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抄斩董卓全家是巧合还是必然?∣《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21)
东汉末期,凉州地区出现了大量军事人才,除了董卓带领的西凉军,韩遂马腾也有一支包括西北各民族在内的地方军队,常年游荡在国家的西北边疆。不过,他们都是小字辈。凉州人里最厉害的将领是皇甫嵩。
黄巾军
184年春(中平元年二月)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军打得汉军各路人马节节败退,此时皇甫嵩站了出来,他担任左中郎将,带着朱儁、卢植一起,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打败了黄巾军的主力部队。皇甫嵩在五次主要战役中全部获胜,杀死黄巾军首领张角张梁等人,杀敌近二十万人,并用尸骨堆成了高高的“京观”,声名威震东汉十三州。
平叛中,北中郎将卢植攻击的是河北黄巾军,战事初期比较顺利,但卢植得罪了来前线视察的宦官,被就地抓捕,装进木笼囚车,打包快递回了洛阳,交由廷尉审理。卢植打赢了敌人,但没打赢阉人。朝廷任命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继续跟黄巾军作战。
在东汉武将官阶的序列中,中郎将低于将军衔,但由于将军不是和平时期的常设军阶,所以中郎将一般是指挥军队的最高将领了。中郎将共设四个,按大小的顺序是左、右、北、东中郎将衔。董卓以东中郎将身份指挥军队,说明他的人事关系已被上调到中央了,这是董卓的人生里程碑。所以站在董卓的角度,一定会感谢宦官当道。
可惜董卓不太露脸,让河北的黄巾军打败了。朝廷立刻让在颍川(河南许昌地区)战区的皇甫嵩直接攻击河北的敌人,大胜而回。董卓“军败抵罪”,被免职了。因为盖世奇功,皇甫嵩升任左车骑将军(高于将军衔),封槐里侯,领冀州牧,享受八千户的赋税收益,到达了人生顶峰。
在剿灭黄巾军这幕故事里,董卓还是个跑龙套的配角,是主角皇甫嵩身后的背景板,身影一闪就没了,如同一些战争舞台剧中,主角在舞台中央亮范儿摆poss,后面出来一位话也不说,就翻跟头,一直从上场门儿翻到下场门儿。
虽然黄巾军基本被平息了,但东汉的气数将尽。185年(中平二年),西北边陲又出现了羌人大起义。朝廷派了两位西凉人平叛,左车骑将军皇甫嵩为主帅,董卓任中郎将副之。看来董卓的活动能力很强,竟然又回到一线影星行列,而且成了皇甫嵩的副手。董卓混成男二号了。
但战事不到四个月,因为皇甫嵩得罪了宦官,被就地免职(看来宦官是制片人,想让谁下,谁就下),还被收缴了左车骑将军的印绶,降为都乡侯,减去六千户赋税的收益。由张温任车骑将军为统帅,董卓还是副职,但是升为破虏将军。我已经开始怀疑,皇甫嵩免职,是不是董卓悄悄买通宦官干的了。因为每次董卓的人生拐点,总拜宦官所赐(演员跟制片人关系好才是硬道理)。
这次董卓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打了漂亮仗,立了军功,平生第一次封侯爵,封的是邰乡侯,跟皇甫嵩的爵位平级(比关羽的汉寿亭侯高一级)。感觉董卓这支小盘股一路上扬,跟一路下跌的权重股皇甫嵩快形成交叉了。
虽然羌人大起义没有导致全国的战乱,但也让西北地区的韩遂、边章势力得到增强。188年冬(中平五年),他们推王国为首领,继续骚扰中原。看首领的名字就知道,叛军的目标明确,让东汉亡国。这支叛军是有文化高素质的队伍,他们制定了攻打战略要地陈仓的计划,因为只要打下陈仓,就等于打开了通往长安、洛阳的大门。他们由西向东一路高歌猛进,杀到陈仓城下。
朝廷慌了,又想起这三年靠边儿站的皇甫嵩,立刻以皇甫嵩为帅,官拜左将军。虽然左将军是将军官阶中较高的,但比起皇甫嵩原来的左车骑将军,还是低半级。皇甫嵩是老一辈革命家,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个人得失放在第二位,立刻接受了平叛任务。朝廷同时任董卓为前将军。两人各领两万精兵。董卓再次升职,从杂牌将军成为了前将军,不过还是要服从皇甫嵩的指挥。(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后汉书》)从率领的军队规模上讲,两个人基本平级,共同完成军事任务。
