,这条路他也没印象走过,不过按他的经验,条条大路通罗马,顺着水源一定能找到出口。
然后,一路快步走。
走了足足半个多小时,才发现手机突然有信号了。
未接来电、未读消息如雪花般飘来。
刚一接通村姑电话,她很不客气,“我还以为你们怎么了,轮流打你们电话,没有一个接通的!一个个的全失联了。”
麻花挠挠头,呃,这不是山上没信号嘛?
不过,算一算时间,从七点多出发,到下午快四点多出来。
在这中间,我们足足快失联了五小时。
不知不觉,时间竟然过得这么快。
当与外界联系上那会,麻花还很懵,特别能理解“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心情。
探访这样的古老茶厂,只感觉到,当外面早已日新月异时,这座藏在深山的废弃茶厂,仿佛是被时光停留在上世纪!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