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面墙,除了抡大锤还能干些什么?
来,咱们换个角度看事件
在新西兰的中小学校里,教授学生基本的做饭、木工、园艺等技能是常见情况,因此我在纽村生活有一种感觉:会干活的比会算账的人多。往高大上说,这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和社会公民;往实惠里说,纽村里劳动力金贵,有一技傍身那是丰衣足食啊。
我的朋友克林顿王井健先生在奥克兰The Gardens School(简称TGS)教书育人,他就曾经为学生设计过一个厨房外墙改造的STEAM课程。
这个厨房是学生学习基本厨艺、了解健康饮食的场所。学生制作的食物可以带回家吃,也可以在学校售卖给同学和老师,所得收入一部分在学校循环利用,一部分捐赠给学校附近的一所提供临终关怀的公益机构。
(学生在厨房学习做饭的现场和成果)
外墙改造嘛,是不是大家抡着大锤上场就OK了?——那就不是上课了,而是拆迁。
课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
学生厨房外墙有两个问题:一是颜色原本是全白的,不经脏,已经在使用中被搞的斑斑点点;二是外墙设计风格平淡无奇。
同学们首先去寻找并观察比较成功的 Café设计,从中获取灵感,提出他们对厨房外墙的设想。然后他们去采访厨房的消费者和使用者们——学校的师生(包括校长哦),去了解他们对外墙改造的想法。
接下来学生们分成了7组,每一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外墙改造设计方案。这批设计经历了一稿、征询意见、改为二稿、再征询意见、最终定稿等环节,一共进行了大约五周的时间;然后每个小组制作了海报和演示文稿,在一个校园展示会(Expo)上进行了展示。全校师生受邀观摩了这7个设计并投票以选择出最佳方案来实际实施。
小提示:学生厨房的名字叫KAKAPO,这是一种新西兰独有的鸟类。所以在多个方案中都出现了这种呆萌鸟的形象。
这个方案的左上角,学生们罗列了他们在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右上角是设计方案的详细展示;左下角是设计方案中会用到的植物和色彩;右下角是改造所需的材料和预算。
这个方案用一张图片清晰的展示出设计效果,然后下面的文字内容,依次介绍了设计方案的目标、实现手段、方案特点和对用户调研后的反馈结果。
这个方案中,第一张图片所呈现的效果是所有方案中最有原始风貌的;第二张图片详细讲述了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
这个方案的介绍中特别提到组员们对建材的选取和颜色的选择过程,其中经历了一些失败的尝试,然后大家有针对性的调整了方案。
投票的结果是7个设计中有3个设计并列第一,于是学生们把这三个方案放在一起,结合它们各自的优势,做出了一个最终版的方案。
方案出炉,终于可以抡大锤了吧?结果校长和王老师调皮了一下,又给学生们出了个难题:克扣预算!
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怎么破?结果学生们找来了一名做木工的家长,家长廉价提供了相当于“下脚料”的短木料,替换了原来设计中的长木料,终于解决了缺钱的问题;代价是将原方案中木料的水平放置修改为了垂直放置。
拼爹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早学早知道,早用早受惠。这就是老师们这样“为难”学生们的初衷吧?不,当然不是啦~~~王老师说:这样的折中思考和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
实际的施工效果如何呢?请看视频。
(厨房改造施工过程记录短片,由学生自己拍摄并剪辑。)
王老师坦言,在课程推进中,有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举手投降。他的解决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的打鸡血:“你要对自己的选择以及产品负责”——国内996的朋友们,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很耳熟?
在TGS校园一角,有这样一句话:You are free to choose, but you are not free from the consequence of your choice——坑再大,只要是自己挖的,哭着也要填上。
(校园一角:你可以自由选择,但是你得承担选择的后果。)
抡大锤虽然是本次课程的特色之一,但是绝不是全部。劳其筋骨、文其心灵,这才是课程的目标。
厨房改造完毕,但是课程没有结束。如何赋予厨房更多的内涵?如何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厨房的存在?
这时候平时上的各种课外班就显示出作用了。有一组同学为了厨房的推广编写了歌曲,在视频的后半段,可以听到“美味”、“健康”等关键词。旋律很简单,不过同学们看着挺嗨,比坐在家里练习舒伯特课舒服多了。
(歌曲排练中。不是每个人都会演奏乐器,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
此外,学生们还自己制作了网站。
(学生自己设计的Kakapo Café 网站截图。网站链接:
https://kakapocafetgs.wixsite.com/thegardens-school)
现在国内的小同学们,人人会乐器,个个学编程。希望他们也能有这样的机会,为自己上学的学校、为自己参与的项目,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感谢王老师提供素材,原文链接:怎么样让班上的同学都学得融怡?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