此时陈仓战役的走向,关乎了全国的命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董卓终于出演大片了,开始抢戏。他站在舞台中央血脉喷张地挥拳说:“孙武孙子他老人家在兵法里说,聪明人能看准时机,勇敢者要坚决行动。此时陈仓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是生力军,气势旺盛,正是出手援救陈仓,挽狂澜于即倒的好时候。”这话得到了场地灯光师的认可,立刻把聚光灯打在了董卓的脸上,着力表现出了董卓决绝的表情。
皇甫嵩说话了,聚光灯分了一半给他:“我曾经对陈仓做过实地了解,这座城很坚固,守军应该可以固守一段时间。王国一时半会儿不会攻破陈仓的。孙子在兵法里还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现在咱们要示弱,让敌人觉得咱们很弱,是可以战胜的。等他们傲娇了,咱们再进攻,必然会获胜”董卓看了皇甫嵩一眼,没说话,讪讪的咳嗽了一下。
果然,王国从188年的冬天到189年春天,围困陈仓将近九十天,也没个结果。叛军出现了急躁情绪,有人受不了寒冬的艰苦,有人开始想家,经过王国的中军帐时轻声唱起了《常回家看看》。有的人甚至连首歌儿都不唱,就悄悄回家看看了。王国看到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就打算撤走。
皇甫嵩看出机会,决定拉着董卓一起出击。董卓又说:“孙子在兵法上说穷寇莫追,何况敌人兵力比咱们多。此时追击会遭到失败的。”皇甫嵩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孙子说的穷寇,是无路可逃死路一条的败军,而王国的军队并非无路可逃,而是打算撤退,没有决死之心。况且他们已经被陈仓的守军拖累成疲惫之师了,已经失去了斗志,现在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看到董卓的狐疑,皇甫嵩继续说:“要不,你的人马断后接应我吧,万一有情况,你可以作为生力军。”
然后就是大段的战争场面,皇甫嵩独自带兵冲杀过去,将王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斩杀一万多敌军,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聚光灯被皇甫嵩带着跑,没有时间照别处。
“是谁导演这出戏?自始至终全是你。”在舞台灯光的边缘处,又变回背景板的董卓,内心充满了挫败感,眼神是那么的幽怨。同样是运用《孙子》里的兵法,皇甫嵩明显比自己理解的更透彻,这件事让董卓恼羞成恨,他恨自己没能冲过去摘桃子,更狠皇甫嵩再次抢了头条:“用孙子的话让我打脸,真孙子,皇甫嵩你等着!”
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成功,而是身边的人的成功。
陈仓之战结束不到一个月,朝廷给董卓发来新的任命书,升任董卓为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负责皇帝的内务,属于皇帝身边的人。看上去董卓在朝廷的地位提高了,但少府根本不是军职,这等于夺去了董卓的兵权。而且诏书要求,董卓的军队编入皇甫嵩的战斗序列。董卓心里有了想法。他向朝廷回复说:“我特想就任这个职务,但我的羌胡士兵拉扯着我的军车,使我无法上路。他们说‘军饷赏赐都没发呢,家里都揭不开锅了。’羌胡性情乖戾像恶狗一样,我无法禁止他们,就只能顺从他们。我一时无法脱身。”这等于抗旨不尊。
朝廷又以最快的速度,给董卓发了一道诏书。这次诏书与众不同,是玺书,也就是皇帝写的手书。任命董卓为并州刺史,属于封疆大吏。但军队还是要交给皇甫嵩指挥。董卓接着耍赖狡辩,跟朝廷讨价还价,希望留下队伍。不过董卓担心朝廷下旨擒拿他,还是带着兵向并州进发了,但到了并州的边界山西运城(河东郡)一带,他就驻兵观望不动了,他听到传言说天子快不行了。
了解到董卓动态,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叔叔出兵杀死违抗圣令的董卓。皇甫嵩认为董卓抗旨固然该杀,但没有朝廷的命令,就行动属于独断专行,也是越权之举,不符合自己的原则,没有同意。他向朝廷上书弹劾董卓。
