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 为人处世,什么话不能说?

/有奖读书,请从公众号菜单进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弟子规》的第五部分。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守信用的规则。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倡导诚实守信。其实这个词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在我国古代,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普及程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在儒家思想中,有着大量的有关守信用的论述。儒家把信和仁义礼智放在一起,制定了为人处事的五项基本原则,简称为“五常”。用现代的话来讲:“仁”是做人要有爱心;“义”是要懂得与人为善;“礼”是行为要合乎礼节礼貌;“智”是做人要有智慧。用现代的观点看,这四点无疑就是做人的真理。古人把诚实守信的“信”和这四点并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信”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那怎样来做到“守信”呢?今天我们来讲第一小节。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我们说话要真诚,要把诚实守信放在说话的第一位。不能说欺骗别人的话,更不能胡说乱讲。我们看“信”是什么呢?把信字拆开就是人言,也就是人说的话。所以,讲信用其实就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和智慧。这里的“信为先”是强调: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想好信用的问题。先想一想要说的这句话自己能不能实现,如果能实现就说,如果不能实现就不要说。比如说,有朋友来找自己帮忙,自己要先判断这个忙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帮?有能力帮就答应,没能力帮就不要答应。如果自己答应了,到时候却发现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这样既耽误了事情,又得罪了朋友。容易造成朋友反目,给自己添加了一个仇人。所以,说话之前先考虑信用,做到“信为先”是一种处事的大智慧。

季子送剑的故事

古人在“守信”方面强调说话前需要想到“信为先”,如果话说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在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守信用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延陵季子。延陵季子名叫季礼,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国君派季礼出使晋国,途中经过徐国,季礼便去拜会徐国的国君。徐君见到季礼的时候,被季礼腰间的宝剑深深吸引住了。季礼的这把宝剑非常名贵,剑鞘华美庄重,透着一股祥瑞之气。徐君见了非常喜欢,谈话间目光一直围着宝剑打转。季礼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宝剑,可是自己还要去晋国出使,不能没有宝剑。季礼便在心中暗想:等自己从晋国回来的时候就把这把宝剑送给徐君。

谁知,当季礼从晋国回来,徐君已经去世了。季礼来到徐君的墓前,摘下宝剑挂在了墓前的树上。同行的人一时不解,劝季礼不能扔了这么名贵的宝剑。可是季礼说:徐君生前喜欢自己的宝剑,自己也在心中承诺把宝剑送给徐君。徐君虽然去世了,但是自己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最终,季礼还是坚持把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君。因为这件事,后人称赞季礼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守信的重视程度。古代虽然科技落后,古人的生活不如现代人,但是在道德素养方面我们的先人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的先人都是言出必行,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可是反观现代的人们,在说话方面相对随意了许多。在现代社会,喜欢吹牛说大话的人大有人在;说话不算数的人大有人在;说谎话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于出现了利用谎言诈骗的大型犯罪团伙。象网络金融诈骗、纯资金传销等行为,都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其实这些人在短期内可能赚了便宜,从生命的整个过程来看,这些人的人生风险是非常大的。人有旦夕祸福,当遇到大的困难的时候,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朋友和社会的帮助的。所以说,真正的处世智慧还是诚实守信。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鄢”。

乾訸书苑有奖读书活动

增加"学力"可兑换奖品!

(0)

相关推荐