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年吃什么
来源:运城新闻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167年初春,赋闲在家的陆游选择一个人出门游历,当他走到家乡附近的一座山坡时,恰遇一户农家正在杀鸡煮肉招待客人。虽是浑酒一杯,却醇香四溢,时令恰在春节之际,陆游心生感慨,挥笔写下《游山西村》,这首七言律诗自此成为千古名篇。
其实,古人同今人一样,在重要的节日都会准备美酒佳肴以示对生活的敬畏。那么,古人过年具体吃什么呢?
单从主食来说,古人过年主要吃麦饭、饺子和汤圆三类。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史,早在古代社会就是传统的南水稻北小麦,但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的种植,都是隋唐以后才开始普及。因此,在先秦时期,古人过年吃的主食是麦饭。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饭食,一般是把各种杂粮磨成粉,裹到野菜上面蒸熟即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古人的日常饮食多以粗粮为主,春节能吃一顿麦饭已经十分难得了。
饺子最早出现在东汉,相传是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耳朵上的冻疮。唐宋两朝经济富庶,北方地区广种小麦,面食日渐增多。饺子本有“交子”之寓意,春节期间吃饺子蔚然成风。与此相应的长江以南,水稻种植渐成大势。北宋以来,上元节吃汤圆的习俗盛极一时,汤圆可以包裹各类食材,又有团圆之盼,在春节吃汤圆还有一语双关的妙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圆逐渐成为南方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食物。
春节吃的主食古今基本没有区别,但从菜品上来说,则是迥然不同。古代物质匮乏,食材不多,古人春节吃的菜品主要是五辛盘、猪羊肉和时令蔬菜。《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南朝人过年时餐桌上常备五辛盘。孙思邈在《食忌》一文中也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魏晋时期吃五辛盘是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周处在其著作《风土记》中说道“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而求福之中。”
何为五辛盘?简而言之,就是将大蒜、小蒜、芫荽、韭菜、芸薹5种辛味蔬菜装入盘中,蘸上调制好的酱汁生吃,类似于今天的凉拌菜。唐代中后期,在五辛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衍生出春盘,即在五辛盘中增加其他的时令蔬菜,寓以生发迎春之意。杜甫在《立春》中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无论五辛盘还是春盘,都属于素菜的范畴。春节时,古人自然也不能少了荤菜,最典型的便是鸡、猪、羊肉。鸡与“吉”是为谐音,古人过年吃鸡,寓意大吉大利,古今皆然。猪肉和羊肉因味美鲜香,在古人的年夜饭里当属上品佳肴。唐人韦巨源在《烧尾宴食单》里面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数十种是羊肉制品,可见羊肉在古人年夜饭中的地位。
猪肉则因产量高,肉质口感好,且没有羊肉的膻味,而成为两宋至今年夜饭的主角。由于猪肉的存在感极强,价格相对便宜,备受百姓欢迎,东坡肘子、东坡肉也在北宋时期相继问世。
不过古人过年基本不吃牛肉,并非牛肉不入古人的法眼,而是因为在男耕女织的古代,公牛用于耕地,母牛宜于繁殖,牛作为劳动生产中的主力,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死亡,官方则明令禁止宰杀。
古人过年吃的食物虽然不及今日丰富,但是年味浓郁,年气十足。普通人家的除夕夜里,三五友人,围拢在饭桌前,吃着五辛盘,或是促膝谈心,寄予新年愿望,或是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新景。 (《四川民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