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原创 | 网友吐槽相亲后父母催婚,相亲的婚姻一定不幸福吗?

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不少网友吐槽,一共7天长假就参加了8场婚礼。然而自己依然单身,被父母催婚,安排起一个又一个相亲。

微博有位网友投稿,刚和父母安排相亲的男孩接触了一段时间,双方父母就开始商讨婚姻大事了。她还没有和这个男生相处深入,父母就一直催婚。引出了热度不断的话题:相亲都是为了结婚吗?

相亲当然是为了高效地找到靠谱的伴侣走入婚姻,但并不是相亲了一个对象就必须马上结婚。

相亲本质是一种人际交往、选择伴侣的途径,不能忽略效果,直奔结果。

1、大多数父母在替孩子相亲

在每个城市公园,不乏都会有相亲角,在里面看到的大多是父辈的身影。如果看到一名年轻人路过,大爷大妈还时不时上前推销自家孩子,尽全力撮合。

婚姻大事似乎都成了父母的事,孩子迷迷糊糊被安排,迷迷糊糊被结婚。网上有一个段子这样说:“相亲时最可怕的事就是你没看上,你们全家都看上了。”

最近有一则新闻令人咋舌:三十多岁男子小宋结婚20天闪离。

小宋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母亲强势张罗儿子婚事,全家只有小宋对自己的婚事最不上心。

小宋一想到将来两个人过日子,做饭、家务、安排家庭活动等等杂事都要独立操持就害怕。

母亲为儿子结婚早就准备好了房车和10万元彩礼。在红娘的介绍下,挑了一个家境不错、大学本科、工作稳定、长得温柔贤惠的女孩子就让儿子娶回家了。

谁知不过20多天,小两口就闹起了离婚。究其原因是这两个人说什么也过不到一起去。婚前两人没有深入了解对方各方面,离婚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宋父母替孩子做了一辈子决定,安稳的工作要替儿子安排,儿媳妇也替儿子安排。

现代社会,婚姻大事不能由父母全权安排,当事人需要遵从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父母急忙通过相亲,把孩子强制推入婚姻,却从未考虑过孩子是否明确选择伴侣的需求和对婚姻家庭责任的理解.

一个人如果对婚姻根本没做好准备,即使一切条件都妥当,也将以破裂收场。

相亲的便利在于拓宽交往圈子,精准定位浅层的物质条件。年轻人对于相亲的反感并不在于此,而在于父母心急火燎地想要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甚至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

莎士比亚说:“草率的婚姻少美满。”父母不能替孩子做决定,要给他们想清楚婚姻意义的时间。条件合适,更要内心合适。

2、过于物化的相亲条件

前段时间,一条阿里P8员工的相亲贴在微博炸了。

这样的相亲帖屡见不鲜,男方列出关于自己外形、学历、年薪、房车等的数据情况,再提出对女方的种种要求,同样涉及到外形、学历、收入、生孩子数量等数据要求。

网友分为两派,支持派认为男方自己拥有这样优质的条件,对女方的要求不算过分;反对派认为收入高、学历好的漂亮江浙独生女不会只看重一个男人的物质条件,更何况还要放弃女生自己的事业稳定,生两个小孩,多照顾家。

婚姻,总是在相亲市场上变成了用物质数据来衡量的东西,在冷冰冰的择偶条件中看不到任何感情因素。

寻找婚姻中的终身伴侣,物质固然重要,相亲也可以给我们一张详尽的外在条件简历。但是,真正能让婚姻持久和稳定的,除了物质,夫妻间的感情基础和同步交流的思想更加重要。

奥斯汀曾经说过:“幸福的婚姻不仅需有交流思想,也要感情交流,把感情关在自己心里,也就把妻子推到自己的生活之外了。”

这位阿里P8员工相亲帖对女方提出的条件内容姑且不论,但从他对自己的评价中,感觉到了一丝“物质交换”味道。“前些年内心有些自卑,错过了不少好女孩,当时觉得配不上人家现在其实绰绰有余......”

知乎上一网友评论该事件,“不要过度夸大钱的魅力,不要过度贬低伴侣价值的重要性。”性别互换一下,如果一个年入1700万、身高150厘米、相貌普通的事业女强人发了同类相亲帖,他达到了条件,是否愿意征婚呢?