此时的汉灵帝刘宏,已经生命垂危了,朝廷乱作一团,谁还有心思管这些事,发了道批评董卓的诏书了事。对待恶势力仅仅表达严正抗议能有什么作用? 当然,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就是让董卓这个恶势力更嚣张了,让董卓对皇甫嵩的恨比海深了。
汉灵帝驾崩,统治阶级上层之间的仇恨值爆表,宦官与外戚的斗争终于爆发了,宦官把何进杀了,袁绍把宦官杀了。京城皇宫瞬间切换成了罗马的角斗场,皇宫内的战斗跟街市上的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忍不住想下每天的早朝:入宫前,朝臣们举止文雅,穿着整齐,表情庄重,进入皇宫。关上宫门的瞬间,各位大臣以最快的速度脱下官府,扔掉官帽,露出全身的铠甲,从随从手里拿过头盔戴上,从腰间拔出兵器,一脸杀气冲向早已恭候多时的对手,叮、当、乒、乓,啊------!
打到退朝时间,双方罢手,待来日再战。清理下战场,将不能动的抬到一边处理,活下来的大臣再穿回干净的朝服,宫门大开,道貌岸然地穿过街市回府,尽管有人已经少了条胳膊,有人瞎了一只眼,但官威还是在的。
结果张让何进两败俱伤,董渔翁执掌朝政。
带兵入京的董卓为了稳住局势,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排除异己、任用名士,换皇帝迁都,对付讨董联军等等。他只用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就把朝廷理顺。但董卓一直挂念着那位主角皇甫嵩。他要亲自告诉皇甫嵩:“我才是主角!”
董卓征皇甫嵩入朝为城门校尉,让左将军皇甫嵩到洛阳来接受官职。城门校尉是负责都城治安的,好像是个深受信任的位置,但对一位将军来说未必不是一种侮辱。
接到朝廷的诏书皇甫嵩有些犹豫,他周围的亲信都建议他不要去见董卓。其中有个叫梁衍的幕僚,建议皇甫嵩带着手中的三万军兵去长安把皇帝接来,然后名正言顺地讨伐董卓。这个梁衍不简单,应该是汉末时期首先提出挟天子思路的人。
皇甫嵩没有同意,只身去了洛阳见董卓。董卓见到皇甫嵩立刻把他抓进监狱,准备杀死。
如果是电影,一定会有个英雄人物出现,高喊:“刀下留人!”然后就把皇甫嵩救了,观众往往会觉得哪有这么巧?编故事罢了。历史真的这么巧,此时出现的英雄人物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他竟然跟董卓有很深的交情,他从长安匆忙跑到洛阳搭救自己的父亲。
董卓正摆设酒席,大宴宾朋,皇甫坚寿直接冲宴会,向董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叩头落泪,替父亲求情。皇甫坚寿的话打动了在座的宾客,宾客们也纷纷为皇甫嵩讲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虽然皇甫嵩的兵权没了,但命总算保住了。
董卓放了皇甫嵩,但对他的精神打压还没有结束。让强者低头是快乐的,董卓的快乐只能建立在皇甫嵩的痛苦之上。董卓用坚强的外表,包裹他自卑脆弱的心。
此时,路过了一位骑单车的快递包裹分拣员,他顺手在包裹外贴了张标签:易碎品。
191年(初平二年),认为大局已定的董卓从洛阳回到了长安。百官出城迎接,董卓提了个要求:官级在御史中丞以下的,都要到路边屈身施礼相迎。这个要求就是针对皇甫嵩的,皇甫嵩就是御史中丞,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昔日的一哥当众臣服。(《后汉书》卓风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
董卓见到皇甫嵩以后,还特意拉着皇甫嵩的手问:“老哥服没服?”皇甫嵩微笑着向董卓说“对不起,I’m sorry。”董卓这才心满意足。(既而抵手言曰:“义真犕未乎?”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
作为一个曾经驰骋疆场,百战不殆的东汉战神,皇甫嵩怎会如此软弱呢?当初他为什么不听幕僚的劝告,带着军队去把天子抢过来,而要只身去洛阳见董卓呢?
