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保--古建筑(13)
本篇目录:
****************************************
285 91.宝带桥
明 江苏省苏州市
286 92.耦园
清 江苏省苏州市
287 93.龙王庙行宫
清 江苏省宿豫县
*************************************
91.宝带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创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宝带桥唐代为发展漕运业,加快转运三吴地区的贡物北上进京,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助资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宝带桥是横跨在澹台湖口的纤道建筑。古时每逢漕运,古运河内满载货物的船只挽舟拉纤顺利通过三百多米宽的澹台湖口。桥维持了400多年后坍圯。至南宋绍定五年(1232)重建。元代修筑为长石拱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建,形制与规模多基本沿袭至今。清康熙九年(1670)被大水冲圯,三年内修复。清道光十一年(1831)由林则徐主持修理,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清咸丰十(1860)毁3孔。同治二年(1863)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拆去桥中间大孔,酿成南面26孔连续倒塌之惨状。抗战时期,南端6孔被日军炸毁。
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桥,现存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
2001年6月,宝带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92耦园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南北驳岸码头是耦园特色之一,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特色。耦园原名涉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仓街小新桥巷,为清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筑,取陶渊明《归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之意,黄石假山是耦园的特色。耦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后所筑“涉园”,又名“小郁林”。
耦园几天前曾办过婚俗展览。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80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文革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
耦园东西长110米,南北宽78米,近乎长方形,占地约12亩(791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96平方米,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南北驳岸码头是耦园特色之一,其它园林中罕有,这样的码头,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特色。
载酒堂为园中主厅,位于轿厅北第三进,这里原为主人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面积约150平方米。屋顶为哺鸡脊,一脊横贯,前后纵深尺度较深,超过厅宽,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前廊、中堂、后堂及通道四部分。载酒堂名系清李鸿裔取自“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2001年6月耦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93.龙王庙行宫
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坐落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
龙王庙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体呈长方形,内外宫墙。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北侧是山门,山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这个入口位于东侧,现为正门。
“海晏”坊,从正门进来有一个小院,进入海晏坊后,到达山门。
戏台,挂的匾额是“奏平成”,面向北。
龙王庙的山门又称禅门,门额“敕建安澜龙王庙”,山门东西二侧是钟鼓楼。
从山门进入看御碑亭,龙王庙里惟一仅存的完整的文物,乾隆御笔诗碑。
仪殿(介绍上又写作怡殿),悬挂“法雨慈云”匾,殿内塑手持鞭、锤、锯、凿,杨、柳、杜、孟四位水神的坐像。
龙王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檩,重檐歇山顶,六色琉璃瓦覆顶,额枋高悬“福佑荣河”鎏金匾。
灵官殿,又称“分宫厅”,建于康熙二十三年,里面是个小院,乾隆下江南时,皇帝和嫔妃由此进入院内寝宫,其他官员严禁入内
禹王殿-乾隆寝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草堂庙”,康熙1684年南巡至此为治洪灾,将其扩建以敬大禹。乾隆南巡时,有五次驻跸于二楼,故称乾隆行宫。1959年改作粮库拆除二楼,2003年恢复原状。
2001年6月龙王庙行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