过于物化的相亲,就像还没开始谈生意,就列出了明细的售后服务条款。没有建立感情基础,任谁也不容易接受。

心理咨询师林信洁老师曾说:“爱情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之一,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完美的爱情,人人心向往之。”

对于婚姻的向往,相信所有人都期望和一个真正的爱人一生一世坚守。

而相亲中的条条框框,大多讲究外在物质条件是否满足,缺乏双方情感建立。如果没有感情基础,我们很难在未来日复一日的婚姻生活中,平和面对枕边的伴侣。

3、相亲结婚也可以幸福

李开复和妻子谢先铃也是通过父辈介绍的相亲结缘。从此,谢先铃成为他“一生最稳固的轴心力量”的人。

1982年,李开复大三回台湾过暑假期间,家人就准备让他进行轰炸式相亲了。

第一次相亲也曾让李开复感到“相亲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第二次相亲,李开复便遇到了一生中的真爱,谢先铃。

李开复和谢先铃的父亲是同事,谁也没想到让自己的儿女在一起这回事。

第二次相亲的情景是年轻人最害怕的形式。两家长辈十几口人聚会吃饭,孩子夹在中间一言不发。

不同的是,这两家父辈虽然参加孩子的“相亲会”,但并没有聊一句关于结婚、择偶条件的事项,只是互聊政治和家常。

两人能有第一次约会的机会,在于父辈的“小心机”。不强调对方条件有多好,名校、户籍、家庭等等,而是告诉孩子,女孩/男孩特别喜欢你!

真正开始约会见面后,才能发现鲜活的彼此。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接触,感情得到升华。

感情的吸引力需要与外在条件匹配。不过,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会因为无趣和不理解而厌倦。

1983年,21岁的李开复在美国准备读博期间,通过一个越洋电话向谢先铃求婚成功。

李开复称妻子是“标准的糊涂蛋”,做错公交车、考驾照笔试三次挂科、出门就是路痴......处处依赖老公的弱女子却在李开复人生的关键时刻非常有主见,指引着他。一次是李开复和微软的官司,另一次是在李开复患淋巴癌四期后。

在相亲中,如果选择一辈子只和“物质条件”结婚,终究是极度安逸后的空虚。没有情感的慰藉,更没有自我成长的价值感。

相亲也可以找到最合适的伴侣,前提是要兼顾你内心的感觉,两人一条心,不再感到孤单,能够互相支持和成长。

约翰逊说过:“只为金钱而结婚的人其恶无比;只为恋爱而结婚的人其愚无比。”所以,物质和感情都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找到内心真正需要的伴侣

还没开始谈恋爱前,我们对伴侣和未来生活充满了幻想。偶像剧主角般的伴侣,王子公主般的幸福生活。

而在现实,我们要更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一名怎样的伴侣?

最合适的伴侣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浅显点说就是,吃得到一起,聊得到一起。

个人需求,无关对错,彼此接受、欣赏即可。

我的一个发小,一直以来就喜欢戴眼镜、数学好的理工男。她从来没有“等待遇到合适的人”这种想法,而是主动找到喜欢的那一款。

她还清楚地知道,将来的他要不介意自己不会做饭;自己胆小,不适合找勇于探索世界的驴友......后来,她一眼相中现在的老公,因为在交流中发现男生的每一个特征都符合她内心所想。

相亲的过程就像去书店买书,想知道清朝历史的人会直奔历史类书架,听一些选书建议后便入手。但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买什么书的人,则会在偌大的书店里迷失,反问自己“来书店干嘛?”最后买不到书,还要归结为“没有感觉”。

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萝卜,什么青菜。

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多半也来源于不够了解自己。等你对自我认知非常清晰的时候,找的人会更对。

我们永远是自由的个体。相亲不是为了迅速结婚的途径,婚姻更不是终点。人生中的种种都没有标准答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永恒不变的准则。

尽早开始探索自我,无论是否走入婚姻,这都是一生的修行。认识自己,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作者简介:知梦,用文字来成长的文艺摩羯女青年。多看书,多写作,早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