因为皇甫嵩只是个职业军人,没有政治野心。
皇莆嵩来自军人家庭,他的太爷是辽度将军,爷爷是扶风都尉,父亲是雁门太守,叔叔是著名的“凉州三明”将军之一皇甫规。可以说是个将帅之家。在这种正统环境下成长的皇甫嵩,是不会反对国家的。
现在国家是谁?就是董卓。董卓进京时候的职位是前将军,然后给自己迅速升职,连升三级最后成为了相国。相国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的职位,汉朝只有萧何曹参两位当任过。董卓以相国的身份召见左将军皇甫嵩,从礼法上完全符合,所以皇甫嵩就去了。这对皇甫嵩来说,符合逻辑,下级服从上级是军人的天职。
皇甫嵩也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当年,他剿灭黄巾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完全有机会称王。老百姓甚至因为他安定天下的功绩,专门编了颂歌:“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有点儿人民大救星的意思,民望隆盛。曾经有个叫阎忠的人因此劝皇甫嵩自立为王,他断然拒绝了。这不符合他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所以他当然也不会去做抢皇帝以自重的事情。
皇甫嵩还是个君子儒帅。都说慈不掌兵,但皇甫嵩特别体恤士卒,每次安营扎寨,要等军营都修好了,才回自己的中军大帐。等士兵都吃上饭了,他才吃饭。(太感人了,这不是皇甫嵩,这是活雷锋)。还有些军吏收受贿赂被查,皇甫嵩不但不处罚,还给这些人钱物,使这些犯罪的人无地自容,有的人甚至羞愧自杀。皇甫嵩这样的君子,是不可能耍混蛋的,他不会。
皇甫嵩选择不带兵马独自前往拜见董卓,也是为了要自证清白,他要告诉董卓,我没有任何反对之心,我只是个军人,OK?可惜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当然也有人认为,皇甫嵩不是没做过实力权衡,只是自觉无法战胜董卓而已。这也有可能。大家都知道,董卓军事水平一流,他组建的西凉军有六大中郎将,是东汉末年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之一,在全国素有威名,更是董卓掌控东汉的保障。他主政期间,西凉军战胜过所有讨董联军的诸侯,险些杀死了曹操和孙坚。当初董卓虽然杀了袁家五十余口,但联军盟主袁绍因为惧怕董卓,没亲自跟西凉军打过一仗。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皇甫嵩低头成为皇甫怂,也在情理之中。
董卓做了宰相以后,听说皇甫嵩的婶婶---皇甫规的遗孀---是个才貌双全的佳人,就要强娶。用一百辆彩车、二十匹马,还有许多奴婢钱财作聘礼娶她,嵩婶是个识大体的烈女,她身穿朴素的衣服,到董卓那里,跪求董卓放过自己。董卓认为嵩婶不答应就是瞧不起自己,大为恼火说道:“我的威名,使天下人降服,难道不能降服你一个妇人吗?”
嵩婶知道不能免于一死,于是站起来破口大骂:“你这个野杂种,害了多少天下人!我家世代清德,我丈夫皇甫氏文武全才,是汉代忠臣,你以前也是他趋使的走卒,竟敢在你君夫人面前如此非礼?”董卓气疯了,把嵩婶的头发绑在车轭上,让家奴用鞭子棍棒把嵩婶打死了。
192年春夏之交(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韬光养晦的皇甫嵩终于熬出了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了。皇甫嵩带上自己的旧部,冲到董卓在封地郿县自建的董家堡,将董卓的全家上下杀了个干干净净。要解心头恨,亲手斩仇人!
董卓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踉踉跄跄地走到董家堡子的村口,还是被士兵抓住了,董母哀求说:“乞脱我死。”乞求活命,但还是被杀了,也许大家觉得她才是祸害的根源。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此处,我的脑海一直被杨洪基老师的独唱占据: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上一期:王允算不算老炮儿? |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20)
我是分割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